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集的文章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所谓经济学理论方面的,一类是关于社会生活主要是经济生活事务方面的。每篇文章都内含对某种“道理”的追求,对某种“智慧”的追求,有着对所议问題不同视角的选择。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观世微言--经济学与经济生活(陈彩虹经济学随笔集)/中国经济管理名家文丛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陈彩虹 |
出版社 | 朝华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文集的文章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所谓经济学理论方面的,一类是关于社会生活主要是经济生活事务方面的。每篇文章都内含对某种“道理”的追求,对某种“智慧”的追求,有着对所议问題不同视角的选择。 内容推荐 “观世微言”,取人类思想海洋之中,个人对具体问题的思考所得,细微得几近“不足道”之义。既然“不足道”,为何还要“道”?此乃缘于思想海洋终究是由无数“微言”集合而成,人的理性完善成型也还要这样的集合去锤炼之故也。“微言”的价值在于,通过一份独特的个人思考,对具体问题提供个人独特的理解结论或解决方案,让社会多一种思路或选择可能,这有益于包括个人理性在内的整个社会人的理性塑造。如果这些具体结论或方案,其他人也提供了,如此思想的交汇则会加强整个社会理性选择的力量。 目录 自序 一、关于经济学的思考 平遥古城的叹息 17 疯狂也是一种理性? 23 给经济学以生活哲学的批判 ——读乔治.索罗斯的《开放社会——改革全球资本主义》 28 现代经济学能不能谦虚一点? 33 经济学是否需要对“自利”人性内省? 37 “独木桥问题”与市场道德底线 43 魅力无限的“人生哲学” ——读《经济学大师的人生哲学》49 有人掉到河里了 56 二、生活中的经济学 郑百文重组故事的价值 65 打开水的故事 68 金佛山的权利 74 关于中医西医的随想 77 会议话语权的经济学 82 学会在市场开放中“相对地”生活 87 雍和宫的香火 90 窗帘问题 93 “自盗自”的智慧与合法性 97 “虚张声势”的经济学 101 “怀旧”情绪的市场价值 104 键盘排序、影院规则与科层制 107 用这个杯子交换那个杯子 113 世界杯是喝水的吗? 117 男声女声、人性和制度 122 洗手间的效率与道德问题 126 路牌闲谈 131 “做秀”、“知名”与市场价值 136 福州的“店面经济” 139 三、市场观察 市场规范与发展的选择 147 B股的“筹资工具”价值及风险 150 美国的纳斯达克与我们的创业板 153 B股的新风险:狼来了 159 允许外企发行A、B股的政策价值 162 信贷资金入市与政策着力点 164 从国有商业银行地位变化看利率放开 166 利率市场化时机已经成熟 171 股市的信仰 174 引生股市规范中的信心 177 房地产市场的忧虑 179 何为“套住”和“解套”? 181 资本市场的谨慎开放与人民币自由兑换 183 黄金市场开放与市场体系的未来 188 如果银行选择降低利率 190 降息与资本市场的发展 193 市场是一种约定 195 中小企业融资难的悖论 198 在银行小额储户收费的背后 201 “推销”贷款? 204 四、经济生活的智慧 金融分业和混业经营的历史哲学观 211 踏上寻求“大智慧”的征途 ——读吴敬琏教授的《何处寻求大智慧》一文及同名文集 218 “双休日”的“假日经济”:周末商店关门如何? 222 重要的不仅仅是治理结构 226 治国与治企业.同道否7 ——读许倬云先生的《从历史看组织》229 外资银行进入对中国信用体系建立的作用 234 “假日经济”的视界扩展 237 信用秩序的重建为当务之急 247 如何对政府花钱施加监督管理? 244 中国金融服务业开放与监管制度变革 249 “管理”是不可能的 252 《上市公司治理准则》的核心精神 257 听“小民”说话 ——丁读梁小民教授的《小民谈市场》260 美国花旗银行“出牌”了 265 国有商业银行改制的微观基础约束 268 南京爱立信“倒戈”的另类思考 270 当美国人遇到“美国国情”问题时 276 存款多了怎么办? 280 银行收费:不是要不要.而是如何收 283 “隔岸观火”思安危 286 中小商业银行的潜在危机 289 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出台的革命性价值 295 股票期权激励的陷阱 297 五、经济生活新思维 “职业家园”的激励 301 信用的天空 303 发现或创造“稀缺”与新经济 .305 企业集团与市场道德意识 307 积极应对国际资本流动变化的新挑战 370 寻求改革的激励 373 从文化根性上认识中国股市信用的重建 378 中国经济发展的重大转变到来 323 ”裸露财富”和福建人的财富观 326 关税下降与社会总效用变化 333 用心防诈 336 经济全球化扩张的边界 340 从财富的扩展到幸福的追求 ——谈《窗外财富——生活中的经济学智慧》 345 关注政府的信用 349 “特里芬悖论”与美元贬值 352 试读章节 “独木桥问题”与市场道德底线 两人在独木桥的中间迎面相遇。 如果两人都极端地“自利”,均坚持自己先过,最后是“两败俱伤”,谁都过不去;假定两人走另外一个极端,完全彻底地“利他”,均坚持让对方先过,决不退让,结果还是谁也过不去。 那么,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有人想出了一种技术解决办法。在独木桥的中间钉上一块木板来加宽桥面,让两人迎面相遇时可以错开通过。这确实是一种解决问题的办法,但这并不是最佳的,因为没有解决根本问题。如果两人不是在桥的加宽处相遇,极端“自利”和极端“利他”下的“独木桥问题”还是存在。显然,你也可以将独木桥桥面从头到尾完全加宽,那样的话,问题是彻底解决了,问题的性质却发生了变化,因为那已经不再是独木桥了。 智慧的人想出了规则或制度的解决办法。在出现“独木桥问题”时,由过桥各方达成共同规则来决定谁先过谁后过,如年长者先过,或女士优先,或先左后右,先东后西,等等。 若过桥者仍然极端“自利”或极端“利他”,不遵守规则或制度怎么办? 在这里,“独木桥问题”遭遇到了一个基本的道德底线问题。如果过桥者连共同达成的过桥规则或制度都不遵守,“独木桥问题”就无法得到解决。可能的结果,就是对抗、强制和暴力:一方过了桥,另一方被挤掉到水里,或是双方在对抗中都掉下了水。这与双方都要过桥的目的是不一致的,这种结果当然是最差的“解”。由“独木桥问题”放大开来,一个社会,不论是“自利”,还是“利他”,不能走极端,都需要有基本的公共道德意识认同,也就是对规则或制度遵守的“起码”道德认同。没有这样的底线道德意识认同,大家都不遵守规则或制度,一个社会就会出现不可调和的冲突,社会就将崩溃。所幸的是,从人类社会的历史长河来看,任何一个运转正常的社会,这样的基本道德底线都还是存在的。 当人类社会市场交易活动出现后,人们对于“独木桥问题”找到了另外一种相对完满的“解”一交易。两人在独木桥上迎面相遇时,假定双方都是“自利”的“经济人”,而且都非常地“经济理性”,不会采取“两败俱伤”的方式来找到最差的“解”,那么,两人就可以进行交易,一方放弃先过桥的“权利”,另一方则向对方支付取得这种“权利”的经济价值,最后双方都能够过桥。这种方式显然具有市场的公平合理性。这时,市场交易方式的出现,密云之中渗透出一缕灿烂的阳光,使我们在“独木桥问题”上看到了人类进步足够大的理性力量,它带给了我们一种相对圆满的结局。由此扩展开去,所有类似于“独木桥问题”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等的问题,只要是涉及到利益的对立或冲突,交易就是最佳的解决问题的方式,它实在是值得千百倍地颂扬。P43-44 序言 在福建莆田市湄州岛上的妈祖庙区域内,有座不起眼的佛寺,门上的对联颇让人玩味观空有色西江月,听世无声南海潮。 在湖南长沙市湘江中的橘子洲头上,有座别致隽永的枕江亭,亭柱上的对联亦是极品:来往江流天地外,古今人物是非中。 一个是佛界,一个是俗世;一个是精神境地,一个是情物人间;一个从佛的观念出发来“观空”、“听世”,一个由人的角度入题来“叙事”、“评史”;一个以“有”和“无”理解并连通着“圣世”与“俗世”,一个用“天地外”和“是非中”包容并诠释了自然与社会。两副对联有着“一分为二”的清晰边界,双双记忆下来,不时体会一番,自己也有点游思于圣俗、天地、古今之间的意味了。 其实,两副对联边界模糊、共性融合的绝妙之处,更值得把玩。“空”与“世”本是佛界看世界的基本概念,通常是“空”与“无”相配,以示任何事物无所定位,谓之“万事皆空”;而“世”与“有”随行,那里情欲纵横,纷争烦扰,这正是“出家人”出家修行、觉悟、成佛的起点和理由。不料想,“湄州岛之联’竟得“观空有色”绝句,还配及“听世无声’’对称,这是佛之观念,还是人之理说?须知,“西江月”自有几分“圣世”禅思入境之意,“南海潮”则是地道“俗世”有形存在之实啊。 实际上,人世间,何不也是虛虚实实、有有无无呢。拿此联对照真实生活,吟咏“西江月”看出实在,面对“南海潮”听得无声,岂不有大自然、人之社会,抑或人之生命泛思的丰富内涵!再看那“枕江亭之联”,区区几字,睹物、理事、及人,几多沉思,几多觉醒,几多顿悟,真实世间的大大小小,来来往往,落入深层的禅思境界,说不清楚这究竟是“俗世”平凡的体验,还是“圣世”高超的智慧。最令我看重的,是两副对联内容上对于真实世界的共同见地:没有绝对化的存在——“观空”会见“色”,“听世”或无“声”;江流“天地”间来回,人物“是非”里进出。想来,佛界不过人间一隅,人间亦不乏禅思智慧,佛、人均在“三界’(佛教认为世界由“欲、色、无色”三界构成)中,思考当然会得共妙之处。好的,正面之事体会反面,是非里头寻求俊杰,世事再丰富多彩,用如此理念或思维方式来品味,总会认得清楚许多,此何其善哉。 作为经济学人,我对世事的看法,自有源于经济学已有理论在头脑中的“固化”,又有自己旁学杂读对经济学理论的修正或补充,当然也有对经济学某些相当强烈“固化”观念的反抗和替代,还有经验生活中对大千世界的直接体悟,更得不少前人生活智慧的深刻启迪——不论这些智慧是出自于“俗人”、僧人还是圣者。一本观看世间事务,特别是观看经济生活事务,井理读以这些事务为要旨的经济学自身的文集,竟会以佛、俗两副上佳对联为此序的引语,一则表明我的思考并不局限于经济学已经有的理论框架和方法,我喜欢游走在经济学思想和其他学科思想之间;再则表明我对那种自觉或不自觉地绝对化来看待世事思维方式的拒绝,对包括经济学理论在内的任何世事,我更钟情于角度丰富、多元多体、相辅相成、对立圆融的理解。我显然不认为这本观看世事的短文集有多么大的经济学学术价值,却不能不说个人在“观世”方法上有意识地在进行着一种努力。从这些文字长短不一,内容繁杂几近无序的经济生活观察体悟文章中,读者若能看出这一点努力,我就认为本文集获得最大的成功了。 毫无疑问,文集中的每篇文章都是针对具体事务或问题的。我清楚,在思考方法上面的刻意追求,并不意味着在具体事务或问题面前能够得到最佳的理解结论或解决方案。人的理性是人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培育和打造出来的,它具有天然的缺陷,需要有后天的重塑过程,我亦不例外。鉴于此,每篇文章所得到的理解结论或解决方案,都不过是缺陷理性之下的不完整作品,它只能在千千万万对同类事务或问题思考者的作品中,增加一种独立见解或思想交合的表达。尽管自己是出于理解问題或解决问題的意图来给予理解结论或解决方案的,但它们是不是真正有益于社会生活中具体问題的理解或解决,我完全无法确定。或者说,目的在于解决具体问題的思考,其意义很可能并不在解决具体问题的直接效果上,而在于这种思考本身,在于这种思考对于我个人理性塑造的作用,以及对于整个社会理性塑造的辅助作用。我之所以命名本文集为“观世微言”,是欲取其人类思想大海洋之中,个人对具体问題思考的所得,细微得几近“不足道”的含义。既然“不足道”,为何还要“道”?此乃缘于大千世界里的思想海洋终究是由无数的“微言”集合而成,人的理性的完善成型也还要这样的集合去锤炼之故也。从这个角度看,“微言”的真正价值就在于,通过一份独特的个人思考,对具体问題提供个人独特的理解结论或解决方案,让社会多一种思路或选择可能,是有益于包括个人理性在内的整个社会人的理性塑造的。如果这里提供的许多具体结论或方案,其他人也提供了,那么,如此思想的交合则会加强整个社会理性发展方向选择的力量。 若是按内容分,本文集的文章大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所谓经济学理论方面的,一类是关于社会生活主要是经济生活事务方面的。从前一类来看,我所关注并加以争论性讨论的经济学理论,是源自于现实社会经济生活问题要求的,或是读名家名作后有感而发,并不是那种“纯粹理论之争”;从后一类来看,除了一般性的经济生活事务或事例外,自己从事的货币银行职业,带给了我观察社会经济事务的特殊视角和经验过程,文集中关于货币银行具体问题的文章当然就占有一定的比重。但不论何种内容的文章,基于自己“观世”看问題的方法和态度,每篇文章都内含对某种“道理”的追求,对某种“智慧”的追求,至少也有着对所议问題不同视角的选择,哪怕有的文章仅仅是一些报刊杂志时评性的“命題作文”。 在当今世界里,不少见地深刻的思想家们充满恐慌地宣布人类失去了存在的选择方向,从而在“人类向何处去”的“大问题”上表现出一片迷茫——“上帝死了”的惊叫声其实在痛祭人类各种信仰的死亡;“人也要死了”的判断,则力陈信仰失却之后,人性中的“恶”会导引出包括人类自身在内的大自然的毁灭,而绝大多数人对此还全然不知。作为经济学人,我无法判断这样的“大是大非”,但我以为,人在大自然的生存中,或说在社会生活中,理解真实的现象,解决具体的问題,也就发现了人的使命,寻找到了人类生存的意义。经济学正是这样针对具体经济现象和问題的理论学说,由这一点看,它也就是关于人的使命和生存意义学说中的一种。能用这样的学说来面对真实的社会经济生活,并能为这样的学说增加点滴“微言”内容,我想,经济学人的使命和生存意义也就找到了。 需要说明的一点是,本文集中的许多文章都在近年的报刊杂志上发表过,有的还被许多次地转载。我要衷心地感谢那些热情约稿井费心编辑拙文的编辑们,是他们的辛勤编辑使不少文章出彩,其中很多编辑已经成为了非常好的朋友。但有的报刊杂志可能出于某些特殊考虑,有些文章题目被编改得让人感到意外,更有一些文章被删改得意思不那么完整连贯,还有个别文章发出来时,竟离完稿时间将近一年。在收集整理这些文章时,我大多恢复了写作时的题目和篇幅量,且只在每篇文章结尾注明写作时间或修改定稿时间,未标明发表的报刊杂志名称和时间,以省去过于繁琐的说明。显然,我对发表拙文报刊杂志心存的那份深深感激,并不因此而有丝毫的减弱。 二00五年二月二十二日 修改定稿于韩国汉城 书评(媒体评论) 我以为,经济随笔的最高境界是既充满经济学的智慧,又富于文采,能带来文字的美感和阅读享受,在娱人自娱的同时讲述经济学的道理,于炉边夜话、品茗闲谈之间展现经济学家眼中的世界。在我看来,陈彩虹的经济随笔是很接近于这个境界的. ——王跃生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教授,著有《经济学:愉快的通行证》、《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立足于现实的思考》等经济随笔著述 经济学的思维贯穿了彩虹的全部生活,他的经济学随笔有如香醇的浓茶,芳香四溢,余味无穷。 ——詹小洪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研究员、《经济研究》副主编、《经济学家茶座》执行主编,著作:《告诉你真实的韩国》 彩虹博览群书,好学深思,既在界内操作金融实务,又跳出界外俯瞰大千世界,用自悟修行的韧劲勤奋地撰写经济散文.读过他作品的人就知道,彩虹的散文改变了“一事一议”“一例一理”式的经济散文老套路,用饱满、丰沛(或许还有些芜杂)的文字展现了“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的辽阔景象。 ——卫建民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发展观察》编审、副总编辑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