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秦王政始置乌伤县,义乌迄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古老的义乌大地,山川秀美、物华天宝,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勤劳智慧的义乌人世世代代在此耕耘劳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纂出版的《义乌丛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义乌谭故》是其中一册,是一部关于义乌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它以丰富的资料、通俗的语言,娓娓叙述义乌有史以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及人物等方面的掌故。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义乌谭故 |
分类 |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
作者 | 义务丛书编纂委员会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自秦王政始置乌伤县,义乌迄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古老的义乌大地,山川秀美、物华天宝,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勤劳智慧的义乌人世世代代在此耕耘劳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纂出版的《义乌丛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 《义乌谭故》是其中一册,是一部关于义乌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它以丰富的资料、通俗的语言,娓娓叙述义乌有史以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及人物等方面的掌故。 内容推荐 义乌丛书编纂委员会编纂出版夫人《义乌谭故》是一部关于义乌历史与文化的百科全书。《义乌谭故》以丰富的资料、通俗的语言,娓娓叙述义乌有史以来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社会及人物等方面的掌故。或叙人生经历、见闻杂事,记名人轶事、地方名流;或叙往昔交游、史海春秋,忆社会百态、往事逸闻;或道风土人情、地方物产,言地名来历、神话传说;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浓郁的乡土气息。 目录 总序 人物春秋 红禊绿裾 朱之锡礼待贤士 朱之锡为一袋米折腰 俞不眉 矮三尺与矮一丈 耕田牛 土包子 徐侨急事急办 元龙不信泥菩萨 超级偏科生 朱献文的“三不” “无以复加”的王□ 天赐我活命 查鱼知贤 爱书如命 吾谓耕者比我高 两个大傻瓜 无底水桶 不昌、不弃、不讳 惜时如金 省钱做善事 什一在署,什九在外 人在首阳山 起草登基诏 日池 读书有始有终 清水一杯送宗泽 伯棚 吴晗和孩子 宗泽管物价 八只八哥和四条狗 “要我的血都行!” 税吏赔牛 考叔叔 一座台灯 一帧合影 有用书生 三女儿是棉花 八粒花生米 不识时务 炒鸡蛋 巧题点心店 拒住洋房 骆宾王的后代 慎可太公 樱落山传奇 陈达德父子开发北大荒 多借两百元 耻不逮斋 吴神天降黑脸爷 王槐率民修蜀墅塘 春风化雨 两粒高梁 朱肇虞饿肚皮买志书 不收版税 奶妈莫徘徊 剪发延师 东首一 洗吾国耻 市井百态 穿女裤上课 笑迎红卫兵抄家 写得这么凶 卖牙签日赚 世行行长的破袜子 当典里 文人相嬉 南枣产地人 吓跑强盗 生死之交 九豪脚一蹬 拆灶还泥 桥牌高手 碧珊 上海滩最好闻的气体 飞狗院长 里兆 偷考 骂客人 大力士楼挺 强盗渡 寿星端茶 舞迷 吴晗钓鱼 兄妹宰鸭 塑料戒指 娓娓承欢 楼不延客书不借人 洗尿壶 甲乙堂 请拘高知县 两个冒失鬼 年初一卖柴 进贡石 何家槐送梨 搓断草席筋 别“轻口薄皮” 榛籽叶遮鼻头 谐音求吉俗 比手艺 讨口封 “穷”与“祸” 城里亲家和山里亲家 豆腐太公造厅堂 牛头人和 才女凤姐 巧计治财主 伙计耘田 赌局也万千 重奖长寿 传家宝 老子和石子 上错花轿嫁对郎 “十成”与“一百” 吹牛 千石太公拾狗粪 晴有晴的生意,落有落的生意 璧吐地买缸 理(礼) 酒与水 三姐妹巧过“相亲关” 三姐妹相亲 寻铜火熄盖 尼姑和醉汉 最后的听众 长辫换糖人 宝伞 教妻 吃毛铁 肚饥难熬 文举人卖字 头一次摇拨浪鼓 县委书记买铅笔 鸡毛换糖的故事 全国模范被拦在门外 “死”而复生的生意人 天下第一商 上海笔厂的总代理 尴尬的学习班 采花能手 逼夫从头越 医林拾粹 丹溪为病人请医 婆婆子 骆小法扫地 开棺救人 不敢医母病 秀才有“喜” 不会叫的青蛙 捡豆正胎 鹧鸪鸟 吐活虫 六板四钉汤 明欺暗帮巧治伤 抱女透疹 三条蚂蟥医“对口” 棺材病 特艺珍产 江西水车 孟氏羹 火腿的来历 大岭梨 生姜糖 陈日升酒店与白字酒 览胜搜古 古月桥 鸡鸣山 飞来山与神仙吸壁 六寺塘 羊印城门 杜门书院 百尺楼 蜂岗岭 “如在”碑 马堰的传说 逛楼 义乌兵与长天茶苑 黄巢箭发葛仙峰 九门八弄七桥 鹅峰山的传说 和尚坑的来历 艺苑丛谈 以壁代桌 吃肉偏要大块 吴章宣的名联 红专岂是天成 鸣鼓而攻 兄弟妙对 拦路答联 巧对拒先生 五百罗汉 对联充渡钱 一诗一联拒赊账 对联 饮酒对课 红鼻狮子 史海拾零 公鸡下蛋 宗泽义释岳飞 三杯亭 黄中辅怒填《满庭芳》 只谈鲁迅 喻侃挺身救陈亮 钉鞋命案 培德堂 不回头看 遣婢帖 革命的桃子革命的头 宰相的过失 红军之起 掖垣伟议 胡子剃得太早了 三呼“渡河” 自来水笔 咏鹅塘 浙东人的老脾气 嘲吴晗 陈棍力排众议 “复旦男子大学” 戚家军草铺路收复横屿 义乌兵挖渠得宝 义乌兵家属智退敌兵 虎啸潭龙舟竞渡的来历 烟草进河北 引种兴农 洪武皇恩封显佑伯 神话传说 傅大士拄日 绣湖与大安寺塔 李唐 廿岁太婆 荆叟 海云寺 枪旗岩 挂纸岭 石胆汁 华溪 神力将杨文通 石小姐嫁“泥砂壶” 洪罗相公 马干塘 自鹤送粮 望云公两次分家 宗泽茶壶 将军殿 麒麟塘 骆母耙柴 朱懋芳两国封王 端午熏药渣 十锦洞 石人岗 削竹退倭寇 操太坪 王井和金井 西江桥传说 癞头想小姐 小西湖的传说 老虎怕茅铺 独狮守花厅单龙抱石柱 四井 架桁分馒头 牵牛少年当驸马 无底螺蛳 逢九做寿 龙潭 杨三三得宝 一毛不拔 田埂种豆 旗杆脚 和溪(气)桥 炭火点炮 太阳山 下余山的故事 烟熏花厅 晒元宝 廿三里长社与银生塘 熟火腿 笠帽厅和尚阳村 后乐和前乐 坐吃山空 西瓜坪的故事 主山大倌 皇封一箭高 杨六相公 三分雨 仙人洞、望傅石和神仙印 富神山当铺 水鬼骗上塘 神佛呒眼睛 父子公堂相认 搏虎英雄 白屁过钱塘江 只怕一个漏 仰科郑传说 铜牛人山 白衣观音 青龙泪 铜山神臼 金脚链 毁塔盗宝 犀伯 王元宝传奇 虎皮井的传说 独建会义桥 猫和虎 “食过咪”的典故 换糖人气走吕洞宾 健小嘎浦江挑石灰 咬乳头 宝衣 后记 试读章节 红禊绿裾 华溪的虞之麒,是明朝名医虞抟的弟弟。他博学强记,过目不忘。一次赴金华府参加郡试,即考廪生,住在一家染坊内。染坊老板为炫耀店里的印染生意兴隆,拿出账本给之麒观看,之麒随手翻看了一遍。当天夜里,染坊失火,店房全成了废墟,客户的布料和账本也全部烧毁了。老板急得团团转,无法向客户交待。忽然想起之麒曾翻看过账本,便急来问之麒是否还记得一二。之麒思索片刻,即挥毫疾书,把整本账目誊写清楚。老板在旁看得目瞪口呆,难以置信。次日竟在瓦砾中寻到账本,所幸没有烧毁,与之麒誊写的账本对比,仅在一笔账中将“红□”写成“绿裾”,错了两个字。老板敬佩不已,感叹世间确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的奇才。 朱之锡礼待贤士 海宁谈迁,终生未仕。家徒四壁,却嗜书如命。他潜心研究明史,从明天启元年(1621)开始,历经27个春秋,写出了一部长达100卷的明史实录《国榷》。然而,在清顺治四年(1647)史稿被盗。谈迁痛不欲生,立志重写。但要再写一部史书谈何容易!回家守孝的朱之锡知道了此事,在孝满进京复职途中亲赴海宁聘请谈迁为记室。之后,谈迁在朱家住了两年半,除了替朱之锡做些文字工作外,全力搜集史料,重新撰写《国榷》。 谈迁在朱之锡家,一有时间就寻书访人,觅求史迹。明朝的降臣、皇亲、宦官和公侯门客,几乎遍访无遗。朱之锡为他的《北游录》作序,叙述谈迁搜访史料的感人事迹。在朱之锡的帮助下,顺治十三年(1656),新的《国榷》定稿,为后人研究明史提供了珍贵的资料。 朱之锡为一袋米折腰 朱之锡任河督时,一日路过河南某县,见一群人在一座桥上围观,即下轿询问。原来当地一名汉子牵驴回家,驴背上驮着刚从集市上籴来的一袋米,过桥时一个卖柴的樵夫与他擦肩而过,不慎柴棒触了驴眼,驴受惊暴跳,将背上的米袋翻入河中。于是两人争执不下,汉子仗着自己的主人是一位致仕在家的户部侍郎,便盛气凌人,意欲对樵夫拳脚相加。朱之锡问清情况后,并没有在意谁是谁非,而是领着两人同赴那位户部侍郎的家,对那位官品比自己低的“离休干部”恭让有加,细细言明情况,并暗示樵夫上前赔礼,那侍郎也就当场免了樵夫的赔偿。 俞不眉 俞春是当代著名作家俞天白的父亲。新中国成立前曾先后在复旦实验中学、复旦大学教过书。1919年中学毕业后,看了一些宣传马克思主义和反帝反封建的刊物,懂得了一些革命道理,便给自己起了一个别名,叫做“俞不眉”。其意有二:一,“不眉”音同“不媚”,指不谄媚权贵;二,寓意是,眉毛不劳动,没什么作用,反而高高骑在耳目口鼻之上,正像特权阶级。他说:“我痛恨特权阶级,不愿像眉毛,所以叫‘不眉’”。 矮三尺与矮一丈 吴晗的夫人袁震早年是清华大学的高才生,比吴晗高一年级,长吴晗两岁,也是学历史的。她博学多才,思维敏锐,常常有独到的见解,令吴晗折服。当时的吴晗,是胡适的得意门生,一心钻研明史,不大过问政治,而躺在病床上的袁震,虽然得到吴晗无微不至的照料,却常常尖锐地指出吴晗受胡适影响而变得迂腐,并嘲笑他:“你怎么老是引证胡适的观点,在胡适面前总是矮三尺!”吴晗搔着头皮一脸嬉笑承认道:“那么我在袁震面前就矮一丈啦!” 耕田牛 傅典虞,字仲扬,青岩傅人。工书法,自成一家。1929年杭州西湖博览会内书法展览比赛荣获第二。义乌灌聪图书馆曾印行他的习字帖发售,一时本地各小学学生习写傅体成为风气。在义乌中学教书时,学生请他写长年对联、中堂条幅,有求必应。放假前几天尤忙,有时学生催急了,他只说:“是耕田牛,也要稍息。” 土包子 冯泽芳是成就卓著的棉花专家。1930年考取美国康奈尔大学研究生后,他挑选了部分国内的棉花种子带去美国,做栽培实验。寒冷的冬季,大学的温室里,冯泽芳栽培的棉株开花吐絮,上面还挂满了记载各项数据的纸片,引得各国学生常驻足窗外观看,戏称其为“圣诞树”。在康奈尔的三年,冯泽芳从未去过电影院和娱乐场所,也很少闲聊。他常说:“我这个留美学生,一不会跳舞,二不会唱歌,三不会打牌,四不会游泳,五不会开汽车,是个土包子。” 徐侨急事急办 南宋嘉定十一年(1218)冬,徐侨升任提举江南东路常平茶盐公事。有一天,他过长江时看见成千上万的淮民流亡在建康、镇江一带,饥寒交困,面如菜色。徐侨马上命令各州县官府用国家积贮的常平仓粮食赈济饥民。有官员害怕上面会怪罪下来,说开仓赈饥必须请示制置使的批准才行,想向上申报得到批复后才办理。徐侨发怒说:“赈救饥困的百姓就像抢救溺水者一样急,怎么能按常规来办理呢?”立即命令开仓发粮,从而救活了无数饥民。 元龙不信泥菩萨 朱元龙,南宋稠城西门人,禀性刚正,耿直敢言。在朝廷当实录院检讨官的时候,有一年天下大旱,朝廷官员请求皇上到明庆寺去拜佛,祈求上苍赐雨。朱元龙说:“在泥菩萨面前叩头号哭,一般的老百姓都不愿做这事,你们难道要我们的皇上来干这种蠢事吗?” 超级偏科生 吴晗上中国公学时,师从大学者胡适,深得胡适赏识。1930年,胡适到北平任教,吴晗追随胡适来到北平,转入燕京大学学习。第二年初春,胡适应北大校长蒋梦麟聘请,担任北大人文学院院长,于是吴晗也准备报考北大。不过北大的门槛很高,吴晗对自己不是很有信心,他在给胡适的信中说:“自己对英文、西洋史、逻辑还能凑合,最要命的是数学,一点门儿也没有。”他想请老筛帮忙走走后门,希望不经考试直接转入北大。治学严谨的胡适当即拒绝了弟子的请求。”P1-3 序言 自秦王政始置乌伤县,义乌迄今已有两千两百多年历史。古老的义乌大地,山川秀美、物华天宝,文教昌盛、地灵人杰。勤劳智慧的义乌人世世代代在此耕耘劳作,繁衍生息,改造山河,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 由于独特的地理环境及历史原因,在义乌大地上产生了独特的地方文化。她既是江南文化的组成部分,又具有自身鲜明的特征。 “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是义乌精神;“崇文,尚武,善贾”是义乌民俗;义乌的民风则是“博纳兼容,义利并重”。义乌精神及民风、民俗遂成为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化之泓泓一脉,成了中国历史上不可或缺的一页。千百年来,义乌始终在传承着文明,演绎着辉煌,从而使义乌这座小城艳光四射,魅力无限。 自古以来,特别是唐代之后,义乌学风渐盛,至有“小邹鲁”之称。自宋以来,县学、社学、书院及私塾等讲学机构多有设立,而“莅兹土者,莫不以学校为先务”。故士生其间,勤奋好学,蔚成风气,学有成就,烨烨多名人。并且,辐射出巨大的文化能量,不仅本地名儒代有,在浩浩学海与宦海中大展宏图,而且还活动过、寄寓过数不胜数的全国各地的文化名人,从文人学者到书家画师,从能工巧匠到杏林名家,其生动活泼的文化创造与传播,绵延不绝的文化承续与传递,从来没有湮灭或消沉过。在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领域里独树一杆颇具特色的义乌文化之帜,在优雅千载的儒风中诞生了许多屹立于中华民族之林的英杰。也正是文化底蕴的深厚与文化内涵的博大,造就了令人神往的义乌,使其作为中华文化渊薮的鲜明形象而历久弥新。 历史,拒绝遗忘,总要把自己行进的每一步,烙在山川大地上。 时间逝而不返,它带走了壮景,淘尽了英雄,留下了无数文化胜迹和如峰的圣典。只有在经过无数教训和挫折之后的今天,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作为一个复杂系统的组成部分,城市的各要素所具有的种种不可替代的价值和功能,它们饱含着从过去传递下来的信息,而《义乌丛书》正是记录这些信息的真实载体。 历史是无法割断的,许多古老的文化至今仍然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当我们向现代化的目标迈进时,怎样继承古老文化的精华,剔除其封建糟粕,在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建立社会主义新的文化格局,是一个摆在我们面前与物质生产同等重要的任务。 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哲学就是怀着乡愁的冲动去寻找失落的家园。今天,我们正处于一个重要的历史性转折时期,越来越多的有识之士也开始意识到,对民族民间文化源头的追寻迫在眉睫,鉴于此,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既有历史意义,也有现实意义。概而言之,有三大作用: 文化典籍的传承保护 中华民族有着光辉灿烂的传统文化,文化典籍中的善本古籍,是前人为我们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和历史见证,极富文献价值和文物价值。义乌也同样,历代文士迭出,著述充栋。这些历经沧桑而幸存下来的“国之重宝”,或则出于保护的需要,基本封存于深阁大库,利用率甚低;或则由于年代久远,几经战乱,面临圮毁,因此,亟待抢救。如今,《义乌丛书》编纂工作的启动,为古籍的保护与使用找到结合点,通过影印整理,皇皇巨著掸除世纪风尘,使其化身千百,为学界所应用,为大众所共享;同时,原本也可以得到保护。真可谓是两全之策,是为民族文化续命,是为地方文化续脉。 传统文化的现代创新在义乌历史上,有许多人文典故值得挖掘,有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值得记载。拨浪鼓文化需要传承,孝义文化值得发扬,义乌兵文化应予光大。但由于历史上的义乌是个农业县,文化底蕴虽然深厚,载入史册的却寥若晨星。而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能孕育和产生强大的文化力,能为塑造良好的城市形象提供重要基础,这种文化力所形成的精神力量深深熔铸在城市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中,是推动城市经济和社会进步的内在动力。因而,《义乌丛书》编纂者坚持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相衔接,精品文化与大众文化相兼顾,创作出义乌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文化系列丛书,既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需要,也是物质文明建设的需要。 发展经验的文化阐释义乌经济的发展,并非无源之水,元本之木。“参天之木,必有其根;环山之水,定有其源。”义乌发展的文化之源,义乌商业的源流之根,义乌文化圈的形成特质包括宋代事功学说对义乌“义利并重,无信不立”文化精神的影响,明代“义乌兵”对义乌“勇于开拓,敢冒风险”文化精神的影响,清代“敲糖帮”对义乌“善于经营,富于机变”文化精神的影响等。因而,如何用文化来解读义乌,也成了《义乌丛书》的重要组成部分。 广义的文化几乎无所不包,狭义的文化基本限于观念形态领域。从以上包含的内容可看出,《义乌丛书》对“文化”的界定,似乎介于广、狭之间,凡学术思想、哲学原理、科技教育、文学艺术等多个类别与层次,均在修编范围之内。 几千年岁月蕴蓄了丰赡富饶的文化积淀。面对多姿多彩、浩瀚博大的义乌文化形态,我们感受到了其内在文化精神的律动。 保存历史的记忆,保护历史的延续性,保留人类文明发展的脉络,是人类现代文明发展的需要。如今,守望岁月的长河,我们不能不呼吁,不要让义乌失去记忆。 这也正是我们编纂出版《义乌丛书》的主旨与意义所在。 《义乌丛书》卷帙浩繁,她集史料性、知识性、文学性、可读性、收藏性于一体,以翔实的史料、丰富的题材、新颖的编排,全景式地再现了江南“小邹鲁”的清新佳景和礼仪之邦精深的内涵。走进她,就是走进时间的深处,走进澎湃着历史的向往和时代的潮音的宝地,去领略一个时代的结束,去见证另一个时代的开始。宏大精深的传统文化曾经是,也将永远是义乌区域文化赓续绵延的基石,也是义乌继续前进乃至走在全省、全国前列的力量。在建设国际商贸名城的进程中,抢救开发历史文化遗产,掌握借鉴先哲遗留的丰硕成果,是全市文化学术界的共同期盼。因而,编纂这套丛书既是时代的召唤,也是时势的需要。 谨为序。 中共义乌市委书记 黄志平 义乌市人民政府市长 何关华 后记 本书的资料收集工作开始于2008年年初。资料来源主要包括已出版的义乌人物传记、义乌民间故事集、媒体上发表的有关义乌人物和事件的文章、村志家谱资料、热心人士提供的口述资料等。采集过程中,尤其注重这两方面的掌故:一是表现义乌人性格,体现义乌精神的故事;二是有关义乌人经商及义乌人的智慧故事。总共收集到700余则故事,为了避免与市文广新局编写的《义乌民间故事》过多雷同,忍痛割爱删除了一部分。 在资料的整理上,一般采取删繁就简的原则,对于比较精彩生动的细节,则予以保留。大部分资料只保留原来的框架,编者对其进行合理的增删加工,几乎是一次重新创作。对于书中出场的人物,只在首次出现时作简要介绍。这些资料,大多未能入正史或正史方志中语焉不详,只流传于民间,但至今依然闪烁着光辉。细心的读者,可以从中忖度,得出一个明白的道理。诚如是,则编者的初衷就实现了。 本书分为9个章节,即人物春秋、春风化雨、市井百态、医林拾粹、特艺珍产、览胜搜古、艺苑丛谈、史海拾零、神话传说。“人物春秋”主要记录义乌典型人物的趣闻轶事;“春风化雨”叙述义乌教育界的人和事;“市井百态”描绘义乌历代社会中的形形态态;“医林拾粹”收录义乌籍名医的人和事;“特艺珍产”历数义乌的土特产;“览胜搜古”记叙义乌的风景名胜、地名传说;“艺苑丛谈”记载义乌文艺界的人和事;“史海拾零”采录义乌史海的点滴历史事件;“神话传说”撷录长期以来流传于义乌境内的神话和传奇故事。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社会各阶层人士的关心与帮助。在此特向所有文字资料的原作者和提供者、口述资料的讲述者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编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妥之外,敬请读者指正! 编者 2011年8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