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观止》是清人吴楚材、吴调侯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选定的古代散文选本。二吴均是浙江绍兴人,长期设馆授徒,此书是为学生编的教材。除本书外,吴楚材还编著了《纲鉴易知录》。
《古文观止》由清代吴兴祚审定并作序,序言中称“以此正蒙养而裨后学”,当时为读书人的启蒙读物。康熙三十四年(1695年)正式镌版印刷。
书名“古文观止”意指文集所收录的文章代表文言文的最高水平,学习文言文至此观止矣。《古文观止》选取了从先秦到明代共222篇思想性和艺术性都比较高的文章,既有儒家经典、历史散文,也有传记、书信、论辩,乃至游记、寓言小说。入选之文多短小精彩,均是便于记诵的传世佳作。本书注解简明,译文通俗流畅,是《古文观止》的上佳读本。
郑伯克段于鄢 左传·隐公元年
初,郑武公〔1〕娶于申〔2〕,曰武姜〔3〕,生庄公及共〔4〕叔段。庄公寤生〔5〕,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注释】
〔1〕郑武公:郑,国名。即今河南新郑。武公,名掘突。〔2〕申:姜姓国。在今河南南阳。〔3〕武姜:武,从夫之谥。姜,从母亲。〔4〕共:音gōng,姓。〔5〕寤生:寤,音wù。即难产也。【译文】
起初的时候,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个夫人,叫做武姜,生下了庄公和共叔段两个儿子;庄公生的时候是难产,惊吓了姜氏,所以给他取名叫做寤生,因此很憎恨他。喜欢共叔段,想要立他做太子,屡次请求郑武公。武公却没答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1〕。公曰:“制,岩邑〔2〕也,虢叔死焉〔3〕。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4〕城大叔。【注释】
〔1〕为之请制:请以制邑封叔段。制,一名虎牢,在今河南氾水。本为东虢国故地。〔2〕岩邑:险要之邑也。〔3〕虢叔死焉:虢,音guó。虢叔恃险而不修德,为郑朽公所灭。〔4〕京:邑名,即今河南荥阳。【译文】
等到庄公做了郑国的君主,姜氏替共叔段讨封制这个地方。庄公道:“制是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是死在那里的。别的地方总可以任命。”于是姜氏又替共叔段讨封京地,庄公就叫他住在那里。从此郑国的人,叫共叔段做京城太叔。
祭仲〔1〕曰:“都城过百雉〔2〕,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3〕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4〕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5〕,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注释】
〔1〕祭:音zhài姓。〔2〕百雉:雉,音zhì。古建筑量法,一方文曰堵,三堵曰雉,百雉,三百方丈也。〔3〕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大都之面积比全国之面积,不得超过三分之一。〔4〕焉辟:焉,何也,辟与避同。〔5〕滋蔓:植物之茎,细而延长,皆谓之蔓,言草至滋长,蔓延,则难以芟除,喻人之权势渐大,则图之渐难。【译文】
祭仲道:“都城过了三百方丈,这是国家的祸害。先王的制度规定:大都不得超过全国的三分之一,中都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都不得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城不符合规定,这不是先王遗下的法制啊。你将不能胜任了。”庄公道:“姜氏要这样,叫我怎能避害呢?”祭仲道:“姜氏哪里有厌足的时候,不如早些设法,不要让她的贪欲滋长蔓延。要是滋长蔓延了,那就难管理了。蔓草尚难除掉,况且是你所宠爱的弟弟呢。”庄公道:“他多行不义的事情,一定会自己招来杀身之祸。你等着看就是了。”
既而大叔命西鄙〔1〕、北鄙贰〔2〕于己。公子吕〔3〕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注释】
〔1〕鄙:边邑也。〔2〕贰:两属之地,一方面属庄公,一方面属叔段者。〔3〕公子吕:郑公族,字子封。【译文】 后来太叔请求把西鄙、北鄙两地封给自己。公子吕道:“国家不能有两个君主,你到底怎样处置他呢?如其要把君位给太叔,臣等请去服侍他。若是不给他,那么就请你把他除去,不要使百姓生了别心。”庄公道:“不用担心,将来他自然会受到惩罚的。”P2-P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