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美学史--从前现代现代到后现代》由金元浦、曾军主编,从“视觉思维”的角度研究了自柏拉图到德里达的视觉美学思想,主要聚焦于“视觉形式学”、“视觉心理学”、“视觉符号学”、“视觉解释学”、“视觉分析美学”、“视觉社会学”和“视觉解构主义”这七个重要美学流派,对二十几位哲学家和美学家的视觉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对中西视觉美学进行平行比较,本书最后对于建构在“心”与“脑”间的视觉思维提出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视图图像文化及其问题域(代总序)
导言 目击“道”存:视觉是一种思维
第一章 “史前简史”:从柏拉图的“凝视”谈起
第一节 古希腊的“凝视”观
第二节 模仿论 透视学和浪漫主义
第三节 “经验主义”的思路
第四节 “理性主义”的思路
第五节 向“现代视觉美学”的过渡
上编 在“现代”的疆界之内:视觉美学的内涵延展
第二章 视觉形式学:从“形式/意味”到“点/线/面”
第一节 克莱夫·贝尔的“假说”:“有意味的形式”
第二节 罗杰·弗莱的“审视”:“纯形式反应”理路
第三节 瓦西里·康定斯基的“抽象”:“点 线 面”论
第四节 “视觉形式学”的个案解析
第三章 视觉心理学:从“视错觉”到“视知觉”
第一节 C.W.瓦伦汀的“统计”:“实验审美”心理学
第二节 E.H.贡布里希的“错觉”:“图画再现”心理学
第三节 安东·艾伦茨维希的“综合”:“无意识知觉”心理学
第四节 鲁道夫·阿恩海姆的“知觉”:“格式塔”心理学
第五节 “视觉心理学”的个案解析
第四章 视觉符号学:从“符号系统”到 “艺术符号”
第一节 恩斯特·卡西尔的“洞见”:“符号形式哲学”
第二节 苏珊·朗格的“直觉”:“情感符号”美学
第三节 纳尔逊·古德曼的“语言”:“艺术符号”理论
第四节 霍华德·加登纳的“生长”:“发展系统”观念
第五节 “视觉符号学”的个案解析
中编 “后现代”的逐渐介入:视觉美学的外延发展
第五章 视觉解释学:从“图像学”到“深度阐释”
第一节 欧文·帕诺夫斯基的“意义象征”:“阐释的循环”
第二节 迈克尔·巴克森德尔的“历史说明”:“视觉的旨趣”
第三节 W.J.T.米歇尔的“文化阐释”:“当代图像转向”
第六章 视觉分析美学:从“语言分析”到“终结难题”
第一节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的“语言区分”:“看见”与“看似”
第二节 理查德·沃尔海姆的“再现划分”:“看似”与“看进”
第三节 乔治·迪基的“习俗猜想”:“艺术惯例论”
第四节 阿瑟·丹托的“后历史宣称”:“艺术终结论”
第七章 视觉社会学:从“解光晕”到“拟像化”
第一节 瓦尔特·本雅明的“机械化”:“机械复制时代”
第二节 阿诺德·豪泽尔的“影像化”:“电影的世纪”
第三节 让·波德里亚的“电子化”:“仿真拟像序列”
第八章 视觉解构学:从边缘“拆解”到激进“消抹”
第一节 罗兰·巴特的“双重凝视”:“图像修辞学”
第二节 米歇尔·福柯的“两难悖论”:“被打乱的图形文”
第三节 雅克·德里达的“激进消抹”:“无真理的绘画”
下编 纳入“前现代”的视野:视觉美学的比较拓展
第九章“窍喻”与“洞喻”:中西视觉美学比较
跋 目极心悠悠
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