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有趣的民俗知识
分类 人文社科-文化-民族/民俗文化
作者 呼志强//刘瑞才
出版社 中国纺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呼志强、刘瑞才编著的《最有趣的民俗知识》以独特的提问方式,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涵盖民俗学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信仰文化等各个方面,包括400多个趣味问题、400多个严谨的考证答案,让读者对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却不知答案的常识问题感到豁然开朗,增强自己的文化内涵,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增进文史常识的积淀。

《最有趣的民俗知识》的内容贴近生活,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读者在演讲、发言、聚会以及日常言谈中避免尴尬,制造话题,成为最受欢迎的知识达人!

《最有趣的民俗知识》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大众对文化常识的学习和了解,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

内容推荐

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与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也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部分。作为历史延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民族礼仪等等,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呼志强、刘瑞才编著的《最有趣的民俗知识》是一本浓缩中国民俗文化知识精粹的趣味问答读本,《最有趣的民俗知识》以全面丰富的知识和史料,讲述各类事物的由来典故,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将近千个基础的中国民俗文化常识辑录在一起,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全书涵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婚丧寿诞、姓名称谓、崇拜信仰、民谚俗语等400多则趣味民俗文化常识。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闲读物。

目录

第一章 最有趣的节日文化

 除夕夜北方人为何要吃饺子

 除夕祭祖有哪些习俗

 为什么说春节起源于腊祭

 春节为何要扫尘

 过春节吃年糕是纪念谁

 过年放鞭炮的习俗

 春节贴对联始于何时

 春节有的地方为什么要挂门钱

 为何有年初一不杀鸡的说法

 为何“年初一,不吃稀”

 立春日吃春饼习俗可追溯到何时

 何谓天日节,何谓地日节

 过年饮的屠苏酒是怎么酿制的

 为何大年初五称为破五

 人胜节是何月何日

 元宵节是怎么来的

 二月二是春龙节吗

 二月初三有何习俗

 夏历三月初三是何节日

 清明节是如何来的

 端午节吃粽子是祭奠谁

 端午节有什么禁忌

 古时立夏有哪些习俗

 夏至主要有哪些习俗

 农历六月初六是何节日

 七月初七是魁星生日吗

 乞巧节还有哪些称呼

 七月十五是中元节吗

 中元节为何要放河灯呢

 中秋节是怎么来的

 中秋节吃月饼是如何来的

 重阳节为何要赏菊呢

 下元节是何月何日

 为何要在冬至祭天

 冬至拜冬是怎么回事

 腊八习俗始于何时

 吃冰与窖冰是腊八节习俗吗

 哪些少数民族和汉族一样过农历“春节”

 哪些少数民族过自己本民族的新年

第二章 最有趣的饮食文化

 何谓“开门七件事”

 古代也是“一日三餐”吗

 古人就已开始食用油了吗

 古代炊具主要有哪些

 筷子是大禹发明的吗

 “杂烩”是南宋秦桧发明的吗

 满族“萨其玛”的名称有什么含义

 火锅是怎么演变而来的

 为何说“满汉全席”是中华菜系文化的瑰宝

 “麻婆豆腐”真的是面部有麻点的妇女发明的吗

 “佛跳墙”这道菜究竟是怎样“跳”出来的

 苏东坡是怎样烹制出“东坡肉”的

 为何说四喜丸子,不说三喜丸子呢

 冰糖葫芦是皇帝发明的吗

 烧豆腐为何又称白起肉呢

 四菜一汤是谁规定的

 馒头是谁发明的

 千层油酥饼是纪念玄奘吗

 古代制糖是从何时开始的

 茶有哪些别称

 黄瓜是绿色为什么叫黄瓜

 探春宴和裙幄宴是古代女子的野外聚餐吗

 洛阳水席是以喝水为主吗

 成吉思汗发明了铁板烧吗

 鱼香肉丝是川菜吗

 千张肉是谁创制出来的

 为何说狗肉不能上席

 西湖醋鱼起源于何时

 中国八大菜系是指什么

 状元及第粥是当了状元才可以喝的吗

 驴打滚是指放驴吗

 面条还有哪些叫法

 哪个民族有石烹食俗

第三章 最有趣的服饰文化

 中华民族何以独崇黄色

 历代服装“流行色”有哪些

 中国的冠服制度是指什么

 周代弁服有哪些

 何谓朝服与吉服

 古人佩剑是为了战争吗

 古人何时开始戴戒指的

 传统的衣裳制度是怎样形成的

 为什么上下连裳也称“深衣”呢

 裤子是何时出现的呢

 古人所穿体衣有哪些种类

 古代女子头饰有哪些

 中国服饰制度是在汉朝确立的吗

 汉代妇女的佩饰有哪些

 汉代冠的名目主要有哪些

 金缕玉衣是怎么回事

 魏晋服装有哪些特点

 古人吉祥佩饰有哪些

 木屐是木头做的鞋吗

 古代官服服色制度有哪些

 古代人是如何化妆的

 裙子是何时出现的

 唐代女子眉饰有哪些

 圆领袍衫是什么形制

 幞头是唐代才有的吗

 云肩是服饰的一种吗

 八宝纹是指什么

 团花有何寓意

 何谓凤冠,何谓霞帔

 十二章纹寓意是什么

 “红到三十绿到老”是怎么回事

 纽扣代替带结是从明代开始的吗

 何谓顶戴与花翎

 马褂和马甲是一回事吗

 旗袍是如何演变的

 乌纱帽究竟有些什么来历呢

第四章 最有趣的喜庆文化

 古代婚姻中的“六礼”不是指六件礼物

 有在黑夜里举行婚礼的吗

 出嫁是喜事,为何还要哭呢

 新房为何称为洞房呢

 上头是指给头发染色吗

 什么是开脸,开脸是种化装术吗

 新郎最初就是对新婚男士的称呼吗

 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是咋回事

 为何“过礼”之后才能结婚

 “拜堂”的过程有哪些

 迎亲的礼俗主要有哪些

 新房的布置主要有什么讲究

 赘婚主要有哪些类型

 童养婚陋俗是怎样形成的

 旧时妻子也能典当吗

 结婚为何要分红喜蛋呢

 为何要“同姓不婚”

 什么叫婚礼“不举乐”

 “处女禁忌”风俗是怎么产生的

 为何说大年初二是“迎婿日”

 媒人的称谓主要有哪些

 再婚还有避讳活动吗

 扬州婚俗中的婆婆关是怎么回事

 泼水和抢亲是彝族婚礼习俗吗

 新生儿洗三是怎么回事

 婴儿庆满月有哪些习俗

 剃满月头有哪些讲究

 在古代抓周游戏为什么又叫“试儿”

 何为弄璋之喜,何为弄瓦之喜

 “百家衣”是乞丐服吗

 孩生百日为何称百岁

 挂上长命锁就能锁住孩子的性命吗

 民间认干亲有何习俗

 冠礼是男子的成年礼仪吗

 少数民族有哪些成年礼

 瑶族“度戒”是青年的成年礼吗

 为何年过半百才能“做寿”

 66岁大寿有哪些讲究

 过寿为何“做九不做十”

 花甲寿所指为何

 寿桃是买的桃子吗

 五瑞图是象征长寿的图吗

 长寿的图案为何有鹤、龟、松

 民间的“借寿”之俗是怎么回事

 开斋堂,祭神灵是如何进行的

 寿图都有哪些植物

 寿图主要包括哪些神仙

第五章 最有趣的丧葬文化

 死都有哪些别称

 墓志是为死人写的文章吗

 何谓“白喜事”

 招魂丧俗是如何来的

 为何要给死人烧纸钱

 冥寿是怎么回事

 死人也可以婚配吗

 为什么要用棺材装殓死人

 回煞包括那些礼仪

 “送终”就是给死人送行吗

 烧七奠祭有哪些讲究

 接三是怎么回事

 丧葬中吊唁有何礼俗

 传统丧葬出殡前有哪些仪节和程序

 为什么要“出殡送盘缠,上坟烧纸钱”

 打寿材是打造棺材吗

 成殓死人的棺材有何说法

 出殃日是怎么回事

 为何人忌死于偏房寝室

 什么是恶死呢

 穿寿衣有何避忌

 死人入殓有何禁忌

 殡葬时日有何禁忌

 祭扫活动有何要求

 火葬是用火焚化尸体吗

 树葬是把尸体放树上吗

 水葬是把尸体投入水中吗

 悬棺葬和崖洞葬是怎么回事

 古代契丹人有哪些奇特的丧葬习俗

第六章 最有趣的崇拜信仰

 人们为什么尊崇福神

 民间为什么特别喜爱“寿星”

 人们崇拜的“四灵”是指谁

 对门神的信仰是如何来的

 灶神信仰是如何来的

 关帝信仰是如何来的

 “三星高照”中的三星有什么象征意义

 禄星能带来高官厚禄吗

 春节为何要祭财神

 赵公明何以又成为武财神

 招财进宝的偏财神都有谁

 在中国有专门的司厕之神吗

 三官大帝共有几人

 吉利名字知多少

 为什么古时人们会崇尚九与九的倍数呢

 祭龙求雨

 泰山娘娘是妇女之神吗

 医生之神保生大帝

 城隍神是城市的守护神吗

 “还盘王愿”是怎么回事

 “泰山石敢当”何以成了辟邪神石

 佛教是何时传入中国的

 何谓小乘佛教,何谓大乘佛教

 佛珠的长短有何意义

 藏传佛教信徒为什么要“叩等身礼”

 “大千世界”到底有多大

 何谓佛教轮回

 僧和尼有何不同

 和尚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和尚吃素是佛教固有的戒律吗

 佛教的“八戒”指的是什么

 佛寺大门为何称“山门”

 观世音菩萨有千手千眼吗

 十八层地狱包括哪些

 方丈一词是怎么来的

 佛与菩萨谁高谁低

 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历史上真有济公吗

 为什么僧侣的服装颜色是不同的

 木鱼是用来做什么的

 少林寺十八罗汉分别是什么

 道教是怎样发展和演变的

 何为五斗米道

 道教最崇高的神是玉皇大帝吗

 太上老君是一尊什么神

 历史上真的有吕洞宾吗

 何谓道教真人

 土皇是管理土地的神吗

 雷公电母是怎么来的

 阎罗王的形象是谁

第七章 最有趣的民谚俗语

 为何说“房上没安插花兽,别想攀那高门楼”

 八字没一撇指的是书法吗

 “照葫芦画瓢”源于一个什么典故

 “女大十八变”中,“十八”是指年龄吗

 为什么把占人便宜叫做“吃豆腐”

 家丑不可外扬是怎么来的

 得饶人处且饶人所指何事

 为什么“天打五雷轰”常成为赌咒起誓语

 为什么把没出息的人比做“癞狗扶不上墙”

 “丁是丁,卯是卯”指的是什么

 “一问三不知”从何而来

 “不敢越雷池一步”是怎么来的

 为何说人不可貌相

 “恭敬不如从命”源于什么故事

 “上梁不正下梁歪”是说盖房子吗

 “鲁班门前弄大斧”所指何事

 “有眼不识金镶玉”说的是谁

 “远来的和尚会念经”是怎么来的

 “聪明反被聪明误”说的是谁

 “矮子看戏,随人叫好”比喻什么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出自何处

 “店里有人好吃饭,朝里无人莫做官”所指何事

 “小巫见大巫”是指巫师开会吗

 “坐山观虎斗”是看虎打架吗

 “一不做,二不休”说的是谁

 “三寸不烂之舌”是指什么

 “土相扶为墙,人相扶为王”是何意思

 “杀鸡焉用牛刀”原意是什么

 “远水不救近火”出处是哪里

 “磨砖不能成镜”比喻的是何事

 “五十步笑百步”是在赛跑吗

 “有志者事竟成”说的是谁

 “树欲静而风不止”是说风很大吗

 “成由勤俭破由奢”是谁说的

 “乘兴而来,败兴而归”说的是谁

 “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是在说蜈蚣吗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是指神仙吗

 “上无片瓦,下无插针之地”所指是何事

 为何说“天桥的把式光说不练”

 “天下无双”是武功高强吗

第八章 最有趣的民间称谓

 中国为什么又称“华夏”

 为什么帝王之妻称为“后”

 “山呼万岁”是怎么来的

 公主这个称呼是从何时开始有的

 为什么皇帝称“陛下”和“圣上”

 古人的年龄有哪些称谓

 古代有哪些敬辞

 古代对民众的称谓有哪些

 哪些表示服饰的词语成为某类人物的代称

 古代女子有哪些别称

 为什么未婚的姑娘称为“黄花闺女”

 为什么女婿有“坦腹”、“东床”的雅称

 “丈夫”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老公老婆”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岳父岳母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呼姻亲为“亲家”始于何时

 为什么称姐妹们的丈夫为连襟

 “结发夫妻”是源于结发仪式

 清代的“格格”是公主的代称吗

 “桑梓”为什么成为故乡的代名词

 关于“第一”都有哪些说法

 知县从何时开始的,有哪些称呼

 老爷与官老爷所指为何

 “泰斗”仅仅是对文学家的敬称吗

 在古代“伙计”是指伙伴还是雇员

 为什么称卖茶卖酒的为“茶博士”、“酒博士”

 古代通常称什么样的人为“匹夫”

 为何把笨人称“傻瓜”呢

 为何把小偷小摸称为“三只手”

 为什么把会试得中称为“登龙门”

 “绿帽子”这个词究竟怎么来的

 “替罪羊”这一称谓是怎么来的呢

 “不倒翁”是指玩具吗

 为什么人们把史册称为“汗青”

 “跳槽”一词原义是青楼术语吗

 “孔方兄”是怎么来的

 银元为何称“大洋”

 “将军”的称呼是怎么来的

 交友称谓都有哪些

 “先生”的称呼是如何来的

第九章 最有趣的天文历法

 最早的天文星占著作是什么

 《开元占经》是本占卜书吗

 司南和指南针是一回事吗

 圭表是古代一种计时的表吗

 浑天仪是测量什么的

 第一次测子午线长度的是中国人吗

 最早记载太阳黑子的是中国人吗

 是中国人最早发现木星的卫星吗

 历史上哪些年号取自《易经》

 最早的历书是夏小正吗

 黄历与皇历是一回事吗

 何为《大衍历》

 《大明历》是谁编制的

 为何把一年平分为24节气

 阴历是起源于夏代吗

 四年一闰,百年不闰,四百年再闰是指什么

 为何农历中会有闰月呢

 我国农历中的更小的阳历单位是候吗

 阳历、阴历和阴阳历有什么区别

 每年春节的公历日期变化有规律吗

 历法中的“三正”指的是什么

 干支纪年法是怎么回事

 帝王年号纪年法何时才结束的

 十二生肖纪年法是如何来的

 古代元旦和春节是一回事吗

 农历十二月有哪些别名

 农历一月为何又称做“正月”

 为什么冬至就开始“数九”呢

 为什么有冬三九,夏三伏之说

 “十二时辰”所指具体时刻是什么

 中国为什么把一周叫“一星期”呢

 农历每月的朔、望、晦指的是什么

 上弦月、下弦月是乐曲的名字吗

 入梅和出梅是指种梅收梅吗

 既然有“小时”,那古代也有“大时”吗

 更和点是指什么时辰

 古代用什么计时

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除夕夜北方人为何要吃饺子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除夕吃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吃饺子也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象征。追溯饺子的历史,唐代时,“饺子”的形状与现在的饺子已经基本没什么出入了,而吃法也与现在的吃法一模一样了,即将煮好的饺子捞出来盛在盘子里。宋代时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除了上述称法,元代时还称饺子为“扁食”,明代也沿用了这个说法,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明宫史》就记录过过年吃饺子的食俗“五更起……吃水点心,即扁食也。”到了清代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除”谓去也,“夕”则夜晚。除夕本意就是把本年中最后的一夜去掉,有除旧布新的意思。最通常的习俗是这天晚上全家人要聚集在一起,高高兴兴、团团圆圆地吃一顿年夜饭。在北方这顿饭一定要吃饺子。

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更岁交子”,在半夜旧岁刚过已交新年子时吃它,喻辞旧迎新。二是取其吉形,因饺子酷似元宝,喻国泰民富,“招财进宝”。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一般包三种饺子:一是荤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验岁的,包上硬币、红枣等,初一早晨吃。

趣味链接:饺子是如何来的

北方人都喜欢吃饺子,尤其是逢年过节时,关于饺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以前有一位吃饭挑剔的皇帝,他要求一日三餐都不重样。除夕前,皇帝对御厨说:“今年的年夜饭,要是没有什么新花样,我可饶不了你们!”厨师们没有好主意,就向朝中大臣请教。大臣潘奇家有位新厨子来了,他让人买了一些蔬菜、肉和白面,就关上门,乒乒乓乓地准备起来。

天黑了,皇帝坐在餐桌前,等待着品尝美味佳肴。不一会儿,厨师就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小元宝”。皇帝夹一个放进嘴里,满口喷香,原来面皮里裹着肉糜和蔬菜制成的馅,鲜美之极,皇帝的胃口大开,很快就吃完了,这才想起来问:“这是什么美味呀?”厨师道:“人们叫它粉角。”“我看,这食品是在年三十晚上,新年与旧年交替的时候吃的,还是叫它交子吧。”皇帝说。

后来,“交子”的名字流传到民间,演变成了“饺子”,因饺子形似元宝,过年时吃“更岁饺子”有新的一年招财进宝的意思。因此,味道鲜美的饺子成为我国汉族人民过大年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

除夕祭祖有哪些习俗

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设供桌敬祖先,包饺子、放鞭炮、贴春联,请已故的先祖回家过年。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除夕最为隆重的就是除夕祭祖仪式了。如果家中富庶,内有祠堂,则场面更是颇有威仪。除夕下午开始把画像挂上,备好香炉、灯笼、长钱、纸钱、鞭炮等物,摆供祭祖。

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南方人寓居北京者,祭祖很隆重,用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满人祭祖用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腊、檀香等;蒙古族人祭祖用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用香油炸,蘸白糖分食。

农村一般到黄昏时开始请祖。有的是上坟请祖先回家过年;有的由本族中长者带领一二子孙,手执纸钱,到村头跪下,一边烧纸一边念叨:“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烧完纸便起身回家。到大门前,再烧纸,鸣放鞭炮,面向大门叩头,并念道:“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请门神让路。”然后才迈步进门,点燃明烛,彻夜不熄。进了大门以后,要在门口横放一根木棍,叫做拦门棍,最好是桃木的,拦住凶神恶鬼不准进门。在院内撒芝麻秆,或者谷草,叫做“踩岁”,据说有什么精灵或鬼怪进来会有响声。待过年后正月初六,再焚烧钱锭,将祖宗送走,名为“送年”。

为什么说春节起源于腊祭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是从周朝开始的。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这种风俗最早始于周代。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做“牺牲”祭祖宗。

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

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夏节”、“秋节”、“冬节”则没有放假休息。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来。

趣味链接:春节守岁风俗源自何时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要聊天、放鞭炮、打牌、包饺子……

守岁习俗最早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P3-5

序言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离开人世,甚至到死后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社会生活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民俗文化也是各种文化中最贴近我们生活的一种文化——吃穿住用中有吃穿住用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婚丧嫁娶有婚丧嫁娶的民俗,其余民间信仰、民谚俗语、天文历法等都有关于其各自起源和发展的习俗。

拿节日来说,从大年初一的春节,到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日不断,各种节日风俗也各不相同,有礼节仪式、禁忌事项、历史起源、民间故事等方方面面,纷繁有趣。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增长见识,丰富生活,还可以使自己有更加丰厚的知识储备。

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也离不开民俗的规范:降生有婴儿洗三和庆满月,长大点有抓周游戏和挂长命锁,及至成人,有冠礼和笄礼,再以后相亲,订婚需要六礼,结婚时的过礼,迎亲,拜堂,仪式更是繁琐隆重了,以后的做寿,祝寿乃至死亡,更是深受民俗的影响和规范了。

还有很多民间信仰,也属于民俗内容。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都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展。比如压岁钱的风俗,各地都十分盛行。还有供财神的习俗,很多家都供养,尤其是生意人,更是天天供奉,保佑自己发财,这都是民俗文化传承的反映。

民俗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例如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北方喜咸,南方喜甜;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的四合院等,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需要去了解、认识并发扬光大。

作为历史沿传下来的饮食习惯、民俗礼仪等,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掌握这些文化常识,有利于丰富知识储备,完善我们的精神素养。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需要趣味。这本《最有趣的民俗知识》,就是增加文化储备和生活趣味的东西。这些“文化常识”性的东西,说是过去的知识,其实这类知识离我们的生活最近,生活中也离不开它。

《最有趣的民俗知识》涵盖了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喜庆文化、丧葬文化、崇拜信仰、民谚俗语、民间称谓、天文历法等九大方面,参考了大量文献、考古资料,并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用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力求晓畅易懂、准确生动,并注重科学的严谨性和知识的可读性,以符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

这也是一本浓缩传统文化知识精粹的工具书,科学、实用,具有较强的参考性与指导性。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使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精华,尽收眼底。

编著者

2012年4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30 1:5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