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飞翔编著的《历史的面孔》以英雄的悲歌、圣哲的智慧、隐士的哲学、智者的忧思四辑内容,以凝炼的文字、翔实的史料、全新的视角,阐释众多历史人物的真实面孔及其命运。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有较强的看点,是一本很好的大众读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的面孔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史飞翔 |
出版社 |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史飞翔编著的《历史的面孔》以英雄的悲歌、圣哲的智慧、隐士的哲学、智者的忧思四辑内容,以凝炼的文字、翔实的史料、全新的视角,阐释众多历史人物的真实面孔及其命运。既有学术性,又有趣味性,有较强的看点,是一本很好的大众读物。 内容推荐 《历史的面孔》一书中可以称之为读书笔记的文章,是传达了史飞翔最新的读书感受、最近的思想成果的学术文化随笔。《历史的面孔》所涉及的不仅是这些人物的命运经历、婚姻爱情、性格品性、人格风范,还有他们的学术品德、治学方式。有的文章还涉及了他们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冲突和斗争,提出了文化及学术人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这不仅在当时,即使在当今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大问题。 目录 第一辑 英雄的悲歌 项羽为何会失败? 刘邦的成功之谜 友情的背叛:孙膑与庞涓 吴起:杀妻求将 长孙皇后:红颜未必是祸水 房玄龄:读书人的悲哀 李斯的人生哲学 韩信为何会造反? 从韩信之死考察刘邦、萧何之关系 李广为何难封? 审视苏武 张良的智慧 嵇康因何被处死? 王勃是被吓死的吗? 入世不彻底,出世不甘心:陶渊明的悲剧人生 陶渊明与《闲情赋》 苏东坡:一蓑烟雨任平生 司马迁与汉武帝 郑板桥的“难得糊涂” 袁枚散书 袁枚等死 第二辑 圣哲的智慧 孔子为什么会讲“唯女子与小人难养也”? 食、色,性也:孔子的婚姻 孔子的人生感悟 孔子的晚年 孔子与老子 第三辑 隐士的哲学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 中国历史上的隐士小团体 评《中国隐士与中国文化》 中西方隐士之比较 隐士的哲学 隐士的境界 隐士的读书生活 隐士的变态行为 终南山的隐士 终南山为何多隐士? 苦瓜和尚 鸠摩罗什与佛驮跋陀罗 道心不与俗心同 第四辑 智者的忧思 文人的面孔 文人的绝命词 历史名流的真面目 天才与疯子 天才的归宿 天才为何多薄命? 哲学家的婚姻与爱情 艺术家的良知 学人的气节 大师的硬度 有趣的墓志铭 中国历史上的怪异行为 看大师如何成功 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 后记 试读章节 岁月不居,时节如流。转眼我已人过三十。“风去入世多,日月掷人急。如何一少年,忽忽已三十。”最近几年我一直有一种生命的紧迫感。常常觉得自己是虚掷光阴。“早知穷达有命,恨不十年读书”。 我是1994年发表第一篇文章的,到今天已整整十七年了。回顾我的“十七年文学”,大致可以用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从文学到学问。刚出道那会儿我走的也是纯文学的路子,清一色的传统散文。但是不久,大约是在我第二本散文集《红尘心语》出版之后,我就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难道我一辈子就写这种小散文,我怎样才能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那段时间我甚是苦闷。后来,我无意中看到作家韩石山的一个演讲——《一个写作者的一生该怎样安排》。韩先生说,一个作家的一生应该是“青春作赋、中年治学、晚年修志”。韩先生这话就像闪电划过夜空一样,一下子将我惊醒。从那时起,我就明白,我应该向学问靠近,而不仅仅是当一名散文作家。十几年后,我和韩先生坐在一起说起这段往事,他说,你当年的选择是正确的,你现在的路子也是对的。韩先生建议我研究胡适。 在那之后,我的兴趣便逐渐从文学转向学问。我开始大量购买并阅读学术书籍。传统文化、古籍藏书、思想史、学术史、历史、哲学、社会学、西方经典、教育学、学人随笔甚至包括佛学、性学等闲书、杂书。十几年来,我不断地买书、读书。光是读书笔记就记了几十本。加上平时的剪报、资料等,整整装了一铁皮柜子。功夫虽然下了一点,但由于我天资不足,一无家学,二无师承,没有接受过任何系统的学术训练。更要命之处在于,我在学问上一直是“用情不专”,一会是新儒家、一会是学术史,一会是隐士、一会是藏书,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到头来一无所成。 古人言:人贵自知,各安其命。我深知自己永远不可能成为真正的学者。我生性散淡、不喜拘束,打心里讨厌学术的那些条条框框。但我又不甘心做一名单纯的散文作家。我的理想是做一名“学者化的作家”。我的想法是尽可能地在我的散文创作中融入学问的色彩。我不知道我的这条路能否行得通?但我一直是这样做的。坦率地讲,这十几年来,我过得很苦。无一日不在读书。十几年来我身边的朋友一个个或升官、或发财,唯独我书生傻气,皱纹辐射眼角,忧郁凝结眉梢。 最早对我将学问引入散文这种写法给予关注的人是李星先生。李星先生是著名的文学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一生阅稿无数,练就了一副“火眼金睛”。他说,我的散文创作走的是知识型散文写作的路子、文化散文的写作路子,是学理性散文。他在肯定我方向正确的同时,也毫不客气地指出我学养的不足、理论的欠缺以及人生感悟的某些幼稚。他告诫我要多读书,读那些真正有思想性的东西。后来,随着文章的不断发表,有评论家开始称我的散文是“学者散文”。 有段时间我忽然对中国传统文化很感兴趣,买了不少这方面的书。阅读中我有一个发现:对中国传统文化理解最深、最透彻、最到位的居然是民国时期的一批学人,特别是号称“当代新儒家”的那批人,像熊十力、梁漱溟、马一浮、张君.劢、冯友兰、钱穆、方东美、唐君毅、牟宗三、徐复观,包括后来的余英时、杜维明等。于是我找来这些人的传记、文集。我将阅读重点放在他们的生平经历、精神风貌以及立身行事的特立独行等方面,而不大去纠缠他们学术思想的深度。我知道以我目前的知识储备,我还啃不动他们那体大思精的学问体系。但即便是这样生吞活剥,收获还是很大的。201O年9月,著名学者、国学大家刘梦溪先生做客终南大讲堂。我同刘先生谈起自己对传统文化的一些看法,刘先生连说我学问好。我哪有什么学问?我只不过是读了一点书而已。 我在学问上是典型的“二道贩子”,通常的做法是读了某本书或某篇文章之后,被书中的某个材料或观点所吸引,于是稍稍发挥一下就热蒸现卖。因此,从严格意义上讲,我的这些文章压根就不是什么学术散文,连学术小品都称不上。我的文章缺乏严谨,情感有余、理性不足。加之我又特别讨厌学术文章动不动要注明来源出处,一篇文章三注两注,括号满篇,怎么看都别扭,而且给人一种掉书袋的学究气。但我在写作过程中又不可能不加以引用,所以在此我首先要感谢那些被我引用过的各类材料的主人,希望他们原谅我的侵犯和冒失。感谢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专家、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阎庆生先生对我的提携与帮助,感谢阎老师在百忙之中审读书稿。我还要感谢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的胡选宏先生,他不仅是这本书的策划者、催生者,而且给予了具体而实际的指导,他的敬业精神着实叫我感动。 胡适先生说过一句话:一个人三十岁以前做学问应当受鼓励,三十岁以后做学问是本分。如今,我已虚岁三十五。那么,就让我本本分分地做一点学问吧。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史飞翔 2011年9月于终南山太乙宫 序言 文化,学术命运的忧患——序《历史的面孔》 史飞翔是学习外语出身的,却偏爱散文写作。初出道的他可能走过回忆童年、怀念父母之爱、记往昔人和事的创作路子。但这个时间很短,他就走上了文化散文的写作路子。写自己读书的心得体会,探究从孔、孟圣贤到清末民初学人的行状、学问、关怀、精神,寄托自己的学问志向、人格理想,光大中国优秀的人文、学术传统。虽然难免有摘抄书报、一事一言、一思一议的简单和学术根底的不牢靠,但这种学问和言论的文化倾向对他这一类迹近于“80后”的青年写作者来说,却有使人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亮点,就是一心向学、常读书、多思考、勤笔耕,脱离了他的许多同龄人常有的对物质享受、权力金钱、钩心斗角等十分热衷的低级趣味。 人非生而知之者,只有读书学习,才能提升自己的学问修养、人格品位、文化境界,才能凭一技、一术之长,立足于竞争激烈的社会之中。即使是从政入仕、经商济世,也不能离开这样一个人生的门径和支点。“生子当如史飞翔”,此年近古稀的笔者,在读了他的文章,了解他的人格品行之后的感慨和嘉许。这是我的俗,是我的偏执,也是我最想对当今的青年学子说的话。在这个价值观混乱的社会,只想凭自己的知识、技能生存的青年就是好青年,如果还想到于读书学习中修养自己的人格,并以自己的善心、良行影响周围的环境和人心,他就是优秀的青年、有为的青年,也必将是前途最光明的青年。 《历史的面孔》一书中可以称之为读书笔记的文章,是传达了史飞翔最新的读书感受、最近的思想成果的学术文化随笔。它们所涉及的不仅是这些人物的命运经历、婚姻爱情、性格品性、人格风范,还有他们的学术品德、治学方式。有的文章还涉及了他们与当时的社会文化环境的冲突和斗争,提出了文化及学术人如何安身立命的问题,这不仅在当时,即使在当今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大问题。尽管这些问题历来就有,也被许多前贤所关注过,但却于当今的文化、学术生态最为迫切,最当紧要。举目‘四顾,种种令人痛心疾首的学术、文化乱象,影响的已不是一时的学术得失,而是中国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未来安放处。飞翔肯定也一定是有感而发,而不仅仅是舞文弄墨。“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心有所忧的问题化之为文章,才是能引发共鸣、启发思考的好文章。我为飞翔之进步、渐入文章之堂奥而高兴。诚所谓积累渐丰、思考渐阔者也。 历史与社会,时代与现实,是一定文化精神状态产生的基础,然而文化学术又以一种气魄、神韵、思想、精神影响着这个时代和它的未来。所以文化人的困惑与尴尬,也常常是这个时代的困惑和尴尬;文化人的命运,也常常是文化的命运。这或许正是我们由飞翔文章所应该引发的联想,唤起的责任。 (作者系著名评论家、茅盾文学奖评委) 后记 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人称“西楚霸王”。他骁勇善战,力挽狂澜。然而就是这样的一个大英雄,却在那场“楚汉相争”中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实实让人扼腕叹息。后人在总结这段历史时,往往将它归咎于刘、项二人的个人素质。说什么刘邦足智多谋,富有远见,胸怀开阔,礼贤下士;说项羽优柔寡断,刚愎自用,缺乏远见,不能听取他人意见等等。事情果真是那样么? 巨鹿之战前夕,各路抗秦之师云集,但诸侯军莫不畏秦,无一敢解巨鹿之围,就连“名冠诸侯”的楚军上将军宋义也是“饮酒高会”,至安阳裹足不前。在这十万火急的关键时刻,项羽“即其帐中斩宋义头”,后又破釜沉舟,烧掉营房,血战秦军。可见,项羽并非优柔寡断。 在那场著名的鸿门宴中,项羽要取刘邦人头,易如反掌。但他却一而再,再而三地错失良机。难道是项羽不明白这其中的利害关系么?非也!项羽之所以会失败,当然并非他自己所说的“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而恰恰在于他自身,在于他自身与生俱来的那种性格禀赋。具体说就是一种源自人的天性的、善的成分。有道是“仕宦中无骨人”。政治斗争是残酷的,也是无情的。因此,政客们往往是绝七情、灭人欲。项羽说到底还是情面软,有同情心,下不了手。鸿门宴上,刘邦处处示弱、口口称臣,这就使项羽产生了恻隐之心、悲悯之心。刘邦恰恰是利用了项羽人性中那种善的成分。此其一。 项羽是一个重义轻利且极重感情的人。对于做人这无疑是正确的,但对于从政则显然不合时宜。譬如,鸿门宴中,樊哙手持兵器闯人帐中。项羽却说:“壮士!”并赐酒肉。这充分说明了项羽是一个重义气讲交情的人。即使是在“身被十余创”,命在旦夕的时刻,还对汉骑司马吕马童说:“若非吾故人乎?”“吾闻汉购我头千斤,邑万户,吾为若德。”乃自刎。到死都不忘成全朋友。此其二。 项羽率性而为,缺乏政治素养。项羽是一个性情中人。他爱憎分明,喜怒形于色,口无遮拦,率性而为。这从他少年时见秦始皇出巡日“彼可取而代也”,可见端倪。再譬如,在对待女人这个问题上,项羽霸王别姬,一曲“虞兮虞兮奈若何”催人泪下,千古流传。可见项羽确是一个热血男儿。刘邦天生贪财好色,行军中没少干“搂草打兔子”的勾当。但他在攻下咸阳后竟能“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这说明刘邦有很强的自控能力,能为更大的利益而暂时抑制自己的欲望。这样的人是很厉害的,当然也是很可怕的。与刘邦的老谋深算相比,项羽有时候近乎天真。譬如,他在意识到对权利的追求是以百姓的生命和痛苦为代价的时候,就向刘邦建议:“天下匈匈数岁者,徒以吾两人耳。愿与汉王挑战,决雌雄,毋徒苦天下之民父子为也!”此其三。 最后,项羽还是一个过分看重面子、有着强烈虚荣心的人。即使在满身是伤、命在旦夕的时刻,他还不忘对属下说句:“你看我干的怎么样?”读到此处,我几乎要落泪了!这让我想起了死前不忘整冠的孔子的弟子子路。公元前480年,卫国政变,子路为护主英勇就义。根据史书记载,当时的情况是这样的:子路自知难免一死,心想大丈夫死也要死得豪壮,于是便把剑往地下一扔,然后不慌不忙地捡起被敌军掀倒在地的帽子,用手指弹去灰尘,端正地戴到头上,又系好带子。大声说:“君子死,冠不免。三军可以夺帅,匹夫不可夺志!”这时敌军蜂拥而上,举刀乱砍,子路顿时被剁成了肉酱。 另外,当乌江亭长把船靠在岸边,苦劝项羽登船回江东,以图东山再起时,项羽却说:“天之亡我,我何渡为!”遂婉言谢绝。如果说项羽当时采纳了乌江亭长的建议,不是没有机会的。可以说项羽是心甘情愿,自动退出这场角逐,退出历史舞台的。他宁愿选择死亡,以此来结束灾难,也不愿卷土重来,扭转战局。这让我们再次看到了项羽身上闪烁着的人性的光辉。 项羽的失败完全是由他个人的悲剧性格以及他身上的那种善的成分造成的。与那个连父亲的肉都要分一杯的阴险奸诈的刘邦相比,项羽的失败是注定的,是不可避免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历史从来就是胜者王侯败者寇。项羽是失去了做皇帝的机会,但他却赢得了世人的敬仰。做皇帝又能如何呢?P3-5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