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商界奇才王禹卿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王渊远//宋路霞
出版社 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混不出个人样来,不要回来!”

王禹卿(1879—1965名尔正)离开无锡老家那年才十四岁。

他母亲沈氏为他打点行装,东拼西挪,想尽办法,也只有一卷打了补丁的被子和一件旧棉袄。他按照很多前辈乡亲的样子,离乡背井,拎起一肩行李,走出老屋,挥别父母,弃岸登船——搭乘一叶小船从太湖进入苏州河,向南,向东,经过一天的行程,来到灯红酒绿的大上海。他去投靠一个在上海开店铺的远亲,就在这家店铺里当学徒。

这是当时无锡男人除了科举之外的唯一一条“正途”。

“人挪活,树挪死”嘛!乡里人一代又一代,总是背朝青天脸朝地地守着几亩薄田,人多地少,生计维艰,到了青黄不接的时候,连糊口都成了问题。好在那时民风淳朴,时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但凡有点沾亲带故的关系,就会不失良机地加人“农村包围城市”的打工潮。江南数省,首选目标就是大上海。

都说大上海遍地是黄金,天无绝人之路。这对一个家庭来说非同小可,生计有了新的来源。对于一个家族,一个地区,甚至一个阶层来说,局面或许也会因之大为改观;而对大上海来说,打工仔不断进城,就有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大军,其中出类拔萃者,就成了海上不断更新的弄潮儿,成了上海滩新一代的主人。

在这之前,王禹卿的哥哥王尧臣(1876—1965,名尔忠)先离家到了无锡城里,在一家染坊里当学徒,后来经人介绍到了上海,在一家估衣庄(当衣服的当铺)当伙计。对他们兄弟来说,外出打工,闯荡上海滩,几乎是他们唯一的一条希望之路。

他们的家乡在距离无锡市区几十里路的太湖南岸,过去叫青祁村,属于扬名乡,就是现在竖着“湖滨饭店”石牌的地方——现在是一片绿树连理,常年郁郁葱葱的旅游胜地。之所以叫青祁村,据说在北宋末年天下大乱时,撤到江南的官军中有一支部队,叫青旗军,后来部队打散了,一部分老兵来到太湖南岸安家落户,为了纪念过去的铁马生涯,按照青旗的谐音,把村庄定名为青祁村。

后来这个地方一直没有兴旺起来,数百年问默默无闻。直到一百多年前的晚清时代,这里还是一个小村庄,附近一片芦苇荡。尽管浩淼无垠的太湖水,年复一年地滋润着这片泥土,可是地少人多,耕地缺乏,村民的日子总是吃了上顿发愁下顿。尤其洪杨之役(太平天国战争)之后,田亩荒芜,民不聊生,十家九户揭不开锅,外出闯荡就更成了青壮男士们的首选之路。近者走苏州、常州,远者到上海、南京。与其在家里受苦受穷,还不如外出闯一闯,或许还有一条生路。

在王禹卿、王尧臣兄弟之前,无锡已出了不少闯荡天下的好汉。有的是走“学而优则仕”、读书做官的路子,这样的人家有:薛福成家族(薛福成是晚清洋务官员、曾国藩和李鸿章的幕僚,曾任驻英、法、意、比公使,至今无锡城内还留有规模宏大的薛家花园)、杨宗濂家族(杨宗濂、杨宗翰兄弟也是李鸿章的幕僚,曾任长芦盐运使,后代以出掌金融和实业闻达)。这些家族凭借了官场的“磁场”,又顺应了洋务运动的潮流,走向城市,走向上海,走向全国,走向世界,进而由政界渗透到工商界,光宗耀祖,根深叶茂,至今不衰。

没有官府和科举背景的,靠单枪匹马、赤手空拳打天下的能人也很多,在无锡最著名的自然是荣家兄弟,另外还有唐滋镇、唐殿镇兄弟。这些家族,先后都在上海这个超级大窗口、大舞台、大天地,上演了由无锡人导演的精彩绝伦的活剧,为中国民族工业的发展注入了极大的活力。王禹卿、王尧臣兄弟正是顺应了这个潮流和传统,也到大上海这个大舞台上一试高低,无疑更增添了色彩纷呈的亮点。

临行,王禹卿的母亲背过身去,默默地抹泪。父亲王梅生却扔下一句话:“不混出个人样来,不要回来!”P2-4

后记

王禹卿——我的太外公。因他1948年移居香港,我没有见过他本人,但是,我对他老人家并不陌生,可以说他对我的影响非常之深刻,甚至超过我的亲生父亲。因为当我开始懂事起,我的母亲就常常用她爷爷王禹卿教育他们一代的方式,来要求我和我的兄弟姐妹,所以在我每天的生活里,都离不开王禹卿所定下的家规。

譬如:尊敬长辈,吃饭时大人不动筷,小辈不能先吃;礼貌待客,家里来客人,不管熟客或生客都要主动叫儿勤俭节约,随手关水关灯,吃完饭碗里不能剩一颗米粒;菩待仆人,不能看不起穷人和佣人(所以在我们家的老佣人,地位绝对平等,没有贵贱之分,我和我的兄弟姐妹把她当成长辈来孝敬的,真正做到养老送终)。我妈妈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坐有坐相,站有站相,吃有吃相;讲话不能带脏字……诸如此类,条条框框多的不胜枚举,反正一举一动都有限制。

在我的心目中王禹卿是一位威严的长辈,据说他对小辈的要求非常严格,特别是女孩子。我记得小时候每到过新年就要到太公像前磕头,然后才能领到盼了一年的压岁钱。我们家族我这一辈的小孩特别多,要排很长的队磕头,有些孩子为了早点领到压岁钱而争先恐后地抢在前面,而我每次总要等到最后一个,是因为我怕他老人家,准确地说是怕他的规矩。没想到,如今自己却潜移默化地用同样的方式来教育我的下一代,也由于太公的那套教育方法,让我一生受益,所以常常有人赞赏我教育孩子有方。今天我可以自豪地说,我有一个好儿子。虽然小孩的成长离不开父母和学校的教育,但长辈的以身作则,我认为更加来得重要。

我是1987年移居美国,那时我的外公王亢元还健在。他是王禹卿的独生子。我与外公感情非常深,他十分疼爱我,所以我每年都会抽时间回国看望他。每次他都会带我到无锡的蠡园走一走,看一看,住一住,而且每次都会讲一些有关他的父亲王禹卿和蠡园的故事给我听。我能感受得到,他对蠡园的一往情深,简直无异于舔犊之情,毕竟这是他和他父亲用一生的心血建成的“世外桃源”。外公去世之后,后人按照他的遗愿,把他的遗产捐给了蠡园作为维护基金,并把他的骨灰撒在蠡园的五里湖,他将永永远远守护着自己美丽的家园。

当我最后一次见到外公时,他已病重卧床不起,是我亲自把他送进医院。在医院陪伴他时,他郑重地告诉我说:他这辈子最大的愿望是想把他花费了四十年的时间,改写成的历法寄到联合国,让世界知道有一位中国人在改写历法,为人类作贡献。当我的母亲王佩琨(王亢元之女)得知后,为完成父亲有生之年的愿望,她不辞辛劳,日夜赶抄稿子并翻译,在最短的时间里寄到了联合国,不久我外公就收到了联合国的回信,同时在美国的首都华盛顿的星岛日报上,大幅版面刊登了《王亢元老人新历法问世》的具体内容,这件事真让我外公兴奋得不得了。

但是,他还是带着遗憾离开的。他生前常常跟我提起,就是他的子孙后代多数都移居国外,这是他最不称心的事,因为他是地地道道的爱国主义者,他一生从来没有穿过一件洋装。我曾多次邀请他跟我出国,但都被他拒绝。他不希望我们离开祖国。为了反对我出国,他甚至要我把名字中有个“远”字改成“元”字,他说把“走之”去掉就走不远了。当时我没有答应,让他老人家失望了,现在想想很后悔没听他的话。现在根据外公的意思,我把名字改写了;也是为了外公的遗愿,我把儿子送到中国学习中文,让他从小明白自己是中国人,必须会讲中文。目前他不但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而且还会看、读、写。他为此感到十分自豪,他非常感激我为他创造学中文的条件。

最后,我想把这本书献给我最最亲爱的外公——王亢元老人家。如果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一定会把外公王亢元的故事写下来给我的下一代,因为他有太多的故事可以写,他特传奇。  本书如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请长辈们多多谅解;非常欢迎您们为我提供所知道的故事,我将不胜感激!

元媛

2011年1月8日写于加勒比海游船上

目录

前言 元媛

第一章 无锡农家子孤身闯荡大上海

 无锡太湖边的少年郎/斗四岁孤身闯荡大上海/父亲临行赠言:不混出个人样不要回来/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王禹卿三过大火而大难不死/福人得天助越烧运越旺

第二章 水浅舟船大北上辽沈试锋芒

 奉命北上推销油麻巧遇小老乡/关键时刻急转身加入荣氏家族团队/一出手将积压的面粉一销而空名声大振/商海如大海无风三尺浪/遭遇锦州汇兑风潮又逢橡皮股票风潮/危急中力挽狂澜初显英雄本色

第三章 八年好辛苦 襄办八家面粉厂

 不甘为他人做嫁衣与浦氏私下谋自立/荣氏得知来协商再邀尧哥来人局/合伙办起首家福新面粉厂/兄弟协力一鼓作气八年襄办八家面粉厂/风调雨顺天时地利/荣氏荣登全国面粉业大哥大

第四章 树大多风雨 股票交易遇豪强

 上海滩到处冒新鲜机器不转也赚钱/王禹卿协助荣宗敬创办面粉交易所/与日本人拉开架势比高低/“兵船”牌面粉作标准粉/掌控了全国的麦价与粉价/谁知树大招风黑老大杜月笙来染指/强手难敌地头蛇

第五章 金融风暴中 曾任公司总经理

 世界金融危机波及上海/花贵纱贱价格倒挂/申新纱厂遭遇搁浅危机全局负债上千万元/荣老板推王禹卿代为总经理/商之银行继续贷款/然而船大难掉头乱世样样难/荣家要‘以粉济纱“王禹卿坚持不允/内部高层起波澜

第六章 黑道兼白道东方不亮西方亮

 在交易所与黑老大过了招不打不成交/好汉不吃眼前亏’委曲求全作伙伴/王禹卿家业渐大水涨船高/不幸遭遇绑票不得不花钱买命/与黑势力再次妥协/与杜月笙正式牵手——华丰面粉厂诞生

第七章 抗战烽火起苦心支撑度艰危

 八一三炮火连天/福新系统损失惨重/孤岛时租界内却产销两旺荣老板不幸病逝香港/王禹卿为公司债务呕心沥血/战后谋振兴t荣家第二代人执掌实权/王家兄弟退居二线/在上海,无锡建豪宅/太湖边上建蠡园

第八章 蠡园十里柳荷风细雨一湖花

 王禹卿功成名就不忘为无锡家乡做好事/办学校建蠡园/颐安别墅和湖畔别墅如今已成名宅胜迹/蒋介石、宋美龄两次来此避寿/儿子王亢元不擅经营却在收藏和天文研究上独树一帜/解放后数次向国家捐献文物

第九章 兄弟情意深十里洋场再创业

 哥哥王尧臣的段数也不低与荣老板成了老亲家/王家兄弟合伙开办赓裕布厂、云裳绸布庄、寅丰毛纺厂/一不留神还与洋大人沙逊为伊甸花园打起了官司

第十章 南下赴香港太平山上沐云霞

 岁月如梭云烟过眼万事如斯/王禹卿夫妇南下香港/身边一部《圣经》伴他到生命的最后/子孙后辈代有人出/回望夕阳中的青祁村已成一片绿地/蠡园北的巨厦却雄姿勃发昭示着未可限量的未来

附录

 六十年来之自述(王禹卿)

 王亢元捐献上海博物馆文物清单

 1956年王禹卿、王亢元名下的房地产

后记 元媛

序言

记得那是2005年的夏天,我和儿子回中国度假,著名家族史作家宋路霞老师为写《钱币大师马定祥》一书对我进行采访,这样就有幸认识了宋老师。后来她在查阅资料时偶然发现我的太外公王禹卿的《六十年来之自述》一文,她就特地复印了一份送给我,也许是出于对太外公有好奇吧,我一口气读完了整篇文章,边读边哭,因为字里行间尽吐他一生的辛酸苦乐和创业的艰难路程。平时常常会听到有人说,“感慨万分”四个字,这时让我真正体会到这四个字的含义是什么。

以前只是在长辈口中传说和在书中读到王禹卿,知道他是个大资本家,解放后划为民族资本家,他生前拥有许许多多的房地产和工厂企业。无锡名人录上介绍他,说他是20世纪30年代的巨富,面粉业巨擘,工商界的奇才。而我却从来不知道,也没有前辈告诉过我,他老人家究竟有何经历?他的《自述》告诉了我一些基本的情况,从此在我心灵深处有一种感动,想写一本有关他老人家的纪实作品,因为他的确有很多地方与众不同,他做人做事的方法也是我好好学习的榜样。

但是我很清楚,要写一本好的纪实作品是离不开历史的恩怨情仇,并且要有血有肉,有史实,有情节,有内涵,这就需要大量的资料和考证工作,这对我来说一直力不从心的,因为我既不是作家又不是读文学的,自己有多少分量心里有数,再说自己长期生活在国外,又没有机会在国内查证一些原始资料,所以心有余而力不足。

直到2008年,我又一次回国,宋老师送了我几部她写的大作:《李鸿章家族》、《盛宣怀家族》、《张静江、张石铭家族》、《上海的豪闷旧梦》、《钱币大师马定祥》等,我们的距离就更近了。她的写作特点是纪实的方法,大量的考证非常有说服力。与她交谈很有感染力,谈到我的家族史,她非常有兴趣。我知道我们王家虽然算是大家族,但与宋老师笔下的其他家族相比,微不足道,但她听说我想写有关王禹卿的书,她表示很愿意助我一臂之力,所以我们一拍即成。

如今,在我和宋老师的共同努力下,书已完稿。在这里我怀着感恩之心,要对所有帮助过我和提供给我素材的亲朋好友说声——感谢!

第一位:当然是宋老师,她为了写出王禹卿真实的故事,不辞辛劳到各地查阅资料和采访,尤其是在上海档案馆查到了很多原始材料。在这里我要特别一提的是:我以前曾经寻找多年的王家家谱,一直无法找到,原以为王家的家谱早已遗失,没想到宋老师竟然帮我找到了。我代表王家所有的后裔感谢您——宋老师。

第二位:是我的好友曹兰兰女士,她是一位看上去温文尔雅又美丽大方的女孩,实际上她却是一位多才多艺的女强人,在她经理下的王禹卿、王尧臣老宅,如今是无锡君来梁溪饭店,既保存了老宅原来的传统风貌,又体现了当代的高贵气派。可以这么说,无锡君来梁溪饭店有今日,她功不可没。感谢您一兰兰。

第三位:是我的长辈王素珩女士(王禹卿之女),她生前为我们提供了非常有价值的素材和许多珍贵的照片。如今,她虽已去天堂,没能亲眼看到这本书,但我还是要感谢她,希望这本书的出版是对她最好的纪念。

还要感谢的有:

无锡惠山区宣传部副部长马千斤先生,他听说我和宋老师要写王禹卿的书,非常支持,特地引见了多位无锡名作家,为我们讲述了许多有关王禹卿的故事。

我在无锡的远房亲戚周涵波先生,他为我们提供了许多有关王禹卿早年在无锡的生活情况和建造蠡园的趣事,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

我舅舅王炳如(王祖荫)、我妈妈王佩琨、我阿姨王佩琰等,毫无保留地把他们所知道的真实情况告诉我们。通过他们的大力帮助和支持,这本书才得以今天的成果面世。  我写这本书的宗旨,是为了记载一段无锡王氏家族的历史,弘扬王禹卿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特别是为王禹卿的子孙后代而写的,因为他的大部分子孙后代如今都居住在世界各地,甚至到了第四和第五代都出生在国外,连中文都不会讲也不会看,对中国的历史和自己的家族史越来越陌生。我作为王家的后裔,有责任和义务把我们祖先的历史记载下来,祖祖辈辈流传下去。我更想通过这本书,让我的下一代更多的了解自己的家族和记住自己的祖先。

因为我们无锡王家曾经是一个家大业大的家族,但是在经历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公私合营,尤其遭遇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已留下寥寥无几。后来,虽然改革开放、落实政策时发还了一部份财产,但是王禹卿的儿子王亢元,也就是我的外公,他是一位典型的爱国主义者,在他有生之年把所有的珍贵藏品和不动产都捐给了国家。

到现今,王家的子孙后代已没有什么家产可以继承,唯一能继承的就是一种:艰苦创业、勤俭节约、服务社会的精神。我希望这种精神能让我们子子孙孙继承下去,我相信也只有精神财富才是无法剥夺和足以自我强大的。

衷心祝愿王家子孙后代兴旺发达!

元媛

2010年圣诞节于美国圣地雅哥

内容推荐

由王渊远等编著的《商界奇才王禹卿》是一部真实、从一个打工仔到著名实业家的人物传记。

传主王禹卿,原是太湖边的穷孩子,14岁到上海来打工,20岁进入荣家的茂新面粉厂,33岁成为福新面粉厂的创办人之一。进而担任了福新面粉公司的经理、总经理。他是中国现代面粉工业的元老人物,在十里洋场摸爬滚打达半个多世纪,为民族工业的发展立下汗马功劳。

《商界奇才王禹卿》通过王禹卿一生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再现了我国面粉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同时也说明了商海行船,暗潮汹涌,无风三尺浪,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除了必要的商业智慧和毅力,还必须建立坚实的商业信用,这对现实中的经营者,均不无启迪作用。

王禹卿功成名就之后,1927年在家乡太湖边建造了一座著名的园林——蠡园,这是他和儿子王亢元共同挥洒的大手笔,解放后捐献给国家。

编辑推荐

穷孩子闯荡大上海的传奇人生;蠡园主人商海沉浮的血雨腥风;十里洋场真实的明波暗潮再现;半个世纪最难忘兄弟肝胆赤诚。

由王渊远等编著的《商界奇才王禹卿》通过王禹卿一生艰苦创业的传奇故事,再现了我国面粉工业发展的曲折历程,同时也说明了商海行船,暗潮汹涌,无风三尺浪,一个成功的企业家除了必要的商业智慧和毅力,还必须建立坚实的商业信用,这对现实中的经营者,均不无启迪作用。全书共十章节。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21: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