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鼎新校本课程丛书”共三册——《国学智慧100分》《感恩励志100分》《心智成长100分》,为面向初中和高一学生的课外人文读本。本丛书着眼于国学素养、感恩教育和心智成长,旨在培养学生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尊重和敬畏生命的感恩情怀,达观开朗、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
本册为《国学智慧100分》,柏萍、吕书华主编。由国学经典著作中历千百年而流传至今、仍被频繁运用的名句名言名诗名文汇集而成。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学智慧100分/鼎新校本课程丛书 |
分类 | |
作者 | 柏萍//吕书华 |
出版社 | 中国发展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本套“鼎新校本课程丛书”共三册——《国学智慧100分》《感恩励志100分》《心智成长100分》,为面向初中和高一学生的课外人文读本。本丛书着眼于国学素养、感恩教育和心智成长,旨在培养学生们的传统文化底蕴,尊重和敬畏生命的感恩情怀,达观开朗、积极阳光的心理素质。 本册为《国学智慧100分》,柏萍、吕书华主编。由国学经典著作中历千百年而流传至今、仍被频繁运用的名句名言名诗名文汇集而成。 内容推荐 《鼎新校本课程丛书:国学智慧100分》由国学经典著作中历千百年而流传至今、仍被频繁运用的名句名言名诗名文汇集而成。摘引释译外加以拓展,以相关背景、链接故事开阔见闻,最后掩卷沉思进一步启发学生思考。在培养传统文化底蕴的同时,引导学生感悟人生道理,及早立志向学。《鼎新校本课程丛书:国学智慧100分》由柏萍、吕书华主编。 目录 第一章 修身的要求 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 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 见善则迁,有过则改 满招损,谦受益 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人则孝,出则悌 慎终追远 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孝子之养老也,乐其心不违其志 第二章 求知的方法 学而时习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温故而知新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以能问于不能,以多问于寡 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 性相近也,习相远也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 一日暴之,十日寒之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读书百遍,而义自见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第三章 人生的担当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 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温、良、恭、俭、让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见义不为,无勇也 见贤思齐 不迁怒,不贰过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言必信,行必果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 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宁可正而不足,不可邪而有余 第四章 做事的规则 敏于事而慎于言 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其身正,不令而行 欲速则不达 知其不可而为之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 不为者与不能者之形何以异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耳闻之不如目见之,目见之不如足践之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 业精于勤,行成于思 第五章 处世的要诀 礼之用,和为贵 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不怨天,不尤人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恭则不侮,宽则得众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独乐乐不如与众乐乐 以直报怨,以德报德 第六章 精神的境界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 一箪食,一瓢饮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不忧不惧,内省不疚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 第七章 自然的启迪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上善若水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蓬生麻中,不扶自直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 枯木逢春犹再发,人无两度再少年 试读章节 【亲近经典】 孔子在这里提出了君子学习的目的和手段的问题。孑L子认为,作为君子,不能违背大道。孔子一贯倡导仁德,认为君子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就是仁德,应该是顺乎天道,即大自然运行发展的规律,顺乎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规律,还要顺乎每个人身心成长发展的规律,如此,君子才能算不违背大道了。 当然,孔子在这里仅仅说了文献典籍以及礼制对于君子不违背大道的作用。君子要达到不违大道的境界,当然要广泛学习研究古代的文化典籍,这是毫无疑问的,因为人类社会的历史如同江河里流淌的水,是不能割断的,现在是过去的延续,未来是现在的延续,我们研究文献典籍,可以预知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走向,使自己的行为合乎并推动历史的发展,最大限度地减少人生的盲目性。而这里所说的“礼制”应该是指社会的原则和规范。君子。包括所有的人,生活在社会群体中,当然也要遵守一定的社会原则和规范。 【故事链接】 列宾的谦逊 俄国的列宾是世界著名的现实主义画家,他的代表作品《伏尔加河上的纤夫》《库尔斯克省的宗教行列》《拒绝临刑前的忏悔》等作品早已成为世界画廊里的珍品。但列宾从来不满意自己的作品,当他参观其他艺术家的作品展览会时,总是一边细心观摩,一边喃喃地说:“这幅画太好了,我画不出,我还得努力啊!” 他认为灵感不过是“顽强的劳动而获得的奖赏”。 【掩卷沉思】 孔子在这里对君子提出的学习的目的和手段都存在问题。第一,他所说的“大道”,是不是仅限于先王之道,他所说的“文”“礼”是不是仅限于他所推崇的先王的典籍礼制呢?如果是这样的话,社会就只能回到过去,不会向前发展,而我们研究学习的目的恰恰正是推动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而不是回到过去。第二,学习的方式方法也绝不是被动接受和画地为牢,而是需要加入更多的个人思考,加入更多与现实的对接和思考,加入更多的质疑和批判,冲破束缚和牢笼,最大限度地解放身心。这才是现代意义上的学习。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经典回顾】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1]毅[2],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3],不亦远乎?” ——《论语·泰伯》 注释 [1]弘:弘,广大。 [2]毅:强毅,坚毅。 [3]死而后已:已,停止。到死(承担的责任)才停止,形容为完成一种责任、使命而奋斗终生。 今译 曾子说:“士不可以不弘大刚毅,因为他责任重大,道路遥远。把实现‘仁’作为自己的责任,难道还不重大吗?奋斗终生,死而后已,难道路程还不遥远吗?” 【亲近经典】 曾子(公元前505—432年),姓曾,名参,字子舆,春秋末年鲁国南武城(今山东平邑县人)。十六岁拜孔子为师,勤奋好学,颇得孔子真传。积极推行儒家主张,传播儒家思想。孔子的孙子孔伋(字子思)师从曾参,又传授给孟子。因之,曾参上承孔子之道,下启思孟学派,对孔子的儒家思想既有继承,又有发展和建树。他的修齐治平的政治观、省身并慎独的修养观、以孝为本的孝道观影响中国两千多年,至今仍具有极其宝贵的社会意义和实用价值,是当今建立和谐社会的丰富的思想道德营养。 《论语》中所说的“士”是封建社会中具有一定社会身份和地位的特殊阶层,是四民(士、农、工、商)之首。之后,士逐渐成为一般读书人的泛称。 曾子认为,士必须具有两种涵养,即“弘”和“毅”。作为士人,为何要具有这两种素质禀性呢?这是由士人肩负的历史使命与社会责任所决定的。儒家思想的主体是“仁”,其终极目标是实现身修的人格塑造与家齐、国治、天下平的理想社会政治,这种理想目标的实现,若非弘毅之士,实难做到。士人以“仁”为己任,要有担当,有事不避难,“临大节而不可夺”,甚至“见危致命”“杀身成仁”“死而后已”的宗教式献身精神。这些充分体现着儒家强烈的社会历史责任感,彰显的是坚定不移的价值信仰、坚忍不拔的人格毅力和不改其志的理性自觉。儒家这种刚健有为、生生不息的主体精神,使得中国士人在生命深处无时无刻不在高唱着以天下为己任的生命之歌。他们心忧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用生命书写着一曲曲人性的赞歌。 可见,在儒家眼里,士是理想人格的典型楷模与儒家社会理想的坚定执行者。 【故事链接】 林毅夫 1952年。林毅夫生于我国台湾省宜兰县,父亲林火树给他取名叫林正义,是希望儿子长大后为人正直,富有正义感。1975年,林毅夫以第二名的成绩毕业于陆军军官学校,第二年考上国防公费台湾政治大学企业管理研究所,1978年获政大企管硕士,随即投笔从戎.赴金门担任陆军上尉连长。林毅夫自小牢记国父孙中山先生的遗训:“惟愿诸君将振兴中华之责任,置之于自身之肩上。”一个人如果有能为十亿人谋福祉的能力,就应该毅然投身到这样的事业中去。1979年林毅夫泅渡海峡,投奔大陆。曾子日: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林毅夫据此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毅夫”。 不久,林毅夫便进入北京大学经济系学习政治经济专业。后留学美国芝加哥大学。师从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学习农业经济。1987年,林毅夫回到了中国,成为我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个从海外归国的经济学博士。1994年,在母校北京大学,林毅夫联合多位海外留学归来的经济学人,共同成立了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CCER),并出任主任一职。如今,该中心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学研究的大本营,林毅夫更是桃李满天下。不仅如此,林毅夫还和他的同仁一道,成立了国内研究金融改革的重要机构——长城金融研究所,为中国的金融体制改革和大力发展民营银行而奔走呼号,并取得了巨大效应。林毅夫曾是第七、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是朱镕基总理和温家宝总理倚重的经济决策智囊,也是“十五”计划起草人之一,对中国的经济决策,尤其对农村经济和国企改革等领域的政策,极具影响力。现任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名誉院长,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 【掩卷沉思】 我们每一个人都生活在群体中,群体生活的维持和发展,有赖于每一个人的努力。人生在世,对群体,包括家庭、民族以至人类的发展,都负有责任或使命。人生的价值不在于物质生活上从社会获取了多少,而在于有益于社会,流传于万世,使个人成为民族和历史大生命的一部分,最后实现精神的真正不朽。把建立一个理想社会作为自己一生奋斗的目标,这样的使命,这样的目标,无疑是任重而道远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人生就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旅程。 肩负重大的使命,追求远大的目标,就要求有坚毅的品格,要能坚强地克服旅途上的种种艰难困苦,既不为一时的挫折、失败所动摇,也不为一时的小利而迷失方向。反过来说,也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和自觉的使命感,才能有坚毅宏大的品格,克服一切困难和阻力,完成自己的使命。 人们常问:人活着究竟是为的什么?如果从孔子的思想引申出来,就可以说,人生在世,是带着使命来的。我们不只是为了自己能生存,能生活好,还是为了社会、人类能更好。简单地说,人到世上走一遭,要给这个世界留下些东西。从小处说,对亲人、家庭、朋友,从大处说,对民族、国家,以至对世界、人类,在历史上留下些东西。这也就是古人说的立德、立功、立言。“立德”就是成为品德高尚的人,“立功”就是为社会建功立业,“立言”就是有价值的文化创造。这就是古人所谓“三不朽”。也就是说,只有完善自我,造福社会,青史留名,才是真正不朽的人生,也正是人生的价值与意义之所在。明白了这样的道理,我们就可以在漫长而艰难的人生中,坚毅地往前走! P4-6 序言 校本课程:让教育更加多姿多彩 一所普通中学要办成区域名校,除具有较高的教育教学质量之外,关键在于走差异化的特色发展之路。特色发展的路径有很多,而构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适合学生特点并可被广泛使用的校本课程,无疑是较近的一条。 校本课程开发。是国家教育改革的有机组成部分 第一,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符合国家教育规划的宏观走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义务教育”部分第八条指出:“注重品行培养,激发学习兴趣,培育健康体魄,养成良好习惯。”“高中教育”部分第十二条指出:“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彩的选修课,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建立学生发展指导制度,加强对学生的理想、心理、学业等多方面指导。” 第二,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是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要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施纲要》明确指出:为保障和促进课程对不同地区、学校、学生的要求,实行国家、地方和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所谓学校课程即校本课程,也就是学校在落实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为发展学生个性和体现学校办学特色,在对本校学生发展需要进行科学评估的基础上,充分利用本地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自主规划、设计、实施和评价的课程。这对增强学校课程体系的自主性、均衡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和谐发展,提高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打造学校办学特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指导作用和现实意义。 第三,开发独具特色的校本课程,符合我省规划纲要的政策指向。《江苏省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坚持德育为先、能力为重、全面发展。切实把德育融入各级各类教育,融入学校、家庭和社会教育的各个方面。……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道德教育,强化道德修养,培养良好品质。加强公民意识、文明礼貌、可持续发展和民族团结教育,重视劳动教育、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公民。”“加强美育,丰富艺术教育内容和形式,推进高雅艺术进校园。”在二十六条“构建具有江苏特色的课程体系”中指出:中小学要按规定开设科学、艺术和实践活动课程,重视校本课程开发,推进初中综合课程和高中选修课程建设,并保证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的自主选择空间。 校本课程开发。是学校特色发展的前瞻性策略 第一,从现阶段基础教育发展的问题来看:我们的学校整体而言,都在用主要的精力抓教学质量和考试成绩,这当然无可厚非,但我们必须看到,仅有考试成绩,教育是走不远的,学校是走不远的,学生也是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在抓考试成绩的同时,我们要更加关注学生的心灵成长,应当让教育回归到人的本身。 第二,从学校自身的发展规律来看:构建具有现代教育理念、适合学生使用的校本课程,展现学校特色、优化教育内涵、构建学生精神家园的前瞻性策略,是学校特色化发展、内涵发展、提升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的重要路径。 由专业机构策划并引领,开展跨区域、跨机制的校际合作,可以较快地产生开发成果、较快地投入使用,并在实践中检验其效果,再加以修改完善。基于上述认识,南京鼎新教育与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江苏省四星级高中)、江苏省丰县华山中学(江苏省三星级高中)、扬州市高邮赞化学校、连云港市赣榆华杰双语学校、射阳县第二初级中学等一批富有独特教育理念和教育追求的学校开展合作,共同策划、编写了这套“鼎新校本课程丛书”,即《心智成长100分》、《国学智慧100分》、《感恩励志100分》,并由中国发展出版社正式出版,目的就在于以此作为学校的校本课程教材,真正为莘莘学子提供一份精神成长的“心灵鸡汤”。这是我们多所教育机构合力对基础教育倾注人文关怀、着力打造中学生心灵成长读本的有益探索。 这套“鼎新校本课程丛书”的策划出版是一个复杂艰辛而又很愉快的历程。我和策划团队从2011年4月产生动议,经过策划、选择与培训开发班子、编写、反复修订,而今顺利付梓。其中的成就和满足难以言喻,也因为这套校本课程体现了我们对目前基础教育存在问题的认真反思,以及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的实在行动。 作为这套校本课程丛书的策划牵头人,我要在此表达真诚的谢意:感谢合作学校江苏省射阳二中董事长王伟东先生、校长印众庆先生,江苏省丰县华山中学校长王居春先生,赣榆华杰双语学校校长柏萍女士、高邮赞化学校校长张育芳先生、射阳县第二初级中学校长吕书华女士等领导对我们工作的支持;感谢丛书编委会的同志们,在这套课程的设计、策划、文稿统筹与修改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劳动;感谢中国发展出版社编辑为这套丛书的出版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我们希望并期待合作学校做好这套校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的利用和再开发,做到有课程目标,有课时安排,有开放性作业,让学生真正从这套课程的学习中获益。 是为序。 马行提 2011年12月28日 于南京玄武湖畔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