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毛泽东的故事/红色经典系列故事
分类
作者 高津滔
出版社 人民武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高津滔主编的《毛泽东的故事》内容介绍:位于湖南省中部的韶山,在湘潭、宁乡、湘乡三县交界处,是南岳衡山七十二峰之一的岳麓山一脉。韶山山清水秀,风景壮丽;传说神奇,富于魅力。公元1893年12月26日(阴历癸巳年十一月十九日),一位在20世纪的中国叱咤风云、在现代中国和现代世界历史上的一代伟人——毛泽东就诞生在这里。毛泽东属小龙。他出生时父亲毛顺生27岁,母亲文七妹24岁。在这之前,两口子已经生了两个孩子,但都夭折了。毛泽东是第三个孩子。所以一家人十分的高兴,毛泽东的姥姥更是高兴万分,对两口子说这个孩子她得亲自看护,一定要让他长得结结实实的,不能让他有半点儿闪失。姥姥家住的地方叫崇佳阁,村后山脚下有一块巨大的石头,高一丈二,底下有一股清泉,不论天气如何干旱,终年流水不断……

内容推荐

高津滔主编的《毛泽东的故事》内容简介:毛泽东是20世纪最杰出的历史人物,在中国现代史半个多世纪风云变幻的进程中,始终处于时代潮流的中心,中国革命的轨迹同他的个人经历不可分割地交织在一起,烙上了他作为领袖人物的不可磨灭的个人印迹。   

《毛泽东的故事》以丰富翔实的文献资料,生动细腻地叙述了毛泽东同志为实现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解放,实现中国的统一、独立、富强,为在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而奋斗的波澜壮阔的一生。

目录

农家小子

“省先生”

立志出乡关

新军半年兵

坎坷求学路

读“活”的书

“谁主沉浮”

唤起工农千百万长沙播火种

安源矿工的指路人

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枪杆子里面出政权去当红色的“山大王”

三湾奠军魂

争取绿林朋友

挽救红军

伟大的会师

三战三捷

井冈岁月

挥师赣南闽西

诱敌深入创奇迹

横扫千军如卷席

用兵如神破“围剿”

长征的第一步

遵义会议

坚持北上不动摇

奔向陕北

来了两个洋朋友

延安住窑洞

亲Il缶“抗大”讲课

依法处决黄克功

华侨领袖眼中的穷人领袖

听到骂声之后

为人民利益而死比泰山还重

深入虎穴谋和平

“我是要最后一个撤离延安的”

给胡宗南的“贺礼”

要烟抽

过生日

伟人黄河情

五台风雪夜

城南庄

情系西柏坡

山乡连着大战场

“进京赶考”

情暖人心”

紫云轩主人

建国群英会

人民万岁

试读章节

1902年的早春,刚刚过了元宵节,父亲就把刚过8岁的毛泽东送到离家不到二百米的南岸邹春培老师的私塾里,接受启蒙教育。

父亲送泽东进私塾,是有他自己的打算的。由于他的精明能干,家业渐渐兴旺发达起来,但由于读书不多,总觉得差人一等。他看到岳父文家有不少有文化的人,知书达理,说话做事就是和自己不一样。更让他伤脑筋的是在一桩柴山讼案中败诉。本来是他自己有理,但由于识字不多,明明有理说不出来,而对方则引经据典,强词夺理,说得头头是道。结果他由原告变成了被告,人家由被告变成了原告,眼睁睁地看着柴山断给了人家。于是,他深深地感到,没有文化害死人。他痛下决心,一定要让儿子读书,将来也能引经据典,给自己争口气,再也不吃眼前亏。

私塾设在一座祠堂里。邹老师五十多岁。开学的第一天,他把毛泽东领到东墙下的神龛前,神龛里的大红纸上写着“大成至圣文宣王孔子之位”。邹老师说:“这是孔夫子的神位,从今天起,你每天早晨进来,都要对它作揖。以后,你就会文思发达,连中三元。”毛泽东照着邹先生的话,对着神龛恭恭敬敬地作揖行礼。邹先生高兴地对毛泽东的父亲说:“令郎有朝一日,定会名登高科,光宗耀祖。”父亲忙说:“种田人家的子弟,不稀罕功名利禄,只要算得几笔数,记几笔账,写得几旬来往信札,就要得了。”

由于毛泽东天资聪颖,不须先生劳神,他的同学们给他取了个诨号,就叫“省先生”。

毛泽东酷爱读书,读起书来往往废寝忘食。他不仅在私塾里发愤读书,在家里也见缝插针地抽时间读书。在家里,他除了劳动,就是看书。毛泽东不仅熟读经书,各门功课都完成得很好,而且更喜欢看中国古典小说。《精忠传》《水浒传》《隋唐演义》《三国演义》和《封神演义》《西游记》等他都读过好几遍。书中英雄豪杰的故事、英雄豪杰的精神、英雄豪杰的本领深深地震撼着、影响着、感化着少年时代的毛泽东。当时,私塾里都不准学生看小说,因为小说是杂书。所以毛泽东起初总是偷着看,见老师来了,就把小说压在课本下面。时间一长,老师还是发觉了,就故意多点书,让他背,但毛泽东都能背得出来。毛泽东后来回忆说,小时候,“我熟读经书,可是不喜欢它们。我喜欢看的是中国的旧小说,特别是关于造反的故事。”他还说:“许多故事,我几乎背得出,而且反复讨论了许多次。关于这些故事,我们比村里的老人知道得还要多些。他们也喜欢这些故事,常常和我们互相讲述。我认为这些书大概对我影响很大,因为是在容易接受的年龄里读的。”

毛泽东在私塾里不但酷爱读书,也喜欢练字。他开始临摹欧(阳洵)体,继而学习钱(南园)体,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他博采众家之长,尤其是从怀素的狂草中汲取精华,形成了他独特的书法风格。

毛泽东在私塾里读书,深得先生的器重,他对先生也很尊敬。尽管他后来成了党和国家的最高领导人,但对邹春培等私塾老师一直很怀念。1959年回韶山时,他曾用自己的稿费备餐,邀请毛宇居等老人在一起吃饭。席间,他举起酒杯,为各位老人一一敬酒。当敬到毛宇居时,老先生急忙起立说:“主席敬酒,岂敢岂敢。”毛泽东立即对答:“敬老尊贤,应该应该。”

1907年至1909年秋,毛泽东辍学在家务农。白天,他像大人一样到田间劳动;晚上还要帮父亲记账。这样白天晚上地忙,当然是很疲倦了,但毛泽东还要坚持每天看书到深夜。凡是在韶山冲能够找到的书,他都找来如饥似渴地阅读,甚至连和尚的经书也不放过。

毛泽东不仅刻苦攻读,博览群书,而且善于思考。他阅读了大量的旧小说,尤其喜欢那些被压迫者反抗统治阶级压迫的故事。但是读着读着,他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那些书里的主人公,不外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和英雄豪杰,唯独没有种田的农民。这是为什么?他苦苦地想了一两年,还是找不到答案。他带着这个问题,询问了很多人,其中有老师,有同学,有长者,有同辈,但是大家都回答不了他的问题。后来毛泽东终于发现了,原来旧小说里的人物都是一些压迫者、剥削者,他们占有土地,自己却高高在上;而农民终年劳累,吃不饱,穿不暖,没有条件读书识字,更谈不上著书立说,写书的人也不会注意他们。悟出了其中的道理,毛泽东更加发愤读书。他常对小朋友们说:“我们长大了也要写书,写农民的书。”

1909年,湖南水旱灾害严重,粮食奇缺,饿殍遍野。而豪绅地主。投机商人和外国洋行却乘机囤积居奇,牟取暴利,致使米价暴涨。1910年4月,长沙南门外一个卖水为生的人,好不容易攒了八十文钱,叫妻子去买一升米。店主因为钱中有几文当时已不通行的钱币,拒绝卖给她。她只得回来再向邻居借钱。好不容易凑足了钱,但到傍晚再去米店时,米价又涨了。她悲愤至极,跳江自杀了。她的丈夫闻讯之后,绝望到了极点,拉着饥饿不堪的孩子,一并投塘而死。这场悲剧,震惊了长沙全城,饥民们派出代表,到巡抚衙门请愿,要求平价卖米,施行赈济。但昏庸无道的巡抚反而派兵镇压。饥民们忍无可忍,放火烧了衙门官府。这就是震惊全国的长沙饥民暴动。

正在东茅塘私塾读书的毛泽东得知这一消息之后,心中受到很大的刺激,久久不能平静。他总觉得那些造反的饥民和自己的乡亲父老一样,都是一些善良的百姓。他为他们遭到残酷镇压而愤愤不平。这件事,给少年毛泽东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甚至影响了他的一生。

六年的私塾生涯,使毛泽东打下了深厚的古文功底,打下了坚实的书法基础,积累了丰富的文学素养。更为重要的是,在他心中燃起了反抗黑暗、改造社会的熊熊火焰。P4-7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8 18:4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