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拉哈苏苏旧海关(同江镇纪行)/黑龙江历史源流流寓文化系列
分类 生活休闲-旅游地图-地图
作者 胡珀//胡凡
出版社 黑龙江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同江镇位于黑龙江省同江市西南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流处右岸。这里是历史上赫哲族村落“拉哈苏苏”之所在,清朝末年为维护国家权益曾经在这里建立了海关分卡,如今它已发展成为远近闻名的稻米之乡,并且是同江这座城市建设发展的原点。

历史是如此的扑朔迷离,又是别样的荡气回肠。毋庸置疑,同江镇是一座历史与现实碰撞融合的小镇。本书作者将带您踏上寻访历史文化的精神之旅:探究这个小镇的历史,寻访抗击沙俄的古战场、同江水战的发生地、抗联七军的游击区;还将向您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今日同江镇的人文风貌,去感受那里淳朴善良的村民、兼收并蓄的文化、特色突出的农业以及社会各项事业的发展变迁。走进同江镇,不仅是为凭吊废墟和老屋,更是为展现希望的蓝图。

内容推荐

这里的村庄,背靠莽莽苍苍的群山,面对浩浩荡荡的大江,山河吞吐,气象万千;这里的村庄,与一江之隔的俄罗斯民居据岸相望。既见证了战争的惨烈,又沐浴着和平的绵长;这里的村庄,繁衍栖息着勤劳勇敢的东北各民族百姓,在风霜雨雪日月星辰的辉映中演绎了一段段美丽的传奇;这里的村庄,多种文化元素于碰撞中吸引,在冲突中融合,山川灵秀,吐纳升沉,肝胆相照,胞族相依……

《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从北极漠河到东端抚远,从河网密布的赫哲渔村到烟囱林立的满族营子,一个个村庄见证了悠悠往事,一行行文字承载着历史变迁,在纪行中回溯历史,在采风中体验民俗,文化之旅扬帆开启,地域风情回肠荡气……

目录

前言 从昔日拉哈苏苏渔村到今朝同江小镇

同江镇概况

自然地理状况

历史沿革

边疆重地的战事

抗击沙俄

举世震惊的同江水战

同江境内的抗日武装

章克华血洒同江

多元文化形态

赫哲人的衣食住行

婚姻习俗

禁忌和习惯法

凌纯声的同江之旅

珍贵的文化瑰宝

人口变迁话今昔

饮食文化

移民文化

旅游资源

经济发展

传统经济

地方工业

边境贸易

劳务输出与农村劳动力转移

鱼米之乡

社会事业

基础教育

医疗卫生

文化设施

水陆交通

后记蓝图待展宏业可期

《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后记

试读章节

据《三姓志》卷五《富克锦山川形势》记载:“拉哈苏苏起,对黑河口有古城,系三姓要隘,水陆门户也。”17世纪中叶,沙俄就是从这里入侵黑龙江流域及松花江下游,烧杀淫掠,破坏了东北边疆的安宁。也就是从这时起,赫哲人民开始配合清军抗击沙俄入侵者。

乌扎拉村位于黑龙江下游宏加力河口黑龙江左岸,《黑龙江军事志》一书考证该村应当是现在同江市街津口赫哲族村原址,可能在街津口斜对过100余里的赫哲族老村薛里固屯,大致在现列宁斯阔耶附近,是赫哲族的一个较大的聚居区,沙俄称为“阿枪城”。1651年(清顺治八年)10月9日,沙俄侵略军哈巴罗夫一伙侵入乌扎拉村,占据村边一个险要山头,修建冬营,称之为“阿枪斯克”。哈巴罗夫率领手下四出征索实物税,捕捉人质,抢劫粮食。赫哲族坚决反抗侵略者,斩钉截铁地对他们说:“我们不能给你们毛皮,要用一万大军和你们交战,消灭你们。”赫哲族居民不堪其蹂躏,联合奇勒尔人、满族人,暗中调查哥萨克动向,时时准备给予匪徒致命打击。当赫哲人得知哈巴罗夫派100人外出捕鱼,冬营只有106人防守,于10月19日拂晓偷袭俄军发生激战,赫哲族居民试图携带干柴,准备火烧匪巢。哥萨克匪徒凭借有利地形和火力优势进行顽抗,使得奇勒尔、赫哲族、满族军民死伤117人。进攻失败后,当地居民遂派出代表,向驻宁古塔的清军报告俄军的侵略罪行,要求政府出兵进剿。

1652年(顺治九年)4月4日拂晓,宁古塔梅勒章京海色率清军600人、达斡尔人500人、朱舍里人105人以及从满泾站调来的420名兵勇进抵乌扎拉村,围剿俄军。清军乘俄军酣睡之际,开炮攻城。俄军从梦中惊醒,仓促迎战。清军和各族人民猛打猛冲,用大炮和土炸雷轰毁3处城墙,迅速冲入城内,俄军势危,死伤近百,哈巴罗夫亦被击伤。胜利在望之际,海色竟传令“不许杀哥萨克,要抓活的”,严重地束缚了清军手脚,使俄军得以喘息。俄军乘机调遣火炮,向正在冲人城堡的清军开炮猛轰,清军伤亡重大,被迫后撤。俄军乘势冲出城外,向清军进行反击,清军不支而溃败。此次战斗,清军民伤亡670多人,损失马匹830匹、速射火枪17支、铁炮2门和一些粮食。因为海色指挥错误,导致乌扎拉之战的失败,清廷将其处死。

乌扎拉战斗之后,清政府在宁占塔设置昂邦章京(都统)衙门,任命沙尔虎达为宁古塔首任昂邦章京。沙尔虎达奉命组织一支700余人的抗俄队伍。朝鲜政府应清政府之邀也选派100名鸟枪手,在北虞侯边岌率领下,前往宁古塔助战。两军会师后,即沿牡丹江和松花江下驶,准备截击俄军。

1654年(顺治十一年)航期一到,以斯捷潘诺夫为首的沙俄侵略军开始沿黑龙江溯流上驶,侵人松花江口。5月30日,斯捷潘诺夫率领的370人逆松花江进犯,6月11日与沙尔虎达率领的清军相遇,16日双方接战。这次战斗,清军将领克服了往日指挥上的错误,采纳了朝鲜将领边岌的建议,诱敌上岸,凭借有利地形消灭俄军。沙尔虎达命部分船只在江中截击俄船,主力在岸上利用有利地形布防。经过激战将沙俄战船击退。战斗持续3天,俄军伤亡重大,溃败逃散。是役为清军抗击沙俄入侵的一次重大胜利。

1658年春季,沙俄匪首斯捷潘诺夫再次率领大股匪徒1000多人,渡过松花江来到南岸,窜至村屯,进行抢掠,无恶不作。当时达斡尔、赫哲、满各族军民3000多人,手持大刀、长矛蜂拥而起,拦截阻击俄匪,把他们打得溃不成军,狼狈逃散。

1658年(顺治十五年)夏,清政府又派沙尔虎达再次率军征讨,并派使臣赴朝,再请出兵助剿。朝鲜政府予以援助,“差北道虞侯申浏为将领,率哨官二名、鸟枪手二百名,旗鼓手、火丁共六十名,带三月粮,六月渡江,至宁古塔”。

斯捷潘诺夫率俄军500名,上溯松花江抢粮。7月11日,在松花江口与清军相遇。沙尔虎达下令向俄军开炮,拉哈苏苏附近的满族、赫哲族民众也夹岸围击,火光冲天,炮声隆隆,箭如飞蝗,杀声震天。沙俄匪帮顿时隘做一团,俄军阵脚大乱,180人乘船驶出松花江,逃往黑龙江上游。俄军在斯捷潘诺夫指挥下,慌忙组织余下的几艘匪船,负隅顽抗,一发发炮弹击中匪船,一支支响箭射中匪徒,匪船上烟火冲天,狼哭鬼叫,300余名俄军被迫弃船上岸。经过3天的激战,“烧贼十船”,击毙和生俘俄军270名,只有47人乘船逃跑,斯捷潘诺夫亦被击毙,清军获得重大胜利。

1659年(顺治十六年),镇守宁古塔的昂邦章京沙尔虎达逝世,其子巴海继任宁古塔昂邦章京。1660年(顺治十七年),巴海奉命率军挺进黑龙江下游,扫荡沙俄残匪。在伯力北面的古法坛村,巴海率军痛击俄军。同年秋,巴海奏报“臣等率兵至萨哈连、松噶里(今黑龙江、松花江)两江汇合处,侦闻罗刹贼众在费牙喀部落西界,随同副都统尼哈里、海塔等领兵前进,至使犬地方,伏兵船于两岸,有贼艘奄至,伏发,贼即回遁,发兵追袭。贼弃舟登岸败走,斩首六十余级,淹死者甚众。获妇女四十七口,并火炮、盔甲、器械等物”。P21-23

序言

黑龙江是中国最北部的界江,黑龙江省是中华多民族聚居的边疆省份。亘古以来众多先民在这块广袤的土地上栖息繁衍,以博大的胸怀和独特的方式创造了黑龙江流域令世人惊叹的璀璨文明,为开发和守护这块热土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斗争,为中华民族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作出了卓越的贡献。黑龙江流域同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一样,历史上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1858年中俄《瑷珲条约》的签订使黑龙江由中国的第三大内河变成了世界上最长的界江。尽管这一地区很早就受到国外一些政府部门和学术机构的关注,但直至目前,我国学者的相关研究基本限于边界、历史、民族、自然生态等领域,而对4000多公里长的边界线地区作整体的历史透视和文化形态梳理、对边界线地区基层社会和经济发展的状况缺乏系统的综合研究。改革开放30余年来,黑龙江省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特别是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在党和政府的关怀、领导下,在社会稳定、民族团结、文化建设、经济发展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科学、系统地调查研究边疆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人口、环境等各个方面,不仅可以进一步充实、完善已有的文献资料,更重要的是将使我们更加全面地了解黑龙江省的历史与现实发展状况,为进一步的发展决策提供参考依据,为实现边疆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创造一个安定、和谐、繁荣的社会环境提供有力支持。

基于此,在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和黑龙江大学经过反复研讨准备,于2008年夏天正式启动了“大界江畔——沿黑龙江百村历史文化行纪”课题。具体分工是由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的厉声、于逢春教授起草《当代中国边疆(黑龙江)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调查大纲》与《当代中国边疆地区典型百村社会与经济发展入户调查问卷》,黑龙江大学段光达教授组织该校历史文化旅游学院老、中、青三代学术力量,进行本地区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学术调研与考察。

在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学者们行走于中俄三千多公里界江地区,足迹上起洛古河口,下至抚远三角洲,选择沿黑龙江边界地区具有典型意义的100个行政村,以基层社会与经济、文化发展作为切入点,在了解该地区基层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一般情况的基础上,根据项目的总体设计,将调研重点放在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谐社会构建、民族关系与民族团结、宗教活动、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民族文化、民俗风情、自然地理、人口状况、文化教育现状、社会稳定等诸多方面。在调查研究的过程中,不仅深入挖掘黑龙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还试图找出现实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提出对策和建议。

此次沿黑龙江100个行政村的调研是历史上第一次最大规模的系统调研。调研获得的资料主要包括新发现的各种原始资料,如各级各类政府文件、统计资料、访谈记录、民间书信、讲演稿、民间艺术作品、图片资料、影音资料等。这为对该地区进行深入研究提供了较为充分、翔实且十分难得的第一手资料。

黑龙江省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丰富多彩的少数民族历史文化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学者们在调研中深入挖掘黑龙江的民族特色和文化传统,这不仅为黑龙江文化产业的开发提供了宝贵的资源,而且是弘扬黑土文化,发扬龙江精神,打造黑龙江的新形象、新特色,推动边疆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在庆祝建国60周年之际,根据调查研究获得的第一手资料而编写的《黑龙江大界江百村纪行》,由黑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编写者们用优美生动、深入浅出的语言,图文并茂地介绍各个调研村的历史沿革、风土人情和蓬勃发展的新面貌,对掀起走进黑龙江、了解黑龙江、开发黑龙江的热潮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是献给建国60周年庆典的贺礼。

最后,我代表“课题组”对大力支持本课题研究的黑龙江省委宣传部、相关的黑龙江省各级党政部门,再次表示感谢!

厉声

二○○九年九月十日

后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通过在同江镇寻访、调研、采风,我们深入偏远农村,走入田间地头,凭吊历史遗迹,受到当地政府的热情接待及人民群众的全力配合,与镇、村干部共议发展,与普通村民促膝交流,时间虽然短暂,但是对同江镇的历史与现实有了一定的了解。

就同江市抑或历史上同江镇而言,昔日的赫哲族小渔村已经发展为中国沿边开放带上重要的国际口岸城市,黑龙江省东北部对俄及太平洋沿岸国家和地区的窗口和桥梁,国际物流中转、贸易及加工中心。该市分别在横江口和哈鱼岛建立了东西两港,现有各类泊位10个,年吞吐能力200万吨,倾力打造黑龙江第一大港。2009年,中俄跨江大桥在国家发改委正式立项,中俄两国已经签定政府间建桥协定。可以说,同江发展前景不可限量,更美好的蓝图已经描绘,不愧是中国的边境重地。

就现实年轻的同江镇而言,这里民风淳朴,生产发展,人民富裕,政通人和,百业兴旺,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三农问题也或多或少地存在,是最终取消建制成为市区的一部分,还是发挥特色,继续成为同江市的粮仓和蔬菜基地,可以肯定地说同江镇正面临着发展的节点。但是,无论如何发展,都必须经过艰辛的努力和凤凰涅磐般思想与行动的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

调研组在同江的工作,得到了同江市文体局申云杰局长的大力支持。特别是在同江镇调研期间,同江镇党委书记徐万斌同志两次与调研组约谈,同江镇党委委员、宣传委员杨金彪同志全程陪同考察,佳木斯市档案局毛鸿翔副局长、同江市档案局徐胜民局长在查阅档案方面给予很大方便,在此一并表示衷心的感谢。

胡珀 胡凡

于2010年5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4 1:2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