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王——中国人的幸福品牌》以《西游记》解释《易经》,以《易经》解读人生,以笔者殷旵的人生体悟描述人生的幸福感受。
一部神话小说《西游记》,就是这一品牌最全面、最权威,也最生动的“说明书”。本书则是对这一“说明书”的再说明和再衍生。再说明,是对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的重新认识;再衍生,是对中国人传统幸福观念的重新评估。
本书所描述的幸福品牌,正是中国人独有的想像和愿景,告诉我们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便有不同的幸福感受;不同的幸福感受,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路径。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幸福王--中国人的幸福品牌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
作者 | 殷旵 |
出版社 | 当代世界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幸福王——中国人的幸福品牌》以《西游记》解释《易经》,以《易经》解读人生,以笔者殷旵的人生体悟描述人生的幸福感受。 一部神话小说《西游记》,就是这一品牌最全面、最权威,也最生动的“说明书”。本书则是对这一“说明书”的再说明和再衍生。再说明,是对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的重新认识;再衍生,是对中国人传统幸福观念的重新评估。 本书所描述的幸福品牌,正是中国人独有的想像和愿景,告诉我们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便有不同的幸福感受;不同的幸福感受,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路径。 内容推荐 《西游记》像一扇幸福的窗口,透过她观赏传统文化的靓丽风景;传统文化像一方幸福的平台,展示中国人幸福的文化积淀。《幸福王——中国人的幸福品牌》借鉴孙悟空的传奇人生,细诉着生活中的幸福感受。也许有读者会问:全书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这里作一个东西文化的对比:西方人想像的”天使“,像鸟一样长了翅膀,尽管二者都是祈求平安和幸福,但思维方式却有微妙的差异。 《幸福王——中国人的幸福品牌》所描述的幸福品牌,正是中国人独有的想像和愿景,告诉我们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便有不同的幸福感受,不同的幸福感受,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路径。本书由殷旵著。 目录 前言 附:孙悟空“幸福人生”简历 读者感言(代序) 感受幸福王 卷一 时乘六龙的幸福王 卷首语:此时你是哪条龙? 第一章 石猴出世——潜龙勿用 第二章 水帘洞美猴王——见龙在泉 第三章 渡海拜师求法——潜龙闻妙音 第四章 昼夜殷勤——勤龙修来的缘法 第五章 口开神气散——或龙归洞 第六章 花果山的山大王——飞龙在山 第七章 弼马温昼夜不睡——勤龙养马 第八章 齐天大圣上任——飞龙在天 第九章 大闹天宫——亢龙无悔 第十章 五行山下定心猿——潜龙在渊 第十一章 降魔除妖——勤龙护法 第十二章 功成行满——飞龙在空 第十三章 径回东土——亢龙有回 结语:时乘六龙,以御天 卷二 神通广大的幸福王 卷首语:为什么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 第十四章 神话与人话 第十五章 逃得出与跳不出 结语:用“天地之数”算卦 附:“诸葛神数”灵非灵 卷三 昼夜西游的幸福王 卷首语:天地之数 第十六章 西游——宇宙年谱 第十七章 谁在西游? 结语:昼夜殷勤 卷四 齐家治国的幸福王 卷首语:“八目”与“六龙”比翼齐飞 第十八章 格物——天真地秀,日精月华 第十九章 致知——殷勤求法 第二十章 诚其意——意马归根 第二十一章 正其心——心猿成真 第二十二章 修其身——能屈能伸 第二十三章 齐其家——以水帘洞为家 第二十四章 治其国——戈在内,不在外 第二十五章 平天下——以文化平天下 结语:家、国、天下都在幸福中 卷五 因果链中的幸福王 卷首语:人生幸与不幸的因果链 第二十六章 乾坤必有私与天下为公 第二十七章 《水浒传》书名的寓意——天意与人意 第二十八章 《三国演义》的喻意——大义与小义 第二十九章 《红楼梦》假语真事——先笑后哭的寓意 结语:“吉而免凶”背后的因果链 总结语:幸福的常态化是无序的稳态 后记 试读章节 祖师闻言,咄的一声,跳下高台,手持戒尺,指定悟空道:“你这猢狲,这般不学,那般不学,却待怎么?”走上前,将悟空头上打了三下,倒背着手,走入里面,将中门关了,撇下大众而去。唬得那一班听讲的,人人惊惧,皆怨悟空道:“你这泼猴,十分无状!师父传你道法,如何不学,却与师父顶嘴!这番冲撞了他,不知几时才出来呵!”此时俱甚报怨他,又鄙贱嫌恶他。 从现象上看,须菩提发火了,而且还动手打了孙悟空。众人认为师父发火了,但是在孙悟空眼里则不然。这里有一个比较。众人认为:你把师父惹火了,你敢和师父顶嘴,师父生气了吧?从这里就能看得出众人的心态——不同的境界,不同的心灵世界。所以六祖慧能说:一念悟即佛,一念迷即众生。这里是佛与众生的两种心态的比较,非常鲜明。看须菩提一番作为,说了几句话,打了悟空三下,然后背着手走了,所以众师兄个个都怨他,都厌恶他。这个时候,孙悟空是不是耷拉着脑袋说“我知悔了”?或者跟师兄们吵起来? “悟空一些儿也不恼(不恼火),只是满脸陪笑。”他的本性还是如如不动,还像当初一样——“无性”(没性情,没脾气)。“原来那猴王已打破盘中之谜,暗暗在心,所以不与众人争竞,只是忍耐无言。”他明白了什么呢?他打破了盘中谜,盘中谜是什么呢?原来,“祖师打他三下者,教他三更时分存心(就是记住这个);倒背着手走人里面,将中门关上者,教他从后门进步,秘处传他道也。”是这个盘中之谜呀。常人听一句夸赞便有优越感,但是智者、有悟性的人,能打破盘中之谜便有一种幸福感。能得师父真传,这可是一大幸事。 这种写法,实际上是模仿了《六祖坛经》。当年禅宗五祖弘忍大师看到慧能写的偈子以后,用鞋把它擦掉。那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偈子,是针对神秀那首偈子而写的。 神秀的偈子是: “身是菩提树,心为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 慧能的偈子是: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禅宗门人们认为:神秀的偈子讲的是渐悟的过程,惠能的偈子讲的是顿悟的境界。所以,五祖一眼就看出了两位弟子的根机。二人根是相同的,但机却两样。惠能偈子显示的机,可是大机呀,是大机大用。机缘成熟了。 第二天早上,五祖遁人碓房,问慧能:“米熟也未?”慧能回答说:“米熟久矣,犹欠筛在。”祖师问米熟了没有?徒弟回答米熟了,只等着用筛子了。二人这么一问、一答。五祖用拐杖在碓头上敲了三下,然后背着手走了。慧能明白了祖师的意思,三更天来到祖师房间。祖师果然在等他,当夜就教他《金刚经》,传他禅宗衣钵。这可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 本书是一种模仿,还是一种不谋而合?我们不能肯定是哪一种。也许是作者模仿了《六祖坛经》,也许在现实生活中师父与弟子之间有某些契合的地方,这些都不能否定。我们不要执著于哪一种,这样我们思维的空间就宽一些。但是我们要抓住一个主要的东西,是什么?心态,境界,对事物判断的标准。这就是师父和弟子之间心照不宣的默契。 这个时候,孙悟空有这么好的脾气,他不但不发火,还满脸陪笑,因为他心里已经明白了。先是师父对孙悟空不生气,后是孙悟空对大众的埋怨不生气,这是一个对比。从这里我们也看得出来:师父就是师父,弟子就是弟子。有这样的师父,没有这样的弟子不行;有这样的弟子,没有这样的师父也不行。再好的师父,要得到这样出色的弟子也很难。 有人说,弟子求师父,要缘分。师父要找这样的弟子,也要缘分。并不是说,每一位拜他为师的弟子都是得意的弟子。达摩祖师面壁九年,也收了好多弟子,但是衣钵呢?只传给慧可大师。弘忍大师的弟子有一千多人,而且有首座弟子神秀,但是只有谁明心见性了?只有慧能已经明心见性,所以衣钵传给慧能。 这一段对话,要从头到尾反反复复地去看、去思考。这里面师徒之间,心心相印,心照不宣。这种悟性,这种默契,这种境界,首先是一种超脱,超越了世俗的观念。为什么俗人容易生气?什么叫得道高人?唯其心量之异同啊!我们再回忆一下刚才的情景:须菩提祖师与孙悟空之间一问一答,有雅言、有市语、有承诺、有否定……最后师父发火了,孙悟空反而很高兴……这样一番心照不宣,妙语禅言,可惜众人听不懂,大好的机会当面错过。试想:如果把这一场景、这番对话搬上舞台,搬上屏幕,师徒二人心照不宣,众人却只是看热闹,这不正是一种喜剧效果吗?不要担心观众看不懂,首先是编导者自己要懂。对原著的真义理解到了,艺术的手段就能做到,关键是对原著的理解。 这二人之间的默契心照不宣,都不是表面化的东西,而需要一种彼此间的共识和悟性。什么叫默契?譬如,中国书画“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间的关系,讲究的就是这种彼此默契。研墨时,墨与砚之间要达成默契。砚与研二字同源。砚石开墨必须适中,不可太粗,不可太细;磨好的墨与笔之间要达成默契,墨要养毫;毫与纸之间要达成默契,纸要润毫;笔与人之间要达成默契,这又是手感与心意之间的默契,意识流象电流通达于手,手感又传递反馈到脑和心,心意与手感协调统一,才能达成彼此间的默契。对名人字画的鉴赏,首先看着墨处是否适润。中国水墨画着墨只是黑色一种吗?不是,有五种颜色,即:渴、润、浓、淡、白。所以,平面的字画却有立体多维的美感。其实,中国的书法艺术正是在这种默契中自然形成的。今日书法可以临帖,可以拜师,而书法之初,既无帖,又无师,笔、墨、纸、砚之间的默契即为“帖”,心意与手感之间的默契即为“师”。P42-44 序言 一 谁是幸福王? 上下几千年来,一代代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中国人,都是幸福王。 换句话说:幸福王,是中国人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文化品牌。 一部神话小说《西游记》,就是这一品牌最全面、最权威,也最生动的“说明书”。 本书则是对这一“说明书”的再说明和再衍生。再说明,是对孙悟空这一神话人物的重新认识;再衍生,是对中国人传统幸福观念的重新评估——《西游记》开篇一段写到“天地人三才定位”,第二段开始写孙悟空的出生,说明人与天地并列,得一人生是第一大幸运;贯穿全书的主轴,是孙悟空一生中幸与不幸的曲线图,说明人生的幸与不幸、喜与悲、失败与成功相伴相随,相生相依;结局时孙悟空功成行满,说明幸福的最高境界,是得一大自在和真自由。 本书以《西游记》解释《易经》,以《易经》解读人生,以笔者的人生体悟描述人生的幸福感受。 二 谁是中国人这一品牌的形象大使? 他,是早已家喻户晓的花果山美猴王孙悟空。中国人几千年来的幸福憧憬和追求,一一体现在孙悟空幸与不幸的人生之中。比如: 人人都想吃好、喝好 孙悟空吃尽人间、天上的美味佳肴、野果仙桃、玉液琼浆——这是他的幸;但也吃过铁丸,饮过铜汁——这是他的不幸。 人人都想住好 孙悟空在花果山上住的水帘洞,是人间的福地洞天,是天地造化;上天后住的“齐天大圣府”,是玉帝为他专造——这是他的幸;但拜师时,也住过七年的廊庑——这是他的艰辛。 人人都想穿金戴银 孙悟空穿的是锦衣,戴的是花帽,都是观世音菩萨亲手所送——这是他的幸;但他从五行山下被救出来时,则是“赤条条”、“赤淋淋”——这是他的不幸。 人人都想健康长寿 孙悟空一生不生病,不吃药,太上老君炼丹房里的生丹和熟丹,全被他吃了(这种福报,连神仙和皇帝也享受不起)。他又去冥王府消了所有猴类的生死簿,阎王爷也无奈他何——这是他的幸;但他也几次险遭厄难,几乎丢了性命——这是他不幸中的万幸。 人人都想钱多、财旺 孙悟空走遍天下四大部洲,人间天上广交贤友,从来不带钱,但是想什么有什么。要兵器,只需到龙宫去借。要房子,地上有自然造化,上天有玉帝为他造——这是他的幸;但他也遇到过取经时拿不出“人事”钱的尴尬——这是他的拮据。 人人都想有地位,有权力 孙悟空不但做了水帘洞和花果山的美猴王,而且做了天上的“齐天大圣”,还想夺玉帝的大位——这是他的幸;但他也做过管马的弼马温——这是他幸运中的一个小插曲,无所谓幸与不幸。 人人都想聪明、智慧 孙悟空拜须菩提为师时,显示出无穷的智慧;西行路上,与各路妖魔斗法,既斗勇又斗智,最后成为斗战胜佛,得大智慧,大彻大悟——这是他的大幸;但他在如来佛面前,又显得愚顽之极——这是他一时忘了自己的本性。 人人都想有本领,有神通,有法宝 孙悟空有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还有如意金箍棒——这是他的幸;但他却跳不出如来佛不满一尺的手掌心——这是他的痴迷所致。 人人都想结交高朋贤友 孙悟空在花果山时,“日逐腾云驾雾,遨游四海,行乐千山武艺,遍访英豪;弄神通,广交贤友。”在天上居住齐天大圣府时,“闲时节会友游宫,交朋结义。见‘三清’,称个‘老’字;逢四帝,道个‘陛下’。与那九曜星、五方将、二十八宿、四大天王、十二元辰、五方长老、普天星相、河汉群神,俱只以弟兄相待,彼此称呼。”——这是他的大幸;但也与昔日的好友牛魔王有过“借扇”的过结——这是他西行路上的权宜。 人人都想拜高师、名师 孙悟空的师父须菩提,是当年释迦牟尼佛讲《金刚经》时的课代表,是佛的十大弟子之一,号称“解空第一”——这是他的荣幸。但他又遭到师父的驱逐,不准日后相认——这是他的无奈。 人人都想有自己的发展空间 孙悟空上天入地、人海,四大部洲、东方、西方任驰骋,云路本路,周行无碍——这是他的幸运;但他也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只有呼吸运气、手儿爬挣的狭小间隙——这是他的不幸。 人人都希望有幸福的感情生活 孙悟空一生不贪恋女色,元阳未泄,所以修行功夫最易圆满——这是他的幸;但他没有谈过恋爱,没有夫妻生活的经历——有人认为,这是他的遗憾。我认为:既然是他个人的选择,也许他自我感觉这也是一种幸福。 天有灾,人有难,人人都想遇难呈祥 孙悟空即使被压在五行山下五百年,受无间地狱之苦,五百年后终于有了出期,而且被重用,最后成了正果。大难不死,果然有后福——他的不幸也是大福。 人人都想洪福齐天 孙悟空做了一百多年“齐天大圣”。第七回有诗云:“齐天大圣非假论。”古人云:“寿与天齐”,“心比天高”,“洪福齐天”。常人有这种愿望,很少有人享受到这种福报。孙悟空想到了,也得到了——这是他的洪福。 如上所述,孙悟空一生中几乎享尽了常人梦寐以求的幸福,而且每一项都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极至。即便是不幸,也能吉而免凶,遇难呈祥,大难不死,果真有“山大的福缘,海深的善庆”。 孙悟空为什么能做到这些?我们常人能做到吗?请听他自己是怎么说的:他不远万里学得七十二般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众师兄问他“是那世修来的缘法?”他回答:“一则是师父传授,二来也是我昼夜殷勤。”他做到了“君子自强不息”;西游路上,他除妖降魔,“尽殷勤保护取经人”,取到了三十五部真经,径回东土,劝化众生。被如来佛加升为斗战胜佛,达到了幸福的最高境界:大彻大悟大自在——他实践了“君子厚德载物”。 如是重新认识孙悟空,我们怎能不由衷地赞叹:孙悟空,是中国人幸福品牌的形象大使;幸福王,是孙悟空当之无愧的另类名片。如果说人类是由猿猴进化而来的,那么,我们人人都是美猴王,个个都是幸福王。 三 “幸福王”的寓意是什么? 寓意之一:“天行健”,是日月运行、昼夜交替的天道;“自强不息”,是天天随着日出、日人而循环“西游”的人道。一部神话小说《西游记》书名的寓意正在于此——幸福首先要遵循天道,恪守人道,这才是幸福之道。 寓意之二:十万八千里筋斗云,是孙悟空的“云路”(云路寓意:思维、理论、规划和理想等)。如今的高科技,早已使古人的梦想变成了现实,常人也能坐在飞机上观看云卷云舒;“昼夜殷勤”,是孙悟空的“本路”(本路寓意:行为、实践、运作和现实等)。中国的“大学之道”早已揭示了一条真理:“致知在格物”,“知所先后,则近道矣”——幸福需要知行合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寓意之三:孙悟空在花果山有充分的自由,但那种自由并不自在,既有人生无常的忧虑,又有惊动人王、禽王、兽王,兴师来犯的担忧;他被招安住进“齐天大圣府”,“只知日食三餐,夜眠一榻,无事牵萦,自由自在。”但这只是一种没有尊严的假自由、假自在;直到保护取经人,功成行满,头上的紧箍圈“自然去矣”时,才是得大自在、真自由——真正的自由自在,才是幸福的最高境界。 四 这本《幸福王》是怎样展示孙悟空的人生的? 全书分为五卷:《卷一·时乘六龙的幸福王》。所谓六龙,是《易经》对乾卦六个爻位的比喻,即潜龙、田龙、乾龙(勤龙)、或龙、天龙和亢龙。孙悟空的一生中,经历丰富,轰轰烈烈,时而“潜龙”在百兽之中,时而“见龙”在水帘洞前(一跳),时而“勤龙”拜师求法,时而“亢龙”大闹天宫,时而“潜龙”被压在五行山下,时而“勤龙”终日保护取经人,最终“见群龙无首”,大彻大悟,成就了佛的果位——这种人生中,既有“时来大运通”的幸运,也有被压在五行山下的不幸。但最终能“吉而免凶”。 《卷二·神通广大的幸福王》。孙悟空有无穷的本事,种种神通。而如来佛的神通更大,孙悟空十万八千里筋斗云,却跳不出如来佛不满一尺的手掌心。《西游记》告诉我们的是什么样的神通?因为八卦炉只能代表个别,而手掌心则人人都有,代表的是普通;人类直立行走以后,由于手的解放,在日常劳作中逐渐掌握了自然万物的客观规律,规律是普遍的。正如《易经》所说的“民咸用之谓之神”,比如今日的手机,普通民众都会使用;“阴阳不测之谓神”,一阴一阳是日月运行、昼夜交替的普遍现象。可见,《西游记》所揭示的神通,是普普通通的人民大众,掌握了无穷变化的普遍规律——幸福也需要理性的思维和科学的思辨。 《卷三·昼夜西游的幸福王》。吴承恩开卷就从《易经》的天地之数人手,首先展示出一幅“宇宙年谱”,从宏观上的“元会运世”(银河系的年谱)、年月日时(太阳系的年谱),到一天的十二个时辰。时间谱系衬托的是空间,为读者拓开一种新的思维。有了这种时空合一的思维平台,才能以一种全新的感受和观念,去体验幸福,理解幸福和创造幸福。 《卷四·齐家治国的幸福王》。格物、致知、诚其意、正其心、修其身、齐其家、治其国、平天下,原本是《大学》中所展示的理想人生。孙悟空的人生,放在这“八目”的每一节点上,竟然一一吻合,展示出又一幅人生幸福图。“八目”与“六龙”从不同的侧面描述人生,双图比翼,使“幸福王”的形象更丰满,更光彩,更能提升常人的幸福境界。 《卷五·因果律中的幸福王》。其实,万事万物的普遍规律就是因果相续的链条,前因后果,环环相扣。比较一下中国四大名著中的结局和主要人物的命运,《水浒传》、《红楼梦》和《三国演义》都是悲剧结局,宋江、刘备和宝玉、黛玉,都是吉而不能免凶。唯有《西游记》的结局是大圆满,孙悟空的人生是功成行满。这其中有没有潜在的因果呢?《说文解字》日:“幸,吉而免凶。”幸福的本义,就是幸与不幸之间追求幸福的常态化、日常化。而这种常态化,就像心电图上的曲线,曲线象征生命的持续和活力,直线则表示生命的静止和终结。在这条幸与不幸的曲线背后,是世俗的因果链在不断“变脸”。明白了因果,才会感受常态中的幸福,珍惜幸福中的点点滴滴。 最后还有一个《总结语》,结合现实的人生和个人的体验,阐述了幸福与尊严、幸福与安定、幸福与理性、幸福与信仰,等等。如果说,孙悟空的七十二变化、十万八千里筋斗云,常人做不到,但是,他的有胆有识、忧患意识、昼夜殷勤和知悔、知恩、知法等,我们每个人都能做到。所以说,孙悟空是中国人幸福品牌的形象大使,是当之无愧的幸福王。同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实现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幸福人生。最后归结为一句话:常态化的幸福,是一种无序的稳态。 五 这里还要说明一点:《西游记》的结构很特别,开卷以《易经》中的“天地之数”点题,结尾以佛教的回向文首尾呼应,中间还穿插有道家的外丹学和内丹学,以及各种民俗传说等等。这种结构,如果放在今天来出版,编辑们一定会给出如下的判词:又是《易经》,又是佛教,又是道教,天上地下,头绪太多,结构不整齐,主题不突出,甚至会说主题太多,等于没有主题。如果这样,不但《西游记》不能出版面世,连法国雨果的《悲惨世界》也会胎死腹中,因为书中的主要人物冉阿让迟迟没有亮相,而让一位主教首先出场,占去了大量的篇幅,喧宾夺主。也许还有人会问:吴承恩为什么把深奥难懂的《易经》中的“天地之数”放在开篇呢?今日人们普遍认为《易经》难懂,古代经典难懂,到底难在哪儿呢?难在文言文上吗?难在文辞层面吗?最近我询问了十几位年轻人同一问题:“你见过稻花吗?闻到过稻花香吗?”包括70后的年轻人都回答:“没有。”再问:“见过稻谷吗?”回答同样是:“没有。”没有见过,没有闻过,怎么理解“十里稻花香”的诗句?怎么理解“地秀”的“秀”字原创本义?吴承恩开篇讲的《易经》中的“天地之数”,其实是日月运行的日常现象,我们细心观察过吗?体验过吗?没有亲身的观察和体验,《易经》中描述的“日月运行,一寒一暑”、“通乎昼夜之道而知”,又怎么能理解呢?看来,今日年轻读者难懂的不是书本知识,而是生活中的常识。不了解昼夜的道理,怎么知道呢?不知道,其余则全靠背书了。 那么,怎样才能“通乎昼夜之道”呢?怎样去观察、体验日常生活中的常识呢?这也正是《幸福王》要与读者讨论的主题。在讨论这一主题的同时,书中对原著中的传统概念做了不同于以往的通俗解读。比如:何谓天地之数?何谓天真地秀、日精月华?何谓六神通?何谓潜息?何谓五行(并对今日科学发展中如何运用中国人这一五行思维提出了建议)?何谓还丹?何谓八十一难?何谓报身?何谓云路、本路?何谓归一、皈依?何谓三世?何谓西游?……书中所有的解读和观点,都欢迎批评和指正!并愿意在互联网上继续讨论,接受种种的质疑。 作者与读者之间的交流和互动,是一件十分愉快的事。本书出版之前,这种互动已经开始了。北京的冰建女士是我多年的读者知音,我们常常谈起书稿内容,并将书稿内容发给她,请她提意见。谁知她在万忙之中,读了一遍又一遍,给我多次发来邮件。这不仅是对书稿的肯定,对我的鼓励,同时也是对广大读者的启发。于是,我请她作些修改后,放在正文之前,代为“序”。我想,这比专家的“序”更实在,与读者更贴近。 六 《西游记》像一扇幸福的窗口,透过她观赏传统文化的靓丽风景;传统文化像一方幸福的平台,展示中国人幸福的文化积淀。本书借鉴孙悟空的传奇人生,细诉着生活中的幸福感受。 也许有读者会问:全书究竟要告诉我们什么?这里作一个东、西方文化的对比:西方人想像的“天使”,像鸟一样长了翅膀;中国人想像的孙悟空,能在云端行走,脚下腾云。尽管二者都是祈求平安和幸福,但思维方式却有微妙的差异。本书所描述的幸福品牌,正是中国人独有的想像和愿景,告诉我们的是:不同的思维方式,便有不同的幸福感受;不同的幸福感受,走出了不同的人生路径。 后记 这本书稿有段漫长的经历:七年前,我发现《西游记》以《易经》作为开篇点题,书名“西游”和孙悟空人生的起伏,与《易经》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正好吻合。于是,从研究《易经》的角度,又读起了《西游记》,并发现了一个个“新大陆”。自2007年以来,我先后在北大及多家企业的几十次《易经》讲座上,都以孙悟空为案例讲《易经》,积累了一系列资料。2010年,从年初开始,我与殷珍泉、尹红卿、殷鉴一起集中精力,在几年来演讲的基础上又重新演讲一遍,录音整理成为书稿后,又经二十多次的反复讨论、修改,并向多位朋友一次次地请教。 有位出版社副社长,作为老朋友,多次对书稿提出技术性的修改意见。特别是北京郑冰建女士,不但在万忙之中一遍遍地阅读书稿,而且对书稿主题的最后确定和深化,发挥了一锤定音的关键作用。对这样的友情和坦诚,不是一个“谢”字可以表达的。因为他们也是读者,同时也是带着读者的感情,对书稿寄予热情的期待和鼓励。相信:书稿出版后,每一次读者的反馈,无论是褒是贬,我们都会共同分享,这份情趣也许远远胜过一句书面上的“谢忱”。也正是在他们的帮助和鼓励下,一年多来,我和子女们锲而不舍,一遍遍地修改。尽管每一遍修改之前,都像面临一段坎坷的征途,一次艰难的攀登,一个艰巨的工程,但每次修改搁笔时,都会有一种成就感,因为修改过程中,我自己也在品享着其中的愉悦。我相信:尽管书稿还有许多不尽人意之处,甚至还有多处谬误,当日后听到读者诸君的批评和指正时,同样是一种愉悦的分享。 自我们的拙作《易经的智慧》出版发行以来,八年中,收到来自全国各地、各行各业,以及大洋彼岸上千人次的读者来信、来电(电子邮件、电话、短信等)。特别是面对那些提笔书写传统信函的读者朋友,我却不能一一回复,因为我们一直在潜心于《汉语原创思维形态》的研究,思路的连贯,考证的艰难,使我难以中断日常的思考。这里,我不但要高声唱颂一句由衷的感谢,而且要一一奉寄一册这本拙作,即使有近千册,我也要关上房门,恭恭敬敬地签上名字,以表多年来的歉疚之情和沉甸甸的感激之意!尊敬的朋友们,请收下这份迟到的回复,期待您及您家人的指正!在这艘伟大时代、伟大国土的航船上,让我们携手屹立于船头,迎着风浪,不行而进吧!时代是属于我们的!未来是属于我们的后代的!借此向您们的孩子问好!我喜欢孩子!孩子们会使我们的幸福延续和升华! 当您收到这本拙作时,希望再次听到朋友般的诤言,痛痛快快的针锥!我常说:“打”得起来的,才是可交的。作者与读者交朋友,不是面对面,而是心对心。只有一颗在字里行间达成默契的心,才不会听由时空的支配。再则,我们还可以在网络上见面,我虽然不上网,不会用电脑,但我已经接受朋友的建议:每个月在微博上与广大读者交谈一两次,以便能直接听到读者朋友的批评和指正。 我的微博是:http://weibo.com/2143022885。 我的邮箱是:yhsh@vip.sohu.com。 2011年5月28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