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事业教育科学教育艺术》(作者吕型伟)是 “中国当代教育论丛”之一,书中收录了《对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些看法》;《学陶有感——为纪念陶行知诞生100周年而作》;《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关于教育科研管理问题的意见》等文章。
1.我们究竟在探求什么(代前言)——新中国成立后基础教育的回顾
2.改革中等教育结构势在必行
3.让孩子们的聪明才智得到充分发展
4.必须重视历史课教学
5.中学教育应当回答的三个问题
6.在教育科研规划总结大会上的讲话
7.在上海市中学校长会议上的讲话
8.我们是怎样使中学生犯罪率大幅度下降的
9.教育改革与教育科学研究
10.开创学校教育的新局面
11.抓紧改革农村教育
12.普通教育的整体改革与农村教育改革
13.树立新的教育思想+
14.现代化建设与普通教育
15.新技术革命与普通教育
16.放宽视野,解放思想,扎扎实实地在教育科学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下工夫
17.创建两个渠道并重的教学体系,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
18.“第二渠道”教育对人才开发的作用
19.“第二渠道”再议
20.关于“第二渠道”的几个问题
21.试论新的基础观
22.要为创建有中国特色的教育体系而努力
23.对当前中学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看法
24.繁荣教育思想是时代的呼唤
25.改革传统教育,实现四个转变
26.关于培养创造才能的几点认识
27.开展百家争鸣,繁荣教育科学——纪念“双百”方针提出30周年
28.谈谈如何端正教育思想
29.对当前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几点看法
30.谈谈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教育
31.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教育特点初探
32.德育问题思考
33.艰苦探索的四十年
34.对课程改革的几点意见
35.对中小学课程、教材改革的一些看法
36.在沿海地区农村教育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
37.论基础教育
38.关于教育的功能、培养目标和德育
39.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
40.成功教育和教育的成功
41.对上海浦东新区教育的思考
42.社区教育的普及与高层次发展——再论教育社会化、社会教育化
43.学陶有感——为纪念陶行知诞生100周年而作
44.半个多世纪的回顾
45.东方传统道德与青少年教育
46.让思想冲破牢笼
47.必须充分认识教育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48.社会主义教育模式的求索
49.为了中国出世界第一流的教育家
50.立足于孩子成“人”
51.贵在真干、实干——纪念“三个面向”题词十周年
52.希望多一些学者型、专家型的校长
53.关于教育科研管理问题的意见
54.招点“自费生”有何不可
55.应有全面、健康、优化的家庭教育——关于“陪读”问题一席谈
56.抓住家庭教育的重点——德育
57.为创建社会大教育体系而奋斗
58.世纪末的反思
59.试论“基础分流”
60.面向21世纪的中小学教育模式实验
61.名校、英才与成才学问
62.关于中小学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验的几个问题
63.面向未来的教育
64.改变划一模式,优化育入环境
65.爱——教育的生命之泉
66.深入研究社区教育的定位与发展
67.关于课程教材改革的探索
68.课程改革——教育改革的核心
69.我所关心的一些教育热点
70.亦谈素质教育
71.把什么样的教育带入21世纪
72.发展个性,开发潜能
73.关于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几点思考
74.要创立一种充满活力的教育模式
75.教育改革与家庭教育
76.时代在呼唤新的教育思想
77.邓小平教育理论与教育改革
78.德育:21世纪教育的灵魂
79.关于推进课程教材改革的思考
80.接受新思想,促进课程教材改革
81.培养创新才能是素质教育的重点
82.社区教育与“人才带”
83.谈谈中国特色的社区教育
84.一个可以大有作为的领域——关于民办教育的几点看法
85.我对民办教育的一些想法
86.要充分开发每一个人的聪明才智
87.要让才智高的学生得到更好的培养
88.要重视英才教育问题
89.抓住时机,开发潜能
90.从中外家庭教育传统谈起
91.展望21世纪的教育
92.关于德育问题的思考
93.漫谈社区教育的氛围、功能及发展
94.积极推动民办教育的发展
95.民办教育的发展在于质量与特色
96.学习《儿童权利公约》,履行国际义务
97.怎样做一个农村小学好校长
98.中国农村教育及其现代化
99.把德育工作建立在人文精神的沃土上
100.关心下一代就是关心未来
101.我有一个梦——在庆祝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建所二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02.要学点教育史——关于教育创新的一次谈话
103.在国际社区学习中心会上的发言
104.学习民族教育家陈鹤琴先生引发的思考
105.和谐是民族精神的灵魂
106.教育缔造和谐社会
107.教育事业·教育科学·教育艺术——《李吉林文集》总序
108.在新的起跑线上的思考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