领导者应舍私利、断私欲、行正道
我邂逅西乡的遗训是京瓷创办约十几年后的事情。
公司急速成长,股票也顺利上市。然而,我内心却仍惶惶不安,总是担忧,若经营判断出现重大失误,不知何时企业或许就会沦落至濒临破产的境地。一旦破产,员工和他们的家人就会流落街头。而且,公司上市后又新增了对股东们的责任。这些与公司休戚与共的人们,绝不能让他们受到牵累,基于这样的信念,我夜以继日,拼命工作。
某日,一位年长的先生来访。询问后得知,他是山形县地方银行原行长,退居顾问后管理着传承西乡精神的“庄内南洲会”。这位先生特意前来将《南洲翁遗训》相送于我。
那正是因公司的经营管理而奔波劳累、烦恼丛生的时期。翻开从小敬爱的西乡的遗训集,书的内容便如磁石般紧紧吸引住我,我立即从第一则开始读起来。
【遗训第一则】
立庙堂为大政,乃行天道,不可些许挟私。秉公平,踏正道,广选贤人,举能者执政柄,即天意也。是故,确乎贤能者,即让己职。于国有勋然不堪任者而赏其官职,乃不善之最也。适者授官,功者赏禄,方惜才也。然,《尚书·仲虺之诰》有云:“德懋懋官,功懋懋赏”,德官相适,功赏相应,即此意乎?闻此言,翁欣然应之。
【释义】
在政府中执国家之政是行天地自然之道。行事不应挟半点私心。所以不论何事都该秉持公平,依循正道,广举贤明之人,让能忠实履行职务者执掌政权,方为天意,换言之,就是遵循神灵的旨意。所以,若有真正贤明且适任之人,应该立即将自己的职位相让。由此而言,不论于国家有何等功勋,若将官职授予不胜任者以表彰其功绩,此为最大的不善。翁道:“应慎重选择适任之人授其官职,有功绩之人则赏其俸禄,乃惜才之举也。”那么,《尚书》(中国最早的古典文献,亦称书经)《仲虺(商汤王的贤相)之诰(任命官员的文书)》中有言“德高者升官位,功多者厚褒赏”,这句话的意思是否指德行与官位相适配,功绩与褒赏相对应,听到有人这么问,翁大喜,回答道:“正如此言。”
这是《南洲翁遗训》开篇第一则。对于身为组织之长的领导者而言,应该将此视为自己行动的指针。
西乡虽然言及政治,但大中小型企业的经营者,甚至不论多么微不足道的机构的领导者,凡位于人上者均应有此觉悟。
西乡彻底否定了利己思想,认为领导者绝不可挟半点私心。读到此处,只觉当头棒喝。因为到那时为止,我还未能完全抛却私心。
如前所述,当时已实现了京瓷公司的上市,企业仍在不断顺利发展壮大。然而作为经营者,我与创业时并无分别,仍是个只知努力工作的“拼命三郎”,完全没有属于个人的时间,昼夜不分,废寝忘食。当时我开始有了如下的思考。
所谓组织,原本并非活物,只有把经营者的意志、观念注入其中,才宛如活物般生气勃勃起来——向组织中注人生命正是位于领导地位的社长的本分。那么,作为社长的自己在思考京瓷时,京瓷这一组织便具有了生命。而当自己的思维回到个人,考虑自己的事情时,京瓷这一组织就难以发挥它的机能了。 若果真如此,那作为经营者岂不是必须每天24小时一刻不停地专注于公司事务,完全将个人置之度外吗?这就是我的人生吗?当时年龄正奔往不惑之年的我矛盾烦恼,翻来复去自问自答。
如果没有属于自己的充足时间,那好歹来世间一遭,如何能享受到完美的人生?然而,身为社长,担负着诸多公司员工的人生憧憬,因而必须尽量消除作为个人的自我,必须以社长这一公众人物的意识,用更多的时间来投入工作。
一番深思苦索之后,我开始认识到,即使牺牲自我,也要将精力集中于公司,这才是领导者的本分。恰好此时,我读到了《南洲翁遗训》中的这一节。
“果不其然!”我如同获得了西乡的首肯,备受鼓舞。
作为领导者,基本上应摆脱个人的立场,不允许挟丝毫私心。当领导者的私心暴露时,组织机构就岌岌可危矣。
常念公司之事,愿意自我牺牲,若非如此,则不能成为领导者。理解了西乡的教诲,我对这一点更加深信不疑。之后疑虑全消,义无反顾,将自己整个人生投入于公司经营之中。
而有此番领悟后,我内心又发誓绝不将职位传于子孙,并向众人公开表明心意。
社会上的中小企业中多半职位世袭,也有人热心劝我这么做。然而,我心意已决,要依循西乡所言,秉公无私,依循正道,“绝不将职位传于自己的血亲”,且“尽力不让有血缘关系的亲属进入公司的经营层”。
贯彻“无私”要达到这样的程度,貌似冷酷无情,然而,位于众多人之上的领导者,为了顺利统率一个集团,无论如何必须具备“无私”这一领导者的重要素质,并时刻明鉴,严格自律。P003-006
根据我七八十年来的观察,既是企业家又是哲学家,一身而二任的人,简直如凤毛麟角,有之自稻盛和夫先生始。
——季羡林
稻盛和夫不仅创办并带领两家企业进入世界500强,还将他的经营和人生哲学传授给众多的中小企业和千千万万的个人。他不仅创造经济价值,还创造普世价值,是我很敬佩的全球企业家。
——郎咸平
我对稻盛先生一直很敬仰……很多事情是我最近一两年才想清楚的,但是稻盛先生多年前就已经想清楚了。
——马云
越接近真理,道理越简单,《活法》书系让你更接近真理。
——自立新博士 IBM(中国)全球企业咨询部运营战略首席顾问
无私——两乡和稻盛共有的精神境界
东方出版社委托我审核本书的翻译稿。一边重读原文,一边要斟酌译文的每一句话,这对我来说是一种很好的学习。看稻盛和夫如何描述西乡隆盛,审译过程中时时引发我的感动和感悟。趁出版社希望我写导读之际,我把重读此文时的感想记录如下。
西乡隆盛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元勋,是一位充满传奇色彩的人物,他又是稻盛和夫出身地鹿儿岛的同乡前辈。稻盛从小就敬仰他,爱戴他,把他看作心目中的大英雄。稻盛创立京瓷不久,就把西乡的格言“敬天爱人”奉作社训,挂在办公室里。你若请稻盛题字,他多半就写下“敬天爱人”这四个字。我2005年去日本横滨参加盛和塾第13届全国大会,面对1891名企业家塾生,稻盛演讲的中心就是“西乡南洲翁遗训”。而在本书中,稻盛更是详尽地解读了西乡人生和西乡遗训中宝贵的思想。
西乡身处日本明治维新这一历史大变革的激流之中,他的人生波澜万丈,他的故事跌宕起伏。维新革命发动之前,因为不忍眼见同志孤身遇害,他竟毅然与这位同志携手投江自尽。他率领的新政府官兵战胜封建割据的庄内藩,当敌军投降时,因为体恤对方的尊严,他竟命令胜者卸械,允许败者佩刀,创造出旷世未闻的人城奇观。维新运动大功初成,看到一起革命的同志开始建豪宅、穿华服、纳美妾,他痛心疾首。他的热血弟子不满新政府的腐败,贸然起义。他明知此事不可为,明知起义毫无胜算,但当他得知事态的发展已势不可挡时,他甘领“逆贼之首”的罪名,不惜与充满正义感但缺乏谋略的弟子们同归于尽。
西乡的人生信条,最突出的就是“无私”二字。本书第一章标题即为“无私”。西乡遗训第一条就讲“无私”。稻盛说西乡遗训从头到尾、字里行间透出的精神,无非就是“无私”。
因为“无私”,所以关键时刻他勇于担当责任。当维新志士们围绕维新大政争论不休时,西乡一言九鼎:“讨论完毕。虽有异议,但若不断然实行此项改革则日本毫无未来可言。其后倘有意外,全部责任皆由本人承担。”全场为其勇气和魄力所慑服。几天后改革旧体制的“废藩置县”的天皇敕令正式颁布。当时的形势是,西方列强虎视眈眈,如果维新失败,日本将陷入混乱,这样日本就很可能像中国、印度和东南亚其他各国一样,遭受西方列强的侵略,甚至沦落为欧美的殖民地。
因为“无私”,西乡不恋栈权力。他一贯主张只要发现并认定德才超过自己的贤人,就应该立即将自己的职位相让。而当西乡的“遣韩论”提议一遭否决,不管自己“江户无血开城,断行废藩置县”以及以往的战功如何显赫,他即刻洁身引退,辞官归乡办学。地位、名声、俸禄一概置之度外。
因为“无私”,他不但一生清廉俭朴,憎恶腐败,而且誓言“不为儿孙买美田”。
因为“无私”,西乡贯彻正道,终身不渝。不管逆境还是顺境,不管失败还是成功,甚至淡看个人的生死,唯把贯彻正道视作人生最大的快乐和幸福,并认为若不达到此种境界,心志就必然动摇,就不可能将正道贯彻始终。
西乡的一位友人将西乡比作一座“悬钟”:“轻敲则小响,重敲则大响。说他愚,他是大愚;说他智,他乃大智也。” “无私”在许多精明人眼里是愚、大愚、愚不可及。但正是“无私”才成就了无数英雄的丰功伟业。“无私”就是人类最大的智慧。人类的大智慧决不是什么三十六计、七十二变或别的什么名堂。
稻盛在接触西乡遗训之前,已经成功创建了京瓷公司,而且在经营实践中他已经感悟到,一个组织只有将领导者的意志、观念灌注进去,它才有生命,才会生机勃勃。当领导者只考虑私事时,组织的机能将会停滞,组织的生命将会萎缩。但是如果全身心扑在事业上,扑在京瓷的经营上,自己的人生不是太单调、太枯燥了吗?而且当时京瓷发展迅速,利润已经非常可观,而稻盛的工资却比一般干部高不了多少,他内心也有不平衡:“是我的技术为企业创业打下了基础;是我日以继夜忘我工作,促进了企业的发展;是我的才能给公司带来了成功,我获取与贡献相对应的报酬,难道有什么不对吗?”正当他矛盾烦恼时,读到西乡遗训,犹如醍醐灌顶、当头棒喝,并由此更坚定了他的“无私”经营的信念。
当京瓷公司股票上市时,他一反常规,放弃了让自己财富大幅增值的机会,选择发行新股,收益全部归公司所有。他公开宣布放弃“世袭制”,并不让任何亲属进入企业经营高层。至于后来他设立“京都赏”,创办“盛和塾”,更是实践“无私”理念的典范。
稻盛常说“螃蟹只会比照自己壳的大小挖洞”,就是说企业家只有不断向“无私”的境界迈进,“心底无私天地宽”,才能把企业做大、做强、做长久。从这个意义上讲,稻盛创建的两家世界500强企业就是“无私”的产物。特别是稻盛在创建“日本第二电电”时,目的只有一个,非常鲜明,就是“降低国民的通信费用”,口号只有八个字,就是“动机至善,私心了无”。而正是这种高度的“无私”,才成就了他在完全陌生的领域很快获得了不可思议的巨大成功。
领导者成大业,秘诀在哪里?西乡一语道破:“置自己的生命、名誉、地位、财产于不顾的人物,最难对付。然而,领导者不达到这种无私的境界,最终难成大业。”
稻盛把“无私”看作大大小小一切组织的领导者的首要条件。上至国家,下至企业,任何组织,哪怕是一个非营利的小小的学术机构,领导者是否“无私”,往往决定了组织的死活、企业的盛衰乃至国家的兴亡。他认为这是超越时代、超越国界、超越组织规模的普遍的真理。
回顾历史,再看看这个世界,看看我们周围的现实,我们就会明白西乡、稻盛,他们说得多么有道理啊!不仅是企业,而且人类几乎所有的危机,包括眼前这场空前的金融危机,无不是人的私心,特别是各种组织的领导者私心膨胀带来的结果。
西乡隆盛是一位人格高尚的政治家、思想家,他具备无私博爱的宽大胸怀,因而能够吸引包括敌方在内的许多崇拜者,成就了明治维新这样的伟业。但他又是一位悲剧英雄,他有时过分地为“情义”所困,他身上缺乏另一位鹿儿岛出身的维新元勋大久保利通冷静务实、讲求规则、善于具体操作的特长,因而在组建新国家这项庞大而复杂的工程中难有作为。稻盛和夫是成功的典范,他与西乡隆盛所处时代环境不同、投身的事业不同,但是稻盛身上兼备了西乡火一般的“情义”和大久保冰一般的“理性”,即兼备了西乡的理想主义和大久保的现实主义两种素质,将这两者完美结合、并发挥到了极致。因而稻盛的事业可谓一帆风顺,50年来几乎没有失败。他不但赤手空拳创建了京瓷、KDDI两家世界500强企业,而且创立了表述企业经营和人生真理的“稻盛哲学”。我相信“稻盛哲学”对社会的影响,不久将不亚于他创立的企业对社会的贡献。
最后,在本书中大家可以看到,无论西乡还是稻盛,他们的思想乃至文字表述方式,受中国古代典籍的影响都非常之深。从个人修身养性到治国安民,他们竭力吸收中国古代文化的精华并注重实践。西乡之所以成为明治维新的功臣,稻盛之所以成为大企业家并在经营理论和人生哲学方面有重大建树,都与他们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勇于实践,包括学习、思考、实践中国文化的经典息息相关。我想,这一点特别值得我们中国人认真想一想。
盛和企业经营哲学研究会会长
东方出版社稻盛和夫《活法》书系总顾问
曹岫云
做企业的目的是什么?赢利!做企业人的目标是什么?帮企业赢利!然而,为什么在财务报表形势喜人、经营业绩节节攀升的同时,我们还会听到公司员工对老板的私下抱怨,看到高层们面对发展的十字路口无法舒展的愁眉,甚至此时正目睹着各界舆论对业界翘楚、时代精英们毫不留情、铺天盖地的指责与奚落?
诚然,所有企业及企业人都恪守着赢利——这一亘古不变的原则在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进,但是又有多少人真正参透了利益背后的玄机?中国并不需要“道义放两边、利字摆中间”的商业大鳄,更不会提供给缺乏德行、忽视修为的企业人广阔发展的康庄大道;如果想在白热化的竞争中一枝独秀,就必须要剖开经济的表象,探求企业的本质,找到得以在如今的世道中生存下去的活法。
这本《活法(3寻找你自己的人生王道)》的作者稻盛和夫是日本战后经济的传奇,他不用优美的文字取胜,也不用高深的说教让人五体投地,而是将其多年心得以质朴的文字向我们娓娓道来。企业人会从中领会真正的企业发展之路,而普通人亦将感受到最高境界的“为人之道”。
《活法(3寻找你自己的人生王道)》由蔡越先译,适合大众阅读。
这本《活法(3寻找你自己的人生王道)》由稻盛和夫著,蔡越先译。一部风靡全球的超级畅销书,让无数人在迷茫时代找到活着的意义,修炼灵魂,保护美德,瞬间激发自身潜在的伟大力量,从未做过赔钱的生意,稻盛和夫一生创办两个世界500强企业,让无数独生子女找到组织的关爱,让无数孤独的人体会到集体生活的幸福,让每个人价值最大化,高效团队的基本原则,通读三遍,人生从此不寂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