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跑的孩子没有后劲。因为童年时的快乐和自由是培养创造力、想象力的最好方式,而神童在抢跑时,大多都无法享受童年的快乐,也没有自由发展的空间。
1974年,英国米德尔塞克斯大学客座教授琼·弗里曼开始了一项对天赋儿童的跟踪调查。他选择了二百多名在数学、美术和音乐等领域有着不凡表现的儿童,建档跟踪。让弗里曼大跌眼镜的是,到今天为止,这些天才儿童有97%已经成了普通人。
在我国的七十年代,也是一个“神童”潮涌的年代。童年时,我经常听广播、电视里面说,谁谁谁,才华出众,几岁就进了XX科大,谁谁谁,智力超群,受到领导接见。
在我小的时候,记得父亲曾经对我说:“瞧瞧人家的孩子……”羡慕嫉妒恨,溢于言表。我很不服气,觉得自己也很不错。我还暗下决心,要奋发图强,让父亲对我刮目相看。
可是不久,我就把这件事抛之脑后了,因为有很多有意思的事情等着我去做。比如,掏鸟蛋、戳电线、吊铁环、打秋千……
这些游戏,在当时的教育环境下,被认为是恶劣行为。我和我的小伙伴们,没少受到家长和老师的批评。
受到批评后,我也非常难过,觉得自己已经离“神童”越来越远了,我无法在上小学三年级时把微积分研究明白了。
为了能和神童靠齐,我给一个叫齐翔的神童写过一封信。信中,我表达了对他的羡慕,同时也请求他,希望他能告诉我,怎样才能成为神童。
很多天以后,我收到了回信,信纸看起来被揉过很多次,已经褶皱不堪,信的一角,还被撕掉了一大块。有一个残破字,看起来特别像“痛”字。
我仔细读了信,发现那的确是一个“痛”字。齐翔告诉我,世界上没有比作“神童”更恐怖的事情了。神童就是一个可怕的面具,让你永远做不了自己。
我一下子就释然了。
我一直和齐翔联络,因为齐翔很喜欢和我聊天,他说,和我聊天,他可以完全放松。
大约是1998年,齐翔上了某电视台的一个教育谈话栏目。在这场谈话中,他一改往日温文尔雅的形象,不再表现让人叹为观止的记忆力和思维能力,反而痛斥“神童”教育。
齐翔说:“我有很多困惑,我有很多苦恼,我有很多不解,我不断挣扎,可是我却不敢表现出来,因为我身上有一个神童的‘标签’。”
“我从来不能像别的孩子一样玩耍,我必须要神神叨叨地坐下来,研究诗作,研究数学,研究物理化学,否则,我就不再是‘神童’。”
看了他的故事,你还希望自己的孩子是神童吗?你还愿意给他稚嫩的肩上加上很重的负担吗? 即使你的孩子在童年就表现出了天赋异禀,也请你放过他,给他自由发现和探索的快乐,而不要为了开发智能,给他过重的学习负担。
智商高是神童的一个重要标志。可是,人的生理和心理不会因为智商高而发育快。在需要玩乐的童年,就给孩子过大的压力,只会损伤孩子的智商和心智,影响他健康成长。P3-4
教育,是在塑造一个人的生命,或者更直接说,是在塑造一个人的前程。为了给孩子打造出一个多彩而美丽的前程,我们这些父母们,都是拼尽了全力,费尽了心思,为孩子多做一点,再多做一点……
我们的愿望,不过是想把孩子送更远一点,让他少吃一点苦头,让他更早发现捷径,让他更快走向辉煌。我们是如此兢兢业业,谆谆教导,鞠躬尽瘁也觉不足,呕心沥血依然胆战心惊。
的确,教育,就是生命工程,从“开土动工”的第一天起,我们就肩负着一个让天使起飞的使命。我们的确应该尽智竭力,可我们不能蛮干,不能想当然,更不能急于求成。当我们太急于做教育时,反而没有时间去思考教育本身。
教育到底是什么?我们的孩子,需要怎样的教育?
把孩子早早送进培训班,让他接受各种早教导师的熏陶,这是教育吗?
为孩子早早开智,在他还咿呀学语的时候,就为他灌输各种科学知识,这是教育吗?
在孩子走进学校的那一刻起,就告诉孩子,一定要乖乖的,听老师的话,听班长的话,这是教育吗?
当孩子拿回一张满篇红叉的试卷时,你眉头紧锁,勃然大怒,大发雷霆,给孩子一顿惩罚;或者苦口婆心,唠唠叨叨,劝说孩子用功,用功,这是教育吗?
如果你的孩子总是无法追上别人的脚步,或者他更喜欢他一个人的世界,你马上采取措施,让他追上大部队;或者把他从他自己的世界拽出来,给他看更大的世界,这是教育吗?
……
你的答案都是肯定的吗?
如果是,那请允许我劝说你,不要再对孩子进行“教育”了。你的教育,已经失去了教育的本意,你已经把一个充满活力的生命,赶向了一片荒原。你是在让一个对知识极度饥渴的人,走进一个没有知识的世界。
这是连一个放牧人都不会犯的错误!
上面所说的种种,看似教育,但只是表面教育,这种表面教育,和我们一直说要摒弃的填鸭教育,在一个层面。再透彻点说,这种表面教育的原则是,只要举起了教鞭,就是教育。 这让我想起了禅宗里的一个解读:用手指月,指并非月。不管你指,还是不指,天上的月亮都在那里,发着他自己的亮光,走着他自己的路线。这是月亮的自性。
孩子也有自己的自性,他会根据自己对世界的解读来安排自己的生命路线。就一般意义上来说,孩子自己安排的这条生命路线,往往要比父母为之安排的更精彩。
当然,我并不是说,我们可以对孩子置之不理、不管不顾。指月之手,还是需要的。只是,我们不需要把指月之手和月亮混为一谈。教育,就是指月之手。
月圆了,指月之手不必将之作为自己的功劳;月缺了,指月之手不必急于在空中补足这条缺痕。你补的月,亮不了孩子的人生。
其实,你不用着急,时间会让月亮重新亮起来,只要你能够静下心来,耐心等待。
教育,就是三分教,七分等。
每个孩子的成长,都是一个独特的过程;每个孩子的学习,都有一种独特的方法;每个孩子的性格,都有一个独特的亮点;每一个孩子的未来,都有属于他自己的前程。
你不要用世俗功利来衡量孩子当下的成绩,不要用功成名就作为孩子未来的追求。你要不耻于落后,不誉于提前,敢于支持孩子的个性,善于发掘孩子天赋的潜能。
本书重新对父母的教育观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把教育现实一个个进行解剖,通过一个个细节性的说明,让父母们看清落后的教育观,发现并坚定全新的教育观:要教得,更要等得;要催得,更要忍得;要给得,更要舍得。
希望本书能成为父母的望远镜,通过对本书的阅读,你能发现,现在还处处让你不满意的孩子,在未来,会处处给你制造惊喜。
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家教作家成墨初老师继《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热销50万册后再续教育经典!
孩子只有在轻松的玩乐中自主发展,在时间沉淀下滋润心灵锻炼身体的孩子,才有寻找成功的能力,才能有一个美好而幸福的未来。教育,是一种慢与等的艺术!
《别急让孩子慢慢长大》重新对父母的教育观进行了详细的解读,把教育现实一个个进行解剖,通过一个个细节性的说明,让父母们看清落后的教育观,发现并坚定全新的教育观:要教得,更要等得;要催得,更要忍得;要给得,更要舍得。
“慢教养”理念倡导者,中国十大最具影响力家教作家成墨初老师继《不打不骂教孩子60招》狂销五十万册,个人家教图书总销量突破两百万后的最新力作!
逐一解剖中国家长的教育场景,解读正确的教育方法:要教得,更要等得;要催得,更要忍得;要给得,更要舍得。
阅读《别急让孩子慢慢长大》,慢慢思考,即刻改变,你会发现,现在还处处让你不满意的孩子,在未来,会处处给你制造惊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