几封书信引发的争论
1937年9月,一位化名“吴淞口小百姓”的人写信给邹韬奋,提出了“中国的海军在哪里?”“海军部不是等于虚设吗?”的严厉质问,以及“请将海军部取消,把这笔开支用来买若干飞机,倒有一臂之助”的无奈建议。10月16日,《抗战》再次刊载了一篇署名“无患”的文章,题目是《横行太平洋的日本三个舰队》,文章一开头就写道:“想起了东方海盗的任意横行掠夺的舰队,不禁马上会使我们联想到全部被它们封锁着的我海岸,不禁使我们联想到我无数业渔的同胞被击杀了。而我们的海军呢?却不知他们到哪里去了!国家到了这样危难的关头,谁不应该为国一死,何况分属军人?回想过去内战时的那种叱咤风云的状态真又不禁使我们有无穷之感慨了!我们不知道国家练海军到底为了什么?而海军将士养尊处优地受人民豢养,又到底为了什么?”这一连串的问号表达了当时国人对海军的不满,沉重地压在海军官兵的心头。二十多天后,一封落款为“突击读书会同人”的书信,送到了邹韬奋的手上,邹氏以《关于我国海军》。为题,刊登在《抗战》第25号上。书信对《横行太平洋的日本三个舰队》一文中对海军一连串的问号,作出了简要的回答,并用反问的形式挑明了“无患”对海军的误会。信中说:“我们对本国海军的实力要有相当的估计。试问我国今日的海军能够担任的,是海防区是江防区的工作?下列各点应该能引起注意:(一)阻止敌舰横行南北联系的长江,以及保卫首都及沿江各大都市不受敌舰肆虐最力者属谁?(二)为什么敌机在江防第一线——江阴——屡以‘深水炸弹’,实行轰炸?(三)海军是以怎样沉痛的方法来全力死守江阴的?我们不说旁的,单就这几点来看,已尽对得住全国同胞,我们要对得住已经殉国的海军员兵们。”就写信人对海军作战的了解程度来看,人们一般会想到此人可能会是海军军人,果然邹韬奋在编者按中证实,“此信是由福建马尾海军学校寄来的”。
1937年12月26日,一封发自马尾、落款为“张柏年”的书信又一次寄到了邹韬奋的手中,对“吴淞口小百姓”提出的“中国的海军在哪里?”“海军部不是等于虚设吗?”的质问以及“请将海军部取消,把这笔开支用来买若干飞机,倒有一臂之助”的建议,进行了严厉地批驳。邹韬奋以《海军抗战》为题发表。信中明确表示:“吴淞口小百姓”“对于事实的真相完全不明白!未免辜负了我们海军官佐及士兵英勇抗战的牺牲精神”。“自全面抗战以来,海军就准备着牺牲全军以换取敌人更大的牺牲。我们最大的军舰不过相当于敌人三等巡洋舰,不能采取在海洋上与敌人相颉颃的战争,这是稍有常识的人都明白的。于是奉命全军调集于××,以阻敌舰突破长江口防御而进袭首都。全军数十舰,除老旧的几艘用以封锁长江外,其余连最新式的两海都在××防守。敌人当然也是忌恨我们这点海军势力的,敌机五十余架来袭××就是专门为了对付我们的海军。我们的海军虽没有在海上与敌舰相见,却在江上与敌机相见了。海军官佐士兵沉着勇敢地与敌机搏斗,尤以最近才由海军学校毕业不久的两班青年军官,他们多施放高射炮,因之他们殉国的也就特别多些!搏斗到最后,舰上军火接济不来了,舰尾六寸大炮也用来打敌机,但因大炮仰角过大,倒了回来打伤自己人不少!司令受伤,舰长殉国,军官士兵殉国者更不知多少!当然在这次争生存的战争里,我们稚小的海军是牺牲了,但是敌人至少也付出了廿多架的飞机啊!难道这些还不足以说明海军在抗战吗?难道还有人说海军是集中在××逃避吗?”“关于撤销海军部以节开支的问题,我觉得如若为了战时行政机构调整计,以为现在中国完全不需要海军了,那末这问题还有提出的价值,倘若是为了不知海军到哪儿去了因而提出这问题,那我就要请提出这问题的人看看事实的真相。”最后,“张柏年”说,之所以希望刊出这封信,“这不但关于整个抗战海军的名誉,使国人知道今日的海军究竟不是虚有其名的,同时也可使国人知道我国仅有的稚小海军从敌人那里取得廿余架敌机的代价后慷慨就义了!最后让我说吧:‘我们的海军是抗战的。’”
1943年7月,在抗日战争爆发六年后,海军总司令陈绍宽第一次公开回答了上述问题。他在列举了海军抗战的一系列战绩后指出:“我记得在抗战刚刚开始时,有人问:‘海军到哪里去了?’我并没有用口头或是文字去答复过一次,辩白过一次,我现在就是用上述事实作对这句含有多量侮辱话的答案。”“中华民国的海军常在其应当在的地方,现在还在那里奋斗。”…
一面是普通百姓的悲叹之声,一面是海军人员承受巨大牺牲后遭人指责的含冤辩白,两种态度截然相反,真切地发生于国难当头的关键时刻,关系到中国海军的成败荣辱,成为当时人们热议的话题,也必然成为历史学者们探询真相的重要课题。面对残缺不全的史料,人们最容易提出的问题便是:在抗战之初,国人为什么没有对陆军和空军的抗战提出尖锐的质问,而唯独对海军提出这样的质问呢?当时,一位海军内部人士说过这样一段话,算是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在普通社会里,‘海军’这个名词,根本就没有得到大多数人的认识。只要你穿着一个水兵的装束,或是一个海军官佐的制服,走到一个不十分繁盛的都市,尤其是乡村,他们一定会莫名其妙,以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物:聪明的,只说你是个戏子,糊涂的却当你是汉奸、妖怪。你走一步,就有几百只眼睛注视着你,还有一大堆顽童、地痞拥着你,窥探你的举动。这种可怜可笑现象的造成,固然是国家教育的水准低,但也是我国海军的建设太少,同时海军所干的事业,也没有得到给人注意与认识的地方。”
这位海军人士仅仅说明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在我们艰难的探寻中,隐约可以找到更进一步的答案。早在“一·二八事变”中,当蔡廷锴、蒋光鼐领导的第十九路军在上海打响著名的淞沪抗战时,空军也随即发出了抗战到底的声明,人们唯独没有听到或看到海军奋起抗敌的态度和表现。而后来查清的事实表明,海军不仅没有积极参与抗战,而且还同日本海军达成协议,商定双方均不参与战事。当第十九路军提出借用抗战物资时,海军还表示了拒绝。当时,在国民政府内外掀起了针对海军的谴责风潮,着实弄得海军灰头土脸,狼狈不堪。
P3-5
在各方的共同努力下,这本《中国海军长江抗战纪实》终于付梓出版了。在此,我衷心感谢山东画报出版社的同仁为本书的出版所做的工作,特别感谢怀志霄编辑所付出的艰辛努力,还要感谢我的战友、同事、家人对我写作此书给予的帮助与鼓励。
萌发写作此书的念头是在四年以前。当时,正值我从事中国海军历史教学与研究二十周年,从内心希望能将二十年中研究的一些成果系统梳理出来,特别是感到在二十年的工作中所积累起来的资料,可以支撑此书的写作,于是便选定了“中国海军的长江抗战”这一论题。
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它以恢弘、惨烈、悲壮、持久载入世界战争史册。中国海军的抗战是中国抗战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江抗战是中国海军抗战的主旋律。在几千公里的战线上,中国海军官兵以其低劣的武器装备,以阻塞战、水雷战、要塞战、布雷游击战等多种战法,与日寇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艰苦作战,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气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大书特书。同时,中国海军的长江抗战在整个抗战史上又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它与陆上抗战相配合,打乱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梦想,保证了长江沿岸和沿海工业设施的内迁,为持久抗战保存了实力,赢得了时间,应该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
上述原因,成为我完成此书的不竭动力。在三年多的写作中,我查阅了大量史料,阅读了若干论文和专著,对不少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考证,终于形成一篇完整的文字。
当然,这篇文字对我来说,还有很多不满意的地方。一方面,由于自己水平所限,有些问题思考得还不够深入,论述得还不够全面;另一方面,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现存于台湾的一批档案史料还无法利用,使本来就十分缺乏的海军史料显得更加不足。另外,照片质量不高、数量不多也是一个影响此书水平的因素,这些都有待于今后加以克服与纠正。
最后,向所引用资料的整理者、编者、作者、图片的拍摄者表示崇高的敬意!
马骏杰
2012年4月于山东烟台
在写作这本《中国海军长江抗战纪实》时,心情始终是十分沉重的。虽然有些事迹间或能让人产生一些兴奋,但无论如何也难以填削亏欠的遗憾和躁动思绪的膨胀,因为这毕竟是一段让人心痛的历史,每一个海军军人都必须从责任的角度去审视它。
谈到海军的长江抗战,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甲午年那场悲壮而屈辱的战争,在这两场中日战争中,海军的作战方式有着天壤之别。甲午战争中,尽管北洋海军最终全军覆没,但与日本海军进行了三次真正的海上较量,特别是黄海海战,是近代以来世界上少有的大规模海上战争。而42年以后的抗日战争中,中国海军已经完全丧失了在海上与敌人抗衡的能力,其主力不得不退缩于长江之中,利用沉船、水雷、炮台等最简单的手段打了一场窝火的战争。
42年的光阴让中日海军的实力差距越拉越大,究竟是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将中国海军导向了这样的结局?
个人的一点感想算作自序吧。
中国近代海防建设起始于19世纪60年代的洋务运动。当时,西方先进的工业技术猛烈撞击着中国的国门,国内政治局势在清政府镇压了太平天国以后,进入了暂时平稳时期。帝国主义对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的入侵不断加深,特别是近邻日本,磨刀霍霍。这样的国际国内环境给了中国海军发展的需要和契机。于是,1888年晚清政府建成了中国第一支近代化的海军——北洋海军。
然而,晚清统治阶级并没有理解近代化海军的全部意义,为北洋海军制定了一套消极、保守的海军战略,试图不通过战争,而以“猛虎在山之势”的威慑,达到守住国门的目的。在帝国主义瓜分世界的狂潮中,这一海军战略无疑是难以奏效的。1895年2月,北洋海军全军覆没。
甲午战争是一场海军制胜的战争,海军的命运决定了中华民族的命运。因此,战后统治阶级迫不及待地对海军建设展开反思,结论却出现分歧。
湖广总督张之洞认为,今日御敌大端,惟以海军为第一要务,所以,今日无论如何艰难,总宜复设海军。而两江总督刘坤一却认为,海军既覆,不惟一时巨款难筹,将才尤属难得。因此,目前不必遂复海军名目,不必遂办铁甲兵轮。这两种观点,代表了晚清统治阶级对海防建设的两种不同的认识。一边是不发展海军,就无法改变中华民族命运的观点;一边是在强大的帝国主义联合进攻之下,通过发展海军难以摆脱奴役和掠夺的论调,它们将中国的海军建设推向了进退两难的境地。
1907年,经过阵痛的清政府在国内外强大压力下开始了重振海军的工作。当时任练兵处提调的姚锡光充满激情地制订了一系列海军发展计划,为重振后的中国海军描绘了美丽的蓝图。但清政府并没有那样的决心,帝国主义也不可能放任中国海军自由发展,姚锡光的计划又一个接一个地变成了空文。然而,清政府还是在辛亥革命之前统一了全国的海军,建立起了一支拥有巡洋和长江两支舰队的海军,只不过这支海军已经不能与北洋海军同日而语了。
1911年爆发了辛亥革命,彻底推翻了腐朽的清王朝。以孙中山为代表的民族资产阶级试图在中国建立起资本主义的社会制度。此时正是西方各国海军在马汉的海权理论指导下飞速发展的时期,中国海军也在期待着一个新时代的到来。
可事与愿违,对马汉的海权理论刚刚有所耳闻的中国,没有出现西方各国发展海军的客观环境,软弱的民族资产阶级最终没有建立起他们所希望的资本主义制度,辛亥革命的成果被新的封建势力所窃夺,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压迫依然深重,中国仍然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道路上苦苦挣扎,抑制中国海军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因素依然顽固地存在着。
袁世凯控制北京政府以后,政治上,对外投靠帝国主义,对内实行独裁统治;经济上,疯狂掠夺人民的财富用于战争,国家经济滑向崩溃的边缘,海军失去了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袁世凯死后,在帝国主义势力的影响下,北京政府内部发生了分裂,直、皖、奉三派军阀各依附于不同的帝国主义国家,为夺占势力范围展开连年混战。海军不可避免地被卷入军阀混战的旋涡中,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
内战中的中国海军,完全丧失了抵御外侮的功能,它们为各自追随的军阀势力,奔波于江河湖海之中,靠军阀的残羹剩饭维持着脆弱的生命。
1928年12月,张学良在东北宣布易帜,标志着国民党南京政府实现了形式上的全国统一,海军也走上了统一的道路。
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国民党内部的矛盾日益突出。蒋介石集团在帝国主义支持下,为巩固统治地位,极力消除异己,“全国统一”既是旧军阀混战的结束,也是新军阀混战的开始。
从1929年2月蒋桂战争爆发,到1932年1月国民党实现“党内统一”,三年新军阀混战,海军依然难以找到归宿。新军阀混战刚刚接近尾声,日本帝国主义又发动了“九·一八”事变。面对日益颓废的海防建设,国内的有志之士开始大声疾呼:“我们若是再不讲究海军,不但已失的地,没有实行收还的日期,还恐怕以后不断绝地断送尽在后头,结果非把整个的国土断送完了不止。”此时的海军建设,似乎出现了一线生机:一方面是国民党内部的暂时统一,新军阀混战的结束;另一方面是日本的战争威胁、全国人民的抗日呼声和加强海军建设的迫切愿望。然而,蒋介石并没有把抵御外敌侵略作为首要任务,而是把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当成当务之急,他顽固地坚持“攘外必先安内”的反动政策,承袭了旧军阀对待海军的态度,不但不发展海军用于对外,而且把仅有的一点海军力量投入到剿共的战场上。
纵观海军四十多年走过的道路,一个不可否认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海军的衰弱,是几届封建政府不顾海军发展的主客观要求,长期漠视海权、轻视海防建设的结果,它给我们留下的教训是极为深刻的。
第一,社会制度是海军发展的政治条件。海军战略是国家战略的组成部分。国家战略受制于一定的社会制度。先进的社会制度必然决定国家战略的科学性,进而决定海军战略的可行性。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落后的政治制度导致了畸形的国家战略,从而使海军战略失去了完整性和先进性,海军建设必然走入歧途。
第二,经济实力是海军发展的物质基础。海军是一个技术军种,对物质的依赖远远超出一般程度。西方近代海军的发展,具有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基础。当时,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海上贸易的发展,进而使海军舰队的建立和发展成为必然。而大量财富的聚集,又为海军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国,近代海军的产生是晚清政府引进西方工业技术成果的结果,缺乏国内工业基础,这就大大抑制了海军的发展。
第三,海权意识是海军发展的推动力。如果说西方海权意识的产生是出于掠夺海外经济利益的需要,那么,对于弱小的沿海国家来说,海权意识对保护国家利益不被掠夺,也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在中国,晚清时期正处于封建社会走向消亡的阶段,帝国主义强行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中国的资本主义在帝国主义的压迫下变得畸形,不可能出现像西方那样的大规模原始积累的时期,也就不可能出现大规模的海外贸易,从而使中国失去了发展远洋海军的客观要求。加之中国重陆轻海的传统思想影响,中国人海权意识的觉醒也就迟迟不能到来。
一个沿海国家,漠视海权、忽视海防建设,必然会付出沉重代价,这是我们必须永远牢记的历史结论。
马骏杰
2012年4月于山东烟台
《中国海军长江抗战纪实》简介: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一场全民族的反侵略战争,它以恢弘、惨烈、悲壮、持久载入世界战争史册。中国海军的抗战是中国抗战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长江抗战是中国海军抗战的主旋律。在几千公里的战线上,中国海军官兵以其低劣的武器装备,以阻塞战、水雷战、要塞战、布雷游击战等多种战法,与日寇进行了长达八年的艰苦作战,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强暴、视死如归的气概和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值得大书特书。同时,中国海军的长江抗战在整个抗战史上又具有一定的战略价值,它与陆上抗战相配合,打乱了日军速战速决的战略计划,粉碎了日寇“三个月灭亡中国”的狂妄梦想,保证了长江沿岸和沿海工业设施的内迁,为持久抗战保存了实力,赢得了时间,应该给予应有的历史地位。马骏杰所著的《中国海军长江抗战纪实》拟结合一些史实,对中国海军长江抗战作初步探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海军长江抗战是国民政府抗日正面战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抗战史应该书写的一页。马骏杰所著的《中国海军长江抗战纪实》拟结合一些史实,对中国海军长江抗战作初步探讨。
谈到海军的长江抗战,人们总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甲午年那场悲壮而屈辱的战争,在这两场中日战争中,海军的作战方式有着天壤之别。甲午战争中,尽管北洋海军最终全军覆没,但与日本海军进行了三次真正的海上较量,特别是黄海海战,是近代以来世界上少有的大规模海上战争。而42年以后的抗日战争中,中国海军已经完全丧失了在海上与敌人抗衡的能力,其主力不得不退缩于长江之中,利用沉船、水雷、炮台等最简单的手段打了一场窝火的战争。
42年的光阴让中日海军的实力差距越拉越大,究竟是一条怎样的发展道路将中国海军导向了这样的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