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忠所著的《珍藏记忆》中他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世事,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声。作品的字里行间勾勒出一个真实的李忠。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蜿蜒的乡间小路走来,干过装卸工、保险、业务员、记者、秘书、团委书记、基层领导,有过婚后几年6次租房7次搬家的经历,也有过一天一分钱都没有的痛苦记忆。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珍藏记忆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李忠 |
出版社 | 江苏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李忠所著的《珍藏记忆》中他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世事,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声。作品的字里行间勾勒出一个真实的李忠。他出生在一个农民家庭,从蜿蜒的乡间小路走来,干过装卸工、保险、业务员、记者、秘书、团委书记、基层领导,有过婚后几年6次租房7次搬家的经历,也有过一天一分钱都没有的痛苦记忆。 内容推荐 在李忠所著的《珍藏记忆》中,他对那段颠沛的生活有描述,有刻骨的刺痛,但却没有抱怨,没有放弃。《珍藏记忆》折射出他的高尚品质和情操,那就是坚守和坚忍。这种坚守和坚忍诠释了他生活的意义,也表达了他的理想,正如他在《爱的钥匙》中所说:“我的理想十分简单:幸福就是有一个安稳的家,一个不需要多大的地方,一家人天天在一起,看着女儿一天天长大,健康快乐地成长,就是最大的幸福和快乐,其他的都无关紧要。” 目录 第一辑 行走·感恩 道路 梦幻成真 改变命运的一刻 吃饭难 (307 投奔大港 潮涌 大港 逃离大港 团委书记 通讯员·特约记者·记者 保险 业务员 秘书 挣来的钱省着花 摆地摊 爱的钥匙 择 业 温暖季节终有时 四十而立 户口 编制 感动编制 干部 提拔 工资 拆违建 幸事 在小岗村 农 民春晚 乡土文化农家乐 奔五不惑 珍藏记忆 第二辑 欣赏·感动 海上潇洒 夜奔“沙家浜” 骗术 仙人山:风景这边独好 远 行正值“非典”时 窗外 梦溪夜谈 我校“亚运人” 忘不了, 多景楼 好样的,女同胞 流动卖报人 啤酒街 八大兄弟 莲香锅盖面馆 矮子馅饼 宣科与纳西古乐 忘年朋友 江 水作证 第三辑 哲思·感悟 诚信·人品 饭店爆满 妈妈的网 听歌 雨后彩虹 领 导干部大会 醉酒 短信传情 创建路上 贺卡 谨言慎 行 创新灵魂永存 公车随官员升迁 提拔闹剧 幸福 第四辑 印记·感怀 年末岁首话“廉检” 凭新闻敏感,写独家新闻 孩子需要些什么 无 益的“私了” 莫让孩童上马路骑车 垃圾该倒至何处 旧台历有 新作用 露天食品有损健康 下岗托管:职工有“六怕” 标新立异求 作为富民党建铸品牌 推动宣传文化工作铿锵前行 点击热点 后记·行进中的我 试读章节 道路 我喜欢董文华演唱的《道路》,人家那歌儿多棒:“人生道路就是这样,风风雨雨,弯弯长长……”句句唱到人心里。 20多岁的人奢谈什么人生道路,似乎有点儿那个,可我的命运也太有点儿和我过不去了。我刚满20岁那年,无情的高考分数线击碎了我的大学梦。我像掉进了冰窟里,独步徘徊在乡野小径。我那曾当过乡村教师的父亲看透了我的心思,他语重心长地对我说:“考不上学校,也照样有出路。”一句话使我恍然醒悟,对,不少人靠“摇笔杆子”混出了名堂,我何不一试?于是,我关上房门不停地写,不停地寄,可30多篇稿件出去,我的文学天地依然是一片荒芜。没法子,我进了一个百把人的小厂,当上了装卸工,每天和几十公斤的飞轮、钢窗打交道,晚上一回家,浑身的骨头就像散了架一样,心中的滋味真是没法说。 不久,我获得一次机会,经考试,被聘为部队的“报道员”。说真的,当时我高兴得一个晚上没睡安稳。我暗暗对自己说:伙计,这回一定要珍惜这机会,好好干。我参加了市报组织的新闻培训班,我跌跌爬爬,风里雨里去追踪新闻线索,正当我刚干出点名堂时,一纸“休书”使我这个不穿军装的“编外人员”只得告别了军营。 “想一想过去,看一看现在,生活中哪会没有苦甜,生活中哪会没有波澜。”说真的,我这点“光荣历史”跟老前辈比起来真算不上什么,可是与那些比我顺利的同龄人比比,也算得上是坎坷了。但是正如歌中唱的,人生道路上谁没有尝过酸甜苦辣?这么多年,我虽然到处“流浪”,却也有众多稿件被新闻单位采用,工厂的“哥儿们”、军营的官兵给了我最珍贵的友谊。 “看一看现在,想一想未来,挺起胸膛努力开创,道路将会充满阳光”。今年的春日,我终于又当上了心爱的“报道员”。到新单位的第一天,我的一篇稿件就登在了市报一版的显要位置。随后的几个月中,我和同事密切配合,半年时间就完成了市交通局下达的报道任务指标。 在没有路的地方,最容易踩出一条令人惊喜的新路;我坚信: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写于1989年) 梦幻成真 忘不掉五年前的七月。 望着高考分数通知单,我近乎绝望:魂牵梦萦了10年的大学梦瞬间被碾碎。那个七月,可以聊以自慰的抑或就是托人找来的装卸工的苦活儿。 失落的,难道真的找不回?不,我要再圆大学梦,我要让梦想成真。 我一头扎进了伴随我三载的高中课本中……一年后的7月,迎接我的不再是灰色。手捧夜大录取通知书,我真得好激动、好感动,心中不单是被录取的喜悦,更多的是对往日那些疲疲沓沓的时光的追悔。梦幻成真,我又背起了书包,一屁股坐进了镇江师专夜大党政文秘班的教室里。 我知晓夜大学习的“苦中苦”,更明白其中的“愁中愁”。一周三个晚上一个下午的课程,不说秋来冬去、寒风酷暑,就说学习和工作的“重叠罪”就得挺住!采访、写稿、开会、出差,有时晚上不能去夜大上课,第二天,就赶紧找同学补上笔记。苦,算不了什么,我愿意吃。最麻烦的就是每周五下午,工作上的事总缠得我无法脱身,一个下午心一半在工作,一半还在想着老师点到我的名时准会说“又没来啊!”前一年到北京参加《人民日报》新闻班学习,一去就是一个月。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看书补作业。 我写稿常有“通宵之战”,复习迎考也常常熬到夜深人静,三年艰辛,今年7月,我终于以优良的成绩毕业了。我不敢懈怠,我将孜孜不倦地继续追寻我的梦…… (写于1992年) 改变命运的一刻 我的命运的改变就在那一刻,我遇到了一个人,而且是一位素不相识的人。 高考落榜后,父亲的一位同事伸出了援手,去找了他的朋友,拟帮我安排进镇江市润州区广播电视台,那时该广播电视台正在筹建。没想到在区政府大院,碰到了一个改变我一生命运的人。他是我父亲同事的战友。听说我喜欢舞文弄墨,便说,刚好镇江军分区正在招聘一名通讯报道员。于是,我便被推荐到了镇江军分区,获得通过的唯一条件便是让我抄写一篇文章。可能是我钢笔字写得还可以的缘故,我被招录进了军分区。 试想假如当时没碰到这位仁兄,我很有可能进了润州区广播电视台参与筹建工作,到今天那可是响当当的元老级人物了。也没有想到进了军分区,会给我以后的道路带来如此多的挫折。但直到今天,我还要感谢这位仲姓朋友,他在我身处困境之时,给我指明了一条路,况且还是我十分喜爱的工作。 也真是有缘,若干年后,我还真进了润州区广播电视台。 (写于2011年)P2-6 序言 我读李忠 李忠有一天在饭桌上向我透露他要出本书的时候,我大腿一拍,像是吼了一声:“好!到时我来写两句。” 差不多的人准会认为我这是“差一窍儿”,因为,问题的关键并不在我本人想不想写,而是取决于人家要不要我写。但是李忠显然不会这样认为,他拿起杯子当场就敬过来,以示认可我属于合格人选。 所谓“合格”,大抵基于两点:首先,我们俩最初的相识,正是以文为媒,如今李忠出书,我贺以小文,也算是睹物思源;其次,并不是所有舞文弄墨的人都能玩到一起,而我们玩到一起了,从当年的毛头小伙子到今天共同“奔五”,我们之间有已经积淀20多年的深厚友情。 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我们俩同在一家小报社忙得不亦乐乎,当时完全是受强烈的人生志趣吸引,与饭碗无关。其实当时我们各有各的正式工作,他是在位于镇江市区长江边上的一家港口公司,而我就“远得很”了,在位于镇江东郊的江苏工学院(现名江苏大学)。 现在如果还有人说江苏大学地理位置偏远,那一带的开发商会率先群起而攻之,辛辛苦苦把学府路造出来的人也绝不会答应。可在20多年前,这却是不争的事实。夜晚从市区到江苏工学院,是一条月黑风高、行人稀落的荒野之路,每次在城里贪玩过后,我总是硬着头皮骑车返校。后来,自从李忠把我领进他的集体宿舍之后,就相当于我在城里也有了宿舍。我是个在朋友面前不太喜欢拿自己当外人的人,有一次碰到门锁着,我三下五除二就把窗子给弄开了。时隔多年之后,李忠还经常拿这事与我开涮,用的是“爬”这个字眼,我是坚决不承认的,我说我是从窗子走进去的。 作为朋友,我首先阅读的是李忠这个人。李忠的为人与他在“掼蛋”时的状态严重相反,前者很透明,后者很隐晦。李忠“掼蛋”的时候,怪招迭出、攻防自如,总让人提心吊胆、疲于应对。当然,从技术层面上讲,“蛋”就得这样子“掼”,否则如果把牌都摊开来打,这个项目也就会完蛋了。而为人方面,李忠却是胸怀敞亮,从无包裹。他是一个“摊开来”与朋友相处的人,有情有义,有诚有信,个性率真,相当多的时候甚至粗枝大叶,拙于人际。所以大家一提起李忠,心里都会感到格外踏实。 据我所知,李忠这次出书让身边不少人小有吃惊,尽管知道他是个摇“笔杆子”的人,却一直以为地盘仅限于公文笺上,未曾料想他的笔下也飘起一片一片的“风花雪月”。这个问题对我来说,当然不存在,但我仍有所意外:这些年眼瞅着他在仕途上马不停蹄地东奔西走,却没见他公开发表过什么文学作品。原来并没有搁笔,积少成多之后,一亮相竟就是一本书! 读过这几十篇作品,感受到他是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感受世事,又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心声。而我读李忠的文章,除了品味他的个性外,还读出太多心灵的悸动与共鸣。我们两人都是“泥腿子上岸”,在坚硬的城市里艰难打拼,命运多舛,几起几落。李忠曾经“六次租房,七次搬家”(《爱的钥匙》),我次数虽然没他这么多,但当年的窘境如出一辙;李忠换过的工作单位可以拿箩筐装(《投奔大港》《逃离大港》),而我在经历过无数次“投奔”与“逃离”之后,身上背的“箩筐”已经比他还重…… 写了不少,得留点话等到他出第二本书的时候。 (作序者王景曙系《镇江日报》社社会新闻部主任) 后记 行进中的我 (一) 很早就产生了出一本文集送给自己的想法。2003年1月20日,我在日记中写道:“今早上班,一路前行,猛然脑海中一个念头,要写一些东西留给自己,这是我新年必须要完成的一项任务,为此,我将会不懈努力。”这是对自己的承诺。遗憾的是当时没有兑现。回头想来,确也无法兑现。一是毅力恒心不够,二是人生经历火候未到,三是有人善意提醒我不能写。实际上,那时的我只是有写的冲动而已,其实并没有多少东西可写。到了2011年,想写点东西的念头更加强烈,2012年,写作的行动便不可阻挡了。于是我便在不同场合对朋友们宣布了要出书的想法。现在大家看到的这些拼凑起来的文字,算是我信守承诺,给朋友、给自己的一个交待。我以为是时候了。 (二) 书中的这些文字,我无法归类属于哪种文体。如果硬要归类,不知能否算得上“记忆文学”?我绝无一丁点儿炫耀自己的意思。因为我无任何炫耀的资本,既不是“大官”,也不是“大师”;既不是“大家”,也不是“大腕儿”。到目前为止,我甚至什么头衔也没有。如硬要说上一个,那也是润州区作家协会刚成立时,在朋友们好说歹说下才加入进去,但从未作过什么贡献。这里我写下的是自己的内心。我不知自己的内心能否让他人看见。我也不知自己写了这么多会招来什么?我不管,当下的我依然前行。如果确有人对号入座的话,我只能说声“抱歉”。 (三) 好心的朋友联系了“大家”为我写序,当我仅写了30篇左右时,就帮我“邮”出去了,还真成了。居然是著名诗人、作家、书法家,曾任中国作协书记处书记、青海省副省长,现任中共青海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的吉狄马加先生。确实分量不轻,让我感动。对这篇序言,是用还是不用,我纠结了好长时问。说实话,我真的不想攀上贵人,为我脸上抹上一片亮色。但上海人民出版社原副总编、《青年一代》杂志主编贺旭东先生到镇江来时,我和春波兄曾经接待过他,应该说他对我印象不错,他极力将我的作品推荐给了吉狄马加先生,思忖再三,还是把吉狄马加部长写的《都是为了爱》作为序言一。还有一位作序者是我的好友王景曙,他是《镇江日报》资深评论员、社会新闻部主任。他有着南下北上的传奇经历和老道、辛辣的独特文风,我们有20多年的交往,平时交流甚多。感谢两位! (四) 这么多年一路走来,有许多人的故事感动着我,激励着我,他们的事迹亦值得颂扬。至今,至少有20个“别人的故事”曾出现在我的文章中,有迄今为止镇江最高荣誉获得者王龙芳,有杰出企业家郭琰,有改革创新能手杜广埭,有下乡开发荒山的城里人王路林……10多年过去了,他们的现状又是怎样?我还有一个痴梦,在《珍藏记忆》出版后,再写一本《路上的人》,我将再次走进他们,领略他们的过往和今日的风采。这是我的又一个承诺,期盼朋友们的支持和鼓励。 (五) 掐指一算,从踏上社会谋取第一份活计到今天,我已在18个不同岗位干过,分别在镇江师专、镇江市委党校、江苏省委党校学习过。可以说一路陪伴的同学、同事、朋友很多。我要感谢的人也实在太多。无论是给予我生命呵护的,给予我工作激励的,直言我的不足的,在关键时刻踩我一脚的,还是对我怀有疑虑的,我都要感谢。因为你们,我才能找准定位,矫正方向,才能知己不足,才能鼓起勇气。我将永远铭记你们的名字。在此我不一一列出你们的名字,但我会永远记住你们的点点滴滴! (六) 我的故事还没完。进人中年后的我,不知能否再创奇迹?包括工作职场转变的奇迹、个人生命健康的奇迹、家庭生活的奇迹。总之,我相信,未来是美好的,我每天都会畅想。但脚踏实地、活在当下是我坚定人生的更好注脚!明天的精彩需要你、我、他的共同推动。亮出一个精彩的我,再续写华美篇章,我会努力的!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