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列满载2118箱文物的火车离开北平,急速向南行驶,拉开了故宫文物迁徙的序幕……之后,又运出4批,共计13427箱,这些故宫文物先运抵上海,后又运到南京。
“七七事变”后存放在南京的故宫文物又被迫分三路踏上了遥遥无期、万里迢迢的西迁之路……
本书展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悲壮历史和文物保护奇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承载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章剑华 |
出版社 | 人民文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一列满载2118箱文物的火车离开北平,急速向南行驶,拉开了故宫文物迁徙的序幕……之后,又运出4批,共计13427箱,这些故宫文物先运抵上海,后又运到南京。 “七七事变”后存放在南京的故宫文物又被迫分三路踏上了遥遥无期、万里迢迢的西迁之路…… 本书展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悲壮历史和文物保护奇迹。 内容推荐 “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北平岌岌可危,故宫的文物危在旦夕。为保护中华民族几千年积累起来的文物珍宝免遭破坏,以马衡、易培基等为首的一批中国优秀知识分子,抱着“文化之根在,中国不会亡”的信念,立下“文物在人在,文物亡人亡”的誓言,历经千辛万苦,行程两万多公里,在另一个战场上进行了一场艰苦卓绝、没有硝烟的“文化抗日”战争。他们用心血和生命保护了故宫文物的安全和完整,在十多年的颠沛流离中,故宫文物没有一件被战火焚毁,没有一件在途中损坏或丢失。本书展现了这段鲜为人知的悲壮历史和文物保护奇迹。 目录 第一章 九一八烽烟骤起北平山雨欲来 紫禁城风声鹤唳国宝何去何从 第二章 本庄繁谙侵略之道觊觎中华宝物 易培基纳马衡之见动议古物外迁 第三章 碧云寺易马拜晤张少帅获予援臂 保和殿马衡秘密作部署未雨绸缪 第四章 散氏盘真伪难辨马衡造访尊古斋 三希堂如数家珍学子顿生好奇心 第五章 宝帖现世可叹文物易散不易聚 消息走漏不料故宫内外风波起 第六章 日本军得陇望蜀逼近万里长城 院务会争议声中敲定南迁计划 第七章 承载使命故宫同仁在腥风中揖别 肩负重托文物专列在血雨中驰行 第八章 日敌特天津段引爆铁轨终成泡影 众土匪徐州站抢劫未遂迅即击溃 第九章 费尽周折故宫宝物抵沪存人法租界 消除疑虑举行新闻发布舌战乾清官 第十章 国子监石鼓又大又重再添迁运难度 周旬达张继又气又急继续设法搅局 第十一章 周旬达巧设诡计鹬蚌相争宗侗败阵 易培基去职消息见诸报端舆论哗然 第十二章 临危受命马衡代理故宫院长之职 进退两难张继昔日气势荡然无存 第十三章 马衡沉着应对崔振华不战而败 院长正式任命新班子走马上任 第十四章 故宫文物赴英参展争取世界关注 茂宽若思倾心交谈不禁怦然心动 第十五章 百灵顿堂观众躬逢其盛为之倾倒 兰浦拉号敌特暗中使坏幸被识破 第十六章 高茂宽周若思心存误会爱情降温 赵光希金花玉臭味相投关系暖昧 第十七章 新库落成沪上文物悉数存人朝天宫 七七事变日寇铁蹄疯狂践踏南京城 第十八章 故宫文物分三线跋涉遥遥西迁路 中华脊梁傲风雪抒发拳拳报国心 第十九章 贫病交加易培基怒斥敌特悲愤而死 摆脱羁绊周若思重归岗位再续情缘 第二十章 乱世现古鼎欧阳蒙日军躲过一劫 卖国失良心旬达任伪职遭到冷遇 第二十一章 有情人终成眷属华严洞其乐融融 日本军闯入故宫势利人为虎作伥 第二十二章 文物转移车队路遇土匪扑朔迷离 试探虚实森玉深入虎穴面见袍哥 第二十三章 金花玉原形毕露一命呜呼倒在血泊中 王立文狙击日军身负重伤寻求光明路 第二十四章 日本投降中国人白日放歌须纵酒 国宝回迁故宫人青春作伴好还乡 第二十五章 国内风云起故宫文物走上不归途 无奈故宫人生死离别何时再聚首 第二十六章 雄鸡高唱故宫雨过天晴获新生 喜事连连马衡千里迢迢觅二希 第二十七章 总理拍板回购二希毛泽东回赠书画 万件国宝回到故宫神武门回归人民 附录 后记 试读章节 才是初秋,整个北平就笼罩在寂寥萧瑟的氛围之中。 一块硕大的石匾镶嵌在神武门的门头,上书五个颜体大字:故宫博物院。 两扇宫门严严实实地紧闭着,没有了往日熙攘的人流和喧嚣的人声,对望着的多角楼显得格外孤寂。 神武门正南方的天安门前,气氛却大不一样。连日来,从清晨开始,数十、数百、数千、数万人从不同的地方汇聚到这里,举行声势浩大的集会和游行。 天安门广场上,摆满了白丁香和黄刺玫。这不是为了装扮景色,而是当局以此缩小广场范围,消极限制青年的示威活动。看起来,今天的集会不比往常,聚集的人实在是多,到处人头攒动、人山人海。 一位大学生模样的年轻人在临时搭建的演讲台上,捏紧拳头愤怒地演讲着: “亲爱的同胞们,你们知道吗?我们的国家正受到恶魔的挑衅!日本帝国主义置国际法于不顾,一而再、再而三地谋划事端,,悍然发动对华侵略战争。 “9月18日晚,日本关东军在沈阳附近炸毁铁路,并用大炮向我军民发动猛烈轰击,制造了震惊中外的‘九一八事变’,霸占了东北三省,并企图占领整个中国! “中华民族正落人屈辱苦难的境地,我们的国家面临崩溃-,……” 听着年轻人的演讲,人人情绪激昂,个个义愤填膺。一位胡须花白的瘦弱长者拨开人群,登上演讲台,饱含热泪地向大家说:“日本帝国主义太猖狂了,是可忍,孰不可忍?!” “是啊!我们再也不能忍让了!”年轻人感到热血在血管里沸腾,举起拳头道,“我们的愤怒犹如火山喷发。为了尊严,为了正义,为了国家和同胞,我们要去战斗,去同敌人拼命,我们将心甘情愿地用鲜血和身躯保卫国家!……” 年轻人的演讲打动了在场所有的人,许多人拥上前去,纷纷发表演说,痛斥日军暴行。 大街上,一支又一支的游行队伍,连绵数里,汇成滚滚人流,前不见首,后不见尾。不,队尾在不断地延长,沿路无数的人在加入进去,男的和女的,老的和少的,工人和学生……队伍由东、向西行进,奔流着一股汹涌的怒潮。人们打着标语,发出震动大地的呐喊: “还我东北,日本侵略者滚出中国去!” “头可断,血可流,中华国土不可丢!” “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杀鬼子!杀!杀!!杀!!!” 怒吼的声音,一浪高过一浪,传遍了整个北平,也穿越了紫禁城的高墙。 从严格意义上说,此时的紫禁城已不叫紫禁城。 紫禁城乃旧时的称谓。相传在浩浩的天庭中央,有一片亘古不变的紫微星垣,万物之主的天帝就住在其中的紫微宫内。紫微宫降至人间,就成了天帝之子皇帝居住而百姓禁止人内的皇宫——紫禁城。 传说毕竟是传说。真正的紫禁城始建于明永乐四年(1406年),耗时14年,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皇宫。明清两代曾有24位皇帝在此执政。中国历代王朝都有收藏文物之举。适至清代,在历经康乾盛世之后,皇室收藏规模更为空前,不仅有诸多专门收藏之所,且每座宫殿都有秘藏。那是2000年来历代封建帝王们搜集而来的最终积累,几乎囊括了中国未曾中断的文明。从某种意义上说,皇宫成了天下艺术财富的大仓库。 1911年辛亥革命胜利后,中华民国成立,清王朝退出历史舞台,但据当时对清室的优待条件,逊帝溥仪仍暂居紫禁城后部“内廷”。 1924.年11月5日,_个极其普通的日子。而这一天,对已经退位的末代皇帝溥仪来说,却极不普通,他完全没有料到,这是自己在紫禁城里度过的最后一天。退位13年来,溥仪从未离开过这里,他依然拥有内廷的一切,包括这里收藏着的所有文物。就在这一天,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限令18岁的溥仪离开皇宫。之后很快成立了清室善后委员会,对清宫财产进行了一次前所未有的大盘点。 一年之后,也就是1925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纪念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昔日帝王的宫苑禁地变为老百姓自由参观的场所,过去仅供皇帝所有和享用的珍宝文物变为全民族共有财富——这,正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之一。 故宫博物院先后成立了理事会、维持会、保管会,由于时局混乱,一直没有正常运作。直至北伐成功,国民政府才正式任命了故宫博物院理事会,易培基为首任院长。 故宫隆宗门南屋的一问办公室内,院长易培基久久地伫立在窗前,听着从紫禁城外传来的口号声,悲愤和忧伤的阴影重叠在他的脸上,高高的眉眶下,深邃的目光格外凝重。 易培基,4880年2月28日出生,,毕业于湖南方言学堂。曾留学日本加入同盟会,参加武昌起义,因不愿随黎元洪依附袁世凯而弃职回湘,先后任湖南高等师范学堂、长沙师范以及湖南省立第一师范教员。1924年,他奉命担任孙中山驻北京全权代表,与苏联公使加拉罕谈判庚款分配问题。1925年10月,故宫博物院成立,任理事兼文物馆馆长。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后,任国民党中央政治会议委员兼农矿部长。不久,又任故宫博物院院长兼古物馆馆长。 这位50岁开外的老院长曾任孙中山先生顾问、广东大学教授,是辛亥革命的积极拥护者和参与者。自从192.9年2月就任院长以来,他辞去了包括国民政府教育总长在内的一切职务,励精图治,在宫殿修葺、陈列展览、藏品保管及分类、编目,文献整理及汇编出版,建立分类书库、鉴定版本、编目等各个方面,大刀阔斧地展开工作。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故宫博物院大有起色,专家学者云集于此,内设机构逐步健全,文物陈列琳琅满目,各种展览观者如潮。 正当博物院各项业务走上正轨、迅速发展的时候,“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国家顿时处在危急存亡之中,院内的正常工作被打断了,这使易培基十分愤慨,也焦虑不安。 忽然有人推门进来,易培基抬头一看,见是秘书长李宗侗和古物馆副馆长马衡,便大声地说:“你们来得正好,我有事要商量。” 不等来人坐下,易培基就急切地询问道:“闭馆三天了,下一步怎么办呢?”P3-5 序言 [台湾《联合报》记者]总理您好。您认为今年6月两岸可以签署ECFA吗?去年您在这里有一段温馨的谈话,您说想到台湾去看一看,如果两岸签了ECFA后对您到台湾走走看看会不会创造更好的条件? [温家宝]我知道商签协议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但是正因为我们是兄弟,兄弟虽有小忿,不废懿亲。问题总会可以解决的。我去台湾的愿望依旧是那么强烈,因为我认为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化,具有强大的震撼力和凝聚力,不要因为50年的政治而丢掉5000年的文化。 我讲一个故事你可以告诉台湾同胞。在元朝有一位画家叫黄公望,他画了一幅著名的《富春山居图》,79岁完成,完成之后不久就去世了。几百年来,这幅画辗转流失,但现在我知道,一半放在杭州博物馆,一半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我希望两幅画什么时候能合成一幅画。画是如此,人何以堪。 2010年3月14日,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三楼金色大厅会见中外记者并答记者问。上文引自新华网发布的记者招待会现场记录。 《富春山居图》是黄公望从1347年起耗时三年创作的,清顺治年间辗转到宜兴收藏家吴洪裕之手,因临死也不舍得离开它,吴洪裕竞命家人将这卷画焚烧殉葬。当他侄子从火中抢出此画时,这幅珍品已经被烧成两段。画的后半卷《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辗转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前半卷《富春山居图·剩山卷》则一直在民间流传。1956年,《剩山卷》来到浙江博物馆,而分隔两岸的两卷从未能合璧展出过。 《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是怎样辗转到了台北故宫博物院的呢? 其实,又何止《富春山居图》?还有散氏盘、大方鼎、三希宝帖,还有“红烧肉”、“大白菜”,还有总数达60万件的故宫国宝…… 这是一段尘封已久的历史。 这是一段曾经讳莫如深的历史。 时序更变化,岁月多轮回。时间之水冲刷了怨恨,洗涤了成见,消除了隔膜,我们终于可以拂去蒙在历史上的尘埃,去还原、去追溯、去描述那段鲜为人知的故事,让中华历史长河中几近消失的一段文化足音和悲壮旋律再次回响在我们的耳畔—— 后记 2010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5周年。 对于抗日战争,人们所熟知并不断追溯的,是那些最具代表性的、对中华民族历史命运和前途具有决定性意义的重大战役,尤其是那些惊天地泣鬼神的战争场面,以及我国军民气吞山河的英雄壮举和豪迈气概。而相对来说,对于另一条战线——文化抗日战线,关注和知道的要少得多。作为文化抗日的重要组成部分——故宫文物大迁移,人们更是知之甚少。 自调任江苏省文化厅厅长之后,由于工作上的原因,我对故宫文物在抗战中辗转外迁的历史时有耳闻,日积月累,便有一个大概的了解。我逐渐感到,这段历史、这个事件,其难度、其艰苦卓绝的程度,更重要的是其意义,绝不亚于战场上的拼杀与流血。这促使我想更多地了解和深入地研究这段历史。但很快我发现,关于这段历史,文字记载得不多、不全,深人、全面的研究则更少。请教文物界的专家朋友,才知道其中的一些原因:一是当时兵荒马乱,加之故宫文物外迁是在十分紧急和秘密的情况下进行的,留下的资料很少。二是参加外迁的人,主要是故宫的专家学者和担负护卫的军警。军警不善写作,而专家学者们“重物不重人”,他们只关注文物的安全,重于文物的研究,至于外迁过程中的人与事,则不太在意,更不愿意在世人面前表功。因此,他们在记述这个事件的时候,往往只是说明何时出发、走什么路线、带有多少箱文物、在何处落脚等等,就像他们写的文物勘察、研究报告一样,非常严谨和简略。三是故宫人最后分道扬镳,有的留大陆,有的去台湾,这对于他们来说有许多痛楚和难言之隐,加之两岸几十年的政治纷争,以及对故宫文物迁台的不同看法,故而大家都尽量避开这个话题,不愿过多地提及。 总之,关于抗战时期故宫文物外迁这段历史,记述、反映得很不够,虽然有许多当事人在之后的几十年中写了一些回忆录和文章,但几乎都是零星的、片断式的说明,缺乏全面而系统、感性而具体的记述。 能否将故宫文物大流迁这段历史全景式地展现出来?我脑海里闪过这样一个念头,甚至突然间产生了一种冲动。我是想干就干、说干就干的那种人,于是立即动手,搜集了大量有关资料,进行深人研究;向故宫博物院、南京博物院院长请教,采访当年参与故宫文物外迁的老人高仁俊(现在台北故宫博物院),与老一辈的故宫人的后代庄灵、梁金生、李光漠等进行交流;利用出差的机会走访了北京故宫博物院、台北故宫博物院,以及当年故宫文物外迁的部分路线和贮存地;多次到朝天宫库房察看当年的南迁文物和原有的包装箱等。在此基础上,我从去年下半年开始,着手写作这部长篇纪实文学,试图全景式地还原和展示这段鲜为人知却是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虽然是采取纪实文学的笔法,但我尽量依据真实的史料,力图做到主要事实、主要情节、主要人物的真实性。当然,为了避免过去记述中“见物不见人’t的情况,文中有些还原、想象和虚构的内容,但这些都是建立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属于纪实文学允许的范围之内。这是需要特别说明的。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 人类历史证明,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彻底征服另一个国家和民族,一定要在用飞机大炮摧毁其军事堡垒的同时,用文化侵略和掠夺来摧毁其精神堡垒。 当年的日本帝国主义正是用这种办法对承载中华民族精神的中国文化进行了疯狂的破坏。在日本侵略者的铁蹄下,神州大地一片惨景,不仅国土沦殇、人民遭殃,而且许多文化名城只剩下断壁残垣,许多历史遗迹变成了瓦砾之场,文物珍品不是被毁于战火,就是被劫夺掳掠……据不完全统计,从1931年9月日本挑起“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战败投降,侵华日军的疯狂掠夺、肆意焚烧和炮火摧残,致使因战祸受损、被掠或失踪的中国文物至少在1000万件以上。t 但是,伟大的中华民族是不会屈服的,古老的中华文化是不会被摧毁的。在抗日战争中,多少仁人志士、多少知识分子,虽未直接走上战场同日寇拼杀,但他们同样为中华民族立下了卓著功勋。 以马衡为首的一批故宫人就是其中的一份子。他们以自己的血肉之躯和顽强精神,承载起保卫中华文化的历史重任,进行了世界战争史上规模最大的文物迁徙的壮举,创造了“战时万件国宝行程万里无一毁损”的奇迹,有效阻止了日本侵略者对人类文明和文化遗产的摧残和践踏,守护了辛亥革命的成果,捍卫了中华文化的尊严,其功劳足以上慰炎黄祖宗,下惠子孙后代。 他们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优秀代表。 他们是中华文化的脊梁。 他们的爱国精神、顽强斗志、坚毅品格、执著追求,至今仍然值得发扬光大,永远激励我们继承中华传统文化,建设新时代的先进文化,努力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伟大复兴! 在写作过程中,我参考了大量的相关历史资料、文献和著作,还得到了许多同事、朋友的大力协助,特别是中国出版集团的领导和人民文学出版社的编辑给予了我热情的指导和支持。在此,我谨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写完这部作品,我既无比欣慰,也忐忑不安。欣慰的是,现在两岸关系日趋改善,我们不但可以共同正视和记述这段历史,还会以这段历史而自豪!而且,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当年把故宫部分文物运抵台湾,并非坏事,而是好事,它已成为维系两岸关系的文化纽带,成为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中华国宝不管身处何处,只要在中国的土地上,我们都会感到欣慰和高兴!我之所以在欣慰之余忐忑不安,是因为我这个当年的“文学青年”,因种种原因没有走上文学之路,现在来写文学作品,实在是力不从心,有些吃力。虽然写的不是纯文学作品,虽然硬着头皮把它写出来了,但深感不足,无论是记述的内容或所用的文字,恐怕都很难满足读者朋友的要求,这只好请读者朋友谅解了。 章剑华 2010年8月18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