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永远的紫茉莉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赵淑萍
出版社 宁波出版社有限公司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宁波电大教师赵淑萍的小小说集《永远的紫茉莉》分“乡土”、“真情”、“尘缘”、“万象”四辑,收录了赵淑萍近几年创作的优秀小小说作品,其中包括入选《新中国六十年文学大系》的《客轿》和入选《中外经典微型小说大系》的《一块罗西尼男士表》,此外部分作品曾入选中国作协创研部、中国小说学会、《小小说选刊》的年度权威选本。

内容推荐

宁波电大教师赵淑萍的小小说集《永远的紫茉莉》分“乡土”、“真情”、“尘缘”、“万象”四辑,收录了赵淑萍近几年创作的优秀小小说作品。

赵淑萍的小小说创作有着这类文体中不多见的地域文化意识。作为来自宁波的小小说作家,这个城市的新旧文化及其更替变迁为赵淑萍的小小说提供了特殊的素材和文化养分,比如《客轿》中的地域背景、角色、物事等,都带有宁波文化的鲜明特征,而这些烙有地方文化印迹的小说作品本身也是对于文化的一种自然传播。

中国作协《文艺报》、中国新闻网刊登文章“评《永远的紫茉莉》:小小说的艺术与文化基底”,对《永远的紫茉莉》进行推介。

目录

第一辑 乡土

 客轿

 发痴

 女巫

 三婶的主意

 道士小金

 大象

 烂屎阿三

 冬生的眼睛

 凑巧

 河上的男人

 冰糖葫芦

 尚婆婆

 一台戏

 大好人

 安乐王

第二辑 真情

 少了一朵花

 永远的紫茉莉

 一碗面

 爸爸的皮夹子

 墙上有耳

 老人和狗

 一只橘子

 地基

 哑 巴

 木槿花

 霉干菜

 雪雪的玫瑰花

 羊皮手套

 妈妈的布鞋

 婆婆

 电话

 人生何处无相逢

第三辑 尘缘

 一堵有诗的墙

 捉月

 携诗漂流的红叶

 一面分成两半的镜子

 看戏

 等待一个梦

 项链

 把我的颜色拿掉

 昙花

 野渡

 爱情曾经来过

 初恋

 钓竿

 码头

第四辑 万象

 一块罗西尼男士表

 出气

 大桶和小桶

 礼物

 新年的第一场雪

 玫瑰花的三种走向

 送口香糖的女人

 烟花

 马甲

 调包

 目光

 沙袋

 对手

 抽屉里的秘密

 不务正业

 老蔡的官运

后记

试读章节

郑店王来了兴致,今天去姚城,打算特地去看一场戏。

天蒙蒙亮,他就出发了。他穿了双半旧不新的草鞋,兜里塞了一双布鞋和两个馒头。出门前,特意经过儿子的房门口,顺手一推,这小子睡觉居然又没闩门。房里一股酒气,鼾声打得像响雷。“孽障,真是前世作孽,出了这个败家子儿。”郑店王长叹一声,步子沉沉地上了路。

“郑店王,出门办事?”路上的人半是招呼半是讨好。郑店王说:“姚城今日有滩簧班子,我去看看。”对方说:“你舍得跑那么远的路去看一场戏?”郑店王顾自走去,脚步轻盈起来。

“死老抠,那么长的一溜店,还穿着破草鞋装穷。”招呼的人冲着他走远了的背影咒上一句。

出了竹岙村,郑店王的脸渐渐舒展开来,嘴里还哼几句跑调的滩簧。他似乎想见戏场子里敲锣打鼓,生旦们齐齐地等着他到场呢。他没别的嗜好,就是恋着戏。到了横河镇上,几顶客轿闲置在路边,轿夫们一见是他,生意也懒得兜。打他们做生意起,这土财主就没坐过轿子。哪一天他坐了,除非是他又娶亲了。可郑店王正常着呢,离开横河,想着自己不坐轿,等于又多了一笔进账,他心里乐滋滋的。

郑店王穿了一身做客的衣服,他不想让城里人看不起他,似乎,看戏就得有相称的服装。他跑这么远去看戏,可他从来没在竹岙村大大方方地看过戏。每年有草台班子在乡村巡回演出,每个地方的乡绅、财主、富农总归得出点钱,请村里人看几场戏。这于他,简直是割他的肉要他的命。每当这时候,他总是借故东藏西躲。开戏了,锣鼓一响,他坐立不安,就像有无数条小虫在咬他的内脏,但他又不敢露面。他知道,出了钱的族长太公、王财主等就坐在台前的一排好位置,抽着旱烟嗑着瓜子洋洋得意。他也怕村里人看见他,讽刺他只进不出。只有夜里戏演到后半场的时候,他才把那顶旧旧的绍兴毡帽往下一拉,鬼鬼祟祟地向戏台走去。今天,姚城有戏,他可以痛痛快快地看了。他一进城,见无人注意他,就悄悄换下草鞋,拿出崭新的布鞋套上,气派地往戏场走。

戏是白看的,姚城的戏班到底比村里的要好些。那个唱花旦的娘们还真俊俏,像一枝杏花一样新鲜、水灵。上午的戏等他去时就结束了,他很不甘心。中午,吃了两个冷馒头,在树荫下等。下午倒是完整地看了一场。傍晚,他狠狠心买了一碗凉粉和一包豆酥糖,嘴里眼里都不停地“吃”,那心也忙得蹿上台子。夜里八点光景,他恋恋不舍地离开戏场,满脑子还都是戏里的人在走在唱。想想住旅馆得花一笔冤枉钱,倒不如赶夜路来得凉爽,他又换上了草鞋。

月亮躲到乌云里,他高一脚低一脚,刚走出城不远,后面隐隐有亮光,原来是顶客轿上来了。渐渐地,亮光映出他贴着地的影子,影子如航船,直往前奔,等到身影缩回脚下,客轿超过了他。“今天尽是好运气,有轿子上的灯笼照路。”他想。

他前边,灯笼照出亮晃晃的路,再远就朦胧了。眼见到了岔路口,那客轿拐进了他要走的那条路,那是通向横河的路。他乐了,心里喊:“老天保佑,这轿正和我同路。”今天这日子择得好,不仅看了戏还借了光。

客轿一进横河镇,他揣摩,坐轿的人必定在这下轿,谁能这么阔雇客轿?肯定是镇上的阔佬。那么,黑灯瞎火里,竹岙村的路就难走了,仿佛即将双眼被人蒙起黑布,他心里畏惧起来。

可是,客轿居然没有停下来的迹象仍执著前行,穿过街路,转入了他熟悉的土路,那条路正通往竹岙村,这么巧,就像事先约定的一样。

灯笼照得土路清清楚楚。他琢磨,客轿里坐的是谁?村里,还有谁实力能跟他相比?要不,就是姚城的富商来村里走亲戚?赶夜路,一定有要紧的事儿。他的心亮堂堂的,想,这是吉兆。

不知不觉,客轿进了村。该各投门户了,可是,那客轿仿佛要照顾到底,径直往他要去的方向走。

不出一会儿,客轿竟然停在他家的院门前,他脑子搜了个遍,也没有姚城的亲戚。只见轿子里走出一个熟悉的人影。

郑店王赶上前。儿子怔了一下,说:“爹,这么晚了,你还刚打烊呀?”

郑店王指着儿子,气得不行,挥舞着手说:“你这败家子,我穿着草鞋赶路,你乘着客轿摆阔,我辛辛苦苦攒钱,还不叫你给败光了?你去姚城做什么?”

儿子吞吞吐吐地说:“解解闷。”

郑店王撵着儿子打。妻子推开门出来护儿子。

郑店王愤愤地说:“坐吃山空,败家子,他倒想得开。”

那个晚上,郑店王家的院子,成了戏场。P3-6

序言

大约是2008年夏秋之际,赵淑萍发给我一组她新创作的小小说,流溢在作品文字间的才情给我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其时,她正在浙师大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回想起来,这或许是她小小说写作的起点,但从这几篇作品中透露出她对于小小说语言和故事的敏感与熟稔,极少生涩和练笔的痕迹。看得出来,她本人多年的文学浸淫和修养对于她的创作来说意义重大,而更为难能可贵的是,她对于小小说体裁特有的故事感觉和结构规律,保持了一种既契合传统又充满创意的理解。

从这个颇具高度的文学起点开始,近年来,赵淑萍的小小说创作进入了一个或许可以称为爆发期的阶段。她的作品频繁地出现在各类相关刊物上,并多次被《小小说选刊》转载,且收入多个当代文学和微型小说选本。在这个过程中,除了对于故事艺术的持续探寻之外,她的小小说写作题材也在不断地拓宽,小说的笔触从她所熟悉的浙东乡土和日常生活题材,渐渐延伸到了历史、官场以及对某种苍凉的生活感觉和微妙的生活参悟的捕捉中。她的《一堵有诗的墙》、《捉月》等作品,将遥远年代里的一份凄怆爱情从湮灭无闻的历史时空中钩沉出来,以小说的想象为两个无名而又不幸的古代女子各自补填了一枚命运的书笺。她的《新年的第一场雪》以一种有意平淡化了的叙述口吻,来讲述未脱却读书人气息的小官员胡乐乐的短暂仕途与意外死亡的命运。小说不露声色的叙述里透着对于特定文化下现代知识人的某种真实而又细碎、浮泛而又深沉的生活困境的洞察。小说的叙述在主人公死亡前后的时间里穿插跳跃着展开,描述包围在胡乐乐周遭的种种现实,但这位被设置为胡乐乐同事的叙述人却似乎从不表露出他本人对这些现实的观感。是因为身为小公务员的他没有思想吗,还是因为他已经沉沦到不屑于展示自己的思想,抑或是,他的思想正是藏在这些看似缺乏温度的文字之间,因为这样一种文字的面貌,很可能比任何切实的情感描述都更能传达对于人生现实的批判和对于人的生存困境的同情?

当然,赵淑萍写得最好的题材,还是她从一开始到现在都格外钟情的乡土世界。她的《女巫》、《三婶的主意》、《看戏》等作品,以饱满、水灵、精细中藏有质朴的语言书写三个乡间女子的命运:乡女凤儿因爱生恨,将自己变成了村里的女巫;漂亮、好脾性的三婶把自己的一辈子年华,毫无怨言地锁在了自家的院落里:女孩“她”执著守护着年少时爱的承诺,直到现实把它彻底击碎……作家似乎很喜欢以叙述的密度来挑战小小说文字篇幅上的限制,她笔下的许多人物都在短短的三两千字间走完了一生或者半生的旅程,这其中也包括上面提到的三个乡间女性形象。对于小小说来说,这样的写法既是一种突破,但同时也造成了作品艺术表现上的限制。以小小说的篇幅来覆盖一个人几十年甚至一辈子的光阴,在催生我们心头白驹过隙般的人生感慨之余,其讲述总显得略为匆促和急迫了些。这也是收入作家这本小小说集的不少作品给我留下的阅读印象。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特别欣赏赵淑萍的《客轿》这样的作品。这则作品秉承了微型小说最为经典的写作技法,将一个故事的情节浓缩在短短一天的时间里,更将情节高潮汇聚在一个小小的生活场景上。在这样密集的时间跨度里,作者有足够的思想和文字上的精力,来一步一顿、悠游不迫地谋划和布局整个故事。小说中,从郑店王的出行,到他在城里看戏的情景,再到他兴冲冲借着客轿的亮光走回村里的过程,处处布满了可以品咂的细节,而这些细节又紧紧围绕着主角的“吝啬”特征展开,从而使整篇小说犹如一根枝叶密集的树条,显出一种小巧、紧凑、均衡之美。作品取用了一个既符合传统乡村生活的现实、又具有高度戏剧性的生活事态,并充分运用了小小说特有的夸张手法,将一个一毛不拔的传统乡绅形象,无比生动地推到了我们的面前。尽管我们很难说这样的作品中包含了多么了不起的微言大义,但它毫无疑问为我们提供了一次充满罕见的悬念感和愉悦感的故事体验,而我认为,故事正是小小说最本质也最重要的那个核心,对这个文类来说,它的意义不但先于高远的思想,甚至也先于语言上的经营打磨。

由于对《客轿》的特别偏爱,2009年,我在选评《中国儿童文学分级读本》时,完全不顾它是否隶属儿童文学作品的身份疑虑,将这篇小小说收入了读本中。

赵淑萍小小说的文字也显示了颇强的锻造力。在总体上,这些作品的文字无不显出一种成熟、流畅、圆润、雅致的质感,而落实到具体的作品中,它们又会随物赋形般地呈现出各个不同的气质。像《三婶的主意》这样的作品,其语言在细巧中带有一种淳朴自然的清新感,像《捉月》这样的作品,故事的语言则更多地显示出一份婉曲逶迤的江南诗意和风情,而在《客轿》、《凑巧》这样的作品中,作家灵性飞扬的文字洇染了乡间传统生活的瓷实气息,仿佛一个个沉沉稳稳地坐定下来,着实地落在纸页上,但又处处洋溢着乡间语言的朴实而又活泼、新鲜而又生动的意味。在作家的小小说作品中,后者是我最为喜欢和欣赏的一种文字感觉。

赵淑萍的小小说创作有着这类文体中不多见的地域文化意识。作为来自宁波的小小说作家,这个城市的新旧文化及其更替变迁为赵淑萍的小小说提供了特殊的素材和文化养分,比如《客轿》中的地域背景、角色、物事等,都带有宁波文化的鲜明特征,而这些烙有地方文化印迹的小说作品本身也是对于文化的一种自然传播。我想,在淑萍接下去的小小说写作中,这一从《客轿》开始就显露出其特殊魅力的文化基底,或许不应当被轻易放弃,而作为一个在宁波度过了十载青少年岁月的异乡人,我也期待着从淑萍的小小说中读到更多与这座城市有关的独特文化记忆和传统。

方卫平 于浙江师大红楼

2011年9月29日

(作者系浙江师范大学儿童文化研究院院长,浙江省作家协会主席团委员,浙江省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

后记

2008年,我的第一本散文集《自然之声》列入宁波市文联组织出版的“浙东作家文丛”。当我拿到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文集时,感觉犹如南风拂面。感谢文学,自从和她相伴,我被一种深邃、博大、辽远的东西所包裹,她使我的人生充实、丰盈、美好。

感谢宁波市文联,原先,我只是一个用文字偶吟遣怀的业余作者,她的扶持和呵护使我在文学上有了更高的追求。从此,我有了一个家,在这个大家庭里,人们声气相通,互相用文字温暖、慰藉。感谢文联的领导,在他们身上我没有感受到任何官味,有的是朋友、师长般的关怀。感谢宁波作协的那些前辈们,他们都对我有过指引。

这一本小书,是我几年小小说创作的积累。小小说这种自由轻灵有独特审美意趣的文体,进入了我的生活,使我对小说有了最初的体验,使我的叙述体态更为自由、写作的视野更为开阔。一些小小说名家、编辑的指点和帮助,使创作时间不长的我,避免走弯路、岔路,从这点上来说,我很幸运。但我知道,要使小小说玲珑的外形和强大的精神结合,艺术的虚构和生活的真实融合,还得进行艰辛的跋涉和探索。我更想从创作小小说开始,一点点积攒叙述的功力和底气,从而走向更宏大的叙述。

在这条漫无止境的路上,我迈出了一步,我将继续迈下去。

赵淑萍

2011年11月15日于宁波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8:5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