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所选人物具代表性,故事性强,且历史人物形象丰满、完整,既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又具有馆藏、收藏价值。
本书是图说二十五史风云人物的东汉、西汉部分,打开本书,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特定时期的强大中国,领略赢政、刘邦、汉景帝、陈胜、韩信、周亚夫、卫青、李斯、卫子夫等历史英雄的别样风采。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汉室江山(最新双色畅销版)/图说二十五史风云人物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石坚 |
出版社 | 外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书所选人物具代表性,故事性强,且历史人物形象丰满、完整,既适合青少年读者阅读,又具有馆藏、收藏价值。 本书是图说二十五史风云人物的东汉、西汉部分,打开本书,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特定时期的强大中国,领略赢政、刘邦、汉景帝、陈胜、韩信、周亚夫、卫青、李斯、卫子夫等历史英雄的别样风采。 内容推荐 两汉是指西汉和东汉两个历史时期。汉朝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大一统,由于它声威远播,外族开始称中国人为汉人。中华民族的概念第一次形成,汉族成为中华民族的代称。 直到今天,人们不得不由衷地为那个前所未有的伟大帝国而深感骄傲,因为此后两千年的所有中国历史,基本上均由大汉王朝的成就所确定。大汉王朝始终在历史的深处俯视着今日之伟大民族。 目录 王图霸业篇 赢政 横扫六合大一统 痛下杀手,独揽大权 求贤若渴,统一天下 始称皇帝,制定秦制 秦二世 亲手点燃了反秦起义的烈火 沙丘政变,二世登基 血腥屠杀,惨不忍睹 马鹿不分,罪该万死 刘邦 草莽英雄终创亘古霸业 游手好闲,半世蹉跎 攻入咸阳,汉楚相争 大汉王朝,帝柞绵长 汉文帝 历史上少有的清明之君 位卑言轻,得以幸存 一步登龙,巩固皇权 清明之君,休养生息 汉景帝 消除了藩王对朝廷的威胁 七国之乱,一举荡平 文景之治,国泰民安 识才择贤,是非分明 汉武帝 开创西汉最为辉煌的时期 金屋藏娇,入主东宫 独尊儒术,集权中央 一代霸主,雄才大略 王莽 道貌岸然的一代伪君 欺世盗名,终揽大权 东山再起,毒死平帝 篡位登基,自掘坟墓 刘秀 皇族后裔恢复汉室江山 昆阳之战,名动天下 经营河北,扫平天下 光武中兴,长者之风 将帅风云篇 陈胜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讨伐暴秦,张大楚国 兵临成阳,功亏一篑 张良 决胜于千里之外 天赐兵法,讨伐暴秦 腹藏乾坤,安定天下 退位让贤,安享晚年 韩信 他的战术闪烁着奇光异彩 甘受污辱,终拜大将 背水一战,以少胜多 击败项羽,鸟尽弓藏 曹参 攻城掠地战功赫赫 沛县起兵,东征西讨 治理齐地,清静无为 出任汉相,休养生息 周勃 安刘必勃,力挽狂澜 南征北战,劳苦功高 平定诸吕,永保刘氏 牢狱之灾,吉人天相 刘濞 挑起七国之乱的罪魁祸首 爱子被杀,埋下祸根 七国之乱,率先起兵 旋即兵败,仍想复国 周亚夫 三个月平定七国之乱 治军严谨,一举成名 断绝粮道,平定叛乱 富贵如云,呕血而死 李广 骑射无双的飞将军 戌卫边疆,血染战袍 屡立战功,终未得志 英雄一世,不甘受辱 卫青 彻底解除了匈奴对汉朝的威胁 盖世英雄,不论出身 深入敌后,大败匈奴 忠于武帝,长伴帝侧 邓禹 东汉建国的第一功臣 君臣融洽,共谋河北 征战关中,劳苦功高 马放南山,淡泊名利 马援 东汉第一流的军事家 良臣择主,征羌兴陇 伏波将军,激战交趾 马革裹尸,实践誓言 政坛纵横篇 吕不韦 做了一笔最大的官场生意 奇货可居,伺价而出 权倾当朝,一人决断 《吕氏春秋》,名传千载 李斯 助纣为虐害人害己 研究帝术,誓伴君王 强化集权,设立郡县 一招棋错,满盘皆输 赵高 亲手颠覆了秦王朝 国恨家仇,策划政变 举起屠刀,腥风血雨 秦朝灭亡,死也瞑目 萧何 定国安邦我第一 辅佐汉王,力荐韩信 劳苦功高,堪称第一 自毁名誉,一心为国 陈平 政坛上的不倒翁 投奔良主,初显身手 智擒韩信,力助刘邦 再造西汉,官拜右相 梁冀 外戚专权的典型 梁氏姻族,遍布朝廷 人人自危,咒骂梁冀 恶贯满盈,夫妻自杀 巾帼传奇篇 吕雉 刘家天下吕家党 喜结皇缘,贵为皇后 屠戳功臣,前无古人 谋取后利,无异女皇 卫子夫 贵为皇后一朝失宠 天生丽质,深得帝心 年老色衰,回天无力 巫盅之祸,悬梁自尽 刘细君 大汉王朝第一位和亲公主 一箭良缘,相忆情深 常思故土,心内忧伤 病危托后,魂归故里 解忧公主 乌孙国母非她莫属 忍辱负重,远嫁西域 巾帼英雄,不让须眉 白发苍苍,终返长安 卓文君 追求自由婚姻第一人 月下私奔,终结伉俪 文君当垆,相如涤器 以诗传情,促郎回头 王昭君 草原人民的天使 远嫁单于,悔煞元帝 宁胡阙氏,可比雪莲 思念千里,永从胡俗 班婕妤 诗做的悲剧人生 入侍君王,一朝得宠 祸不单行,痛失爱子 侍奉太后,长守帝陵 赵飞燕 淫乱后宫不得善终 相依为命,姐妹得宠 专擅后宫,狠绝皇嗣 四面楚歌,香消玉殒 阴丽华 有情人终成眷属 冥冥之中,自有天意 生死茫茫,音讯皆无 宽宏大量,恩及后宫 邓绥 垂帘听政十六载 贵为专宠,如履薄冰 以德服人,登上后位 外戚理政,绝不专权 名流风采篇 韩非 主张依法治国 儒法论辩,水火不容 呼吁改革,困难重重 被迫入秦,遭忌而死 司马迁 还没有一部史书能与^史记v相比 子继父志,惨遭酷刑 效法古人,著书立说 史家绝唱,无韵《离骚》 试读章节 沙丘政变,二世登基 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命右丞相留守京师,主持政务,带左丞相李斯、将军蒙毅、中车府令赵高等人巡游去了。 胡亥活泼好动,要求随父皇一起去玩。秦始皇很宠爱少子胡亥,同意了胡亥的要求。没想到,这竟是秦始皇最后一次巡游,因为路远难行,耗时很长。 当秦始皇的车马仪仗队来到平原津以后,已经长达半年多了,走了几千里。由于旅途过于劳累,再加上国事不顺,秦始皇的心情不好,他在沙丘竟一病不起。秦始皇赶紧派蒙毅将军去求山川神灵保佑自己,同时命车马仪仗队继续返回。 当时,秦始皇没有立皇太子,长公子扶苏正远在北方边境监军,秦始皇的身后大事究竟怎么安排呢? 知子莫若父,少子胡亥他最宠爱,常带在身边,但胡亥昏庸,不能肩负重任。而长子扶苏刚毅而勇武,信人而奋事,深得众望。 此时的秦始皇竟连笔都握不起来。秦始皇召来赵高,命赵高代写发给扶苏的遗诏:“以兵属蒙恬。与丧会咸阳而葬。” 遗诏命令扶苏把兵权移交给蒙恬将军,急赴咸阳主持丧事。遗嘱加盖玉玺密封后,被赵高扣留了。 七月,秦始皇在沙丘平台病逝,时年五十岁。 秦始皇一命呜呼后,赵高抓住李斯的弱点一一利欲熏心,对其软硬兼施,要求改立他的学生胡亥。 在赵高的授意下,左丞相李斯采取密不发丧的措施,以防留在成阳的诸皇子争夺帝位。秦始皇的遗体装在车中,由宦官陪伴,每天呈送饮食,像活着时一样。 只有胡亥、李斯、赵高和几个内侍知道内情,对其他人则严密封锁消息。 胡亥、赵高、李斯伪造遗诏,立胡亥为太子。他们伪造遗书给扶苏和蒙恬,命扶苏和蒙恬自杀。 假遗诏加盖玉玺后,由心腹日夜兼程,赶往北方边境。 扶苏接过诏书,泪如泉涌,回到屋里,要自杀。蒙恬劝道:“陛下出巡在外,命令我率三十万大军镇守边疆,叫公子做监军,这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怎么可能让我们自杀呢?我看其中有诈!” 蒙恬劝扶苏别自尽,先向陛下请示一下,情况属实再死也不迟。使者站在一旁不停地催促,扶苏为人仁孝,对蒙活说:“父皇命我死,我还要请示什么呢?”说完,扶苏自刎而死。 蒙恬不想马上死去,他认为其中有诈,想拖延一段时间,等待水落石出的那一天。使者看到蒙恬不愿死,就把他打入阳周监狱,回去复命。 在咸阳的胡亥、赵高、李斯听说扶苏已经死了,连忙发布秦始皇病逝的噩耗。胡亥进行了登基典礼,史称秦二世。赵高官拜郎中令,掌管宫中御林军,成为二世身边最得宠的人物。血腥屠杀,惨不忍睹 秦二世每天只知道吃喝玩乐,政事全由赵高处理。有一天,秦二世对赵高说:“人活在世上,就如同骑马穿过一堵墙的缺口一样,真的是太短了。我已经当了皇帝,得到了天下,只想随心所欲,尽情享受一番,你认为怎么样?” 赵高说:“很好!只有贤明的君主才会这样做,不过陛下也要知道,诸公子和群臣们不服,都很怀疑。诸公子是陛下的兄长,大臣们是先帝委任的,陛下刚刚继位,他们还不服气,可能要搞政变。蒙恬和蒙毅兄弟长期带兵,他们虽然已经下狱,可是人还没有死。想到他们,我就害怕,担心性命不保。陛下怎能尽情享受呢?” 秦二世听了,认为问题十分严重,就问赵高有啥主意铲除群臣和诸公子。赵高说出了阴谋。那就是变换刑法,使法律更加严酷,使犯罪的人灭族,铲除大臣和诸公子。使贫穷的人富起来,使卑贱的人高贵起来,铲除始皇帝任命的所有大臣,换上忠于秦二世的人。这个阴谋充满了血腥。 赵高笑道:“这样铲净祸患,德归陛下,天下称庆。到时候,陛下就可以尽情享受快乐了。再也没有比它更好的主意了。” 秦二世立即根据赵高的建议修改法律,向群臣和兄弟姐妹们挥舞屠刀。 先是蒙毅和蒙恬被杀,然后是朝臣一批批地被屠杀。许多大臣不仅含冤而死,而且还株连亲友们。负责宫廷护卫的亲近侍臣也有很多人遭到屠杀。后来,连李斯都被杀了。 随着屠杀的进行,赵高趁机安插自己的亲信,兄弟赵成提拔为中车府令,女婿阎乐提拔为咸阳县令,其他职位大多换成赵氏之人。 赵高曾对秦二世说过,杀了大臣以后,任命二世的心腹,可是秦二世没有什么心腹,他最相信赵高,认为赵高安排的亲信,就是最忠诚的。赵高怎样安排,秦二世根本不在乎,结果,秦二世的权力被赵高架空了。 在群臣受屠杀的同时,秦二世的兄弟和姐妹们死得更加悲惨。一次,在咸阳的刑场上,秦二世的十二个兄弟一同被砍头。还有一次,在杜邮的刑场上,二世的六个兄弟和十个姐妹一同被碾死,血肉模糊。 公子将闾等三人行为谨慎,难以网罗罪名,只好先把他们关在内宫。 诸公子被杀后,赵高派使者对他们说:“你们论罪该死刑,行刑官就要来了。” 将闾说:“宫廷之礼,我们不曾失仪;廊庙次位,我们不曾失节;受命应对,我们不曾胡说。愿知道罪行再死。”使者说:“我无可奉告,只管执行使命。”将阊仰天长叹,大叫:“天呀!我们没犯罪!”兄弟三人挥剑自刎。 群臣和公子们被杀后,家产一律没收,连坐受刑的亲友很多。有位公子高,见兄弟姐妹们都死了,知道难逃一死,想逃跑害怕连累亲友,为了使亲友活命,他修书一封,向秦二世提出为父皇殉葬在骊山脚下。 秦二世批准他的要求,赏十万钱殉葬在骊山。在二世的兄弟姐妹中,公子高是唯一的“善终”者。 秦二世认为自己刚即位,要想威服天下,要像父皇那样巡游四海。若呆在咸阳不到全国各地去走一走,就显得自己胆小,不能统治天下。 秦二世在即位的第二年,即公元前209年初,东巡郡县。此次出巡,秦二世南到会稽,北到碣石,又从辽东返回,四月来到咸阳。 一路上,赵高对秦二世说:“陛下出巡,要趁机诛杀郡县官吏,这样才能够威服天下。现在不应崇文,而应尚武,望陛下追上时代的脚步,不能心慈手软。” 于是,秦二世的法律更严了,诛杀累累,许多郡县官吏和老百姓遭到屠杀,大秦帝国变成了大屠宰场。P10-13 序言 历史是对过去事实的记载。“历史”一词最早仅用“史”字代表。在甲骨文中,“史”字与“事”字相似,指的是事件。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史,记事者也;从又持中,中,正也。”意指“史”为记事者,即“史官”,由此引申为被史官记录的事,换言之,即所有被文字记录的过去事情。 “历史”一词最早出现在《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中,有孙权“博览书传历史,藉采奇异”之句。这里的“历”指经历、历法,即人类经历的一段时间。“历”与“史”连用,相当于在事件当中加入了时间的概念。这样一来,“历史”一词就具有了今天的含义。 在中国,公认的“正史”是二十四史,但二十四史只写到了明朝崇祯17年(公元1644年)。1921年,中华民国大总统徐世昌下令将《新元史》列入正史,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而多数地方更愿意将《清史稿》列入二十五史,或者将二者都列入正史,则为二十六史。《二十五史风云人物》采用的是将《清史稿》与二十四史合称为二十五史的说法。 二十五史是我国历代官修的二十五部纪传体史书的总称。上起传说中的黄帝(公元前2550年),下止清朝宣统四年(公元1912年),用本纪、列传等统一体裁进行编写。二十五史中,除第一部《史记》为通史外,其余皆为断代史。 二十五史的内容非常丰富,记载了历代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和科学技术等各方面的事迹,包括: 《史记》(汉·司马迁) 《后汉书》(南朝宋·范晔) 《晋书》(唐·房玄龄等) 《南齐书》(南朝梁·萧子显) 《陈书》(唐·姚思廉) 《北齐书》(唐·李百药) 《隋书》(唐·魏征等) 《北史》(唐·李延寿) 《新唐书》(宋·欧阳修、宋祁) 《新五代史》(宋·欧阳修) 《辽史》(元·脱脱等) 《元史》(明·宋濂等) 《清史稿》(近代·赵尔巽等) 《汉书》(汉·班固) 《三国志》(晋·陈寿) 《宋书》(南朝梁·沈约) 《梁书》(唐·姚思廉) 《魏书》(北齐·魏收) 《周书》(唐·令狐德棻等) 《南史》(唐·李延寿) 《旧唐书》(后晋·刘昫等) 《旧五代史》(宋·薛居正等) 《宋史》(元·脱脱等) 《金史》(元·脱脱等) 《明史》(清·张廷玉等) 正史本指二十四史,引申开来就是可信的历史, 《二十五史风云人物》正是“可信的历史”的“身体力行”者。它不带主观色彩,只是还原历史的真实面目,客观地评价历史功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二十五史风云人物》共分八册: 1.大国诸侯——国人智慧在先秦已达巅峰 2.汉室江山——孕育中华民族的伟大王朝 3.三分归晋——群英荟萃下的名士风流 4.大唐传奇——举世无双的划时代帝国 5.两宋兴衰——忠臣良将舍生忘死保江山 6.铁骑突进——天下无敌的中国游牧骑兵 7.朱家天下——唯明朝人最具血性与气节 8.满清王朝——八旗子弟铁与血的挽歌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