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凤眼菩提子串成的念珠,色泽精致古朴,每一粒上面都有一颗美丽优雅的眼睛。它启示我们应该具有独特非凡之眼,美丽之眼,智慧之眼,悲悯之眼,宽容之眼来注视无常的人间,才使我们活得自在光明,不怀丝毫憾恨。《凤眼菩提》是菩提系列的第二部,作者(林清玄)希望借着凤眼,我们能有一种平淡安闲的心情,让每一个烦恼化成智慧的清气,并且带来更深的沉思和觉悟。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凤眼菩提/林清玄经典散文菩提十书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林清玄 |
出版社 | 国际文化出版公司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有一种凤眼菩提子串成的念珠,色泽精致古朴,每一粒上面都有一颗美丽优雅的眼睛。它启示我们应该具有独特非凡之眼,美丽之眼,智慧之眼,悲悯之眼,宽容之眼来注视无常的人间,才使我们活得自在光明,不怀丝毫憾恨。《凤眼菩提》是菩提系列的第二部,作者(林清玄)希望借着凤眼,我们能有一种平淡安闲的心情,让每一个烦恼化成智慧的清气,并且带来更深的沉思和觉悟。 内容推荐 有一种凤眼菩提子串成的念珠,每一粒上面都有美丽优雅的眼睛。这美丽的凤眼菩提子除了念的清净,还启示我们应有独特的非凡之眼、美丽之眼、智慧之眼、悲悯之眼、宽容之眼来观照无常的人间。 《凤眼菩提》是林清玄继《紫色菩提》后更深入探寻般若智慧的作品,让烦恼都化成智慧的清气,使我们活得自在光明,不怀丝毫遗憾。 《凤眼菩提》由国际文化出版公司发行。 目录 第一卷 波罗蜜 四随 黄昏菩提 召集有缘人的钟声 世界的中心 华枝春满?天心月圆 飞鸽的早晨 博爱与大悲 佛贵 学看花 青草与醍醐 八风吹不动 如是我闻 胸怀千万里 飞入芒花 水月河歌 猫空半日 牡丹也者 第二卷 曼陀罗 清净之莲 梅香 一尘 雪的面目 木炭与沉香 跑龙套的时代 平凡最难 宝贝 爱语 无辩 日日是好日 妙高台上 鹅瓶 念及上地 遇缘则有师 金刚经二帖 美丽的危险 东坡三章 智慧命第一 槃特伸臂 阳春世界 槟榔西施 大王们 戏 蜜事 冰冻面线糊 重瓣水仙 有月亮的早上 水牛故事 棒喝与广长舌 试读章节 随喜 在通化街入夜以后,常常有一位乞者,从阴暗的街巷中冒出来。 乞者的双腿齐根而断,他用厚厚包着棉布的手掌走路。他双手一撑,身子一顿就腾空而起,然后身体向一尺前的地方扑跌而去,用断腿处点地,挫了一下,双手再往前撑。 他一走路几乎是要惊动整条街的。 因为他在手腕的地方绑了一个小铝盆,那铝盆绑的位置太低了,他一“走路”,就打到地面咚咚作响,仿佛是在提醒过路的人,不要忘了把钱放在他的铝盆里面。 大部分人听到咚咚的铝盆声,俯身一望,看到时而浮起时而顿挫的身影,都会发出一声惊诧的叹息。但是,也是大部分的人,叹息一声,就抬头仿佛未曾看见什么地走过去了。只有极少极少的人,怀着一种悲悯的神情,给他很少的布施。 人们的冷漠和他的铝盆声一样令人惊诧!不过,如果我们再仔细看看通化夜市,就知道再悲惨的形影,人们已经见惯了。短短的通化街,就有好几个行动不便、肢体残缺的人在卖奖券,有一位点油灯弹月琴的老人盲妇,一位头大如斗四肢萎缩瘫在木板上的孩子,一位软脚全身不停打摆的青年,一位口水像河流一般流淌的小女孩,还有好几位神智纷乱来回穿梭终夜胡言的人……这些景象,使人们因习惯了苦难而逐渐把慈悲盖在冷漠的一个角落。 那无腿的人是通化街里落难的乞者之一,不会引起特别的注意,因此他的铝盆常是空着的。他为了引起人们的注意,有时故意来回迅速地走动,一浮一顿,一顿一浮……有时候站在街边,听到那急促敲着地面的铝盆声,可以听见他心底多么悲切的渴盼。 他经常戴着一顶斗笠,灰黑的,有几茎草片翻卷了起来,我们站着往下看,永远看不见他脸上的表情,只能看到那有些破败的斗笠。 有一次,我带孩子逛通化夜市,忍不住多放了一些钱在那游动的铝盆里,无腿者停了下来,孩子突然对我说:“爸爸,这没有脚的伯伯笑了,在说谢谢!”这时我才发现孩子站着的身高正与无腿的人一般高,想是看见他的表情了。无腿者听见孩子的话,抬起头来看我,我才看清他的脸粗黑,整个被风霜腌渍,厚而僵硬,是长久没有使用过表情的那种。后来,他的眼神和我的眼神相遇,我看见了这一直在夜色中被淹没的眼睛,透射出一种温暖的光芒,仿佛在对我说话。 在那一刻,我几乎能体会到他的心情,这种心情使我有着悲痛与温柔交错的酸楚。然后他的铝盆又响了起来,向街的那头响过去,我的胸腔就随他顿挫顿浮的身影而摇晃起来。 我呆立在街边,想着,在某一个层次上,我们都是无脚的人,如果没有人与人间的温暖与关爱,我们根本就没有力量走路,不管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我们见到了令我们同情的人而行布施之时,我们等于在同情自己,同情我们生在这苦痛的人间,同情一切不能离苦的众生。倘若我们的布施使众生得一丝喜悦温暖之情,这布施不论多少就有了动人的质地,因为众生之喜就是我们之喜,所以佛教里把布施、供养称为“随喜”。 这随喜,有一种非凡之美,它不是同情、不是悲悯,而是因众生喜而喜,就好像在连绵的阴雨之间让我们看见一道精灿的彩虹升起,不知道阴雨中有彩虹的人就不会有随喜的心情。因为我们知道有彩虹,所以我们布施时应怀着感恩,不应稍有轻慢。 我想起经典上那伟大充满了庄严的维摩诘居±,在一个动人的聚会里,有人供养他一些精美无比的璎珞,他把璎珞分成两份,一份供养难胜如来佛,一份布施给聚会里最卑下的乞者,然后他用一种威仪无匹的声音说:“若施主等心施一最下乞人,犹如如来福田之相,无所分别,等于大悲,不求果报,是则名日具足法施。” 他甚至警策地说,那些在我们身旁一切来乞求的人,都是住于不可思议解脱菩萨境界的菩萨来示现的,他们是来考验我们的悲心与菩提心,使我们从世俗的沦落中超拔出来。我们若因乞求而布施来植福德,我们自己也只是个乞求的人,我们若看乞者也是菩萨,布施而怀恩,就更能使我们走出迷失的津渡。 我们布施时应怀着最深的感恩,感恩我们是布施者,而不是乞求的人;感恩那些秽陋残疾的人,使我们警醒,认清这是不完满的世界,我们也只是一个不完满的人。 “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 我想,怀着同情、怀着悲悯,甚至怀着苦痛、怀着鄙夷来注视那些需要关爱的人,那不是随喜,唯有怀着感恩与菩提,使我们清和柔软,才是真随喜。P3-6 序言 我有一串凤眼菩提子串成的念珠。 凤眼菩提子有着古朴精致的褐色,每一粒上面都有一颗美丽优雅的眼睛。我很喜欢这一串凤眼菩提念珠,每一回数它的时候,心念就飞升到空明纯粹的世界,仿佛走在精致优雅的路上,一路上有花皆香,有树皆绿,风里流着音乐,云都散得干净。 这美丽的凤眼菩提子,除了念的清净还象征着什么呢? 我想,它是在启示我们应该具有独特的非凡之眼、美丽之眼、智慧之眼、悲悯之眼、宽容之眼来注视无常的人间,才能使我们活得自在光明,不怀丝毫憾恨。 在这几年,我的心里一直有着一串凤眼,借着这凤眼我才能有一种平淡安闲的心情来纵观人间的烦恼,让每一个烦恼都化成智慧的清气,并且带来更深的深思与觉悟。 去年,我的《紫色菩提》出版,带来读者极热烈的回响,这些回响所代表的并不是我在写文章的成就,而是我依着佛菩萨无上的智慧,来做一次人间的新诠释罢了。有许多读者因为《紫色菩提》而进入了般若智慧的阶梯,他们着急地问我:“是不是有关菩提系列的新著作呢?” 这个问题是个很好的缘起,使我有信心做进一步的探寻,希望经由我摸索的脚步,一页一页写下菩提系列,也就是觉悟的系列、智慧的系列。《凤眼菩提》是这个系列的第二部结集,从现在的位置来回顾《紫色菩提》,我自觉又向前跨出了一大步。从前,我觉得只有依佛所说,人间的一切才有意义;现在我知道了,即使在最卑微最劣陋的事物,我们也能找到意义,并在其中得到启发。 我们是生活在薄地上的凡夫,几乎只有极少数人在脆弱的娑婆,还能维持心境的清净;也只有极少数的人是醉生梦死、不知死活,活在迷执而不可救拔的深渊。绝大多数的人,是活在梦与醒的边缘、活在光明与黑暗的边界、活在迷与悟的一线之间、活在菩萨与凡夫的升沉之际。 为什么我们不会完全的清醒呢?又为什么我们不会彻底的沉沦呢?那是因为从无始动劫的轮回以来,每一个众生都曾有过菩萨的愿行,这愿行由于我们一再的迷转,处在若有若无的景况,这若无若有、渴望光明纯净的愿望,使我们常常在为恶的时候,感到可耻,不愿自己再堕落下去;也使我们在行善的时候,觉得不足,希望做得多一点。 也由于这若有若无的光明愿望,使我们走向上的道路的时候,时常感到自己罪业深重,知觉到业的累积实在不可测量。但我们也不必过度的悲哀,因为我们累劫所种的善根也一样是深不可测的。我们学习佛菩萨的愿行,除了忏悔过去的恶业与无明,也是在开发过去的善根与明慧,寻找我们忘失了的本愿。 我努力地,也是希望能找到我所发过的愿,恢复本来清净的自我。而我把自己寻找的过程与思想写下来,是祈望着在梦与醒边缘的众生,能多一点点醒转,少一点点迷梦。我是众生里的一分,我既然能从迷梦里逐渐醒来,使我深深相信法界里的每一众生也能如我一样,走向一条更清明的道路。 在阅读、深思、修习佛的经典这几年,在持戒、禅定、智慧的体验这几年,我感觉自己比从前站在更高的接点,常能往后回顾,看我们是如何投生到这爱恨交缠的世界。也转过头来向前看,希望依着我们前世的本愿,跟随佛菩萨的足迹,走向一条美丽光明、无量无上的道路。 《凤眼菩提》这本书所表达的也就是如此简单,它是闻、思、修与戒、定、慧的结晶,它是回顾迷执与前行光明的一块踏板,它是不离世间、不舍众生、不乐爱欲的一段真实的里程。 在长夜里写这些文章时,思及苦难的众生,我的心十分忧急悲切,那是由于我渴盼众生都能在世间觉悟,都能在生活中得智慧,都能化烦恼为菩提。在这么悲切忧急的心情下写完这本书,我发现用过最多的词句竟是“觉悟”、“智慧”、“菩提”,这大概正是《凤眼菩提》所最想表达的。 我想到《俱舍论》里说,佛之大悲,摄化众生,常住于三种之念,第一念住,众生信佛,佛亦不生喜心。第二念住,众生不信佛,佛亦不生忧恼。第三念住,同时一类信佛一类不信,佛知之,亦不生欢喜与忧戚。为什么佛可以不喜不忧恼呢?那是因为佛常安住于正念正智的缘故。 读到“三念处”时我感到惭愧,毕竟我还是一介凡夫,在过去的这段日子里,每当我看到一个众生不能从迷梦中清醒,不肯回观寻找自家宝藏,就感到十分悲痛忧恼。而每当我看到一个众生从迷梦走向憬悟的道路,就感到欢喜赞叹、踊跃无量--这正是我不能时常安住于正念正智的结果。这本书,有时会看到我的悲痛忧恼或欢喜赞叹,到底我还是有着凡夫的血性,但愿诸佛菩萨能悯恕我的鲁莽,也愿读者宽谅我的直言。 在写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用佛法观点写了两篇文章参加文学笑,一篇是《黄昏菩提》得了中华文学奖的首奖,一篇是《飞鸽的早晨》得了中央日报文学奖的首奖,使我对于从世间提炼智慧充满信心,趁出版时也收录在这里。我想,做为发心学佛的人,最重要的是在日常事物都能用佛教观点去观照,这观照应该是光明正大、庄严无畏,并且我深信佛所留给我们对宇亩人生的观点,是最好的、无上的观点,我们不要害怕去表现它。 《凤眼菩提》的每一篇文章发表前,我的妻子小銮总是第一个读者,她以真实的修行经验给我许多宝责的意见,如果本书还有可读之处,第一个应该感谢她的内助。 这两年来,我在修行上能有一些心得,并且能用活泼圆融无碍的观点来谈佛法、看人间,都得自于我的老师廖慧娟的教化开启。我每写一篇文章,都在心里向她顶礼,如果没有她的慈悲宽容,真不敢想今天我会变成什么样子。 在写这本书的时候,我经常强烈思念我的父亲,他的逝世坚定了我不退的道心,因此,这本书如果有什么功德,我要特别回向给先父林后发,同时也回向给我的母亲林潘秀英,但愿父亲能亲闻菩萨说法,早证菩提;但愿母亲能身体长健,开启般若。 同时,普皆回向苦难无常世间的众生,但愿众生都能从梦与醒的边缘中真正的醒来。 最后,我们来随文殊菩萨发愿: 自皈依佛,当愿众生,体解大道,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当愿众生,深入经藏,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当愿众生,统领大众,一切无碍。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