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志强、刘瑞才编著的《最有趣的民俗知识》以独特的提问方式,集知识性、实用性、趣味性于一体.涵盖民俗学的饮食文化、服饰文化、信仰文化等各个方面,包括400多个趣味问题、400多个严谨的考证答案,让读者对在生活中常常遇到却不知答案的常识问题感到豁然开朗,增强自己的文化内涵,在轻松有趣的阅读中增进文史常识的积淀。
《最有趣的民俗知识》的内容贴近生活,又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可以帮助读者在演讲、发言、聚会以及日常言谈中避免尴尬,制造话题,成为最受欢迎的知识达人!
《最有趣的民俗知识》有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促进大众对文化常识的学习和了解,具有较强的社会价值。
民俗文化是社会文化中与百姓生活关系最密切,也最为大众喜闻乐见的部分。作为历史延传下来的风俗习惯、民族礼仪等等,它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呼志强、刘瑞才编著的《最有趣的民俗知识》是一本浓缩中国民俗文化知识精粹的趣味问答读本,《最有趣的民俗知识》以全面丰富的知识和史料,讲述各类事物的由来典故,集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将近千个基础的中国民俗文化常识辑录在一起,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知识。全书涵盖节日文化、饮食文化、婚丧寿诞、姓名称谓、崇拜信仰、民谚俗语等400多则趣味民俗文化常识。既是一本知识储备辞典,又是生活之余的休闲读物。
除夕夜北方人为何要吃饺子
俗话说:“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除夕吃饺子是中国人的传统,吃饺子也被认为是大吉大利的象征。追溯饺子的历史,唐代时,“饺子”的形状与现在的饺子已经基本没什么出入了,而吃法也与现在的吃法一模一样了,即将煮好的饺子捞出来盛在盘子里。宋代时称饺子为“角儿”,它是后世“饺子”一词的词源,这种写法,在其后的元、明、清及民国间仍可见到。除了上述称法,元代时还称饺子为“扁食”,明代也沿用了这个说法,万历年间沈榜的《宛署杂记》记载:“元旦拜年,作匾食”。《明宫史》就记录过过年吃饺子的食俗“五更起……吃水点心,即扁食也。”到了清代时,出现了诸如“饺儿”、“水点心”、“煮饽饽”等有关饺子的新的称谓。
“除”谓去也,“夕”则夜晚。除夕本意就是把本年中最后的一夜去掉,有除旧布新的意思。最通常的习俗是这天晚上全家人要聚集在一起,高高兴兴、团团圆圆地吃一顿年夜饭。在北方这顿饭一定要吃饺子。
北方人为何要在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呢,一是取其谐音,“更岁交子”,在半夜旧岁刚过已交新年子时吃它,喻辞旧迎新。二是取其吉形,因饺子酷似元宝,喻国泰民富,“招财进宝”。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饺子因所包的馅和制作方法不同而种类繁多。一般包三种饺子:一是荤的,晚上吃;二是素的,祭神用;三是验岁的,包上硬币、红枣等,初一早晨吃。
趣味链接:饺子是如何来的
北方人都喜欢吃饺子,尤其是逢年过节时,关于饺子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
以前有一位吃饭挑剔的皇帝,他要求一日三餐都不重样。除夕前,皇帝对御厨说:“今年的年夜饭,要是没有什么新花样,我可饶不了你们!”厨师们没有好主意,就向朝中大臣请教。大臣潘奇家有位新厨子来了,他让人买了一些蔬菜、肉和白面,就关上门,乒乒乓乓地准备起来。
天黑了,皇帝坐在餐桌前,等待着品尝美味佳肴。不一会儿,厨师就端上一碗热气腾腾的“小元宝”。皇帝夹一个放进嘴里,满口喷香,原来面皮里裹着肉糜和蔬菜制成的馅,鲜美之极,皇帝的胃口大开,很快就吃完了,这才想起来问:“这是什么美味呀?”厨师道:“人们叫它粉角。”“我看,这食品是在年三十晚上,新年与旧年交替的时候吃的,还是叫它交子吧。”皇帝说。
后来,“交子”的名字流传到民间,演变成了“饺子”,因饺子形似元宝,过年时吃“更岁饺子”有新的一年招财进宝的意思。因此,味道鲜美的饺子成为我国汉族人民过大年时餐桌上必不可少的食品。
除夕祭祖有哪些习俗
每到除夕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设供桌敬祖先,包饺子、放鞭炮、贴春联,请已故的先祖回家过年。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
除夕最为隆重的就是除夕祭祖仪式了。如果家中富庶,内有祠堂,则场面更是颇有威仪。除夕下午开始把画像挂上,备好香炉、灯笼、长钱、纸钱、鞭炮等物,摆供祭祖。
汉人祭祖多半做鱼肉碗菜;南方人寓居北京者,祭祖很隆重,用八碗大菜,中设火锅,按灵位设杯箸;满人祭祖用桃酥、芙蓉糕、苹果、素腊、檀香等;蒙古族人祭祖用黄油炒黄米面,撤供时用香油炸,蘸白糖分食。
农村一般到黄昏时开始请祖。有的是上坟请祖先回家过年;有的由本族中长者带领一二子孙,手执纸钱,到村头跪下,一边烧纸一边念叨:“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烧完纸便起身回家。到大门前,再烧纸,鸣放鞭炮,面向大门叩头,并念道:“爷爷奶奶回家过年了,请门神让路。”然后才迈步进门,点燃明烛,彻夜不熄。进了大门以后,要在门口横放一根木棍,叫做拦门棍,最好是桃木的,拦住凶神恶鬼不准进门。在院内撒芝麻秆,或者谷草,叫做“踩岁”,据说有什么精灵或鬼怪进来会有响声。待过年后正月初六,再焚烧钱锭,将祖宗送走,名为“送年”。
为什么说春节起源于腊祭
对于中国人来说,最隆重最热闹最喜庆的日子就是春节了,它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腊祭)。西周初年已有了一年一度在新旧岁交替之际庆祝丰收和祭祀祖先的风俗活动,可以认为是“年”的雏形。但“年”的名称出现却较晚,是从周朝开始的。据史籍记载,春节在唐虞时叫“载”,夏代叫“岁”,商代叫“祀”,周代才叫“年”。“年”的本义指谷物生长周期,谷子一年一熟,所以春节一年一次,含有庆丰的寓意。又传,春节起源于原始社会末期的“腊祭”,这种风俗最早始于周代。古人逢腊月就要围猎,以捕获的禽兽做“牺牲”祭祖宗。
人们经过一年辛勤劳动,在岁尾年初之际,用农猎收获物来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逐渐形成了庆祝岁首的风俗。
春节的命名始于1913年。当时任内务总长的朱启钤先生向袁世凯提出一个《定四时节假呈》,“拟请定阴历元旦为春节。凡我国民,均得休息,在公人员,亦准给假一日。”“夏节”、“秋节”、“冬节”则没有放假休息。这一制度一直沿用下来。
趣味链接:春节守岁风俗源自何时
守岁,即除夕之夜人们通宵不寐,要聊天、放鞭炮、打牌、包饺子……
守岁习俗最早始于南北朝,梁朝的庚肩吾、徐君倩,都有守岁的诗文:“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古时,守岁也叫“照虚耗”,人们点起蜡烛或油灯,通宵守夜,象征着把一切邪瘟病疫照跑驱走,期待着新的一年吉祥如意。这种风俗被人们流传至今。
P3-5
民俗文化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从在胎中孕育直到离开人世,甚至到死后很久很久,都始终处于民俗的环境中。民俗像空气一样,是人们须臾不能离开的。对于社会生活来说,民俗又是沟通情感的纽带,是规范行为的准绳。民俗文化也是各种文化中最贴近我们生活的一种文化——吃穿住用中有吃穿住用的民俗,传统节日中有传统节日的民俗,婚丧嫁娶有婚丧嫁娶的民俗,其余民间信仰、民谚俗语、天文历法等都有关于其各自起源和发展的习俗。
拿节日来说,从大年初一的春节,到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腊八,节日不断,各种节日风俗也各不相同,有礼节仪式、禁忌事项、历史起源、民间故事等方方面面,纷繁有趣。掌握这些知识可以增长见识,丰富生活,还可以使自己有更加丰厚的知识储备。
我们人生的各个阶段也离不开民俗的规范:降生有婴儿洗三和庆满月,长大点有抓周游戏和挂长命锁,及至成人,有冠礼和笄礼,再以后相亲,订婚需要六礼,结婚时的过礼,迎亲,拜堂,仪式更是繁琐隆重了,以后的做寿,祝寿乃至死亡,更是深受民俗的影响和规范了。
还有很多民间信仰,也属于民俗内容。民俗现象虽然千差万别、种类繁多,但是它都深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在时间上,人们一代代传承它,在空间上,它由一个地域向另一个地域扩展。比如压岁钱的风俗,各地都十分盛行。还有供财神的习俗,很多家都供养,尤其是生意人,更是天天供奉,保佑自己发财,这都是民俗文化传承的反映。
民俗在传承的过程中也会出现各种不同的版本,例如过年时北方吃饺子南方却吃年糕;北方喜咸,南方喜甜;南方的吊角楼与北方的四合院等,民俗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之为“民俗的变异”。民俗就是这样一种来自于人民,传承于人民,规范人民,又深藏在人民的行为、语言和心中的基本力量。我们置身其间,需要去了解、认识并发扬光大。
作为历史沿传下来的饮食习惯、民俗礼仪等,无处不在,无所不在,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社会,影响着我们的生活。掌握这些文化常识,有利于丰富知识储备,完善我们的精神素养。
知识就是力量,知识需要趣味。这本《最有趣的民俗知识》,就是增加文化储备和生活趣味的东西。这些“文化常识”性的东西,说是过去的知识,其实这类知识离我们的生活最近,生活中也离不开它。
《最有趣的民俗知识》涵盖了节日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喜庆文化、丧葬文化、崇拜信仰、民谚俗语、民间称谓、天文历法等九大方面,参考了大量文献、考古资料,并吸收了最新的研究成果,用轻松活泼而又严谨准确的语言娓娓道来,力求晓畅易懂、准确生动,并注重科学的严谨性和知识的可读性,以符合不同层次读者的阅读需要。
这也是一本浓缩传统文化知识精粹的工具书,科学、实用,具有较强的参考性与指导性。让读者用最少的时间,掌握最多的传统文化知识,使中国五千年传统文化精华,尽收眼底。
编著者
2012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