敬忠良、袁建平等编著的《航天器自主操作的测量与控制》共分自主测量和自主控制两大部分,其中第2~6章为自主测量部分,主要研究航天器自主操作的测量问题;第7~12章为自主控制部分,主要研究航天器自主操作的控制问题。第1章为航天器自主操作的测量与控制概论;第2章论述空间非合作目标超近距离测量;第3章提出空间非合作目标远距离相对测量方法;第4章发展一种基于视觉的航天器相对运动确定方法;第5章研究空间非合作目标的自主形态测量与识别问题;第6章提出空间非合作机动目标的自主跟踪方法;第7章研究针对空间非合作机动目标的平台自主随动跟踪控制策略;第8章研究航天器姿态快速机动与稳定的控制;第9章提出航天器的伴飞控制设计方法;第10章研究若干特定空间操作的自主控制;第11章研究在轨加注逼近段的自主控制;第12章研究空间飞网的操作控制。
《航天器自主操作的测量与控制》由敬忠良、袁建平等编著。
空间自主操作是指航天器不依赖于地面测控、依靠自身敏感器和控制装置自主完成空间规定动作或任务而从事的在轨活动,包括空间交会对接、空间拦截、空间规避、在轨维修、模块更换、燃料加注、在轨装配与重构等空间活动。
航天器自主操作是新世纪大量出现的航天任务的新要求,必然要求航天器的测控功能涵盖实时跟踪、全球覆盖、应急响应、快速机动、多目标操控等内容,这就涉及到其体制、构架、覆盖、设备配置等方面。《航天器自主操作的测量与控制》所讨论的测量和控制是满足航天器自主操作新要求的核心技术,适合航天科技工作者和大学相关专业高年级学生以及研究生阅读参考。
第1章 概论
1.1 引言
1.2 航天器测控
1.2.1 航天器测控的功能
1.2.2 航天器测控的基本组成
1.2.3 地面测控中心的基本功能
1.2.4 航天器测控飞行控制技术现状
1.3 国外航天器自主操作及其特征
1.3.1 自主交会和接近操作演示
1.3.2 自主捕获和对接操作演示
1.3.3 在轨燃料传输操作
1.3.4 在轨组件传送操作
1.4 空间操作对测控系统的新需求
1.4.1 适应空间操作自主性的完全自主测控能力
1.4.2 全球覆盖的实时跟踪能力
1.4.3 同时对多目标跟踪的能力
1.4.4 对大机动空间目标的实时测控能力
1.4.5 高精度测控能力
1.4.6 对非合作目标和空间碎片的测控能力
1.4.7 对应急事件响应能力
1.4.8 自主测控系统能有效降低建设和维护成本
1.4.9 训练、演示、演练的需求
1.5 国外新一代测控系统的发展及其关键技术
1.5.1 美国空间(天基)测控系统的实施路线
1.5.2 相关的演示实验
1.5.3 自主测控系统及其关键技术
参考文献
第2章 空间非合作目标超近距离测量
第3章 空间非合作目标远距离相对测量
第4章 基于视觉的航天器相对运动确定方法
第5章 空间非合作目标的自主形态测量与识别
第6章 空间非合作机动目标的自主跟踪
第7章 针对空间非合作机动目标的平台自主随动跟踪控制
第8章 航天器姿态快速机动与稳定控制
第9章 航天的伴飞控制
第10章 特定空间操作的自主控制
第11章 在轨加注逼近段的自主控制
第12章 空间飞网的操作控制
参考文献
附录A 相关博士论文目录
附录B 主要缩略语
附录C 主要符号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