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跨文化传播视域下的中外国标舞历史研究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音乐舞蹈 |
作者 | 史傲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内容推荐 本书聚焦于国际标准舞的缘起与发展现状,通过回溯历史,作者将全文分为五个部分:“探本穷源——国际标准舞在英国”“西舞东渐——亚洲引潮者的个案研究”“栉风沐雨——中国国际标准舞从无到有”“踵事增华——中国大陆国际标准舞的多向度发展”“跨文化传播与本土化转向”,廓清它创制于英国,传播至日本和中国台湾,并于上世纪80年代末,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和中日友好交流的契机正式传入我国的发展路径,及其前身——舞厅舞在中国不同历史时期的身份转换。 作者简介 史傲,1988年生,中专、本科、硕士研究生就读于北京舞蹈学院国际标准舞专业;博士研究生就读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学系;现为北京体育大学艺术学院师资博士后。主要研究领域:舞蹈批评、西方舞蹈史论、国际标准舞教学实践与课程体系建设。参与编撰《北京舞蹈学院国际标准舞等级考级教材初级(拉丁篇)》《国际标准舞·拉丁舞规范教程》,在《艺术科技》《艺术评论》《北京舞蹈学院学报》等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探本穷源——国际标准舞在英国 第一节 舞厅文化与中产阶级 第二节 传统主义与自由主义的并行不悖 第三节 英式标准的诞生 本章小结 第二章 西舞东渐——亚洲引潮者的个案研究 第一节 国标舞在日本 第二节 国标舞在中国台湾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栉风沐雨——中国大陆国际标准舞的从无到有 第一节 舞风初渐(1850-1948) 第二节 干锤百炼(1949-1985) 第三节 “东”风即来,众人搭台(1986-1996) 本章小结 第四章 踵事增华—中国大陆国际标准舞的多向度发展 第一节 舞蹈高等教育的建立 第二节 国家综合赛事的突围 本章小结 第五章 跨文化传播模式与本土化转向 第一节 求同存异 第二节 跨区域联动性——以中国为例 第三节 异曲同工 本章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名家访谈 一、朱良津访谈 二、王弘志访谈 三、张平访谈 四、阎岭访谈 五、付中枢访谈 六、欧建平访谈 序言 为国标舞的“内涵建设” 做出贡献 在中国文化走出去且走 进去、中华民族不断融人国 际大家庭的伟大征程中,“ 国际标准舞”这个舞种的名 字本身,以及它所放射出来 的魅力之光,变得格外吸睛 ! 自1997年中国国标舞选 手首次前往以英国“黑池”为 代表的西方国标舞大赛以来 ,中国选手逐年递增的舞姿 倩影、中国文化日益响亮的 冲锋号角,正在以同步增长 的力度、速度和幅度华丽登 上世界之巅,而中国舞者所 获奖项的逐年升级与中华人 民共和国国旗的冉冉升起, 显然应该在持续“为国争光” 的初步理想之同时,向着国 标舞“内涵建设”这个更为长 远且更加艰巨的目标砥砺前 行…… 所谓“内涵建设”,我以 为,无外乎包括了对“国标 舞”这个舶来品的前世今生 、发展规律、文化生态、身 体技艺、比赛规则、审美要 义、大师风范等一系列硬杠 杠与软实力进行深入、细致 、准确、到位的了解与识读 ,并对我们自身的灿烂文明 、悠久历史、深厚底蕴、文 化属性、体质气质、美学追 求做出系统的认识和辩证的 把握,进而在宏观策略与微 观方法这两个层面上,潜心 推敲究竟应该如何用国际观 念、中国意识、科学方法、 高难技术,以及人类共有的 价值观和审美观,实现真正 意义上的“中西合璧”。 显而易见,在这个“走出 去且走进去”的伟大征程中 ,“知己”与“知彼”的工作可 谓同等重要且互为因果。但 鉴于国人的外语水平普遍不 高、认识外国文化及舞蹈的 程度普遍不深的现状,“知 彼”的难度显然要大得多, 并由此凸显出史傲在其博士 论文基础上修订、补充、出 版的这本大书——《跨文化 传播视域下的中外国标舞历 史研究》的学术品相及实用 价值。 在中国国标舞领域,史 傲堪称一位根红苗壮的年轻 人,有幸考入北京舞蹈学院 国标舞专业,从附中起步一 直读到本科和硕土,2016 年由张平老师托付给我,希 望我能为他开创的这个国标 舞学科培养出第一位博士来 ,而我恰好已深陷这个魅力 无穷的朝阳舞种难以自拔, 因而欣然接受了他。经过一 年的备考,史傲凭借在北舞 打下的功底和自身的努力与 才华一举闯入了复试,但却 赶上了一位已经报考了6年 的师兄同时进入复试,因而 只能翌年卷土重来,好在终 于在2018年如愿以偿,考 进我已工作了36年的中国艺 术研究院研究生院舞蹈学系 ,并在舞研所和研究院多位 专家学者的调教下,开始随 我撰写博士论文。 这篇论文之所以使用了“ 跨文化传播视域”这个理论 框架,是因为我自2014年 岁末开始,在中国艺术研究 院时任院长王文章的鼎力支 持与主管科研工作的副院长 贾磊磊的热情帮助下,开始 主持一个国家社会科学基金 艺术学的重点项目——“现 当代舞蹈的传播与跨文化研 究”,进而不仅将我个人40 年来的研究成果做一个总结 ,而且还以子课题的方式, 分别指导19名硕士生完成了 对中外舞蹈交流做出突出贡 献的19位中外舞蹈家的研究 ,7位博士生完成了吴晓邦 先生的留日生活、中国古典 舞文化的身份认同、百老汇 对中国音乐剧舞蹈身份建构 的启示、中国舞在新加坡的 传播与变异、中外舞蹈传播 中的文献研究、跨文化传播 视域下的俄罗斯男子芭蕾教 学研究和跨文化传播视域下 的中外国标舞历史研究;目 前在读的6位硕士生和3位博 士生则继续在这个框架中从 事各自的人物或问题研究。 让我颇觉欣慰的是,加上主 持这个项目前的2位硕士和3 位博士,我在这个研究领域 中,总共完成和将要完成的 子课题共有40个,由此品尝 了“有志者事竟成”的甘甜, 更体会了“众人拾柴火焰高” 的意义——每位硕、博研究 生在从事各自研究过程中所 付出的时间、精力、智慧和 劳动,无疑都对这个国家重 点项目的最终完成做出了重 要的贡献,尽管我在他们成 长的过程中,每年春节期间 至答辩前的2-3个月里,都 为解决“舞蹈”的“非文字语 言”与论文的“文字语言”间 的尖锐矛盾,不得不放下手 中的写作,夜以继日地从事 着头疼脑热的“文字匠”劳动 !让我倍感惊喜的是,他们 毕业后大多成了各地高校的 教学骨干,并在多年的磨砺 后,开始以讲师、副教授、 教授、硕导、博导的身份, 为舞蹈学科的发展做出各自 的贡献。也有几位毕业后, 活跃在体制外,或独自开班 授徒,或加盟国际学校,动 用先进的国际化理念和方法 ,将新生代培养成具有创造 潜力的有用之才。 而我在40年来的研究和 教学中,一直根据艺术学的 “史、论、评”框架,以及舞 蹈学的实际情况,将我们的 必修课程细化为“两史、两 论、一美学”,即“中国舞蹈 史、外国舞蹈史,舞蹈概论 、舞蹈评论及舞蹈美学”, 而史傲这本以博士论文为基 础的著作则无疑填补了中外 国标舞历史研究和教材的空 白。 在国内外的舞台舞蹈界 ,人们普遍将国标舞与在舞 厅里跳的交谊舞(因而又称 舞厅舞)混为一谈,因而误 认为它只是个自娱自乐的“ 玩意儿”,没有给予足够的 重视,殊不知国标舞发展至 今已有近百年的历史,并且 是迄今为止标准化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