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全鉴》由王阳明著,迟双明解译:知行合一的心学宗师。能文能武的全能大儒。这就是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堪为圣贤者,大明王朝唯此一人。心即理,致良知,一部《传习录》成就了王阳明的“心学”,也把儒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数百年来影响了无数的文人士子,堪称修心养性的至尊宝典。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传习录全鉴 |
分类 |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中国哲学 |
作者 | (明朝)王阳明 |
出版社 | 中国纺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传习录全鉴》由王阳明著,迟双明解译:知行合一的心学宗师。能文能武的全能大儒。这就是王阳明,立功,立德,立言,堪为圣贤者,大明王朝唯此一人。心即理,致良知,一部《传习录》成就了王阳明的“心学”,也把儒家思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数百年来影响了无数的文人士子,堪称修心养性的至尊宝典。 内容推荐 《传习录全鉴》由王阳明著,迟双明解译,是王阳明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哲学著作。《传习录》不但全面阐述了王阳明的哲学思想,同时还体现了他辩证的教学方,以及生动活泼、善于用譬、常带机锋的语言艺术。因此该书一经问世,便受到世人的推崇。 《传习录全鉴》延续并发展了“国学全鉴系列”的特点,专门向读者介绍《传习录》,内容丰富,材料充分,配以通俗易懂的解译,让读者深入浅出地领会《传习录》的精髓,是学习国学传统经典的一部好书。 目录 钱德洪序——成书之缘 上卷 一、徐爱录——心即是理 1 徐爱引言 2 亲民与新民 3 至善是心之本体 4 求孝道于内 5 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6 知行合一 7 行是知的功夫 8 格物致知,止于至善 9 尽心即是尽性 10 身之主宰便是心 11 去其心之不正 12 知是心之本体 13 “礼”即是“理” 14 天理人欲不并立 15 虚文胜而实行衰 16 务本尚实,反朴还淳 17 因时致治 18 事即道,道即事 19 孔子删《诗经》 20 徐爱跋 二、陆澄录——格物无动静之分 1 主一之功 2 念念存天理 3 相下得益,相上遭损 4 人心天理浑然 5 心如明镜 6 义理无定在,无穷尽 7 人须在事上磨 8 下学与上达 9 唯精唯一 10 知行不分 11 以循理为生 12 三子是有意必 13 志与功 14 心即性,性即理 15 理不容分析 16 反省慎独 17 性、理关系 18 省察与克治 19 非鬼迷,心自迷 20 定是心之本体 21 孔子正名 22 毁不灭性 23 有是体即有是用 24 阳明与易经 25 存养夜气 26 动静无端 27 “道”无所谓上下 28 仁者恻隐心怀 29 权变之道 30 自愿原则 31 良工心独苦 32 “治生说”误人 33 阳明与道教 34 克制私欲 35 哭则不歌 36 防微杜渐 37 儒家与科技 38 后天修养之功 39 道无精粗 40 私欲如尘土 41 克己功夫 42 道无方体 43 阳明的自然观 44 随才成就 45 做学问要有源泉 46 贯通古今 47 心统五官 48 一念发动 49 静中体悟 50 持其志 51 圣人如天 52 理在心性中 53 已发与未发 54 颜子没而圣学亡 55 现成良知 56 本体不动 57 主客消融 58 心外无物 59 时时用力 60 “格”为“正” 61 做功夫的目标 62 孝弟为仁之本 63 阳明批评佛教 三、薛侃录——一以贯之 1 心之神明 2 不假外求 3 不能“只管求” 4 王朱异同 5 纯乎天理方是圣 6 朱子之悔 7 侃去花间草 8 为学头脑 9 志向真切 10 主宰常定 11 不务空名 12 以改之为贵 13 道德实践 14 体用一源 15 不肯移 16 善用俱是 17 主体性觉醒 18 体未立,用安从生 19 在心地上用功 20 立志贵专一 21 无所偏颇 22 居敬穷理 23 知是理之灵处 24 本体无一物 25 戒惧慎独 26 尊孟贬荀 27 保全真己 28 贵目贱心 29 萧惠好仙释 30 真知即是行 31 死生之道 32 性、道、教 33 解偏救弊 34 功夫是恢复明德 中卷 一、答人论学书——知行合一 1 特倡诚意 2 与空虚顿悟之说相反 3 功夫次第 4 知行合一的理论基础 5 阳明的进学路线 6 合心与理为一 7 学、问、思、辨、行 8 格物致知说之意旨 9 诚意、致知、格物 10 道之大端易于明白 11 知行合一之功 12 拔本塞源之论 二、答周道通书——在事上磨炼 1 心意之所向 2 何思何虑 3 圣人气象 4 能实致其良知 5 格物是致知功夫 6 身体实践 7 性气一体 三、答陆原静书——良知学说 1 妄心与照心 2 良知无起处 3 精、一、理、气 4 元神、元气、元精 5 良知即是未发之中 6 理无动者 7 未发与已发 8 良知的情感因素 9 戒慎恐惧为良知 10 照心妄心 11 去欲存理 12 儒佛之辩 13 去此病自无此疑 14 明则诚矣 15 良知即是道 16 乐是心之本体 17 无所住处 18 钱德洪跋 四、答欧阳崇一——万物皆备于我心 1 良知与见闻 2 在良知上体认 3 素其位而行 4 先知先觉 五、答罗整庵少宰书——正心诚意 1 实有诸己 2 古本之复 3 不可不辨 4 公道、公学 5 不敢缕缕 六、答聂文蔚——人即天地之心 1 圣人之治天下 2 良知之学不明 3 思以此救之 4 以天地万物为一体 5 徬徨四顾 6 伏枕草草 7 全在“必有事焉”上用 8 必有事就是致良知 9 天地间只有此性 10 本体即是良知 11 孝为人的良知本性 12 良知乃无“执”之大知 13 “尽心”三节 14 至当归一 七、训蒙大意示教读刘伯颂等——贵在引导 八、教约——神而明之 下卷 一、陈九川录——戒慎恐惧在心念 1 破数年之疑 2 格物犹造道 3 无欲故静 4 虽闻见而不流 5 在事上磨炼做功夫 6 合内外 7 只是粗些 8 理障说 9 人胸中各有个圣人 10 功夫愈久,愈觉不同 11 人人自有 12 委曲谦下 13 只要解心 14 事上为学 15 有诗别先生 16 伤食之病 17 学知与生知 二、黄直录——阳明四句教 1 学存此天理 2 学思非两事 3 四句教 4 阳明格竹 5 童子格物 6 强调“合一” 7 知觉便是心 8 格物即慎独戒惧 9 尊德性 10 致广大 11 见性 12 声色货利之交 13 实去用功 14 后天的感应 15 超越见闻 16 致良知是必有事的功夫 17 一掴一掌血 18 何足为恃 19 立命功夫 20 性相近即性善 21 着不得一念留滞 22 灵明 23 严滩之辩 24 不择衰朽 25 无我自能谦 26 唯变所适 27 故曰非助 28 国裳请题字 29 见在良知 30 圣贤非无功业气节 31 随人分限所及 32 一念发动就是行 33 圣人本体明白 34 善恶只是一物 35 诚意之极 36 分上事 37 动静只是一个 38 矜持太过终是弊 39 作文作诗 40 是无轻重也 41 此心廓然 42 佛氏不着相 三、黄修易录——生之谓性 1 既去恶念,便是善念 2 良知存久 3 无根之树 4 调习此心 5 不为心累 6 气亦性,性亦气 7 随人毁谤,随人欺慢 8 天植灵根 9 与人为善 10 卜筮是理 四、黄省曾录——良知是造化的精灵 1 义即是良知 2 思无邪 3 道心人心 4 因人施教 5 自家本体 6 看穿生死 7 毁谤自外来的 8 不厌外物 9 因人而异 10 简化“知识” 11 圣人之志 12 与物无对 13 只是致良知三字无病 14 内外两忘 15 道即是教 16 人心与天地一体 17 顺其良知之发用 18 养心不离事物 19 告子病源 20 同此一气 21 心与物同体 22 尽性至命之学 23 剜肉做疮 24 实落用功便是 25 至诚前知 26 能处正是良知 27 天理即是良知 28 重功夫不重效验 29 巧、力非两事 30 是非之心 31 日之余光未尽处 32 七情与良知 33 知行即是功夫 34 本体未尝有动 35 不妨有异处 36 父子讼狱 37 其心只空空而已 38 自家经过 39 元声只在心上求 40 自家解化 41 在心上用功 42 善与人同 43 良知妙用处 44 无未发已发 45 圆融的人性论 46 不为气所乱 47 狂者的胸次 48 反其言而进之 49 须做得个愚夫愚妇 50 泰山和平地 51 念谦之之深 52 天泉证道 五、钱德洪跋——辗转刊行 主要参考文献 试读章节 5.此心纯乎天理之极 【原典】 郑朝朔问:“至善亦须有从事物上求者?” 先生日:“至善只是此心纯乎天理之极便是。更于事物上怎生求?且试说几件看。” 朝朔日:“且如事亲,如何而为温清之节,如何而为奉养之宜,须求个是当,方是至善。所以有学问思辨之功”。 先生曰:“若只是温清之节,奉养之宜,可一日二日讲之而尽。用得甚学问思辨?唯于温清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奉养时,也只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此则非有学问思辨之功,将不免于毫厘千里之缪。所以虽在圣人,犹加精一之训。若只是那些仪节求得是当,便谓至善,即如今扮戏子扮得许多温清奉养得仪节是当,亦可谓之至善矣。” 爱于是日又有省。 【译文】 郑朝朔问:“至善也必须从事物上探求吗?” 先生说:“己心纯为天理就是至善。怎么从外物上探求呢?你且说几件看看。” 朝朔说:“比方孝敬父母,怎样才能保暖避暑,怎样才能奉养正恰,这是必须有个标准的,符合标准了才是至善。所以需要学问思辨去知晓标准。” 先生说:“假若孝敬父母只讲求保暖避暑和奉养正恰,可以一天两天就讲完了,哪里用得着学问思辨?侍奉父母双亲时只要内心纯于天理。这不是什么学问思辨的事,否则一字之差谬于千里。所以即使是圣人,都要加上内心要精纯一致的训条。倘若认为把那些礼节讲求得适宜了就是至善,那么,现在请些戏子来扮些得当的仪节,也可说是至善吗。” 我(徐爱)在这天又有所省悟。 解读 王阳明认为,至善是心之本体。本体即根本。至善是心的根本。求至善,一定要“此心纯乎天理之极”,讲究的是内心的修为,如果只是像戏子那样在仪节上求得适当,就不能叫做至善。 6.知行台一 【原典】 爱因未会先生知行合一之训,与宗贤唯贤往复辩论,未能决。以问于先生。 先生日:“试举看。” 爱日:“如今人尽有知得父当孝,兄当弟者,却不能孝,不能弟。便是知与行分明是两件。” 先生日:“此已被私欲隔断,不是知行的本体了。未有知而不行者。知而不行,只是未知圣贤教人知行,正是要复那本体。不是着你只恁的便罢。故《大学》指个真知行与人看,说‘如好好色,如恶恶臭’。见好色属知,好好色属行。只见那好色时,已自好了;不是见了后,又立个心去好。闻恶臭属知,恶恶臭属行。只闻那恶臭时,已自恶了;不是闻了后,别立个心去恶。如鼻塞人虽见恶臭在前,鼻中不曾闻得,便亦不甚恶。亦只是不曾知臭。就如称某人知孝,某人知弟。必是其人已曾行孝行弟,方可称他知孝知弟。不成只是晓得说些孝弟的话,便可称为知孝弟。又如知痛,必已自痛了,方知痛。知寒,必已自寒了。知饥,必已自饥了。知行如何分得开?此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有私意隔断的。圣人教人,必要是如此,方可谓之知。不然,只是不曾知。此却是何等紧切着实的功夫。如今苦苦定要说知行做两个,是甚么意?某要说做一个,是什么意?若不知立言宗旨。只管说一个两个,亦有甚用?” 【译文】 徐爱由于没听到先生说知行合一的讲座,与宗贤和唯贤再三讨论,不能取得一致的意见。于是向先生请教。 先生说:“不妨举个例子听听。” 徐爱说:“现在人都知道孝父敬兄的道理,行动上却不能孝敬。可见知与行分明是两码事。” 先生说:“这种情况就是已被私欲隔断了,不属于知行的本体。没有知而不行的事。知而不行,是因为不符合圣人所教导的知行。圣贤教人知和行,正是要恢复原本的知与行,并非随便地告诉怎样去知与行便了事。所以《大学》指出真知真行给人看,说喜欢好的颜色,厌恶恶的坏臭。看见好的颜色属于知,喜欢好的颜色属于行。看见了好的颜色时,心里便已觉得喜好了;不是见了以后,另外再起个心意去喜好。闻到恶臭属于知,厌恶恶臭属于行。闻到恶臭时,已经觉得厌恶了;不是闻了以后,再起个心意去厌恶它。一个人如果鼻塞,就是发现恶臭在跟前,鼻子没有闻到,根本不会特别讨厌了。这只是因为不知臭。这就好像说某人知孝知悌,一定是这个人已经行孝行睇了,才可以称他知孝知悌,不可能只是会说说孝悌的话,便可称为知孝悌。再如知痛,绝对是他自己痛了,才知痛。知寒,绝对是自己觉得寒冷。知饥,绝对是自己肚子饥饿了。知行怎么分得开呢?这便是知行的本体。不曾被私意隔断过的。圣人教人。一定要这样,才可以说是知了,不然,都是不曾知。这都是多么重要的功夫呀。如今,非要把知行说成是两回事,是什么用意呀?我要把知行说成是一回事,是什么用意?若不懂得我立言的宗旨,只管说一码事两码事,又有什么用呢?” 解读 明武宗正德三年(1508),王守仁在贵阳文明书院讲学,首次提出知行合一说。“知行合一”正是阳明先生心学的哲学命题之一。此段中,先生为解学生之疑惑,举出两例来说明必须知行合一。王守仁的知行合一说主要针对朱学而发,与朱熹的思想对立。他反对程朱理学的知先行后说以及由此而造成的重知轻行、“徒悬空口耳讲说”的学风。程朱理学包括陆九渊都主张“知先行后”,将知行分为两截,认为必先了解知然后才能实践行。王守仁提倡知行合一正是为了救朱学之偏。 P11-13 序言 《传习录》是明代哲学家王阳明的语录和论学书信集,与孔门的《论语》相似。“传习”一词出自《论语》中的“传不习乎”一语。王阳明,原名云,后改名守仁,字伯安,浙江余姚人,生于公元1472年,卒于公元1529年。因他曾隐居绍兴会稽山阳明洞,后又创办阳明书院,所以世称阳明先生。后世一般称他为王阳明,其学说世称“阳明学”。他死后,明穆宗诏谥文成,故又称王文成公。 王阳明是中国明代最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军事家。他非但精通儒家、佛家、道家,而且能够统军征战,是中国历史上罕见的全能大儒。中国历史上“立德、立功、立言”都很显著的有两个半人,这两个人是指诸葛亮、王阳明,另半个人是指曾国藩。 王阳明生在明朝中叶,当时学术颓败,阶级斗争继续激化,统治集团日益腐朽,农民起义此起彼伏。经历了400年、已经僵化了的程朱理学对此无能为力。王阳明试图力挽狂澜,拯救人心,乃发明“身心之学”,倡良知之教,修万物一体之仁。它在形式上打破了程朱理学的理论框架,重新建立了以“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为基本范畴的心学思想体系,在本体论和方法论上改造和革新了宋明理学,并在内容上强调主体意识和自主精神,反对迷信权威、依傍书本,由此还形成了别具特色的教育思想。 王阳明的思想冲破了数百年来中国思想界为程朱理学所垄断的沉闷局面,风靡晚明,启迪近代,影响至今。 阳明学不仅影响了中国,而且享誉海外。在日本,阳明学被一大批幕府末期的思想家所接受,推动了日本的明治维新运动。在朝鲜,阳明学也暗中流传,并影响了不少思想家。在经济腾飞期的韩国,阳明学被奉为精神的范本。后来,其影响又逐渐深入到东南亚诸国、北美洲和欧洲。可见其思想的价值和魅力。 《传习录》是在王阳明生前及死后陆续编录和刊行的,分为上、中、下三卷,包含了王阳明主要哲学体系及基本主张,是研究修习阳明学的基本著作,堪称王门之圣书,心学之经典。 虽然阳明学是唯心思想,有其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但在朱学衰颓之际,它倡导“心即是理”、“知行合一”,把儒家的内圣之道发展到了极致,其思想价值是很高的,对后人的启迪是深广的。即使到了现代社会,它仍然历久弥新,闪现着美妙的光芒。这正是经典与众不同的魅力所在。 本书对《传习录》原典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解读,从各个角度阐发蕴藏其中的真理,以便读者更加透彻地理解《传习录》中所包含的智慧,从中获得熏陶和启迪。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本书若有偏颇及错漏之处,欢迎各界朋友批评指正。 解译者 2012年1月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