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师陀全集续编(共2册)(精)
分类
作者 刘增杰//解志熙
出版社 河南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第二章

马已吾先生送走了他的学生,他在窗户下的台子前面坐下来,一件无形的东西在他的头顶和心里压着,他呆呆的坐了许久。他的脸色是跟他的心一样沉重。

“这难道是真的吗?”一个声音忽然在他的心里悲愤的这样响,自然他用不着再问别的谁。

这房子——马已吾向一个破落主子租来的——是向东的三间,窗棂上嵌着极大的玻璃,但大概是因为主人不注意这些琐事的缘故,一年中难得有几次揩擦。房子内部布置的也极其简单,用白纸糊了的墙壁完全空着,连一个钉过镜框的痕迹也看不出。其中有一间是用木隔和外面隔开来的,有一个跟木隔同样油漆成朱红色的门,是马先生的寝室。外面的两间,一进门——直冲住门的后墙下面是一张八仙桌,两旁规矩的放着两把椅子,此外,沿着墙壁有几个书架,上面一叠一叠放满了书,那种边沿已经变成了灰色和黄色的线装书。在最里边的角上装着一个火炉。这里是马先生的客室并且是他的书房。

马已吾是那种昼夜不息的在历代典籍中生活,因此永远不会胖起来的瘦人。他大约是将近四十岁了,脸色——这种人的脸色永远不好,它是像蜡渣一样黄的,线条却是像一个艺术家刀下的一般的精确,瞭然,干净,但是毫不勉强。他的剪短了的浓茂的胡子使他的五官方位特别显豁,神情特别澄清。照实谈起来,他是一个教员,一个书生,一个学究。像这样的人在北方并不少;他们在大学里同时又在中学里兼几点钟功课,薪水是可怜的,他们就落着这一点可怜的薪水维持生活。这些新的“犬儒学派”,他们有的还没有结过婚,有的他们的太太是在他们老家的乡下。他们不常在公众的地方出现,他们没有野心,他们也不加入以饭碗为目的的任何派别。他们的一生大概是注定了要在冷落中过去的,他们并不以每月十二元的包饭为粗劣。除了书籍他们也没有别的嗜好,实际也正是只要能够读书他们便觉得已经是无限丰富了。  马先生是善良,温厚,缄默,在他的血管里保有着一种农民性质的,近乎原始的,不可动摇的倔强,他的祖先无疑的是跟任何人的祖先一样,他们是老根深深的伸进泥土里的,直到现在,读书人的血液还没有把它——那种原始天性——冲到十分稀薄。正是这些特性,现在被一个突然传来的消息——一个事变打击得七零八落的了。他在窗下坐了很久很久。外面是静寂的。这个庭院常常是静寂的,它早已陷入一种无声的渐趋灭亡的破落中。这时候房东们大概是听戏去了,再不然就是他们正围着火炉吃小点心,他们还保持着前代的静肃,他们很怕吵闹,甚至很怕高声说话。一个北方的十二月的下午。太阳快要离开这个大的古老的城市,快要落下去了,只有对面的屋脊上还残留一线薄弱的昏黄的光辉。天空是晴朗、干燥、无情的冷。在房子里,火炉在马已吾背后爆炸着。

马已吾坐着坐着,他的心渐渐的——好像他的房子里的光线一样的,越来越沉重了。

“现在他们要用大刀,”他这样在肚子里咕噜着。

这些大刀是驰名的,是被宣传作抵抗敌人。

“现在他们却是用大刀向敌人谄媚,他们镇慑反抗,用青年的血来筑他们的罪恶的交椅!”

一片血肉模糊的场面在他的眼底展开:纵横的尸体,被难者的抽缩,骄纵丑恶的凶悍。于是他从椅子上站起来,他再也坐不下去了。然而这房子里的以及房子外面的各种东西都是沉静的、冷的、和无情的天空一样静默一样冷的。他——马已吾不停的在房子里,在发着霉腐气息的典籍中间走着。哦,世界大而不仁,它是怎样沉闷啊!渐渐的他觉得他所走的不是他的房子,而是一条大街。

“这好像是一个梦,”把手按在太阳穴上,似乎这样想。

然而接着就有一个相同的声音回答他。

“这不是一个梦,马已吾先生:这个罪恶的屠杀完全是真实的。”

这个屠杀完全是真实的,是世界上最丑恶之中的最丑的。虽然在中国它并不是第一次。当那些善良的青年排起队伍来,他们是嘻笑着并且用急遽的调子吹着口哨——他们希望的是什么,他们要求的是什么呢?世界上的每一个正直人,甚至连最邪僻的人,连主持这屠杀的凶手自己,他也不得不承认他们不要地位,不要权利,他们——凡关于自身的他们甚么都不要;他们仅仅想提醒别人,让他们知道在刮割人民之外更知道爱护国家和民族的自由。还有比这更纯洁更美丽的吗?他们就本着这种热情排起队伍来,“中国人总是中国人,”他们想。当他们出发的时候,天气是很冷,他们的肚子是空着,但是单纯的热情使他们忘记了,使他们不顾忌这些痛苦,他们没有想到,任何有头脑的善良的人都不会想到,他们所享受的竟是大刀和枪刺。

马已吾想到这里,他所感到的已经不止苦闷的重压,一种小东西,这些小东西在里面,在他的心里啮着它了。好像有一种力量推动着他,他很快的,几乎是暴怒的在台子前面坐下去。他索索的摊开纸,然后,他拿起笔来开始在上面写。

“今天——一千九百口口口年十二月口日下午,当我们的青年和平的游行着的时候,就在走着的路上,军警们将他们包围起来并且向他们狙击……”

他的字迹是歪斜的不规正的,看起来像小学生的拙劣的勾涂。

P15-17

目录

研究篇

友人致师陀

周作人致师陀(1封)

唐弢致师陀(2封)

陈荒煤致师陀(2封)

巴金致师陀(2封)

吴芝圃致师陀(1封)

严文井致师陀(2封)

楼适夷致师陀(4封)

郭风致师陀(1封)

李健吾致师陀(1封)

汪金丁致师陀(1封,节选)

夏志清致师陀(1封)

夏志清致陈婉芬(1封)

卞之琳致长简(1封)

研究资料续编

里门拾记

忧郁的怀念

师陀创作的三个高潮——漏水屋谈书

由《马兰》说到师陀——漏水屋谈书

谈师陀的小说

怀念师陀

悼师陀

话旧成独白:追念师陀

忆师陀

李健吾致师陀书

致刘增杰

致刘增杰

悼念师陀同志

师陀墓表

《万象》杂志中的师陀的长篇小说《荒野》

返乡十日——师陀访谈录

现代作家致师陀书信叙录

现代中国“生活样式”的浮世绘——师陀小说叙论

芦焚的“一二·九”三部曲及其他——师陀作品补遗札记

在人性的温情和生命的对抗之间——芦焚长篇小说《争斗》校读札记

致刘增杰

重读遗简倍伤神——回忆师陀先生

师陀小说《无名氏》的修改

论师陀乡土小说的艺术个性

《无望村的馆主》的版本问题——从“福建本”增加的“跋”谈起

师陀研究的新开拓——评刘增杰编校的《师陀全集》

略论近年来师陀研究的新进展

论师陀历史小说“曹操系列”的戏剧化倾向

《尖锐》杂志上的左翼文艺青年芦焚

近年出版的师陀作品及研究论文简目

后记

前言

补佚篇

长篇小说

争斗

雪原

短篇小说

三十六个人与一匹马

渔家

人在风霜里

奈河桥

散文

守缺

故事

也是国粹

牧笛

一 家书——与兰夜

二 最后的晚餐

三 山楂的华盖

夜之谷

请进一步

抄付“义卖”

教科书

母子之间

大人与孩子

附记

再见

卑下的人

八尺楼随笔三则

行矣芦焚!

胜利到来

劳动,知识的母亲!

新生杂记·解题

一仆几主?

文学杂评

到底“看人”云云

二十九年读书后记

散文忌“散”

杂谈《聊斋志异》

现代的短篇小说

再谈风格

评卞之琳

创作历程

师陀自传

改写《大马戏团》及其前前后后

几点补充

《无望村的馆主》序言

跋《师陀散文选集》

我的创作道路

听说书及其他

回忆录

怀念“老郑”

《赵伊坪致王长简的信》附记

怀念靳以

忆吴芝圃同志

我为什么写作

小传

用芦焚笔名写作的经过(未完)

师陀选集目录(手稿)

书信

致袁知庸、方思若的公开信

一 来信

二 公开信

致青苗(2封)

致巴金(11封)

致萧珊(3封)

致靳以、巴金(1封)

致刘增杰(23封)

致姜德明(1封)

致黄裳(1封,残)

致楼适夷(1封,残)

致常书鸿(1封)

致段国超(1封)

致何宝民(1封)

致李宝团(1封,摘要)

蒋平阶研究

蒋平阶诗稿考

蒋平阶事迹考

蒋平阶诗稿目次

序言

唤起我编《师陀全集续编》热情的,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师陀新的长篇小说的发现。

《师陀全集》出版不久,一批师陀作品的新发现,就让我萌生了着手编作品续编的冲动。后来,解志熙寄来了他和他的弟子裴春芳辑校的芦焚长篇小说《争斗》(连载于1940年11月2日至1941年11月8日香港《大公报》)及《雪原》(载《学生月刊》第1卷第1期至第11期,1940年1月至11月)。师陀生前虽然曾经向我提供过线索,但在他逝世15年后着手编《师陀全集》时,我竟把这件事完全忽略了。解志熙认为,《争斗》是师陀关于“一二·九”运动的长篇小说三部曲之一,“这一点却被学界长期忽视了”。他说,《争斗》、《雪原》在师陀整个创作生涯中毕竟是非同小可的存在,尤其是融抗日救亡、社会改造的宏大叙事与个性解放、人性关怀的精细表现于一体的创作取向,显然是与众不同,独树一帜的;解志熙认为,《争斗》与《雪原》聚首,是“一二·九”运用最重要的的文学见证和文化反思。解志熙的发现与言说,明显地给《师陀全集续编》工作的开展带来了新的推动。记得八年前钱理群在师陀的长篇小说《荒野》收入《师陀全集》时发出过这样的提问:《荒野》重现于读者的视野,作品“会不会被重新激活呢?”(《<万象>杂志中的师陀的长篇小说<荒野>》)。《师陀全集续编》新收入的长篇小说《争斗》、《雪原》,我们同样期待着能够唤起读者阅读的新兴趣。

经过一段长时间的准备,师陀的一批作品和信件陆续整理出来。工作进行顺利。

第二,师陀手稿佚文的整理。根据师陀手稿,这次收入《师陀全集续编》的作品有:《现代的短篇小说》、《跋<师陀散文选集>》、《我为什么写作》、《用芦焚笔名写作的经过》和《小传》等。这些带有回忆录性质的作品,篇幅虽然不长,但对师陀研究却具有特定的意义。这是师陀晚年对自己文学主张明白无误的宣示。《现代的短篇小说》,对流行的“墙头”小说、“掌状”小说、“五分钟”小说,甚至西方提出的短到三个字的短篇小说提出了异议。申明:“看到中国的混乱现象,只好注冷水了。余不欲言,余不得已也!”《跋<师陀散文选集>》、《用芦焚笔名写作的经过》,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师陀对于散文类别个性化的理解。在师陀看来,评论、序跋、杂文、散文诗、纪念文章,真人真事的速写,写作的回忆、杂记,都属于散文的范围。师陀对杂记更情有独钟。认为杂记是想象多于事实,但想象多于事实却必须有根据。他甚至把自己的短篇小说《果园城记》也归人了杂记。对散文文体开放性的解读,使师陀的散文在现代散文创作中得以独树一帜。二是直接站出来为散文诗《夏侯杞》正名。师陀说:“夏侯杞是个象征性的名字,就是说他是个中国人;而同时我又把他当作一个人物来写,在没有想出他从老家出发之前,早已判定了他的结局。”由于《夏侯杞》在发表时多署散文,有的研究者曾对《师陀全集》出版时将《夏侯杞》列为“散文诗”提出过质疑。而在《用芦焚笔名写作的经过》一文中,师陀特意开列了自己用芦焚笔名所写作品的名单,把《夏侯杞》明确列为散文诗,从而使《夏侯杞》的文体得到了最后的认定。我最看重的还有他的短文《小传》。一生写作近六十年,给读者写了四百万字作品的师陀,这次他给我们留下的仅有三百字的《小传》。《小传》只列出了两部短篇小说集,一本散文选,一部长篇小说和一出独幕喜剧等五部五十多万字左右的作品。参透了人生的师陀,理解历史长河淘洗的严格,表现出了认识上少有的清醒。《小传》是作家对后人诚实的提示,给人们留下了一个阔大的想象空间。

收入《师陀全集续编》(以下简称《续编》)的佚文,时间跨度近六十年,但多数作品集中发表于抗日战争时期。师陀自己曾一再声称,当时他被困于“孤岛”。但困于“孤岛”并非与外部世界割断了交流。散见于重庆、香港、解放区的一些佚文,多数都是在《师陀全集》出版后才被发现的。我认识到,辑佚者眼光的窄狭,带来的是辑佚的歉收。只在师陀划定的“孤岛”范围内来辑佚,路会越走越窄。这批辑佚成果的出现,让我获得的是迟到的感悟。

第三,征集师陀未刊书信的新收获。

本书发表的师陀未刊书信中,师陀致巴金信的分量很重。上海巴金研究会周立民寄来的十几封师陀致巴金、师陀致萧珊、师陀致靳以和巴金信的复印件,对师陀研究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人们知道,师陀多次直言:“要说对我进入文坛帮助最大的人,那是巴金,他不但出过我许多书,对我私生活方面也很关心。”这批信件就是这句话最有力的注脚。1947年6月1日,师陀回河南开封探亲时向巴金介绍当时河南情势的信,侧面再现了国内战争进行时的紧张气氛。1950年4月,师陀应邀由沪返豫参加河南省各界人民代表会议。同年4月15日,师陀致信巴金,特别介绍了当时图书市场的衰落以及自己购书请求巴金汇款的情况:“此地书很便宜,前天有人看见一部《通鉴》,只卖四五百元人民币一斤。”“这是一般价钱,从解放起,每天不知有多少论斤称给买旧纸的,出路是拿去包东西,作纸炮。说起来恸心。如果有人肯收,以这个价钱,即使把开封存的全部有用的书买下来,也只用很少一点钱就办到了,可是没有人问。我前天买了一点,价钱比较贵,才一千六百元一斤。本来还想买下去,可是没有钱,马上又要下乡,只有等从乡下回来再说了。就是买的那一百多斤书也还是借的钱。请你从存款中提出二十五万,汇给开封河南省政府劳动局段佩明君收。”

到了4月27日,没有收到汇款的师陀,已经急不可耐:“前信托汇给开封河南省劳动局段佩明的廿五万,劳尊夫人的驾,请赶快汇出。因为此地人都穷的很,段君是借的公款,到时还不出恐不大好。乡下的情形待到许昌后再详细奉告。”由师陀信,解放初期河南省省会开封人的生活状况可见一斑。师陀致巴金的11封信,时间跨度长达35年(1947.4~1981.3)。几十年的风风雨雨,师陀向他信赖的老友推心置腹的诉说,目前就保存在这些短简里,值得人们格外珍惜。

《师陀全集》里已经收入了师陀给我的25封信件。这里以愧疚的心情来回顾师陀给我的另外一批信件(共27封,收入本书23封)失而复得的遭遇。20世纪80年代初至师陀辞世前,我们之间每年都有书信往来,或我向先生请教问题由先生作答;或互通信息;或互致问候,亲密无间。2000年我搬过一次家。当2003年编《师陀全集》时,我把家里几乎翻了个底朝天,可师陀1982年10月以后的来信却一封也找不到。无奈之下,我只能暗自伤神,将仅存的25封来信收入《师陀全集》。《师陀全集》出版两年之后,当我将搬家时候堆放在地下室的一堆碎纸、破书,准备卖废品时,埋在废纸堆里的一个纸包竞意外地出现在眼前。打开来看,才知是1982年至1988年师陀的来信。我强制性地压抑着自己的激动,把来信仔细地读了一遍。书信是时间的精确记录,七年问谈论的问题亲切而广泛。其中,1985年7月16日信、1987年10月24日信、1988年3月5日信、1988年3月22日信,都较为集中地展示了师陀晚年的文学见解:如对李健吾“讽刺与诗意”是芦焚创作两个特点观点的由否认到认同;如对创作不应盲目追随流派,而应是反映社会和人观念的阐释;如对目前写中国现代文学史应“述而不作”的建议等等,都值得一读。

《续编》所收的其他未刊书信,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我们打开了特定时刻师陀的内心世界。本书研究篇,在“友人致师陀书信选”中,选录了少量作家对师陀创作与思想进行评说的信件。编者认为,这些信件本身就是师陀研究的组成部分,值得研究者参考借鉴。

第四,补入了师陀研究《蒋平阶诗稿》的内容。

《蒋平阶诗稿系传》是师陀晚年致力于古典文学研究的一项重要成果。在《蒋平阶诗稿考》一文中,师陀详细考证了蒋平阶的著述情况:“蒋平阶的著作本来很多,据《绍兴府志》说:他‘著书十余种,卷以百计,后皆散落无存。’”可是,师陀却意外地得到了一本蒋平阶诗稿。《师陀全集》出版时,受全集篇幅所限,这部以手稿形式存世的书稿未能收入。这次编《续编》,经朋友们建议,特别是读了施蛰存多次致师陀信中对蒋平阶诗稿的期待,才决定再收录部分内容。收录这部分内容的意义是多方面的。至少,它会引导人们深思:一位现代作家,现代文学研究者,应该具有怎样的学养。鲁迅、茅盾、郭沫若、钱锺书直至施蛰存,乃至现代文学研究家王瑶,他们都扎根传统,古今不隔。他们的研究与创作,由于骨子里都受到过传统文学的深刻影响,才有一批优秀的历史小说问世或研究著作的发表。我们时常惊异于师陀小说表现手法的独特,赞叹他创作历史题材作品时的得心应手,读一读他研究蒋平阶的文字,就会获得应有韵答案。这次再收入师陀研究蒋平阶的部分文字,对自己来说,也是一个意味长远的警示。

最后,还想说几句对最近出现的辑佚热的看法。

现代作家作品和相关史料的流失是严重的,辑佚是研究工作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人们看到,由于遗作的发现导致对作家评价的改写屡见不鲜。当然,并非所有与作家相关的片纸、碎语,都应该列入辑佚的范围。在深入辑佚的同时,也应有所节制,有所选择。关键在于辑佚者的眼光。师陀作品的补佚,就进行了比较严格的审定,以避免所收文字的过分膨胀。比如,师陀致刘增杰信,这次发现27封,就删去了内容重复的4封。师陀的手稿保存较多,这次收录的作品,都是具有较高思想与艺术价值的作品;师陀的一些还处于思考过程的草稿,为了尊重作者,则未予收录。辑佚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辑佚的活力在于它的开放性。辑佚什么,怎样辑佚,因人而异。如本书所选亚蓝评论师陀的文字所说:芦焚的确“异乎常人”,他“用了心灵的隙地,代身外的事物,嚼味一切”,又“做得那么若不经意,超脱拔俗,从不落别人旧套”。对于师陀作品的广搜博采,我们认为当下的处理方式还是较为适当的。至于《蒋平阶诗稿系传》,当会在全书校注工作完成后再择机出版。

刘增杰

2012年5月1日于苹果园寓所

内容推荐

《师陀全集续编(共2册)》由刘增杰、解志熙编校。

《师陀全集续编(共2册)》收入师陀自1931年以来创作的全部作品包括短篇小说、中、长篇小说,散文、散文诗,诗歌,戏剧,未刊稿,书信,日记,文学论文等,依时间先后顺序编排。保持了较高的学术品格和学术含量,它的出版对于开创师陀研究的新局面,必将起到应有的作用。

编辑推荐

师陀,原名王长简,笔名芦焚。作家。河南杞县人。曾参加反帝大同盟。后任上海苏联广播电台编辑、上海文华电影制片公司特约编剧。建国后,历任上海出版公司总编辑、上海电影剧本创作所编剧。后在中国作协上海分会专门人事创作。著有短篇小说集《谷》,长篇小说《结婚》、《马兰》。

刘增杰、解志熙编校的《师陀全集续编(共2册)》分为补佚和研究两编。补佚收录了新近发现的师陀各类作品及书信,研究精选了不同时期师陀研究的新动向。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14:3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