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老北京(巷陌民风)/老城影像丛书
分类 人文社科-历史-中国史
作者 徐城北
出版社 重庆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为爱而害

北京内城中央有一大块鲜亮的黄色,那是故宫,是金銮殿上的黄琉璃瓦。皇城之外,还星星点点散布着若干绿色,这是银安殿上的绿琉璃瓦。那“黄色”是爱这“绿色”的,皇帝也曾挚爱自己的兄弟和子孙——他们在大清建国过程中抛头颅洒热血,曾立下不朽的勋业;但这些人为了权位,也彼此间厮杀得血流如注。“黄色”心想:总算打下江山了,今后就要避免这些内部损失,最好让勋戚消除非分的妄想。于是在“黄色”周围盖了一些绿色宫殿,让他们安泰悠闲地住下来,让他们忘却骑马驰骋的年月,让他们的肌肉彻底松弛。这对“绿色”是一种提示——你的上方有“黄色”,那是你不可违背和抗拒的君主;在你下方有无数臣民,那儿有逐层逊色的“府、宅、第”,更有数不尽的四合院和大杂院……君王心说:“我是爱你们的,但你们可不要‘敬酒不吃吃罚酒’哦……”

王爷当然是一府之主,如果母亲(老福晋)还活着,就得每天早晨去请安。出门在外,也时时要注意不要超越规矩。有一个故事说恭亲王乘轿外出,路遇他哥哥(另一位亲王)的轿子正在前边走。给恭亲王抬轿子的都是精壮小伙儿,以往出外遇到别的轿子在前,就一定要赶紧几个大步超过去,这一次也不例外。坐在轿中的恭亲王感觉到颠簸,最初不以为然,但忽然认出前边是哥哥的轿子,知道哥哥的脾气比自己还大,于是在轿中连连跺脚,一边还嚷道:“不能超,前边是我哥哥!”轿夫也是旗人,平时也傲得不得了,于是就这样顶撞自己的王爷:“前边是你哥哥,又不是我哥哥!”说话间就超出并且远去了。回府之后,恭亲王把轿夫各打了几十板子。第二天,亲王的哥哥就派人到这边“借轿一用”。等轿夫抬着空轿过府“复命”之时,那边便把许多重物放入轿中,让他们抬着重轿“漫游”四城。等惩罚够了轿夫的“越轿之罪”,才将其落水狗般放回。

王府的寂寞是有名的,尤其女性要加倍忍受寂寞。她们在寒冷的冬天期盼春天,在冬至的那一天,就会由一名小太监,把一种统一印制的“消寒图”,分别送进内宅的各个屋子。“消寒图”上印着九个毛笔字——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这九个字恰都是九笔,每个笔画都用双勾的办法印制。女眷们接到这张图之后,每过一天,就陆续用墨汁把其中的一笔填满,每填完一个字,就算过完一“九”。九个字都填完了,九九也就结束,春天才来到。

伴随季节变化,女眷还不断玩起新的“花样”。进入腊月,北京人习惯熬腊八粥。在老百姓那里,不过是把米和豆、枣混合在一起,有几种算几种。但这属于“粗腊八粥”,王府之中则由老福晋率领内宅女性(直至仆妇、丫头),在内宅大殿点燃起四五个头号的大白炉子,那些淘粥米的、剥粥果的和煮豆枣汤的,按部就班各司其职,老福晋也要系上围裙,逐一指点,样样过目。等到秋天螃蟹运进京城,内宅中女性便轮流“做东”。在这些聚会中,只图快而吃得不干净的便要“领罚”——自己掏腰包订戏园子的包厢,请大家看京戏。这些增添出来的“节目”,往往会留下说不完的话题。

女眷们在消除寂寞上的种种“创造”,使得王府的男性们也不得不受到触动。想当初,第一代老王爷无不雄心勃勃,他们在马上征战,紧紧围绕在开国皇帝的鞍前马后。一旦建国,他们便“退居二线”,就只能围绕在皇宫的外围,像后世发明出来的“赎买政策”那样,以当年的抛头颅洒热血换取自己今天的养尊处优。清初时封了十二家“铁帽子王”,每位的下一代都可以世袭这个爵位;其他次要些的王爷,每“下”一代就要“降低”一级。况且,世袭是要等到上一代“出缺”时才能晋升。晋升的标准又是什么呢?是立定凌云之志去努力报国吗?有时恰恰相反。乾隆的第十七子,年幼时被封为贝勒,隔了许多年才提升为郡王,等最后病危了,皇帝亲临探视,并敕封晋升为亲王。但封过没几天,亲王就呜呼哀哉了。

与王府的世袭相对应的,是王府中的太监可以收徒弟,仆人(特别是厨子)的儿子也可以“世袭”到府里当奴才(还当厨子)。这是怎样的规矩?主人一辈儿接一辈儿,奴才也一辈儿接一辈儿。在奴才一方,事实上是每“下”一辈儿,其技能都要降低一格;在主子这边,每“下”一辈儿,其雄心其技能也会降低一个台阶。尽管这样,王府的这种规矩从未改变。我猜测,这样做既能够满足王府主人“辈辈当主子”的虚荣心,同时帝王俯瞰王府内的实情,认为“逐代降低素质”有助于其江山社稷的稳定。

王府在捍卫皇权上起着什么作用?一般说“帮不上多大忙”。但我幼年从庙会的曲艺表演中,听到了另一个让人深思的故事:宋朝开国皇帝赵匡胤死了,本该由他的幼子即位,但江山被其叔赵匡义篡夺,于是寡母带着幼子上殿和赵匡义辩理——这就是《贺后骂殿》的基本情节。赵匡义理屈词穷,但“生米做成了熟饭”,最后双方各让一步——赵匡义照样当皇帝,封侄子当八贤王,世代住在南清宫。皇帝赏赐给侄子一根凹面金锏,一旦朝中出现大麻烦,他就手持凹面金锏毫无阻挡地走上金殿,上打昏君下打谗臣……这样,君臣之间达到了一种“平衡”。当然在一般情况下,依然是君主驾驭一切;每遇特殊时候,八贤王又可以“制服”君主。在京剧《清官册》中,御史寇准遇到解决不了的麻烦,最后到南清官请出八贤王,贤王就以这根凹面金锏,劈头打死了一个拦路奸臣。这样,朝廷最高层出现了解决矛盾的方法,尽管有时是“小骂大帮忙”,但最终使老百姓(也包括戏曲听众)暂时出了一口气。

尽管宋朝戏曲提出了这样一种痛快淋漓的模式,可清代君主却不想照章办事,他们宁可让王爷游乐一生,也不希望王爷和权臣私下结交,导致篡夺最高权位。从这一点看,清朝君主的“民主作风”比传说中的宋朝倒退了,宁可让这些近亲在优厚的物质待遇中碌碌无为,也不希望他们关注时局。君主原本是爱这些兄弟和子侄的,但更爱的是皇权,宁愿生活上厚待这一批近亲,以为这才是爱自己的民族和国家。孰料想,这一举措反倒贻害了这个曾经是雄武剽悍、马上征战天下的民族,使其最后涌现出无数不成器的八旗子弟。

由爱开始,以害告终——这恐怕是清朝开国君主没能料到的结局吧!

P26-35

目录

自序

第一章 城池民舍

 “着慌”的古城

 为爱而害

 悠悠的胡同

 四合院内各安其位

 找回北京的水

第二章 街头寻梦

 鹤年堂·同仁堂

 茶馆也风流

 招幌·牌匾·标识

 “找两口儿”

 景山缺副大楹联

 “红”亦喜,“白”亦喜

 庙会是吾师

第三章 世相人情

 梨园绝唱

 花开花落荀家院

 小蝈蝈与大人生

 前店后厂

 “咱们都是手艺人……”

 字画有寒温

第四章 新旧相衔

 春节时,三声入耳

 “吱吱嘎,吱吱嘎”

 朕给胡适打电话

 尽在不言中……

北京大事记

序言

现在拿在您手上的《老此京·巷陌民风》,是我“老北京”三部曲当中的第二部。和前一部《老此京·帝都遗韵》相此,这一部侧重描绘下层,同时更把一个完整的老此京分解成二十多个单项,很有点“庖丁解牛”的意恩。旧京文化是一条超大的“牛”,分解首先力求准确,然后才能追求生动。虽然触及的多是“硬件”,但我更希望通过研究和把玩,去洞悉内中的“软件”。本书目录曾一度拟得相当“工整”,后来故意“打散—了,使之“错落”成现在的样子,目的是为了让读者陷进一个审美的“万花筒”——阅读每一节前,您把它“晃动”一下,它就呈现出预先不可知的新图案来。

旧京文化的硬件实属“无穷多”,昔日是怎么处理其间的关系的?再者,每一硬件又有高、中、低的层次之分,不同的层次难道就肯各安其位?再次,在驾驭京城的众多因素(如经济、政治、军事、法律、文化、艺术……)之中,昔日又靠什么去谋求稳定?

仔细品查之后,终于“天机泄露”——传统哲学的一个“和”字,就使旧日京城在以上三个方面“关系不错”,经常不用动刀动枪,通过协调和渐进就解决(或缓和)了矛盾。如今,我们有幸处在历史的新时期,社会矛盾和过去不同了,解决办法也应该不同。位干久远历史上的“老此京”,其经验反倒在世纪末凸现出来,给今人以启迪。

浩叹,浩叹啊!

我对此书的满足程度超过第一本。但真正能说明些问题的,恐怕还得是三部曲中的最后一本《老北京·变奏前门》。

徐城此

一九九九年一月  二○一三年八月修订

内容推荐

帝都子民,熙来攘往;寻常巷陌,世间万象。

徐城北编著的这本《老北京(巷陌民风)》是“老北京”三部曲的第二部,视角从黄墙碧瓦的深宫大院,转移到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

各安其位的四合院,街头巷尾的老字号,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独具特色的风味小吃,婚丧嫁娶和节日习俗,梨园名家和天桥艺人。细数五行八作,说尽三教九流。

书中所选300余幅老照片,有建筑,有人物,有景物,有故事,与徐城北的文字互为映衬,相得益彰,凝固的黑白影像也似乎显得灵动而多彩,犹如在我们眼前铺展开了一幅幅让人叹为观止的“老北京民俗风情画”。

编辑推荐

老北京街巷纵横,五行八作,三教九流,应有尽有。这本《老北京(巷陌民风)》对老北京的民情风俗进行了较为全面的描摹与刻画。

书中,作者徐城北以幼时的生活记忆为线索,讲述了老北京的民居、丧葬、年节礼俗、庙会、梨园,视野伸入寻常巷陌,打量普通帝都子民的生活,同时思考了老北京新旧文化的冲突、磨合及演变。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1:5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