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从岁首到年终(路易斯经典选粹)
分类 人文社科-哲学宗教-伦理学
作者 (英)C.S.路易斯//帕特里斯·S.克莱因
出版社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C.S.路易斯(1898-1963),是20世纪英国一位具有多方面天才的作家。他26岁即登牛津大学教席,被当代人誉为“最伟大的牛津人”。

《从岁首到年终(路易斯经典选粹)》摘选了包括《反璞归真》、《地狱来鸿》、《荣耀的重负》、《痛苦的奥秘》等诸多风靡世界的路易斯作品中的精彩片断,读者可与他相伴365天,使喜爱他的人天天受益。

内容推荐

C.S.路易斯,还曾撰写了《反璞归真》、《四种爱》、《地狱来信》、《荣耀的重负》、《痛苦的奥秘》等众多脍炙人口的励志佳作,这些作品帮助读者认识自我,体认真理,直到如今还继续启发着成千上万的人理解信仰的真谛。

《从岁首到年终(路易斯经典选粹)》摘选了路易斯诸多风靡世界的作品中的妙言哲语,读者可与他日日相伴,使喜爱他的人在他们的精彩话语里天天受益!

《从岁首到年终(路易斯经典选粹)》由何可人、汪咏梅编译。

目录

序言

一月

二月

三月

四月

五月

六月

七月

八月

九月

十月

十一月

十二月

注释

路易斯年表简编

试读章节

1月1日

假如我们真的找到了他

在我们自以为孤身一人的时候,发现生命的迹象总是一件令人震惊的事。“当心!”我们喊道,“它是活的!”因此;正是在这个关键的时刻,有如此之多的人一如果我碰到这种情况,或许也就这么做了——一对基督教退避三舍或是止步不前。一个“非人格化的上帝”——这个说法勉强可以接受。一个代表了真、善、美的客观的上帝,存在于我们自己的脑海中——这个说法要好一些。一种从我们身上奔涌而过的无形生命力,一种我们所能释放的巨大力量——这个说法再好不过了。然而上帝自身,那活生生的,手执绳索另一端的上帝,却或许正在神速地向我们靠近,就像猎手走近猎物,君王走近臣民,丈夫走近妻子——这与我们的想象全然不同。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刻,一直在玩捉贼游戏的孩子们会突然屏住呼吸:大厅里是否真的出现了脚步声?就是在这样一个时刻,一直在玩“人找上帝”的宗教“游戏”的人们会突然彷徨退缩。假如我们真的找到了他呢?这可不是我们的本意!更糟的是,没准他已经找到我们了。

1月2日

想象·只有灵性的帽贝

许多人事先就抱有这样一种观念:无论上帝是什么样的:他肯定不会是基督教神学中那个有形有态、栩栩如生、心甘情愿而且积极作为的上帝。为什么他们会这样想?我认为原因如下:让我们假想一只有灵性的帽贝,帽贝中的圣贤,在沉醉于异象的时候瞥见了人类的身形。为了向他的弟子们表达这一形象,尽管他们也经历过一些异象(固然比他要少),他却不得不使用许多否定性的措辞。他必须告诉他们,人类没有贝壳,且既不附着于岩石之上,也不被水所环绕。而他的弟子们多少都经历过一些有助于体会这一事实的异象,因此确实对人的概念有所了解。但随后来了一些满腹经纶的帽贝,他们负责撰写哲学史并讲授比较宗教学,自己却从未经历过半点异象。因此,从那位帽贝先知的话中,他们惟独把握了那些否定句。在没有任何正面见解加以矫正的情况下,他们从中建立起这样一幅画面:人就是一种软绵绵的水母(没有贝壳),不生存在任何特定的地方(不附着于岩石之上),且从不摄取任何养料(不会有水流送来食物)。出于在传统上对于人的敬畏,他们断言,在广袤的虚空中做一只挨饿的水母就是存在的终极模式。任何一种将明确的形态、架构和器官赋予人类的教义,都被他们视为粗鄙和物质至上的迷信思想。

1月3日

脱下这个,乃是为了穿上那个

我们自己的情形恰如那些满腹经纶的帽贝。伟大的先知和圣贤对于上帝都有一种直觉,一种完全正面的、具象的直觉。因为对上帝的存在哪怕仅仅是窥豹一斑,他们也已经明白,上帝即是整全的生命、力量和喜悦。因此(而别无他由)他们必须宣称,上帝超越了人的诸多局限性,包括我们所说的个性、激情、变化和物质性,凡此种种。上帝的正面属性与这些局限毫不相容,而这一正面属性,恰是所有否定性立论的惟一基础。但当我们做着狗尾续貂的工作,试图建构起一个理性或是“开化”的宗教时,我们便把这些否定性措辞(无限的、非物质性的、无欲念的、不可改变的)全盘端来,未经过任何正面直觉的修正就肆意使用。在每一步建构中,我们都必须将某些人类的属性从对上帝的观念中剔除出去。但剔除人类属性的惟一理由,是要为一些正面的神圣属性挪出地方来。借用圣保罗的话,脱下所有这些,并不是要使我们对上帝的观念变得“赤身露体”,一无所有,而是为了穿上别的。但不幸的是,我们怎么也穿不上了。当我们为上帝去掉一些微不足道的人类特性之后,与那些渊博或睿智的帽贝一样,我们便智穷才尽,再也无法表达出神性那种令人眩晕的真实和有形,去填补这一缺口。这样一来,在一步步的提炼过程中,我们对上帝的观念便愈发贫瘠,最终只落得一幅可悲的画面(一片无边的死海,一片远离星辰的空旷天空,一片散发着白光的苍穹)。最终,我们所得到的仅仅是零,我们所崇拜的也仅仅是一无所有。

1月4日

尝一尝,看一看吧!

基督教通常认为,只有照上帝的旨意行事的人,才会懂得真义,这个说法在哲学上是正确的。想象力多少会有点帮助。但是在道德生活里,尤其是在属灵生活中,我们都能感觉到一些实实在在的事情,它们能够立即纠正我们上帝观中日益增长的虚空。即使是一丝无力的悔意或是模糊的感激,至少在某种程度上,都会阻挡我们跌向抽象主义的深渊。正是理性自己告诉我们,惟独在这件事上我们不可倚赖理性。因为理性自己知道,她不可能脱离物质而工作。当你清楚地明白,仅仅依靠推理,你不可能知道猫咪是否藏在衣柜里时,正是理性在低语:“走过去看看吧。这事我可管不了:全要靠你的感觉了。”所以你看,理性无法提供可以纠正那种抽象上帝观的材料。她反而会头一个告诉你,去运用你的感觉——“尝一尝,看一看吧!”因为她必会向你指明,你现在的立场是何等荒唐。只要我们依旧是些满腹经纶的帽贝,我们就会忘记一个事实:如果没有人比我们更清楚地见到过上帝的形象,我们甚至都没有理由去相信上帝是非物质的、不可改变的、无欲念的,以及其余所有的说法。甚至那些在我们看来是如此明智的否定性知识,也不过是更高明之士的正面知识所留下的遗迹——不过是神圣的浪花退去时留

1月5日

善的敌人

有人说,如果存在着这样一位上帝,一种非人格化的、绝对的善,那你一定不会喜欢他,也不会为他伤脑筋。这种说法毫无意义。因为棘手的是,你自己就有一部分站在他那一边:他憎恶人类的贪婪、狡诈和剥削,而你也真切地表示同意。你可能想要他为你开个特例,暂且放过你这一次;但是你在内心深处明白,除非这世界背后的力量对于此类行为抱有真实而坚定不移的憎恶,否则他就不会是善的。另一方面,我们知道,如果存在一种绝对的善,那它一定会痛恨我们大部分的所作所为。这就是我们所处的可怕困境。如果宇宙并非由绝对的善所掌管,那我们一切的努力最终都将付诸东流。但如果答案是肯定的,我们却每天都在使自己变成那位良善的敌人,而且每天都并不比前一天有所改进,因此我们的处境仍旧是无望的。我们没有它就不行,有了它还是不行;上帝是惟一的安慰,又是最大的恐怖;他既是我们最需要的人,也是我们最想躲开的人。他是我们惟一可能的盟友,而我们却又使自己成了他的敌人。有些人说起绝对良善的叩问,就像在谈论一件好玩的事。这些人真该三思。他们仍旧只将宗教视为儿戏。良善既是最好的避风港,又是最危险的悬崖——到底是哪一个,取决于你做出反应的方式。而我们的反应通常都是错的。P3-7

序言

人生在世,都追求一个“好”字——吃、穿要好,住、用要好;学习要好,工作要好;爱人要好,家庭要好;身体要好,事业要好;国家要好,社会要好……

然而,最要紧的是:“自我要好”!

因为,前面那’些东西的好,首先要在“自我”看来好,目的是让“自我”变得好;那些东西的好,要靠好的“自我”去判断,要靠好的“自我”去争取,要靠好的“自我”去欣赏。

我不说最要紧的是要“人好”,因为这么说时,我们常常会想要“别人”变好,而不是想要“自己”变好。可是,每一个“自我”都不好,哪里又有“人好”呢?别人能变好,自己又为何不能呢?

也可以说最要紧的是“为人要好”——设想你有一位邻居腰缠万贯、身强力壮、上下亨通、事业兴旺……人间“好事”他都占尽,可是那人却坏,为人“不好”,你和众人会作何等想法?即便是想要他那些好东西,也不想变成那个人罢?

然而,人又不是生来就会“为人”,“自我”不是生来就“好”的。所以,即令是主张“人之初,性本善”的《三字经》,也立即作了一连串修正——“陛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而“教”的重要方法之一,就是与人交往,所以“昔孟母,择邻处”。因为她知道,我们大家也知道:长期与怎样的人相伴,就会受到怎样的影响。

那么,本书邀请你与他“相伴一年”的这个人,是怎样的一个人,会给你怎样的影响呢?

有千千万万的人、千千万万的书都可以告诉你:这个人是一个成就非凡的学者、多才多艺的作家、热情洋溢的演说家;作为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的教授和研究员,他的几十卷著作包括已成学术经典的英国文学史研究、中古文学和文艺复兴研究、隐喻研究和批评理论,还包括抒情诗、叙事诗、系列科幻小说、多卷本儿童文学;他的连续电台演说、连载报刊文章、无数的散文杂论和“通俗神学”著作,不但鼓舞了当年正面对纳粹德国似乎要横扫世界的凶焰的千百万军人和普通人,而且激励了如今正面对这个世界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苦难的千百万“怀疑者”或“悲观者”。他的作品曾以每年200万册的速度销售,而且在他死后几十年间仍然以多种方式不断再版,至于以他的生活或他的事业为题材的各类著作,其数量则早已超过了他自己的著作。在英国、美国、澳大利亚和加拿大不知道他,就像在中国不知道鲁迅。总之,这个人是一个早已誉满全球的天才,尽管中国大陆对他几乎没有介绍。

至于他“会给你怎样的影响”这个问题,我想我要这样回答你:他会教你如何去追求那个“好”——那个“最要紧的”、人生最大和最终的“好”——自我的好,为人的好!换言之,假如你真的与他“相伴一年”,,你这个人会变得更好!

如果说,读书如同与人相伴,那么,一来因为书太多,相伴者太多,就都成了点头之交泛泛之交,对人生毫无助益,所以必须选择;二来因为书太滥,相伴者不好,反而易交“损友”上当受骗,对人生贻害无穷,所以也必须选择。

选择读C.S.路易斯,真的是选择了一位难得的良师,一位诚挚的益友!

C.S.路易斯教人如何去追求人生最大、最终、最要紧的“好”,使得从科学家到神学家、从大学教授到家庭妇女的各色人等都心悦诚服,所依靠的,不仅仅是他对世事洞若观火的慧眼、对人性入木十分的洞察,也不仅是他学富五车的人文涵养、机智优雅的言谈风格,更不仅是他富于创见的丰富想象、合情合理的清新论述一所有这些,读者都可以从手里这本小书中看到。

C.S.路易斯之所以成为千百万人真正的良师益友,所依靠的,是他自己的亲身经历,他自己的“心路旅程”,他自己的“天路历程”——正如一位中国文豪林语堂在年轻时背离基督教,长期浸淫于儒教、佛教、道教之后,最终又返老还童似地回归基督教①,这位英国文豪在九岁时为慈母的癌症“祈祷”无效,少年时代就背离了童真的基督教信仰,。长期迷恋于从希腊到北欧的瑰丽神话,从星相到巫术的诡异秘术;精研了希腊语、拉丁语、法语、德语、意大利语的文学和哲学;刚获得牛津大学的奖学金不久,不到20岁就亲历了第一次世界大战战壕里的恐怖和自己受伤、室友阵亡的悲痛(后来他对这位战友的母亲照料终生);以文、史、哲各科的优异成绩毕业不久,才25岁就当选牛津大学研究员(后来又当选剑桥大学研究员,先后任两校教授),开始了一个好老师、好学者、好诗人、好作家的成功生涯——这个生涯被称为“三个C.S.路易斯”,意思是他在不到65岁时-k--世为止,完成了三类很不相同的事业:一是杰出的牛津剑桥文学学者、文学史家和批评家②,二是深受欢迎的科学幻想作家和儿童文学作家③,三是通俗的基督教神学家和演说家。

有论者说,令人惊讶的是,知道他在其中一个领域贡献的人,往往不知道他在另外两个领域的贡献。我想,更令人惊讶的是,他那不长的生命。,至少等于三个长长的、成果斐然的生命,而且,在其结束之后,还能持续地有益于千千万万的生命,使无数的“自我”“变得更好!那肯定是一个大有天恩的生命。

这就要涉及前面未说完的他的“天路历程”:他从少年时背离基督教信仰之后,除了浸淫于古希腊的戏剧、古罗马的诗歌、中世纪的传奇、清教徒的文学以及上述种种,而且还以一个怀疑论者和无神论者的心态,出入于柏格森的创化论、亚力山大的实在论、黑格尔的理念论、贝克莱的有神论等等。他在将近33岁时(1931年9月28日’)终于成为真正的基督徒,在他,应是神恩通过他同密友托尔金彻夜长谈的结果;在旁人看来,当然也含有他20年来不息探求的艰辛;在我看来,更与他同两个女人的动人故事密切关联——一个是他的母亲,,另一个是他的妻子。

他的童年在北爱尔兰贝尔法斯特风景如画的郊区度过。父亲是律师,母亲是一位牧师的女儿。家里每个房间都有丰富的藏书,以致于对他和哥哥来说,书本的世界同外边的世界同样真实、同样充满意义。然而家里更丰富的,是父母的爱。父母常带他们到海边度假,所以他后来不但时常写到家里的花园,而且广阔的大自然也能给他一种神秘而意味深长的欢乐——窗外的平原和远处的群山,在他看来就是“通往世界尽头的道路,就是渴望的土地,就是心灵的破碎和祝福。”这“欢乐”(Joy)对他有一种极其特殊的意义,成为指向信仰之路的路标。

然而,这“童年的祝福”,突然就因母亲患上癌症而中止了。母亲接受手术时,8岁的小路易斯跪下来向上帝祷告。母亲迅速地复原了,但不久后还是去世了。路易斯后来承认,他当时对上帝并无敬畏,亦无爱心,只把上帝当成了能实现自己愿望的魔术师。所以,当他的幸福沉入大海之时,他的信仰也随之消失了。

他的妻子名叫乔伊(Joy),认识他之前已经结婚,并有两个孩子。乔伊因为被他的书感动,而在33岁耐从犹太教归宗基督教,又因被前夫遗弃而离婚。路易斯同乔伊是在医院的病床边举行婚礼的,因为乔伊当时患了严重的骨癌,生命垂危。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婚后乔伊竟奇迹般地康复了。他们一起去爱尔兰旅行,路易斯又写了许多书,其中包括脍炙人口的《四种爱》和《诗篇撷思》。

四年后,得知乔伊的癌症复发,他们。夫妇遂与朋友一起去游历希腊,从雅典到迈锡尼,从罗得岛到诺索斯,再从意大利返回。回来不久,乔伊就去世了。路易斯写下了自己的丧妻之痛,那就是1961年用笔名发表的《审视悲痛》(AGrief Observed)。他的结论是,信仰者绝不能把上帝视为达到任何目的的手段。

从他对自己和这两个女人的三个生命的反思,从他自己的“三个”生涯的旅程,我们可以看到他如何重新找到了真正的“道路、真理和生命”①。正如他在1,941年的BBC广播中所说的:“大多数的人,如果真正学会了深入洞察自己的内心,就会发现他们确实想要的东西,强烈渴望的东西,乃是某种在这个世界上不可能得到的东西。”②

艰难地写到这里,我突然明白:我前面所说的诸般的“好”,尤其是“自我”的“好”,其实也属于这一类东西,即使是三千个C.S.路易斯,也无法给予我们!所以,所谓自我的“好”,只有一个意思,那就是与他相伴,同行那天路旅程。

这本小书把C.S.路易斯诸多著作中的精彩片断,精选合刊,分成365段,可供读者每日与他相伴,真可谓匠心独运,使人天天受益。为此,我们都应该感谢编者和出版者,包括为国人引介这位好旅伴的中国出版者倪为国。

前六个月的段落,由我的女儿何可人译出;后六个月的段落,由我的博士研究生汪咏梅译出。我曾期望,她们由此书的翻译而有心灵的收益。译完之后,她们都向我证实,.她们的确受益非浅。由于她们的辛劳,使更多的人,首先是我受益,我们更应该向她们致谢。

由于两位译者翻译之时,适逢外出求学,事务繁多,未及按计划互校;又由于出版时间拖延已久,老友倪为国为了不负朋友嘱托,不让读者久等,限时交稿,所以,只得由我妻高师宁匆匆校改了前六个月段落的译文,我们也应该向她致谢。

我应为国之请写此序言之时,参阅了余也鲁先生为《返璞归真》所写的序,尤其是参考了汪咏梅女士写的课程论文Joy:A Signpost,Or The Road和她从加拿大维真学院(Regent College)带回的许多英文复印资料,我应该向二位致谢。

但是,我相信,所有参与此项工作的人,都会感谢C.S.路易斯,因为与他相伴是如此愉快,因为他用他的天赋和生命,给我们创作了这么好的东西,更因为他教给了我们如何更好地思考世界和人生。

因此,我不得不信服他的这句话:“以天作为你的目标,你也会得到其中的地。”

2006年2月

于中国人民大学宜园

附注:这篇序言交稿之后,我在飞机上读2月28日的《北京晚报》,竞然发现报道C.S.路易斯的儿童文学巨著、前面謦到的《纳尼亚传奇》已拍成电影,而且马上会同那七卷小说一起在中国上市!报道的标题是:“比《指环王》更魔幻,比《哈利波特》更儿童:《纳尼亚传奇》3月8日电影小说同步上市。”报道提到了这部迪斯尼“魔幻电影”中的狮王亚斯兰隐喻耶稣,情节比《指环王》等更简洁更童真,在美国刚上映就遇到了劲敌《金刚》和《哈利波特4》拦路,但是在票房上却成了最后的赢家,证明。这部老少皆宜的“冒险片、家庭片奇幻片”有着更为广泛的观众群体。然而令人不解并惋惜的是,这篇篇幅不小的报道,竟然只字不提《纳尼亚传奇》的作者名字——C.S.路易斯!

何光沪

2006年3月2日凌晨

于海德堡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4 8:5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