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分工、专业化为切入点,以农民经济组织为分析单位,在描述中国农民参与分工、专业化及其引起农民经济组织演化的基础上,探索其中隐含着生产的制度结构的意义,构建家庭内部分工、专业化演进对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影响理论框架,从而拓展解释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领域。通过对现实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本文贡献了一个分工、专业化演进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揭开了家庭“黑箱”内部的关系,研究发现农户兼业化是一种理性选择,丰富了兼业农户以家庭内部分工获取多样化收入规避风险的行为特征。同时,也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替代性、竞争性的理论解释,并以个案研究与博弈论分析贡献了分工演化与产权缔约、专业化演进与财产自由方面新的事证和新的研究发现。
本书研究目的是,以分工、专业化为切入点,以农民经济组织为分析单位,在描述中国农民参与分工、专业化及其引起农民经济组织演化的基础上,探索其中隐含着生产的制度结构的意义,构建家庭内部分工、专业化演进对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影响理论框架,从而拓展解释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领域。并在现实背景中提炼出四个问题:①为什么农户兼业化一直为人们所诟病却长期存在?②劳动力、土地两个关联的要素市场之间,为什么会出现非农就业率高而土地流转参与率低的不协调现象?③中国土地市场发育程度低且不完备,为什么还会出现土地股份合作的制度与组织创新的现象?④农民合作组织替代不完备市场对土地权利结构会产生什么影响?通过对上述问题的回答和解释,本书贡献了一个分工、专业化演进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分析框架,揭开了家庭“黑箱”内部的关系,研究发现农户兼业化是一种理性选择,丰富了兼业农户以家庭内部分工获取多样化收入规避风险的行为特征。同时,也为农户土地流转行为的研究提供了替代性、竞争性的理论解释,并以个案研究与博弈论分析贡献了分工演化与产权缔约、专业化演进与财产自由方面新的事证和新的研究发现。
序
序二
中文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
(一)中国农民分工深化与专业化演进
(二)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三十年回顾:1978~2008
二、研究问题
(一)农户兼业化与农村土地制度选择
(二)劳动力流动、非农就业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三)专业化分工与土地股份合作
(四_)研究问题的意义
三、研究方案
(一)研究目的与问题展开的思路
(二)分析单位与研究区域
(三)研究方法与程序
四、本书结构与安排
(一)文献综述与分析框架
(二)家庭内部分工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三)分工演化、产权缔约与土地股份合作的效率
(四)专业化演进、财产自由与农民土地权利结构变迁
第二章 文献综述
一、分工、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的理论脉络及进展综述
(一)斯密定理与古典经济学:对市场与企业理论的贡献
(二)新古典经济学:分工外生给定的资源配置
(三)杨格定理:分工、迂回生产与专业化企业同时演进
(四)杨小凯的新兴古典经济学:分工、专业化与经济组织的超边际分析
二、制度变迁理论研究进路:总结与评价
(一)经济史分析与制度变迁研究
(二)演化、博弈与制度变迁研究
(三)“需求-供给”和成本收益分析框架
三、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的理论与经验研究述评
(一)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革
(二)土地家庭承包制:变迁和创新及其绩效
(三)农村土地流转:土地调整与土地市场
(四)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制创新
四、对研究问题的启示:概念背景与理论基础
第三章 分工、专业化与农村土地制度变迁分析框架
一、方法论
(一)分工、专业化视角的方法论意义
(二)工作基准Ⅰ:假设前提
(三)工作基准Ⅱ:新家庭经济学
(四)工作基准Ⅲ:制度、契约与组织理论
(五)工作基准Ⅳ:经济演化与自发扩展秩序
(六)分析工具:分工专业化理论与超边际分析
二、概念界定
(一)家庭内部分工与分工专业化演进
(二)农民专业化、经济组织与生产的制度结构
(三)农民土地权利
(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五)土地家庭承包制与土地股份合作制
(六)农村土地制度及变迁
三、概念框架
(一)变量关系与约束条件
(二)分工、专业化与农民经济组织演化及其对农村土地
制度选择的意义‘
(三)理论命题与工作假说
第四章 家庭内部分工、农户兼业化与农村土地制度选择
一、引言
二、已有的理论局限与农户演化决策
(一)已有的理论解释与不足
(二)农户决策与基本假设的修正
三、农民家庭内部分工与专业化经济理论模型
(一)家庭内部分工
(二)农户作为两个人生产系统盼几个假定
(三)一个外生禀赋比较优势的两人生产系统
(四)专业化与生产策略
(五)比较优势、生产策略与土地利用决策
四、理论假说
五、初步的证据与进一步讨论
(一)数据来源及其说明
(二)检验方法和检验结果
(三)进一步讨论
六、结论性评价
第五章 农民家庭内部分工与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一、引言
二、家庭内部分工与专业化经济模型
(一)人力资本的性别差异与农民家庭内部分工
(二)一个基于内生和外生比较优势的两人生产系统
(三)内部经济、外部经济与理论假说
三、数据来源和样本特征
四、估计方法与结果
(一)计量模型和变量选择
(二)实证分析结果
(三)进一步的讨论
五、结论性评价
第六章 分工演化、产权缔约与土地股份合作的效率
一、引言
二、分工演进与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一项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调查
(一)调查概况
(二)农户间分工专业化与灵活就业的优势
(三)土地承包经营权股份化与农民合作组织的发展
三、农民合作组织替代不完备土地市场的集体行动逻辑
(一)不完备土地市场上农民合作的意义
(二)农民在经济组织中合作的意义
(三)农民合作组织替代不完备土地租赁市场的假说
(四)重复博弈与合作剩余:假说检验
(五)农民合作的经济组织逻辑
四、产权缔约与土地股份合作的效率
(一)产权缔约与专业化分工的比较优势
(二)交易成本、激励与适应性
(三)农民合作组织中的“柠檬市场
(四)专业化经济、合作可靠性与企业边界的进一步讨论
五、结论性评价
第七章 专业化演进、财产自由与农民土地权利结构变迁
一、引言
二、农民财产自由与土地权利结构
三、农村土地制度变迁中的农民土地权利:1949年以来中国历史经验
(一)1949年以来中国农村土地制度变迁
(二)1978年以来农民土地权利结构演进特征及评价
四、专业化演进与农民合作组织治理
(一)专业化演进与农民合作组织发展
(二)农民合作组织的性质
(三)农民合作组织登记模式:以土地股份合作社的调查为例
(四)农民合作组织的社员资格与经济参与
(五)农民合作组织与村民委员会的关系
五、合作组织替代不完备市场对农民土地权利结构的影响
(一)专业化演进、农民合作组织对土地权利结构的需求
(二)一个地权结构差别化的假说
(三)一个双型合作社的个案及假说验证
六、对土地股份合作制度创新的政策启示
(一)合作、剩余权与契约自由
(二)退出权与财产自由
(三)农民地权结构支持与治理结构创新
七、结论性评价
第八章 研究总结与展望
一、研究结论
二、政策含义
三、可能的创新之处与不足之处
四、研究展望
附录
参考文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