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哈佛日记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学勤
出版社 高等教育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哈佛日记》是作者王学勤是过去几年间在职参加国外培训期间的课后笔记。是以日记形式复习学习所得、咀嚼消化、排遣胸臆时的真情实感。是每天课后及参加集体活动后,敲击键盘,一字字、一句句突击录入的产物。包括哈佛日记、新加坡受训记、日本受训记三篇,都涉及干部培训的话题。

内容推荐

《哈佛日记》是作者王学勤的日记,包括哈佛日记、新加坡受训记、日本受训记三篇,都涉及干部培训的话题,而且哈佛班或“裸学”班都曾有过一定范围的议论或关注。本书的关键在于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从这个角度,任何培训的精髓,只有一个: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目录

哈佛日记

新加坡受训记

日本受训记

试读章节

在杨部长讲座前,提前半小时专门安排卢迈秘书长的特别讲话:六点要求。按照杨燕绥老师的说法是,因为上一期出访出了一点事,所以多了这半小时的讲话。秘书长的要求,在我记录中主要就是,尊重异性;转变身份;注意称呼等等。

秘书长似乎对男同学特别不放心。其实对我们来说,谁不知道珍惜自己的前程呢?!

白墙上刷白水,等于没有。如果要出事,仍然会出。

飞机飞行平稳,只有嗡嗡的轰鸣声。

由于年龄和工作的磨炼,年轻时对理想生活的向往,早已转化成每天的刻苦和永远不停歇的工作。出乎意料的是,很多老朋友都对美国此行予以充分评估。

八月十一日,在清华上课时,吴志功来电话,我发短信告知,正在上课,请中午联系。中午通话,老吴第一句话就是,你博士了还学什么。我说,是学习公共管理。他不以为然地说,你学党史的还要学?及至说明不久要去哈佛学习,马上听到的声音是:“值得值得太值得了!”从事外国教育研究的专家如此肯定去哈佛的重要性,但随即又明知故问,“你外语行吗?”回答有翻译后,吴说,“有翻译也短了一块呀!”令人伤心的“揭短”,但确实无可奈何啊。

临行前,在苏州的大学同学来电话,告知下周来京,找说明出国学习无法接待。对方马上说,苏州原市长杨卫泽参加过这个学1960年生于苏州。1978年后,就读于南京工学院(现东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法学博士,高级编辑、教授。曾在北京师范大学团委、北京市委宣传部、北京市东城区委等单位任职。著有《陈独秀与中国共产党》、《中共党史若干著作研究》。

手头的工作是边学习边移交的,第二批先进性教育活动的主管工作,作为学习期间唯一的任务,要善始善终。善始,做到了,在清华学习期间,想方设法安排时间开会动员、听取汇报、与巡回检查组沟通情况等。善终,则要成为憾事。离京前夕,在请示赴朝同志之前,我就与先进性教育办公室同志沟通,这项工作很可能要由部长亲自担当了。昨天,赴朝同志数次电话商议干部安排工作,同时果然明确,先进性教育工作由自己承担。

由于一开始就迟到了两天,开班仪式和重要的第一课都没有参加,因此对整个学习任务难免有些摸不着头脑……

真是出乎意料,时隔仅仅一个多月就要再次赴美。而第一次去美国考察,则是在相距十年前的1996年。

三访美国,工作内容各不相同。第一次,也是我平生第一次出国,是考察社区问题,属于社会科学理论研究范畴。当时,社区的概念刚刚传人中国。首站芝加哥,留下深刻的美好记忆。相比之下,那次对纽约的感觉特别不好。还值得回忆的,就是当时同行的同事在选购商品时,为两次重复购买了Made in China的物品而哭笑不得。当时,所到之处,感叹最多的是,谁如果改革开放前来美国。真是要惊讶的!那次回国时,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是猛然间觉得首都机场高速公路灯光昏暗,如同农村。

十年后的第二次,就是一个月前,带领北京人民广播电台音乐台的“中国歌曲排行榜”到美国举行颁奖晚会。地点是拉斯维加斯和大西洋城。当购物时发现铺天盖地基本上都是Made in China的时候,两场分别在深夜甚至凌晨安排在两个赌场进行的演出活动,居然能让数千座位的剧场几乎坐满。几乎全是中国观众。差点让节目主持人串场解说时忘记了这是在美国本土举行的活动。

第三次,还有七八个小时,又一次要降落美国。在哈佛的学习任务是早已明确的,但此前还要先安排几天的实地考察。  刚到首都机场贵宾室,六十个同学还没有都坐下,卢迈秘书长就打招呼:航班信息有误,没有推迟,还是正常起飞……这一个多月来,这样的随意性变化实在太多太多,甚至让人觉得与公共管理高级班相距太远。

在出境检查口,一些放在香烟盒里的打火机,还是被检查发现,予以扣留。飞机上标示得更明确,没有一处允许抽烟。

起飞不久,乘务员开始送饭了,也不知道算晚饭还是夜宵。有同学带头提议,因为刚吃过晚饭,这顿饭可以推迟。结果,乘务员协商后,安排这顿先吃早餐,简单一些,晚餐换到明天早晨吃。呵,马上开始的考验还多着呢。

熄灯了。前后左右的同学都开始了高空休眠。

此时此刻,不知道大家都在思考什么样的问题。我思忖,以往的经验证明,从现在起,工作上的事,真的只能束之高阁了。

人说,开会不当组长,出国不当团长。这次出国,轻松得连“学长”都不担任。不知怎的,却想起了以往带队出国考察时的艰辛,几乎全都在细小问题上。

此次出国,虽然课程表上列出的出国教育只有一次,但实际上安排的内容丰富多彩。一次是中组部干教局李伟民谈《怎样认识美国》。从美国的开国历史讲起,以爱国主义教育收尾。一次是外交部副部长杨洁篪作有关《国际形势与中美关系》的讲座。杨部长有许多新的观点,譬如,认为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中美经贸关系成为中美关系的“压舱石”、“晴雨表”;战略伙伴关系现在也有点用滥了,贬值了。(P4-6)

后记

这是旧作。是过去几年间在职参加国外培训期间的课后笔记。是以日记形式复习学习所得、咀嚼消化、排遣胸臆时的真情实感。是每天课后及参加集体活动后,敲击键盘,一字字、一句句突击录入的产物。具有原始的真实性和不可复制性,当时无暇、以后无需、现在无从核实。付梓之际,做了一些减法,删除了可能产生歧义的片言只语,省略了纯属个人生活感受的段落。

时隔数年,对照当初,反思受训的方方面面,窃以为,还有点阅读价值的或许是哈佛案例的一鳞半爪。新加坡的治国理念与日本授课者的一家之言,也有一些值得回味的地方。毫无疑义,最感兴趣也最令人感兴趣的,或许是我的一个个同学。所有的所有,没有丝毫的刻意,更没有任何褒贬,仅仅属于第三只眼睛的观察而已。每个同学都有许多精彩的故事,每个同学学成上岗后都有很多的进步。我的记叙,至多就是一位独钓者的钩沉。

无法回避,三篇日记,都涉及干部培训的话题,而且哈佛班或“裸学”班都曾有过一定范围的议论或关注。其实,这些,都只是一种说法,如过眼烟云。个人体会是,干部培训,历来只是培养方式之一。关键在于学用结合,学以致用。从这个角度,任何培训的精髓,只有一个: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有时,学与不学不一样;有时,学与不学没有什么不一样。干部在职学习是一门科学,自有其内在的规律,随时空和主体对象的变化而状态不一。集中培训只是方法之一。大规模培训之重要,不仅在人数多、时间长、覆盖广,主要应为影响深远。

需要说明一点,由于语言的隔阂,特别是由于理解方面的限制,所记的大量授课内容,均未经授课者确认,也未核对讲义原文,错漏之处难免。见仁见智吧。宽。还特别提醒我们,看书是学习,交流也是学习,要更多地了解美国,知己知彼;要学会讲“废话”,烘托气氛,任何场合都能够接得上去;稿子不要太长,要学会演示,等等。杨部长的讲座语重心长,给人全新的思考角度。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6 23: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