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一本名人传记,可以说是经历了一次影响深远的思想之旅,打开了一扇启迪成长的智慧之门。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旅行家。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一部启蒙式的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于振聋发聩,给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
文景主编的《马可·波罗》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马可·波罗的精彩一生,选有多幅历史照片,真实再现历史场景,使读者有身临其境之感。此外,文中出现了各类文化知识、科学常识、典故趣闻等都随文注出,为阅读拓展了无限的空间。
马可·波罗,13世纪来自意大利的世界著名的旅行家和商人。17岁时跟随父亲和叔叔,途经中东,历时四年多到达蒙古帝国。他在中国游历了17年,曾访问当时中国的许多古城,到过西南部的云南和东南地区。回到威尼斯之后,写下著名的《马可·波罗游记》记述了他在东方最富有的国家——中国的见闻,激起了欧洲人对东方的热烈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马可·波罗》是“世界名人画传丛书”之一,由文景主编。
《马可·波罗》选取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重大影响的名人马可·波罗,用简洁流畅的语言勾勒出他的精彩一生,向青少年朋友描述一段百味人生,将马可·波罗坚毅的品性、过人的胆略、恒定的信念与执著的勇气展示给你。
马可·波罗的母亲在几年前就病逝了,而父亲长期出海在外。母亲去世后,姑妈一家借口照顾他,搬进了马可·波罗的家中。听姑父说,曾祖父当过威尼斯的参政官,祖父安德烈·波罗是个品行高尚、受人尊敬的绅士。而自己的父亲和叔父长期出门在外,一直杳无音信。
日子一天天过去了,马可·波罗对父亲的思念与日俱增。
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房间,马可·波罗睁开双眼,听着窗外鸟儿唧唧喳喳的叫声,突然想起昨天和菲亚的约定。马可·波罗匆匆穿好衣服后,又突然想到昨晚在饭桌上姑妈的那顿训斥,于是犹豫着是否到海港码头去。他打开窗户,姑父正在院子里工作,姑妈照例打水去了。马可·波罗蹑手蹑脚地溜到厨房,抓起一块面包就冲出家门,直奔好友菲亚的家。
菲亚的家在运河边,交通很方便,他的父亲开了一间小店,平时也靠捕鱼赚些外快。马可·波罗非常喜欢这个朋友,还有他的家人。在菲亚家里,马可·波罗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舒畅。
“菲亚,菲亚,你在吗?”马可·波罗推开房门,却没有看到一个人影,只见桌上是吃剩下还没来得及收拾的面包和鱼。“这个家伙,一大早跑哪儿去了?”马可·波罗看着空荡荡的房间皱了皱眉。“对,那里。”
马可·波罗绕过院子,来到菲亚家的杂物室。杂物室里放的都是些旧家具,乱七八槽地堆在那里。墙的右边有一条小木船,船上零散地放着打渔用的器具。
果然,菲亚正在船边整理鱼网。菲亚看到马可·波罗,便热情地把他拉到小船边,“马可·波罗,你家的船夫可以教我们如何开动这家伙,或许以后我们还可以开动大家伙呢!”菲亚高兴得手舞足蹈,他和马可·波罗都有一个梦想——乘船周游威尼斯。
“菲亚,”马可·波罗有些沮丧地说,“姑妈说那些船夫既懒惰又喜欢说谎话,所以……何况也可以节省我家的开支。”
“那如果以后有紧急情况怎么办?”菲亚不太高兴地嘟囔着。
“啊,我们今天还去广场码头吧,听说今天会有船队进码头的。或许……”马可·波罗拉着菲亚的手就要出去。可怜的菲亚险些被他拉了个跟头,嘴里嚼着的面包也几乎掉到地上。“莽撞的家伙!”看着自己的伙伴,菲亚无奈地摇了摇头。
马可·波罗和菲亚一路跑跳着来到圣马可广场。广场上仍旧是人声鼎沸,多数人也和马可·波罗一样期待着远方船只的到来,但是今天同样只有几艘近海归来的船只靠岸。天晚了,马可·波罗和菲亚有些沮丧地回到菲亚家。
“哎,马可·波罗,别这样。那天我听爸爸说了许多东方的怪事。听说有狗头人身的人,说话也像狗叫一样。还有一种巨大的鸟,可以把大象抓起来活活摔死!”菲亚兴高采烈地向马可·波罗描述道。
“真的吗?”马可·波罗也来了兴致,毕竟去东方是他很向往的事,平时在圣马可广场也听许多过往的海员形容东方的风景如何迷人。马可·波罗的心中不禁燃起远航的火焰。
“要周游威尼斯,我们首先要用那木船来锻炼自己。”马可·波罗坚决地说。不久,两个人便把船划到了运河附近,准备出航拉些过往的客人,为以后的出海积累经验和准备资金。
一天,两个人划着船来到一座桥下。这时,一个外国长相的陌生人穿着宽大闪亮的衣服来到他们的船前,微笑着问道:“你们可以载我到圣马可广场附近的一个人家那儿吗?”
“可以的,先生。”
船开动后,马可·波罗和菲亚迫不及待地向这个陌生人打听事情。
“您从哪儿来?”
“遥远的东方,中国。”
“那是个很美丽很神奇的地方吗?我听说东方是一个充满奇人怪事的地方。”
“哈哈!那里有许多漂亮的地方和建筑。那里的人民也非常优秀,说到骑马、射箭等,我们那儿的人可算是世界第一的。”
“那东方的城市呢?”菲亚问,“也有许多像威尼斯这样漂亮的地方吗?”
“有很多那样的地方。威尼斯,只能算作是世界第三等的都市。”
“前两等呢?”
“第一等是汗八里城,第二等是行在都城。”
“那么,照您所讲,威尼斯真的是排在第三的城市哕!东方确实有您所讲的那么神奇和美丽吗?”
“是啊,孩子。”
“那我真想立刻到那里去看看,可是……”马可·波罗激动得两眼放光,继而他又想到这似乎不可能,于是不免有些沮丧起来。
三个人愉快地交谈着,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马可·波罗和这个陌生的异乡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同时心中更充满了对东方,尤其是对中国的向往。
忙碌了一天的马可·波罗和菲亚告别后,伴着落日的余晖回到家中。
“姑妈,我回来了。”马可·波罗摘下头上的凉帽,推开房门。马可·波罗想,姑妈一定会准备比往日更可口的饭菜来改善一家人的生活的。可是今天,他没有闻到熟悉的饭香。
原来很热闹的房间突然沉寂下来,马可·波罗看见两个素未谋面的陌生人坐在桌旁。他们穿着破旧的衣服,皮肤被晒成了黑褐色,满脸的沧桑记录了他们经历的无数艰难和困苦。他们其中一个高大挺拔、仪表堂堂,另外一个很魁梧,个子略微矮一些,头发已有些灰白,线条粗犷的脸上透出一种坚韧。两个人看到马可·波罗进来,都站了起来。
矮个子的男人看到马可·波罗时有些紧张,但随即又和蔼地说:“孩子,我是你的父亲尼柯洛,这是你的叔叔马窦。”
马可·波罗呆了几秒钟,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心里说不清是喜悦还是忧伤。
“爸,爸爸……”马可·波罗慢慢地走向矮个子男人,15年来,他只能站在海边望着大海盼望父亲,只能在梦中与他相见。今天,他终于见到了自己的父亲,由于心里太激动,以至于都不敢相信眼前这一切竟是事实。
尼柯洛把马可·波罗搂入怀中,疼爱地抚摸着他,似乎要把这十几年来欠他的父爱全都弥补给他。
过了好一阵子,尼柯洛转身对他的姐姐索菲娅说:“10年了,谢谢您替我照顾马可·波罗和家,这次回来也特别为你们带了礼物。”
说完,尼柯洛打开一个最大的箱子。只见里面满是整齐的精美棉布、漂亮的亚麻布、精致的丝绸、透明的薄纱。大家都看得目瞪口呆。
“爸爸,这些是从哪儿弄来的?”马可·波罗惊奇地问。
“中国,还有波斯等一些国家。”尼柯洛疼爱地看着自己的儿子。
“中国?就是人们说的那个神奇的地方吗?”
“是的。”
这时,马窦又打开另一个木箱,里面满是奇珍异宝。全家人都不约而同地张大了嘴,眼前的珠宝仿佛像神话传说中的一样。
“随便挑选吧,每人都可以得到一颗,约值一笔可观的威尼斯金币。”
“真的?”索菲娅问。
P4-11
马可·波罗是意大利旅行家。1254年出生于威尼斯一个商人家庭。大约1271年,随父亲、叔父前往东方,途经叙利亚、两河流域、伊朗高原、中亚细亚,翻越帕米尔高原,于1275年到达中国上都(今内蒙古自治区多伦县西北),并结识元世祖忽必烈。
元世祖非常赏识他,常邀请他进宫讲述沿途见闻。不久,元世祖把他们带到大都(今北京),并留他们在元朝做官任职。在这里,马可·波罗学会了汉语、蒙古语,并通晓中国文化礼仪。受元世祖所命,他出巡中国各地。每到一处,总是详细考察当地的风俗、人情、地理,回到大都后,再向元世祖汇报。马可·波罗在元朝任职17年,先后到过新疆、甘肃、内蒙古、山西、陕西、四川、云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及北京等地,还到过缅甸。
后因伊利汗国遣使向元室求婚,马可·波罗和父亲、叔父受元世祖委托,护送蒙古公主前往波斯成婚。1292年初,他们从泉州起航,经苏门答腊、印度等地到达波斯。1295年,他们没有回来,而是返回了威尼斯。1298年,威尼斯与热那亚发生战争,马可·波罗不幸被俘。在狱中,他口述东方见闻,由同狱的比萨人鲁思蒂谦笔录成书,这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马可·波罗游记》。1299年,马可·波罗获释,返回威尼斯。此后经历则鲜为人知。
《马可·波罗游记》盛赞东方之富庶,文物之昌明。全书采用纪实手法,记录了马可·波罗在中国各地包括西域及东南亚的见闻,记述了元初的政事、战争、宫廷秘闻、节日、游猎等,并详细记述了元大都的经济、文化、民情风俗,以及西安、开封、南京、镇江、扬州、苏州、杭州、福州、泉州等大城市和商埠的繁荣景况,第一次较全面地向欧洲展示了中国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激起了他们对东方的向往,对以后新航路的开辟产生了巨大影响。
马可·波罗的中国之行及其游记,打破了宗教谬论和传统的“天圆地方”说,丰富了欧洲人的地理知识,激起了他们对东方世界的好奇心,对15世纪欧洲的航海事业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哥伦布、达·伽马等航海家纷纷东来,就是受了马可·波罗的启发和鼓舞。他给欧洲带来了新世纪的曙光,预示着新时代的到来。
西方研究马可·波罗的学者莫里斯·科利思认为,马可·波罗的游记“不是一部单纯的游记,而是一部启蒙式的作品,对于闭塞的欧洲人来说,无异于振聋发聩,给欧洲人展示了全新的知识领域和视野。这本书的意义,就在于它导致了欧洲人文科学的广泛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