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秀松编写的这本《中国古代官场风云(选编本)》依据历代正史记载,主要反映中国古代官场斗争及相关人物事迹。全书分五部分,选取了商末至清末时期,部分帝王将相及朝野人士身历险境的片段,详细而全面地历数史实。每部分前以小序作为内容提要,每篇聚集历代人物之宦海沉浮。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古代官场风云(选编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叶秀松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叶秀松编写的这本《中国古代官场风云(选编本)》依据历代正史记载,主要反映中国古代官场斗争及相关人物事迹。全书分五部分,选取了商末至清末时期,部分帝王将相及朝野人士身历险境的片段,详细而全面地历数史实。每部分前以小序作为内容提要,每篇聚集历代人物之宦海沉浮。 内容推荐 作者叶秀松有意为普及祖国历史知识、弘扬中华民族正气尽点微薄之力。从这一愿望出发,不揣浅陋,泛舟史海,选取商末至清末的历史片断,历时十五年,编写出《中国古代官场风云(选编本)》。 阅读《中国古代官场风云(选编本)》,可以看到部分王朝为何毁于战火,了解那些亡国之君的失误和兴叹;可以看到志士仁人如何对待战乱,了解他们舍家为国的情操和业绩;可以看到战将临阵怎样进攻防守,了解他们为国效命的智勇和壮烈。书中亦记叙一些战败将军,道出他们为何失败、如何对待失败,其中既有英雄,也有叛徒。书中还记叙了一些功高受害的将军,他们的冤情令人扼腕长叹。全书从不同的角度展现部分曾经战场的历史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从正反两个方面为人们提供思考的空间。 目录 一、荒淫暴虐 王冠落地 商纣王亡国自焚 周厉王被轰出逃 晋灵公谋害忠臣 隋炀帝祸国殃民 二、情势失察 御座摇坠 齐桓公留恋佞臣 秦二世偏信赵高 梁武帝耄耋被囚 元英宗留奸未除 三、王权旁落 任人摆布 鲁昭公客死晋国 汉献帝历尽劫难 四、王储变更 父子相逼 晋献公偏信宠姬 隋文帝临终省悟 五、争夺王位 兄弟相残 郑庄公平叔段之乱 唐高祖诸子势不两立 六、觊觎极权 王族内戈 晋侯族君位之争 明太祖身后皇族内乱 七、派系争立 血雨腥风 汉高帝身后“非刘氏而王”之争 武周女皇被废及随后的皇位争夺 八、争宠弄权 后宫血泪 吕后残害戚夫人 赵氏姐妹宠极自尽 胡太后的浮沉 万贵妃祸乱后宫 九、触犯君王 祸水泱泱 文种才高招祸 商鞅公正执法 韩信居功惹祸 十、忠正被难 光明磊落 晁错力主削封 杨震正大光明 唐介犯颜直谏 赵鼎丹心未泯 十一、身处逆境 抗争守节 贯高不诿罪过 龚胜不事王莽 段秀实宁死不叛 陈禾不附奸臣 卓敬不避死难 十二、是非恩怨 遗恨悠悠 伍子胥历尽沧桑 吕不韦入秦为相 张良难平亡国恨 马新贻门外遇刺 十三、党同伐异 势不两立 东汉中后期外戚与宦官之争 唐后期朋党角逐 王安石变法之争 宋神宗身后的党派之争 十四、勾心斗角 宦海浮沉 司马懿韬光养晦 夏言四起四落 十五、专权狂妄 难以善终 梁冀专权跋扈 李林甫口蜜腹剑 鳌拜专权结党 十六、渎职违法 罪有应得 阿大夫行贿朝廷巡官 张赦提纵妻受贿 阿鲁补贪占公物 吴曦叛国求封 李善长知情不报 王宣望聚敛私分 和坤弄权舞弊 广兴赴地方查案贪赃 王伸汉罪上加罪 十七、正直不阿 仕途坎坷 鲍照拔剑击柱长叹息 刘知几介直自守 王禹傅遇事敢言 王世贞不阿权贵 十八、追名逐利身败名裂 李斯耻于卑贱 潘岳望尘拜贵 宋之问趋炎附势 解缙毁于功名 十九、志利相悖 水火不容 王羲之发誓辞官 刘禹锡再游玄都观 欧阳修高风亮节 二十、因文惹祸 声名弥彰 梁鸿慨作《五噫歌》 苏轼豪唱悲歌 洪亮吉生为狂言投万里 二十一、狂放不羁 命运多舛 嵇康临刑慨弹《广陵散》 阮籍长醉避权贵 陶潜不为五斗米折腰 李白醉咏山水 徐渭惨啸晚风 金圣叹戏谑就刑 二十二、从政失意 著述宣泄 孔子风雨漂泊创儒学 司马迁发愤写《史记》 柳宗元长号谪乡 司马光退著《资治通鉴》 二十三、忧国忧民 常演悲剧 屈原自投汨罗江 贾谊居安思危 杜甫穷年忧黎元 范仲淹心忧天下 李纲忧国愁似锁 陆游位卑未敢忘忧国 张养浩心系民众 二十四、舍生取义 浩气长存 颜真卿为国赴难 文天祥丹心永照 杨继盛铁肩担道义 夏完淳讥斥洪承畴 瞿式耜吟诗待难 二十五、临危赴命 改变局势 烛之武说退秦师 华元义充人质 毛遂自荐使楚 鲁肃使刘备、孙权结盟 林则徐查禁鸦片 二十六、据理力争 以弱伏强 子服惠伯说服晋卿 曾纪泽赴俄改约 二十七、见机行事 不负使命 黄歇化险为夷 王玄策天竺遇险 二十八、出使被扣 守节不屈 苏武守节不降 王伦宁死不屈 郝经放雁寄书 二十九、心系朝廷 献身异域 解忧公主为国解忧 冯燎劝乌就屠归汉 班超复通西域 杨儒抱病力争 三十、肆疏懦贪 咎由自取 虞公不信唇亡齿寒 桑维翰屈求契丹 琦善擅让香港 三十一、身正被毁 饮恨蒙冤 韩非使秦被杀 洪皓赦还流放 三十二、式微之君 国破家亡 陈后主沉溺酒色 北宋徽、钦二帝国破家亡 三十三、忧患图存 以身报国 刘琨壮志未酬 祖逖北伐未竟 颜杲卿奋讨叛军 陆秀夫、张世杰投身大海 三十四、坚守阵地 宁死不降 耿恭扼守疏勒城 韦孝宽固守玉壁城 张巡坚守雍丘、睢阳 三十五、顽强拼搏 血染战场 刘康祖浴血奋战 邓世昌奋冲敌舰 三十六、运筹得失 关乎生死 孙膑减灶诱敌 刘秀力主守昆阳 曹操用贤胜袁绍 黄盖诈降用火攻 三十七、骄疏疑忌 祸患丛生 赵孝成王误易主将 苻坚失察军心 三十八、兵败势去 归宿殊异 项羽不肯回江东 李陵挥泪送苏武 三十九、功高受陷 千古沉冤 马援“马革裹尸”也蒙冤 仆固怀恩逼上梁山 岳飞抗金被害 后记 试读章节 七月丙寅日,秦始皇返至沙丘(位于今河北省广宗县西北)病逝。赵高与随行的秦始皇少子胡亥密谋,取得随行丞相李斯的同意,假传秦始皇遗诏,立胡亥为太子,令扶苏自杀。随后,赵高、李斯等人拥立胡亥承袭皇位,为秦二世皇帝。 秦二世元年(前209年)春天,秦二世提任赵高为郎中令(侍从皇帝、主管宫廷警卫、参议朝政),让其掌握重权。秦二世私下向赵高询问:“大臣心里不服我,诸公子亦必然要与我争夺皇位,怎么办?”赵高回答说:“我早有话想奏告陛下而没有敢说。我职位低贱,受到陛下信任,大臣们对我表示顺从,内心却不服。陛下既然即位为帝,无须再同大臣们商量什么事情,也不要等到臣下有罪才开杀戒。这样,陛下才能威振天下,国家才能安宁。”秦二世称赞赵高说得好,于是开始无故诛杀大臣及皇族诸位公子。 在此之前,秦二世听信赵高谗言,已下令将上卿(丞相)蒙毅及其兄受命领军戍边的内史(京都地区行政长官)蒙恬处死。此后不久,秦二世以种种罪名,下令将十二位公子在咸阳杀害,将十位公主押至杜(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南)处死。公子将闾兄弟三人被囚禁在内宫,秦二世派人指责他们“不臣”之罪,将闾不肯屈服,严词反驳。传令官不容他们辩白,逼迫他们自尽。将闾见无法申辩,不禁仰天长叹:“青天啊,我们无罪!”兄弟三人哭喊着被迫举剑自杀。 当年七月,奉命戍守渔阳(位于今北京市密云县西南)的屯长(低级军官)陈胜、吴广率领役卒在蕲县大泽乡(位于今安徽省宿州市东南刘村集)举行反秦武装起义。接着,战国末期被秦国攻灭的原赵、魏、齐、楚等国的贵族,在各地纷纷起兵反秦。秦二世大为惊恐,与群臣商议对策,并派少府(主管皇宫财物及宫廷事务)章邯等人率军征讨反秦武装势力。 赵高对秦二世与群臣议事提出异议,劝阻说:“陛下何须要与群臣商议事情?事情如果出了差错,追究有关大臣的责任就是。陛下应深居内宫,让群臣很少听到您的声音,这样才更能显示您的权威。”秦二世认为赵高言之有理,从此深居内宫,只听赵高一人进言,依靠赵高决定军政大事。朝廷公卿大臣很少再能与秦二世见面。 秦二世二年(前208年)八月,左丞相李斯上书弹劾赵高“有邪佚之志,危反之行”,称“恐其必为变”。秦二世则称赞赵高“洁行修善”、“以忠得进”,要李斯不要怀疑赵高。 接着,右丞相冯去疾和李斯及将军冯劫联名上书秦二世,认为各地纷纷起事,是因为劳役繁多,赋税繁重,建议停修阿房宫,减少四方劳役。赵高看了冯去疾等人的奏书后,不让秦二世与他们交谈,把各地纷纷起事,归罪于冯去疾等三人剿办不力。赵高在秦二世面前诬称冯去疾等三人“不为朕尽忠力”,建议秦二世下令将他们三人逮捕入狱。秦二世听信赵高谗言,随即下令将冯去疾、李斯、冯劫逮捕。冯去疾、冯劫以身为将相不能受辱而自杀。之后,秦二世任命赵高为丞相,下令将李斯处死。 秦二世三年(前207年)七月,秦二世派人责备章邯率部退却,章邯感到恐惧不安。章邯派长史(顾问参谋官)司马欣向赵高报告情况,赵高怀疑司马欣所报之事,拒而不予接见。司马欣返回后,对章邯说:“赵高在朝中当权,将军领兵在外,无功要被杀,有功亦要被杀。”二人深感绝望,随即叛离秦朝,投降楚将项羽。 八月己亥日,赵高意欲篡夺秦二世皇位,恐怕众臣不服从,先进行一次预演。他令人拉着一只鹿来到朝廷,指着鹿对秦二世说:“献给陛下一匹马。”秦二世笑着说:“丞相搞错了吧?把鹿说成了马。”秦二世转而问左右大臣:丞相所献的是鹿还是马?有的回答说是鹿,有的阿附赵高说是马,有的没有表态。事后,赵高下令把凡是说鹿的大臣都逮捕处死。从此,朝廷文武百官都畏惧赵高。 当月,沛公刘邦率部攻克武关(位于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派人与赵高私下联系。赵高怕此事泄露出去犯罪被杀,称病不再上朝。秦二世派人责备赵高懈怠无能,平叛失误。赵高十分恐惧,便同其女婿咸阳令(京都行政长官)阎乐、弟弟郎中令赵成密谋,决意废黜秦二世,另立秦二世之兄的儿子公子婴为帝。 发难那天,赵高诡称“有大贼”入宫,令阎乐领兵杀人宫廷,射落秦二世座位前的帷幕。秦二世大吃一惊,令左右侍卫上前与之搏斗。冲上去迎战的侍卫被阎乐兵众杀死,众卫士见状,纷纷逃避。 这时,阎乐冲上来,历数秦二世的罪状说:“你恣意骄横,滥杀无道,天下人都背叛了你,你考虑怎样自裁吧!”秦二世问道:“能否见丞相一面?”阎乐回答说:“不可以。”秦二世说:“我只求做某一郡的王。”阎乐没有准许。秦二世又要求说:“我只想做个万户侯。”阎乐仍然没有准许。秦二世最后哀求说:“我和妻子只要求做个平民百姓。”阎乐回答说:“我受丞相之命,为了安定天下,将你处死。你虽然说了这么多,我不敢向丞相回报。” 阎乐指令兵士逼近秦二世。秦二世被迫自杀。随后,赵高召集文武百官,宣布秦二世自杀身亡,立公子婴为君,由帝改称王。 九月,赵高派人向子婴传话,要他在斋宫斋戒(吃素以示虔诚)五日,然后去宗庙举行即位仪式。子婴对赵高专权乱国深恶痛绝,对其两个儿子说:“赵高杀二世皇帝本来想夺取皇位并诛灭我们宗族,因为怕激怒众臣被杀,才假意立我为王。我听说赵高暗下已同楚军订下密约,以灭亡秦宗室向楚军投降求封王。如果我斋戒后去宗庙即位,赵高势必会借机对我谋害。我称病不去,赵高必然会亲自来看视我,等赵高进门后将他杀死。” 到了第六天,赵高派车来接子婴去宗庙,子婴称病不肯动身。不一会,赵高果然来到斋宫要挟子婴。子婴乘赵高不备拔剑当场将他杀死。接着,子婴即秦王位,下令诛灭赵高三族,将赵高的首级在咸阳城示众。 子婴即位后,知道秦朝灭亡的大势已经不可扭转,无意重整旗鼓收复失地,准备向楚军投降。秦王子婴在位第四十六天,沛公刘邦率军进抵霸上(位于今陕西省西安市以东灞水西岸)。秦王子婴以绳索系颈,乘白马素车向楚军投降,秦朝灭亡。 P13-15 序言 历史,是后人永恒的话题。 人们每当谈起我国古代的历史故事,总是兴味盎然。这不光是由于其情节引人人胜、当事者的际遇命运牵动人心,还在于许多人物事迹闪耀着人类文明的思想光辉,仍然可供我们今天学习借鉴。 中国古代官场是一个历史大舞台。进入中国古代官场的官员,虽然形象各不相同,但总体来说是比较富有智慧和思想的人群。他们的言论作为,衍生出的形形色色的斗争,是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前,社会上流传的古代官场斗争故事虽不算少,但此类故事多数还淹没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鲜为人知。《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和《历代纪事本末》等史书体系庞大,一般读者难以通读。作者有意为普及祖国历史知识、弘扬中华民族正气尽点微薄之力。从这一愿望出发,不揣浅陋,泛舟史海,选取商末至清末的历史片断,历时十五年,编写出本书。 阅读本书,可以看到部分王朝为何毁于战火,了解那些亡国之君的失误和兴叹;可以看到志士仁人如何对待战乱,了解他们舍家为国的情操和业绩;可以看到战将临阵怎样进攻防守,了解他们为国效命的智勇和壮烈。书中亦记叙一些战败将军,道出他们为何失败、如何对待失败,其中既有英雄,也有叛徒。书中还记叙了一些功高受害的将军,他们的冤情令人扼腕长叹。全书从不同的角度展现部分曾经战场的历史人物不同的精神风貌,从正反两个方面为人们提供思考的空间。 本书依据历代正史记载,行文直叙史实,没有添枝加叶,也没有夹入作者议论,力图真实可信。所据史书附后以备查。每部分前面以小序作内容提要。每篇不全面记述人物生平,只聚焦其在宦海浮沉的情节,力求精彩耐读。篇末附简评,尽量采用前人的评论,对前人评论需作补充、商榷或未见前人合适评论,作者就事论事加以点评,供读者参考。为方便读者,在行文中用括号注明古纪年相当于公历某年、古地名位于今某地、古官名系何职务;对所涉及的历史人物、事件采用脚注,以贯通文意。全书文字力求简明易懂、准确生动。 期望本书能成为读者的良朋益友。 后记 学生时代,我便对文学和历史产生浓厚兴趣,以致参加工作后所购买阅读的大多是文史类书籍。1995年,在业余写完长篇小说《桃花流水》(2008年4月由华夏出版社出版)之后,我转读中国历史古籍,将视线专注于古代官员在官场的沉浮,并有选择地分类记下其中较为典型的人物事件。这样边看边写,历时八年,形成一个记述古代官场斗争故事的框架草稿。从工作岗位退下来后,我集中近五年时间(逢年过节也未曾休息),聘请电脑打字员帮助,先后三次对稿子进行系统梳理,并逐篇修改,于2007年形成《中国古代官场风云》书稿。2008年,我将书稿通览一遍,对部分文字作了修改。2009年,我查阅史书,对书稿逐篇修改校正。2010年,我再次对书稿作了修改。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上海世纪出版集团罗际明书记的热心指导帮助和大力支持,在此谨表示衷心感谢。 作者不是历史专业人员,对历史科学尚没有真正入门,能将此书奉献给读者,首先借助于前人的劳动成果。如果本书能使读者喜欢,能有益于国家的政治文明建设,将是我最大的安慰。我读史时间不长,许多问题还没有搞清楚,加之认识肤浅,涉猎有限,书中错误难免,敬请专家和读者朋友批评指正。 叶秀松 2011年5月于陋室书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