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于2008年2月出版,共31万字。这是以国内拍卖界著名企业的创业者和著名学者为主要访谈对象,并经过整理撰写而成的一本书。书中汇集了中国嘉德陈东升和王雁南、翰海拍卖温桂华、范干平、林一平、黄小坚、法律专家田涛、王凤海等在内的24位人物,并以他们从事拍卖前的个人经历、进入拍卖业的渊源、创业过程以及企业经营中的重大拍卖事件的回顾为主要内容。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槌起槌落(对话中国拍卖精英)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李滨 |
出版社 | 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是由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于2008年2月出版,共31万字。这是以国内拍卖界著名企业的创业者和著名学者为主要访谈对象,并经过整理撰写而成的一本书。书中汇集了中国嘉德陈东升和王雁南、翰海拍卖温桂华、范干平、林一平、黄小坚、法律专家田涛、王凤海等在内的24位人物,并以他们从事拍卖前的个人经历、进入拍卖业的渊源、创业过程以及企业经营中的重大拍卖事件的回顾为主要内容。 内容推荐 本书是反映拍卖界精英人物的一本书,受访嘉宾大多是拍卖业的元老,也是风云人物。我力图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职场闯荡,反映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与拍卖的不解渊源。与拍卖的牵手圆了他们的事业梦想,也让他们体味了创业和开拓市场的坎坷和艰难,经历了人生和事业的瓶颈与挫折,应对了各种危机和挑战,并最终成就了他们的快乐与成功。 目录 王凤海 拍卖是有生命力的 王刚 叩开记忆之门 王雁南 往事如歌 甘学军 书生而已 田涛 与拍卖风雨同行 石铭 心灵的自由 朱大卫 感受时光匆匆 刘成淑 激情人生 刘耀华 永不松懈 张青 品味生存之道 林一平 与您共话拍卖成长史 范干平 魂牵梦萦的岁月 金少俊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陈东升 弹指一挥间 陆昂 守候心中的梦想 季涛 追求“博”的境界 林培勋 洗去铅华走市场 祝君波 心中一段情 郑晓星 路在脚下延伸 黄小坚 狂沙淘尽始见金 郭亚峰 在寻梦的路上坎坷前行 温桂华 一生的事业 雷敏 在挑战中感悟生命真谛 瞿金叶 性格决定命运 试读章节 采访王凤海是在他家附近的一个茶馆里,环境雅致、乐声低扬,在这样的氛围里,回忆变得异常温馨。看着茶艺小姐熟练的动作,我们便先聊起了茶,从龙井、乌龙聊到了极品大红袍。王凤海随口说起曾在福建喝过的稀有大红袍的滋味,满屋溢香,回味缭绕,人口先苦而后甜,那茶能让人象喝酒一样地醉了。我不由得想:其实生活和事业也是一样,难免先苦,而后甜。如果一直苦,便得学会以苦为乐、苦中作乐,也就不觉得苦了。大苦而后甜更是境界。 王凤海总是谦虚地说自己一直是个打工仔,打过不少工,论成就基本属于一事无成。在拍卖业忙忙碌碌地干了这么多年,他从一个独特的个人视角见证了整个行业的发展历程,并为此付出了自己无数的心血,亲身经历的许多事情聊来都是滔滔不绝、历历在目。2006年,仍然忙碌和劳累的日子里,王凤海却添了额外的开心,因为他快当爷爷了,儿媳的预产期和儿子的结婚纪念日是同一天,巧合得让人惊喜。说起儿孙,王凤海的脸上全是满足和欣慰,仿佛半辈子的努力都有了寄托和归宿。 转眼到了五月,王凤海居然提前当上了爷爷,他快乐的心情顺着电话线就传了过来,“这小家伙着急,提前出来了。”论实际年龄。王凤海已经快六十岁了,可他说自己的心理年龄挺小,还不老。回首过往,笑看人生的各种境遇,有知足也有苦闷;面对各种取舍和抉择的岔路口,有坚守也有彷徨,但他最终还是坚持了下来。子孙和事业这两大人生乐事,品味起来,也像那茶吧,苦中带甜,让人甘之如饴,并且历久弥香。 从坦克制造专业毕业生到拍卖专家 时任中国拍卖行业协会副秘书长的王凤海在拍卖圈里人称“王处”、“王主任”,生性和蔼人缘极好的他却有一个大家想不到的出身:毕业于坦克制造专业。毕业后他曾在兵工厂当过十六年工人,进入拍卖业前又在物资系统工作了十年时间。 王凤海家在农村,父母虽然都是农民,也不识字,却辛苦而坚定地一直供他上学。从农村小学毕业后,王凤海以优异成绩考取了石家庄市第二中学,户口也令人羡慕地转到了城市。初中毕业后,王凤海没能按照自己的意愿上高中、读大学继续深造,而是考取了不用掏学费、国家管吃管住的军工院校,并开始学习坦克制造专业。 四年的学校生活结束后,他被分配到山西的一个三线兵工厂工作。这个兵工厂在偏僻的深山里,生活条件异常艰苦,由于地处高寒地区,一年当中有一半多时间相当寒冷,需要人工取暖。王凤海在这个工厂从事的第一份工作是烧锅炉,月薪二十九块五,按他的话说算是知识分子接受再教育吧。再教育期满,他被正式分配到热处理车间当工人。凭着过人的能力,他又陆续被调到宣传科、生产计划科和工会等部门并提干,就这样一直工作了16年。王凤海感慨地说:“这16年兵工厂经历的最大收获,是养成了信念坚定、处世谨慎、办事认真的性格,在之后的人生经历中使我获益匪浅。” 随后,国家兵工布局进行调整,王凤海所在的兵工厂也面临搬迁。1984年初,他离开山西回到老家石家庄工作。那时正是改革开放显露苗头的时候,他被招聘到石家庄市物资局信息情报处工作。 当时,人们对信息的概念还很模糊,什么是信息?信息情报处是干什么的?在人们的种种疑问中,一个只有两名工作人员的石家庄市物资局信息情报处正式成立。1984年8月,由石家庄市物资局倡议发起、16个省会城市参加的物资局经济信息情报网也在石家庄正式面市,人民日报还为此专门编发了报道文章。此后,由河北、山西、内蒙等省众多城市参加的各类物资经济信息及协作网也如雨后春笋般先后组建。一时间,物资信息成为各地物资部门的一项热门工作,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长期施行严格的计划经济,在钢材、木材、建材等生产资料供应上体现得尤为明显,物资部门给人的感觉也相当神秘,产品怎么生产、材料怎么使用,给你几吨、给他几吨,都有严格的计划,物资局的工作就是根据国家统一计划,并按照当地计划委员会制定的指标,将物资供应到工厂或有计划的单位。 20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计划经济体制、尤其是生产资料供应体制受到了强烈的冲击。王凤海到物资系统工作以后,很快就意识到计划供应与真实市场需求之间的严重脱节,“我老家的农民想盖房,需要钢筋却没地方买,而国家分配给一些企业的钢筋,他们并不需要,就放在物资部门的仓库里。个人想要只能托人走门儿或到私人那去买,按当时的行情,如果国家每吨卖600块,私人那里1300块都买不到,一个小家庭想用点钢材相当麻烦。”。 “我的一个亲戚当时是石家庄金属材料公司的总经理,春节时我去串门,听他聊起有些企业分配的物资用不完,就那么在库房里闲置着,而有需要的企业如果没指标就不能买,结果无法周转只有等死”。王凤海就给舅舅出主意,“你把库房里积压的东西卖给需要的企业多好,交换也行,然后把材料的差价补给有计划的企业,这样大家就能互惠互利。”此后,他就经常琢磨着如何帮舅舅把业务搞得更好,闲暇时也把那时的一些作法写成小稿件,在国家物资局和河北物资局的刊物上发表,并介绍了在石家庄把计划内、计划外物资实行统一市场价销售的做法。 P2-4 序言 由本书出版想到的 一件想做的事情,因了一种第六感、一个思路和想法、一种內外力的共同推动,以及一段不算长也不算短的时间,成为了现实。除了书中形成铅字的内容外,仍有一些设想,因为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来不及实现。如果大家基本认可,我已开心了,就算是抛砖引玉吧。 下面的段落是我近年来对拍卖、拍卖业和拍卖人的一点想法,想到哪儿,就断断续续地写下来,现收录于此,是以为序,也和大家分享一下我的感受。 本书是反映拍卖界精英人物的一本书,对话的嘉宾大多是拍卖业的元老。也是风云人物。我力图通过他们的人生经历和职场闯荡,反映他们对生活的感悟和与拍卖的不解渊源。与拍卖的牵手圆了他们的事业梦想,也让他们体味了创业和开拓市场的坎坷和艰难、经历了人生和事业的瓶颈与挫折、应对了各种危机和挑战,也最终成就了他们的快乐与成功。 本书的受访嘉宾只是拍卖业中的一部分,不可能面面俱到,却也很有代表性。他们身上有着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拍卖人的特质,也带着文革前出生的人共同的历史烙印,形相似而各自神不同,他们中大多数人插过队,是恢复高考后的大学生,并在而立之年融入市场经济大潮,又有一些是学中文的,还有许多当过老师,他们的人生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以及国家和社会的变迁而峰回路转,生活之路渐次展开。他们申的一些人善于表达,而有些人却不善此道,但我相信他们身上都有一车的经历和一肚子的故事,经历了困苦却没有沉沦的故事,而责任感、荣誉感、成就感,还有那种回忆陈年往事时的伤感,所有的感觉中都透着快乐。 由精英二字想到的 想了半天书名,如何才能突出、响亮、有代表性,自然地想到了精英二字。这两个字虽然响亮,却在社会上被叫得太多了点,像“白、骨、精”,而精英太多了便没了区别,使真正的精英成了稀有动物,不知是否物极必反,外国人对于精英的理解据说已趋于贬大于褒,我以为,很多人无法承受这两个字的品评,无法承载这两个字的厚重,所以它像商业和娱乐时代任何泛滥贬值的东西一样,让人兴奋的同时也变得日益乏味。其实精英并非完人,精英也会有过失、也会有缺陷,但是一个人只要有让自己区别于常人的贡献、作为、以及魅力就够了,便可以在各种大圈子和小圈子中、哪怕仅仅是在自己的心中留下可以书写的一笔。基于这种想法,我仍然想在一个小行业,一帮并非“大人物”的群体中用上“精英”二字。就像和平年代的英雄情结一样,虽然有些虚幻,却是心灵深处的一种终极向往,因为无论哪个时代、无论什么人群,都需要一种精神,不掺和杂质的、纯粹的精神,以及一种光荣与梦想。 …… 本想将这本书在年初发表,也为拍卖业的大庆助个兴,但是未殳赶上。不过没关系,事是一点点地做出来的。写完这些文字时,感觉莫名的空虚,因为书稿即将出版,压力没了。可能很多拍卖人也有这种感受,在一次次的精彩亮相之后的空虚。但是,每一场拍卖结束之时,就意味着下一场的开始,于是。我们接着给自己施加压力,在一次次忙得不可开交中,在才华一次次被施展之际,在被惯性、责任和荣誉驱使着继续句前时,不仅脱胎换骨、完成了新的蜕变,并且充沛了元气,激情如从前。 感谢季涛先生、范干平先生、王凤海先生以及所有的受访嘉宾,感谢你们的鼓励和支持。虽然拍卖业的大庆已过,我仍想借此机会将本书以我个人的名义: 献给中国拍卖业恢复20周年、《拍卖法》颁布10周年 献给本书的嘉宾和所有感同身受的人们 献给自己 2007年11月]9日于北京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