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多么质朴的书,一段多么质朴的故事!一个质朴年代的迁徙和新的日子的开始,书中描述罗兰一家离开威斯康星大森林,坐着篷车迁徙到堪萨斯大草原的经过,这正是当时美国西部垦荒者的典型写照。这次搬家,罗兰一家惊险万分地渡过涨水的河流,到了大草原以后,他们也曾遇到印第安人,并遭受狼群包围、草原大火以及热病的侵袭,但最后他们还是住进了爸亲手所盖的小木屋中,在草原上度过了一段靠打猎维生的甜美时光。
讲着这些故事的人正是故事里的罗兰。她是乘在有篷的马车上的,她后来住在爸爸造起的小木屋里。她真实地经历,记忆就太真切,是生命岁月,所以每一丝感情都漏失不下,细节如画,所有的平凡和日常都是咖啡香味的意犹未尽。我们都会感叹,我们现在的忙碌和争取,让我们丢失了多少感触生命、感动滋味的心情!我们有很多的心情,可是都离诗太远,离开珍贵的生命意思太远,离开简单、温暖的小木屋太远!
走进《草原上的小木屋》:
会让爷爷奶奶们回味起,白手起家时的艰辛与幸福;会让爸爸妈妈们反思,为人父母的付出与收获;会让孩子们更懂得珍惜与感激。
这本书,值得每一个中国家庭共同阅读,掩卷深思……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一部美国西部草原的风情史,是美国第一代人的拓荒史,更是人与大自然亲近的典范。劳拉一家人是当时第一批西部拓荒者的真实缩影。他们离开威斯康星州大森林,驾着小篷车经历了危险的旅程终于到达堪萨斯州大草原。在美丽而充满危险的大草原上。他们遇到了赤身裸体的印第安人,遭受了狼群包围、熊熊燃烧的草原大火和可怕的热病的侵袭。但是在爸爸亲手盖的温馨小木屋中,一家人还是度过了一段自给自足的甜美时光。智慧能干的查尔斯、坚强温柔的卡罗琳、乐观快乐的劳拉……他们虽然个性各异,但都顽强地奋斗、浪漫快乐地生活,充满着友爱的气息和对生活的感激之情。虽然作品像抒情诗一样优美,描述的故事优美感人,略有些忧伤,但这种忧伤犹如森林里的露珠发出的叹息之声,美不胜收,深受美国孩子的欢迎。1999年美国教育部曾经做过一次阅读调查,让老师和孩子各自选出100本最喜欢的书,《草原上的小木屋》都榜上有名。美国白宫的官方网站上展示了一些令美国人特别骄傲的艺术家和作家,作者槐尔特和苏斯博士、E.B.怀特三位作家荣列儿童文学“梦之队”。
很久很久以前,当现在的爷爷奶奶们还是小孩,甚至还没出生的时候,爸爸、妈妈、玛丽、劳拉和小卡丽离开了他们在威斯康星州大森林里的小房子。他们赶着马车离开了,林间空地上只孤零零地留下了那间空空荡荡的小木屋。从此以后,他们就再也没有回到过那栋小房子。
他们要到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去。
爸爸说,现在搬来大森林里的人太多了。劳拉常常听见当当的砍树声,却不是爸爸在砍树。她还常常听见枪声,却不是爸爸在打枪。经过她家小屋子的那条小路现在已经变成了一条大道。劳拉和玛丽几乎天天都在玩得正高兴的时候吃惊地望着马车从大道上“叽叽嘎嘎”地慢慢驶过。
人多的地方野兽是不愿待的,爸爸也不愿意待。他喜欢待在那些野兽不怕人的地方,最喜欢观看小鹿崽以及在茂盛的树丛里守护小鹿的母鹿,他还喜欢看那些在野草丛中吃着草莓的胖乎乎的懒熊。
在那些漫长的冬夜,爸爸总是给妈妈讲西部的事。在西部,大地平坦,没有树木,青草长得又高又茂盛。野生动物就像在一望无垠的牧场漫游一样繁衍生息。除了印第安人,西部还没有移民。
冬季即将过去。有一天,爸爸对妈妈说:“既然你不反对,我决定去西部看看。有人愿意买我们这个地方,我们可以卖个好价钱,这些钱足够我们到新地方去开始新的生活。”
“噢,查尔斯,我们真的非离开这里不可?”妈妈问道。天气还那么冷,房子里非常舒适。
“如果我们今年要去,现在就得走。”爸爸说,“冰融化后,我们就过不了密西西比河了。”
爸爸卖掉了房子,还卖掉了牛。他把山核桃木做成弓形,绑在车架上,妈妈帮爸爸把白色帆布绑在弓形的架子上。
天还没亮,妈妈轻轻摇醒玛丽和劳拉,借着火光和烛光,给她们洗脸梳头,然后给她们穿得暖暖的。妈妈在她们红色法兰绒内衣外面套上羊毛衬裙、羊毛衣服,还让她们穿上羊毛长袜,还给她们穿上外套,戴上兔皮帽子和鲜红的毛线手套。
除了床、桌子和椅子,屋子里能拿走的东西都装上了马车。床、桌子和椅子不用带,因为爸爸可以做新的。
地上铺着一层薄薄的雪,四周一片寂静。空气中透着寒气,阴森森的。光秃秃的树木耸立在一片寒星中。东方泛起了鱼肚白,爷爷、奶奶、姑姑、叔叔和堂兄堂妹打着灯笼,赶着马车,穿过灰蒙蒙的树林前来送行。
玛丽和劳拉紧紧抱着布娃娃,一声不吱。堂兄堂妹围着她俩,奶奶和姑姑们不停地拥抱她们,和她们吻别。
爸爸把枪挂在马车帆布支架上,以便能从座位上随时拿到。他把子弹袋和火药筒挂在枪下面,小心翼翼地把提琴盒子放在枕头中间,以免马车颠簸时把琴弄坏。
叔叔们帮爸爸把马套到马车上。堂兄堂妹们按照大人的吩咐,和玛丽、劳拉吻别。爸爸先抱起玛丽,然后又抱起劳拉,把她们放在马车后面的床上,接着把妈妈扶上马车,奶奶靠上前来,把卡丽宝宝递给妈妈。爸爸眺上马车,紧靠妈妈坐下。他们的牛头犬杰克也钻到马车下面。
就这样,他们告别了那间小木屋。小木屋的百叶窗拉得严严实实的,看不见他们离开。小木屋坐落在两棵高大的橡树后面,四周是篱笆墙。每当夏季来临,橡树形成绿色树荫,玛丽和劳拉常在树荫下玩耍。这是他们最后一次看到那间小屋子。
爸爸答应劳拉,到了西部就能看到“帕普士”。
“什么是帕普士?”劳拉问爸爸。爸爸回答说:“帕普士就是红红的印第安小孩。”
他们赶着马车,在冰雪覆盖的树林里走了很远,终于来到一个叫培品的小镇。玛丽和劳拉以前曾来过这个小镇,但镇子已经跟以前大不一样。店铺和居民家的大门都紧紧关着,雪覆盖了树桩,街上一个小孩都没有。树桩边堆着一摞摞的木头。街上只有两三个脚穿长靴、头戴皮帽、身着呢子大衣的人。
妈妈、劳拉和玛丽在马车上蘸着蜂糖吃面包,马儿从饲料袋里吃着玉米饲料。爸爸在一家店铺里用皮毛换了一些旅途上的必需品。他们不能在镇上久留,因为他们当天必须穿过大湖。
大湖又平又滑,白茫茫的一片,一望无垠。湖面上的车辙通向远方,望不到尽头。
爸爸赶着马车沿着车辙上了冰面。马蹄发出嗒嗒嗒的沉闷的声音,车轮压在冰面上,发出嗤嗤的声音。小镇被抛在后面,越来越小,最后连高高的店铺都只能看见一个小点。马车周围一片空旷,非常寂静。劳拉有点怕,但马车上有爸爸,车下有杰克,她知道没有什么能伤害到她。
马车终于开始爬坡,他们又能看见树林,树林里有一间小木屋。看到这些,劳拉心情好多了。
小木屋没有人住,是专门为路过的人准备的。屋子很小,但不知为什么壁炉却很大,每一面墙都靠着一张简陋的床。爸爸把壁炉的火生起来,屋子里暖和多了。那天晚上,玛丽、劳拉、卡丽跟妈妈一起睡在壁炉前的地铺上。爸爸在马车上睡,以防车和马被盗。
到了半夜,劳拉被一种奇怪的声音惊醒。那声音好像是枪声,但又比枪声尖,而且拖得很长。声音一阵阵传来。玛丽和卡丽依旧还在梦乡,但劳拉却怎么也睡不着。黑暗中,妈妈轻声说:“劳拉,睡吧,那只是冰破裂的声音。”
第二天早晨。爸爸说:“卡罗琳,幸亏我们昨天过了大湖。说不准湖面上的冰今天已经开裂了。我们昨天很晚才过湖,在湖中心时冰面没有破裂,够幸运的了。”
“查尔斯,我昨晚也这么想过。”妈妈小声说道。
劳拉没有想过这个问题,她这时才想到要是马车把冰面压破了,他们在湖中央掉进冰冷的湖水中,那该怎么办啊。
“查尔斯,你把孩子吓坏了。”妈妈说。爸爸抱起劳拉,把她紧紧地抱在怀里。劳拉现在觉得安全多了。
“我们已经过了密西西比河!”他快乐地搂着劳拉说道,“小丫头,喜欢吗?想去西部印第安人住的地方吗?”
劳拉说她喜欢去。她问他们现在是不是已经进入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了。实际上,他们还没有,他们还在明尼苏达州。
要到印第安人居住的地方,路途太遥远了。马儿每天都很尽力地能走多远就走多远。差不多每天晚上,爸爸妈妈都要在一个新的地方宿营。但有的时候,他们又不得不在一个地方待上好几天,因为小河涨水,要等到河水退后才能过去。一路上,他们看见以前从未见过的树林和小山,但有的地方却一根树木都没有。他们赶着马车走过长长的木桥。一天,他们来到一条河边,河水宽阔,泛着黄色,河上没有桥。
那就是密苏里河。爸爸把马车赶到一个筏子上,大家一动不动,静静地坐在马车里。筏子从平坦的岸边漂出去,慢慢驶过满是泥沙的咆哮的大河。
又过了很多天,他们来到丘陵地带。马车在山谷里陷进了深深的黑泥里。这时,大雨倾盆,雷电交加,他们找不到一处可以宿营生火的地方。马车上的东西全被淋湿了,冷冰冰的,狼狈极了,但他们只能待在车里,吃一些冰冷的东西充饥。
第二天。爸爸在半山腰找到一块可以扎营的地方。雨虽然停了,但他们起码还得再待一周时间,等河水退了,泥土干了,爸爸才能从烂泥中把车轮挖出来,继续赶路。 一天,他们还在等待天气好转,一个瘦高个子的人骑着一匹小黑马从树林里出来。他和爸爸交谈了一会儿,便一起走进树林里。他们从树林里出来时,各自都骑着一匹小黑马。原来,爸爸把那匹疲惫不堪的大棕马跟那人换了两匹小黑马。
小黑马漂亮极了。爸爸说它们是西部的一种小野马。他说:“这种马壮如骡子,却温顺得像小猫。”它们长着大大的眼睛,很温驯,鬃毛和尾巴很长,腿细长细长的,蹄子却比马蹄要小得多,在树林里跑起来也要比马快得多。
劳拉问爸爸这两匹马叫什么名字,爸爸说她和玛丽可以给它们各取一个名字。玛丽给一匹取名为佩特,劳拉给另一匹取名为帕蒂。河水的咆哮声减弱了,路面也干了很多,爸爸从烂泥里挖出车轮,把佩特和帕蒂套上车,一家人继续赶路。
他们一家坐着马车,从威斯康星州的大森林出发。穿越明尼苏达州、爱荷华州,来到了密苏里州。一路上,杰克一直跟在车后面。现在,他们准备穿越堪萨斯州了。
堪萨斯州到处都是一望无垠的草原,高高的野草在风中摇曳。日复一日,他们就这样在堪萨斯州草原上走着。除了波澜起伏的野草和辽阔的天空,别的什么都看不见。天空像一个圆圆的盖子,罩在草原上,而马车不偏不斜,正好处在圆心。
佩特和帕蒂一整天都在赶路,一会儿小跑,一会儿慢步,接着又是小跑,似乎怎么也走不出那个盖子。太阳落山了,但他们好像还在那个盖子里。天边泛起粉红色,大地慢慢暗了下来。风吹动着野草,发出阵阵凄凉的声音。篝火很小,在辽阔的草原上几乎看不见。天上挂满了星星,不停地闪烁,显得很大,很近,劳拉觉得伸手就能摸到似的。
第二天,草原跟前一天一样,天空和那个圆盖一点都没有变化。劳拉和玛丽厌倦了这样的景色。没有别的事要做。也没有新鲜的东西可看。床位于马车的尾部,上面铺着整洁的灰色毯子。劳拉棕色的直发和玛丽金色的鬈发被风吹得乱蓬蓬的。强烈的阳光照得她们睁不开眼。
有时侯,野草里突然蹿出一只大野兔,一溜烟又不见了。杰克也懒得理睬这些野兔。跑了这么远,可怜的杰克太累了,估计爪子都跑酸了。马车一摇一晃的,继续前行。帆布篷被风吹得啪啪作响。马车过后,留下两道浅浅的、完全一样的车辙。
爸爸的背开始前倾,手里的缰绳也松了。风吹拂着他棕色的长胡须。妈妈坐得笔直,一声不吭,双手放在膝上。卡丽小宝宝在松软的被子里睡得正香。
“啊……呵!”玛丽打了一个哈欠。劳拉问妈妈:“妈妈,我们可以下车跟在后面跑吗?我坐得两条腿都酸了。”
“不行,劳拉。”妈妈说。
中午,他们坐在马车庇荫处干净的草地上吃午饭。中午过后,时间好像又过了很久。劳拉问:“我们是不是快宿营了?”
爸爸说:“还不行。离宿营还早着呢。”
劳拉又说:“我现在就想宿营了!我好累啊。”
妈妈叫了声:“劳拉!”别的她什么都没说,她的意思是不要再抱怨了。劳拉不再大声抱怨,但心里还是不高兴,坐在那里偷偷抱怨着。
她的脚疼痛难忍。风不停地吹拂着她的头发,野草像波浪一样起伏,马车继续颠簸着前行,好长时间景色没有任何变化。
“我们前面可能有一条小溪或者小河。”爸爸说道,“姑娘们,你们看见前面的树了吗?”
劳拉站起身来,手紧紧抓住车架,看见远处黑乎乎的一片矮东西。“没错,是树丛,”爸爸说,“从形状可以判断,那是树丛。在这一带,有树就意味着有水。我们今晚就在那里宿营。”
P1-10
今日世界已进入网络时代。网络时代的新媒体文化——互联网、电子邮件、电视、电影、博容、播客、手机、音像、网络游戏、数码照片等,虽然为人们获取知识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方便,但阅读却依然显得重要。时光雕刻经典,阅读塑造人生。阅读虽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可以拓宽人生的宽度,尤其是经典文学的阅读。
人们需要文学,如同在生存中需要新鲜的空气和清澈的甘泉。我们相信文学的力量与美丽,如同我们相信头顶的星空与心中的道德。德国当代哲学家海德格尔这样描述文学的美丽:文学是这样一种景观。它在大地与天空之间创造了崭新的诗意的世界,创造了诗意生存的生命。中国文学家鲁迅对文学的理解更为透彻,他用了一个形象的比喻:文学是国民精神前进的灯火。是的,文学正是给我们生命以力量和美丽的瑰宝,是永远照耀我们精神领空的灯火。我们为什么需要文学?根本原因就在于我们需要力量、美丽与灯火,在于人类的本真生存方式总是要寻求诗意的栖居。
《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系》(以下简称《典藏书系》)正是守望我们精神生命诗意栖居的绿洲与灯火。《典藏书系》邀请了国际儿童文学界顶级专家学者,以及国际儿童读物联盟(IBBY)等组织的负责人,共同来选择、推荐、鉴别世界各地的一流儿童文学精品;同时又由国内资深翻译专家,共同来翻译、鉴赏、导读世界各地的一流儿童文学力作。我们试图以有别于其他外国儿童文学译介丛书的新格局、新品质、新体例,为广大少年儿童和读者朋友提供一个走进世界儿童文学经典的全新视野。
根据新世纪全球儿童文学的发展走向与阅读趋势,《典藏书系》首先关注那些获得过国际性儿童文学大奖的作品,这包括国际安徒生奖、纽伯瑞奖、卡耐基奖等。国际大奖是一个重要的评价尺度,是界定作品质量的一种跨文化国际认同。同时,《典藏书系》也将目光对准时代性、先锋性、可读性很强的“现代经典”。当然,《典藏书系》自然也将收入那些历久弥新的传统经典。我们希望,通过国际大奖、现代经典、传统经典的有机整合,真正呈现出一个具有经典性、丰富性、包容性、时代性的全球儿童文学大格局、大视野,在充分享受包括小说、童话、诗歌、散文、幻想文学等不同体裁,博爱、成长、自然、幻想等不同艺术母题,古典主义、浪漫主义、自然主义、现实主义、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等不同流派,英语、法语、德语、俄语、日语等不同语种译本的深度阅读体验中,寻找到契合本心的诗意栖居,实现与世界儿童文学大师们跨越时空的心灵际会,鼓舞精神生命昂立向上。在这个意义上,提供经典,解析经典,建立自己的经典体系是我们最大的愿景。
童心总是相通的,儿童文学是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性文学。儿童文学的终极目标在于为人类打下良好的人性基础。文学的力量与美丽是滋润亿万少年儿童精神生命的甘露,是导引人性向善、生命向上的灯火。愿这套集中·了全球儿童文学大师们的智慧和心血,集中了把最美的东西奉献给下一代的人类美好愿景的书系,带给亿万少年儿童和读者朋友阅读的乐趣、情趣与理趣,愿你们的青春和生命更加美丽,更有力量。
《全球儿童文学典藏书系》顾问委员会
2007年9月18日
怀尔德的《草原上的小木屋》是一部像一首抒情诗一样优美的的儿童长篇小说,它所描述的故事顽强、感动、优美而忧伤。这种忧伤犹如森林里的露珠发出的叹息之声,美不胜收。孩子们没法不喜欢,从某种意义上说,大人更能体会到它的美妙之处。因为当代人的梦想,被压迫得只剩下亲近自然这一条了。然而,人迹罕至的地方,纯粹清新的大自然像美国的西部牛仔片一样稀少而又军见了。所以,《草原上的小木屋》就变成了大人的一种深切的抚慰。
我们在阅读《草原上的小木屋》的时候,偶尔会在思绪的湖水里泛起一点浪花。那是梭罗的《瓦尔登湖》。梭罗是为了进行一种生存的实验进入了瓦尔登湖畔,他想知道一个人为了满足基本的生存条件需要什么。查尔斯一家人迁入西部,在那儿生活了一段时间,也是身体力行地进行了一种生存的实践,但二者是根本不同的。梭罗是追求一种理想,是在寻找哲学的答案。而查尔斯一家人却是像那个年代很多很多人一样,去追求梦想。那个年代,拓荒的狂热和淘金的狂热(杰克·伦敦的小说有过精彩描述)席卷美国大地,不安分的人和喜欢冒险的人都纷纷出动了。查尔斯一家人,就是当时第一批西部拓荒者的一个真实的缩影。但有一点不同,查尔斯带领全家人去西部并不是为了财富。他和梭罗一样,都是讨厌人群,喜欢大自然。
查尔斯一家人很特别,特别的是查尔斯喜欢唱歌,骨子里面是一个浪漫而又富有诗意的男人。他身上有那种西部牛仔的血性和狂野。只是在文明人居住的地方,不适合表现而已。老二劳拉,是深受了他的遗传的。我们可以想象,小劳拉在平常的日子里是如何喋喋不休地怂恿和恳求爸爸去西部,她要看印第安小孩。加上“人多的地方野兽是不愿待的,爸爸也不愿意待。他喜欢待在那些野兽不怕人的地方,最喜欢观看小鹿崽以及在茂盛的树丛里守护小鹿的母鹿,他还喜欢看那些在野草丛中吃着草莓,胖乎乎的懒熊”。因为查尔斯的个性和天性中存在的因素,所以才有了举家迁往西部并开始新生活的行动。从这一点看,查尔斯并不算个真正的西部拓荒者,因为西部拓荒者大多是去谋求财富,淘金。我们的查尔斯对财富没有强烈的欲望,日子也并不是过不下去了。他只是想开始新的、自己喜欢:的生活。
草原上的风景让我们心旷神怡。作者笔下的大草原。是没有被开发的、散发着原始气息的草原。这样的草原像神话一样远去了。我们能看到的是人迹严重污染的草原和音像制品中的草原。所以,当我们跟着查尔斯一家人,不,是跟着作者去观赏这草原美景时,确实会产生一些兴奋之感。我毫不怀疑我们的阅读之旅就像真正的旅行一样,就像我们的小主人公劳拉相信夜晚的星星会唱歌一样。在每一处宿营的地方,在宿营的夜晚,我们的小劳拉就如痴如醉地观察星星,她在听星星们唱歌。在草原上,风景的不同,使星星也有所变化,作者对星星多次的描写也是有区别的。我想,这星星也是小劳拉心情和梦想的真实写照。尽管困顿和惊吓会时时侵扰他们,但小劳拉还是在全神贯注地倾听星星的歌声。劳拉还小,不能够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还找不到适合的语言,甚至还不知道自己感受到了什么,但星星的歌声中,已经包含了她所渴望和所感知到的一切。所以,作者不去夸大和解释小劳拉的感受以及星星歌声中所包含的内容。忠实于生活,忠实于人性,这基本的一条就是要符合客观的规律。
查尔斯爸爸是能干的,他比那个梭罗一点也不差。他有一双能工巧匠的手,草原上的小木屋被他装扮得漂漂亮亮的,一次次完善之后结结实实的,他不仅给了孩子们一个安身立命的家,作为一个好父亲,他还给孩子们带来那么多的温暖。带来足够的安全感,而且他还会给孩子们唱好听的歌。他更是一个有着很多优秀美德的人。比如说他对邻居们的关心,拯救邻居不顾个人安危等等。他这样的人和草原一样的洁净,有着和草原一样的胸怀。但他也曾真实地被惊吓过,甚至都唱不出歌了。他们一家人生活在风景如画的草原上,但也时时存在着威胁和危险,且不说狼虫蛇豹,单说印第安人,就时时刻刻让他们担忧着,恐惧着,以至于让他们对印第安人产生了。一种深刻的偏见,认为印第安人中没有好人。但最终的事实是,一个印第安部落首领样子的人,制止了一场血腥的厮杀,使查尔斯一家人以及其他来拓荒的白人免除了性命之忧,人为的灾难才得以平息。而最有趣的是,小劳拉喜欢印第安小孩的原因竟然是可以不穿衣服,赤裸裸地骑在马上:劳拉盯着印第安小孩,这些印第安小孩也望着她。她突然产生一个顽皮的愿望:想变成一个印第安小女孩。当然,她不是真的想,只是想不穿衣服,骑上一匹那样欢快的小马,沐浴在风和阳光中。我想,小劳拉天真的想法之中,至少包含了文明对人性的压抑和成人世界对儿童规范造成的压抑。我们清楚地看到,当小劳拉想做某件事时,首先想到的是大人是如何教导的,要求的。读起来真觉得有点悲哀。这种悲哀,丰子恺在《缘缘堂随笔》中有过痛心疾首的描述。
《草原上的小木屋》是一部美国西部草原的风情史。是美国第一代人的拓荒史,更是人与大自然亲近的典范。它无疑是对人的生存能力的挑战和考验。我不知道人脱离了文明提供的种种便利之外,我们赤手空拳在这个世界上的生存能力是不是已经退化了?这个问题是不敢想象的,因为我们的孩子依赖性越来越大,越来越娇贵,我们每个家庭生生息息都在一个环境一个空间里生活,和大自然亲近的机会越来越少了,所以,这样的书,是应该好好读读的。哪怕仅仅是一个对梦想的抚慰也好,当梦想全部破灭和消失的时候,人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就会大打折扣。
“小木屋”是爱的巢居。在艰辛的拓荒路上,它承载了家的希望,父母手足间的亲情,卡罗琳和查尔斯之间含蓄隽永的夫妻之情,以及坚毅的拓荒精神。我们总是可以从“小木屋”里找回简朴、勇敢、坚韧和爱。
——豆瓣网友
100多年过去了,劳拉爸爸建造的这座小木屋依然屹立在堪萨斯的大草原上,迎接朝霞,送走落日。它是一个保存完好的历史遗迹,见证着人类的勇气、智慧和自强不息的精神。
——新浪网
在世界各地,有数不清的孩子因为看了这本书,从中得到爱的滋润与面对未来的勇气。对许多孩子来说,这本书甚至已成为他们成长过程中不可缺少的励志读物。
——当当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