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与艰苦奋斗/伟人风范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马列著作
作者 史全伟
出版社 中央文献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毛泽东亲自参加生产劳动,极大地鼓舞了边区军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克服困难的信心,成为推动边区生产运动的一股巨大力量。他常说:“我们应带头省吃俭用。我节约一件衣服,前方战士就能多发一颗子弹啊!”毛泽东始终提倡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平时生活中最高的享受是吃一碗红烧肉!

由史全伟编著的《毛泽东与艰苦奋斗》从毛泽东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等方面着笔,通过纪实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些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

内容推荐

回顾20世纪的中国历史,没有哪一个人比毛泽东更有资格被称为“伟人”了。“伟人”的魅力是永恒的,他那深邃精微的思想哲理,那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以及那高山仰止的情操风范,那闳中肆外的文笔诗情……,不仅已凝结在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富强而奋斗的历史功绩当中,同时也成为了一笔历久弥新的不断焕发着现实生命力的精神财富,吸引着人们去发掘,去回味。

由史全伟编著的《毛泽东与艰苦奋斗》是“伟大风范”丛书之一。

《毛泽东与艰苦奋斗》选取了几个独特的视角,从毛泽东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等方面着笔,通过纪实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些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希望能从平凡细微处凸现出毛泽东人格与风范的伟大来。

目录

克勤克俭、不畏艰辛的师范生

带头吃苦在先

事事走在前头

充分利用一切客观物质条件干革命

先人后己

领导苏区的反腐败斗争

不动苗族群众的鱼

艰难困苦显真情

带领战士们征服“神仙”山

“无论如何也要走出去”

“这样的人不杀,我们还是共产党么”

身体力行注释“延安精神”

陕北的冬天

“我穿衣服的标准简单,不露肉不透风就行”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反腐不念旧情

精简促廉

延安倡廉立风范

以史为鉴

用民主打破“兴亡周期率”

要求子女与工农子弟画等号

送子上“劳动大学”

饮食上的最高享受

禁止在人民币上印自己的肖像

共和国主席长子的婚事

缝缝补补又一年

进京“赶考”

紫云轩主人

“四不主义”

“不分彼此”仍要“一切按正常规矩办理”

恋亲但不为亲徇私

“我可不想当李自成啊”

重尝苦菜味道

送子参军义无反顾

独承老年丧子之篇

“大元帅?你靠边站吧”

掀起建国初的廉政风暴

亲抓新中国惩治腐败的第一案

喜雪厌钱

“大家都不要做寿!这个封建旧习惯要改革”

济亲但不为亲撑腰

念旧但不为旧谋利

主席的“礼鞋”

生活上也要算大账

首倡火葬

六拒称颂

“我是农民的儿子”

“谁叫她是毛泽东的女儿”

与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抽烟头与吃残茶

“家丑不可外扬”

礼品交公

“不是为了吃世界,而是为了改造世界”

还债10年

稿费的用途

“丰厚”的遗产

参考书目

试读章节

克勤克俭、不畏艰辛的师范生

1913年春,毛泽东进入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预科读书。1914年二三月间,湖南省立第四师范学校合并于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毛泽东被编入预科第三班。毛泽东在预科读了半年,直到这一年秋季,才被编入本科第八班。毛泽东在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学习了4年多,1918年6月毕业。

毛泽东在师范学校学习期间,他不讲究吃,不讲究穿,从来不坐人力车,不上戏院看戏,不到馆子里吃东西。他的俭朴在学校是出了名的。

那时,师范学校学生的膳宿等费用都由学校供给。毛泽东在长沙师范学校的这几年,总共只用了160元钱,其中有三分之一是花在订报上,当时订阅费是每月l元,剩余的钱还买了许多书籍和杂志。初人四师时,学校发了一套青色呢制服,这套衣服他穿了好几年,直到褪了色,穿了孔,也没舍得换掉,他总是补一补又穿上了。除制服外,他还常穿一件灰色布长袍,白布单裤。冬天,他就在外衣里面加穿一套旧夹袄;夏天,他就减去里边的旧衣裤。一条白大布裤几乎四季不变。一些和他关系很熟的同学打趣地说他:“你的算术运用得好,冬天用加法,夏天用减法。”后来,毛泽东在长沙从事革命活动时,仍然是穿这件灰布长袍。毛泽东从人师范学校到毕业就用一套蓝色的旧被褥,那是湖南一般农家用的大布套被,棉絮又旧又硬。毕业后,又伴随他到北京、上海绕了几个圈子,最后跟他回到长沙,一直用到完全破烂,一点不保暖,无法再用了为止。平时毛泽东的鞋袜也很破旧,夏天没有袜子穿,布鞋也是破的。

毛泽东这种勤俭的生活习惯不仅体现在衣着方面,其他方面也莫不如此。每个星期天,学生回来赶不上饭的,可以自由补餐。厨房里有剩饭剩菜,但都是冷的。一般晚归的同学总是三五邀合,去吃炒菜。只有毛泽东打点冷饭冷菜,一人单坐一桌,悄悄地吃完就走了。

在第一师范就读期间,毛泽东非常注重锻炼身体,磨炼自己吃苦耐劳的品格。

学校的浴室旁边,有一眼清凉的水井,毛泽东常来这里进行冷水浴。当学校几百名同学还沉浸在梦乡的时候,毛泽东却早早起来,穿好衣服,带上罗布浴巾,来到水井边。他用井架上的两个吊桶,从井里一桶接一桶地打上水,向脱光了衣服的身上倾倒,接着就用毛巾使劲地擦拭全身。擦后又淋,淋了再擦,反复一二十分钟,直到皮肤发红发热为止。穿上衣服后,他接着做一些简单的运动,活动身体各个部位的关节,直到天色发白了,才回教室学习。

毛泽东最初试行冷水浴是在夏天。到了冬天,纵然是天空飘雪,池水结冰,他仍然坚持进行,从未间断过。

同学们问他为什么这样,毛泽东回答说,冷水浴好处多:第一有益健康,冷水浴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增强皮肤抵抗力,有助于筋骨的强健。;第二有助于勇猛精神的培养,冬天里一桶一桶的冷水向身上冲,没有勇气的人是办不到的。有几个同学曾跟着毛泽东进行冷水浴,但天气一冷,有的同学就不来了,最终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坚持到底:。他们不解地问:天寒地冻,我们把冷水往身上泼,觉得很难受,你是否也感觉难受呢?毛泽东说:“洗冷水浴最初感觉是难受,但是不下决心是过不了这个关的,因而也就收不到洗冷水浴的乐趣和实际效果的。这个过程是由勉强到不太勉强,再由不太勉强到不勉强,坚持不懈地做下去,久而久之,就会习惯成自然,不会感到难受和怕什么困难了,人的意志就会得到锻炼了。”毛泽东青年时代在一师养成的冷水浴习惯,数十年如一日地坚持下来,直到晚年,他也坚持不用热水洗澡。他说:“冷水浴对锻炼身体的确有很好的效果。我虽年纪大,不能搞冷水浴,但每天洗澡不用热水,只在冷水中加一点热水,使水温达到微温的程度,也不坐在浴盆里洗,只用水淋到身上,再用毛巾使劲擦洗。我觉得这样洗澡比一般洗澡的办法好得多。一般洗澡的办法只有清洁的作用,我这样洗澡的办法,除有清洁的作用外,还有锻炼身体的作用。”

毛泽东除了坚持每天早晨洗冷水浴,还经常做其他形式的锻炼,以磨炼自己的意志。风浴、雨浴、日光浴就是其中几个项目。

在第一师范后面的山上,有一个新修的运动场。那是毛泽东和同学们用勤劳的双手,花费了很长时间,共同开辟出来的。这个运动场可以踢球、赛跑和进行其他体育活动。有一次,大家正玩得高兴,忽然天降大雨,大家纷纷四处找地方避雨,只有毛泽东一个人没有走。等到大家都跑光了,他却脱去上衣,站在场上让大雨淋洗。在雨中他一边挥臂作伸展运动,一边不断拭抹淋在脸上影响视线和呼吸的雨水。毛泽东这样做,不止一回。有一次,当同学问他这样做有何意义时,毛泽东回答说:“这是天雨浴,可以增进一个人抵抗风雨侵袭的能力。”

在炎热夏天的中午,同学们都去午休了,各自分散在寝室、自修室或操场树荫下面,有的看书,有的聊天,也有睡午觉休息时,毛泽东却独自走到学校后面的山上,脱去衬衣,赤膊在太阳底下,走来走去。这是他进行日光浴的一种形式。他平日到湘江里游泳,休息时躺在平软的沙滩上,让太阳晒遍全身。等晒了十多分钟后,他又跳到水里去游泳,即使游完泳,他还要在沙滩上散步晒太阳,这是他实行日光浴的又一种形式。P1-3

序言

回顾20世纪的中国历史,没有哪一个人比毛泽东更有资格被称为“伟人”了。“伟人”的魅力是永恒的,他那深邃精微的思想哲理,那经天纬地的雄才大略,以及那高山仰止的情操风范,那闳中肆外的文笔诗情……,不仅已凝结在他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与富强而奋斗的历史功绩当中,同时也成为了一笔历久弥新的不断焕发着现实生命力的精神财富,吸引着人们去发掘,去回味。

正因为如此,在毛泽东辞世后将近30年的时间里,“毛泽东”始终是一个以很高频度出现在公众话语当中的词汇。人们以不同的方式、从不同的侧面述说毛泽东、缅怀毛泽东,以至在社会上掀起了一轮又一轮的“毛泽东热”。令人欣喜的是,在喧闹的“热浪”背后并不缺乏理性的“冷思”,并且也正是在这种“热浪”与“冷思”的相互砥砺之间一人们对于伟人的体认得以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靠近伟人之所以成为伟人的真谛。

因此我们才可以说,毛泽东固然是一位伟人,但他的伟大智慧并不是“天生”的,而是来自于他对一切人类先进文化孜孜不倦的学习与思考,来自于他对中国革命实际情况实事求是的调查和研究;同时,他的伟人风范也不是“超验”的,而是体现在他与人民群众的密切联系当中,体现在他艰苦朴素的生活与奋斗不已的工作当中。正是这些切实而平凡的践履过程,铸就了毛泽东的伟大人格与风范。

基于这样一种理解,我们这套“伟人风范”丛书选取了几个独特的视角,从毛泽东的读书学习、调查研究、联系群众和艰苦奋斗等方面着笔,通过纪实的叙述,告诉读者一些鲜为人知而又感人至深的故事,希望能从平凡细微处凸现出毛泽东人格与风范的伟大来。在谋篇布局上,不求结构的完备与叙事的恢宏,但每册各围绕一个主题,或以时间为序,或以类别分章,力争做到整体立意与具体叙事的有机结合。

愿望确实如此。当然我们的水平有限,恐怕有力不从心之虞。这里,我们愿引用马克思的一段诗句,来表达我们编著这套丛书的心情:

我知道,言语并不能将人们牵制,

我们心中的真情才是行为的根基。

言语如水可以一泻千里,

它不能化作纽带把心来连在一起。

但我们仍要怀着恭敬的赤子之心,

为崇高的伟人建筑一座殿堂,

我们在那里树立起他的形象,

以便把我们的挚爱之情全部献上。

我们可以在广漠的天宇向他致敬,

也可以建筑殿堂将他奉为神明,

应当允许满腔的挚爱之情,

凝结成为一颗虔敬之心。

编者

2004年3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6:4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