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刻在灵魂深处(80年代之北大记忆上下)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阿忆 |
出版社 | 北京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作者简介 阿忆,男,1964年4月10日出生,北京通州人,北京大学中文系文学学士、北京大学法学院法律硕士,现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曾在中央电视台、凤凰卫视担任主持人。著有《青春的敌人》《香港百年》。 目录 上 命运篇 历历如昨殷殷我心 从长沙户籍警到留日法学博士 我的北大路断了险些又断 从乡村教师到法学教授 一句玩笑成就了我的大学梦 金色的北京 从知青伙房管理员到北大经济系学生 敬畏知识驾驭命运 77年高考太简单 公平高考改变了我的人生 风貌篇 北大,我的“寒窗” 在温馨荡漾的年代里 青春忆,最忆是燕园 我的司法人生从北大开始 风起筝飞四十弦,音线交绪忆华年 剪影与定格——78北大 我的北大十年 在北大养成的运动习惯 “爱好者合唱团”始末 北大经济系77级的故事 北大参赛记 他只是个传说 我与北大法律系的渊源 “高干”足球队是怎样炼成的 从潞园到燕园 求索篇 我们民族最缺的是笨人 那个远去的时代 逝去的影像:80年代的电影记忆 总有一些人在沟渠中仰望星空 永远记得那些北大老师 我在北大读双学位的日子 难忘那内蒙古酱牛肉 刘家峡水库移民课题调查记 我的北大之恋 教我听音乐的方言学家 北大岁月对我人生的影响 我是你这海船上的一名乘客 我为一百个同学续弦 感谢祖国眷顾我 生长篇 我在北大的阳光里 那时的北大,那时的我们 祝你幸福 关于校园歌曲的回忆 到南校门去 四年琐记 天上一颗星地上一个人 已经消逝的往昔 一枚89欢乐蛋的真情告白 军训:北大岁月的一部分 80年代毕业生的碰壁经验 1986年的夏天我来到北大 1987年的“愿望树” 图书馆的乡愁 永远的北大1987 下 情爱篇 第六次遇见你 那些爱情到来之前的日子 燕园石碑 北大美人 我的上铺郭曼子 难忘的往事 无线电兄弟们的野史 感念 止于未名湖畔的那段爱 我们一生的中秋之约 一个源自北大的故事 不曾沉醉的花月夜 日常篇 北大趣事 往事如烟随风去,燕园犹在梦萦中 最好的青春年华,遇见最美的燕园 一个年代的青春 30年,我们遥遥相望 藏龙卧虎之地 北大缘 我像一只水黾在未名水面划过 食品匮乏与精神富足 外文楼值班员 毕业30年感怀 我的私家车 努力学习努力娱乐 我在北大的第一个学期 北大舞蹈团的记忆 十年一觉燕园梦,青春无悔是男儿 激情篇 重温王友琴的《未名湖,你听我说》 18岁的北大 32楼的中文系诗人 自首如新倾盖如故 大学音乐散记 所有的日子都来吧 绿裙丁香缘 北大爱乐故事 那些激情燃烧的日子 “DS雕塑”诞生记 海淀那些流氓 二体的灯光依然亮着 岁月如歌 俺的幸运北大之旅 博雅胸怀未名心 斯人篇 老师许渊冲和我们班的故事 故地与故人 神人蒋晓林 洪君彦 翩翩君师 春天的深处 斯人已逝,遂成绝响 我那些同学牛人 二友记 那时我们一起上的英语课 我认识的北大学霸 名师与名诗人 纪念郭庆 武安君轶事研究 精彩页 我作哀章泪凄怆 朱光潜先生去世后,我曾想写一篇文章。后来我没有写。因为我从来无缘向先生求教,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说过。 只有两次,在燕南园的围墙边,呆呆地望着他。 他是在散步,还是在跑步?小臂弯曲,平端在身体的两侧,攥着双拳,努力把身板挺得平直,目光平视前方。他的两脚在草地上一蹭,一蹭,每一蹭挪动的距离,顶多一寸。 我在矿山的时候,曾经偷过一次书。那批书被当作“四旧”,准备送去造纸厂。我裹上一件棉大衣,装作和那位打捆装车的师傅闲聊,趁其不备,往腰里掖了几本。 其中就有一本1964年版的《西方美学史》。 上北大以后,我读了新版的《西方美学史》,朱先生那篇新版序言曾使我久久难眠。 这以后,就见到了燕南园里跑步的他。 望着他那瘦小的衰老的身影,我无法想象,正是这老人,写了那么一篇风骨劲健的文章。 他的心里,该是多么有力气。 而在北大的校园里,每一位真正的大师,都平常得像贩夫走卒。 “惜哉斯文天已丧,我作哀章泪凄怆。”只能远望的朱光潜先生走了,给我们做过入学讲演的侯仁之先生走了,还有给我们讲过课的王力先生、王瑶先生、林庚先生,许许多多,包括给我的写作以具体指教的吴组缃先生,也走了。 我的老师孙玉石先生写文章说,吴组缃先生去世前,他赶到了医院去看他,当时组缃先生的喉管已因抢救而切开,期期不得语,他只能紧握着孙老师的手,紧紧的,紧紧的……读到这里,我已经忍不住泪水盈眶。 我没能像孙老师一样,和组缃先生紧紧地握一会儿,送他老人家上路。 我是在先生去世的前两天赶到北医三院去看他的,因为没有戴口罩,被护士小姐拦在了门外。我没有要求通融,我知道她是为了先生好。我站在病房的门外,透过那扇玻璃门,默默地给先生送去我的祝愿。 两天以后,接到了组缃先生去世的噩耗。 听先生讲课的时候,先生已逾古稀高龄。先生身材瘦削,朗目疏眉,穿着一身浅灰色的中山装,风骨岸然。每次先生步入化学北楼的大教室时,教室里早已人满为患,却静静地一片肃然。我想,组缃先生——当然还有林庚先生、王力先生、王瑶先生、阴法鲁先生等等——他们被那个时代激扬起来的心一定和我辈相通了,不然,何以离别讲台十几年后,又都拼了老命,一个个步履蹒跚地重新走进了大教室,为我辈作一番绝唱? 于是,那课,肃然下面就潜藏着悲壮。 先生的课却讲得那么潇洒,讲的是“中国古代小说史”,话题连类古今,典故趣闻信手拈来,印象最深的是翻来覆去地讲到曹雪芹对宝黛的爱情描写之精妙,一会儿说起自己年轻时代的感受,一会儿又扯到对自家儿女的观察,教室里时时响起会心的笑声。先生却不笑。我知道,先生的讲法,非小说大家不能。先生治史,不为史累,他调动了自己作为一个优秀小说家所具备的对生活的独特体验和观察,带领我们神游于中国古代小说的意境、人物、细节之间。 于是,悲壮的一幕,又成了一种享受。 那时候,我写小说已经有一些时日了,1982年出版了第一本小说集,分别送呈中文系的各位老师请教。走到组缃先生楼下,未免有些胆怯。到底还是没有胆量贸然造访,只好去找住在附近的陆颖华老师,请她转交。陆老师说:“没事儿,你去吧,吴先生可好了,谁都可以随时找他的!”我说:“还是让先生看了我的习作再说吧,先生很忙,给他的至交老舍先生的作品集写序的事,一直还拖着呢,我怎么敢送本书就打扰一次!等先生看了我的作品,我再找先生请教,岂不最实际?” 几天以后,先生的研究生见了我,说先生让我去。 我去了。先生坐在一个很旧式的沙发上,拉着我的手。除了鼓励一番,说说他喜欢我的哪一篇,没有更多地说我的小说。先生说的,是古人的小说和海外的小说,他谈话的主题,是叙事的张与弛。我明白,先生在教我。那时候,我的小说写得紧张有余,松弛不够。 先生的手并不宽大,也不温暖,凉凉的,很有一点嶙峋的感觉。这手,我在西郊田园庄饭店的大堂里又握过一次。那次先生出席北京作家协会的代表大会,我们在饭店的大堂里相遇,先生拉着我,坐到一个长沙发上。 也是,我们的手,一直也没有松开。 先生和我谈的主要话题,是小说的语言。 我和先生诀别的时候,怎么就因为没戴口罩而被阻隔在外了呢。我应该像孙老师那样,握着他的手,送他老人家上路。 先生去世前的最后一个生日,我曾和北京文联、北京作家协会的领导一起,到朗润园为先生庆生。同去的,还有林斤澜和张洁,有严家炎老师、孙玉石老师、谢冕老师。 那是一个和暖的冬日,我们带去了鲜花和生日蛋糕。P7-9 导语 阿忆主编的《刻在灵魂深处(80年代之北大记忆上下)》介绍:我们所做的第一个努力,是想让这些回忆打破学校的院墙,成为社会产品。让它成为一个国家的通用货币,而不是一所学校的内部饭票。 我们所做的第二个努力,是让80年代所有北大学生都可能参与,而不是把这本文集变成最能写的北大中文系的散文集锦。 我们所做的第三个努力,是力求客观,避免褊狭。我们很容易犯的错误是,对我们共同珍视的东西极尽讴歌,完全无视它的缺陷。 序言 我们没有老,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已经到了一个 年纪。 我们开始频频回首,觉得一度淡忘的往昔弥足珍 贵,却越来越没有读者,我们开始担忧那些岁月会被 彻底遗忘。 人对往昔的认知,空间上划片,时间上划段,价 值上分层,我们这批人一拍即合,觉得最好的地点在 燕园,最美的岁月是80年代,它们最宝贵的价值是质 朴、普遍具有情怀、宽容。 那时候,书记和校长住陋室,骑自行车,在没有 门卫的办公楼劳作,心理上没有做了高官的暗示。那 时候教授们一贫如洗,和学生不是雇用关系,全身心 沉浸在纯学术和精神的世界。那时候上学没有学费。 我们的兴趣没有控制程序,我们的课业没有绩点指标 ,我们听的讲座五彩斑斓。那时候,泰斗们还在燕南 园,灯塔犹在,令人敬畏。那时我们春心荡漾,却循 规蹈矩,在学习恋爱和恋爱的过程中苦闷、欢愉、受 伤,为未来留下一段段凄美的回忆。那个年代,有多 少好机会在等待我们,根本用不着为毕业找不到工作 去发愁。 那时候,我们不敢肯定未来,却大致知道方向。 我们放弃了好斗的习惯,以取长补短、和平发展、友 好交往为信条,我们的朋友第一次远远多于敌人。我 们全无经验,却勇于探索,第一次拥有说错话而不被 严惩的权利。那时候我们急于摆脱贫困,却并不认为 金钱和财富有多重要,于是诗和远方根本不算稀奇。 那时候,北京是宁静的,没有汽车的喧嚣,流氓不见 了。那个时代,城乡差距尚未拉开,农村同学可以大 批考入大学,他们的家乡开始摆脱贫穷,壮劳力还没 有丢弃老人和孩子。总之,一切欣欣向荣。 其实,那个年代同样是问题重重,可我们的记忆 中,天天阳光灿烂,没有真的阴天。于是我们不约而 同,都愿意回顾那段明媚的校园季,十分愿意把这些 回忆用做对母校120周年校庆的献礼。 我们所做的第一个努力,是想让这些回忆打破学 校的院墙,成为社会产品。让它成为一个国家的通用 货币,而不是一所学校的内部饭票。在这个问题上, 我们过去很吃亏,我们唱“未名湖是个海洋”,这个 海洋因为“未名湖”三个字的限定,区隔开了广大受 众,只能让北大人沾沾自喜,而隔壁并不写上“清华 同桌的你”或者“睡在我上铺的清华兄弟”,这两首 歌便属于所有人。我们希望,这些回忆固然是北大故 事,却应该能被所有人消费。 我们所做的第二个努力,是让80年代所有北大学 生都可能参与,而不是把这本文集变成最能写的北大 中文系的散文集锦。我们如愿以偿,这本文集拥有各 个院系的文稿,勾勒出80年代北大生活的各种领域以 及各个角落,摆脱了局部和片面的视角。 我们所做的第三个努力,是力求客观,避免褊狭 。我们很容易犯的错误是,对我们共同珍视的东西极 尽讴歌,完全无视它的缺陷。北大的80年代,确实有 太多美好记忆,但这不意味着至善至美。我们是满意 的:文集并非一味颂扬,瑕疵亦有真实描述。它是真 实的,并非矫饰之作。它是个人纪事,却复原了整个 校园的那个时代。 好啦,现在你可以翻过这一页,去看第一篇文章 了。 内容推荐 从思想到行动,从科学到文学,从人性的张力到民族性的解放,80年代之于20世纪中国的现代化有其不容忽视的意义。作为那个年代最年轻、最热血、最激情的亲历者,80年代北大青年们的思想与生活、理想与现实,毋庸置疑都是极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阿忆主编的《刻在灵魂深处(80年代之北大记忆上下)》选取北京大学这个中国现代思想文化最前沿的窗口,结集一百余篇80年代北大青年的回忆文章,希望藉此以小见大地反映中国社会的整体风貌。是一部有活力、有内涵、有深度的纪实性青春文学。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