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现代观众了解现实社会和世界最直接、最及时、最精彩、最全面的窗口。
对于当代军人观众来说,从电视中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军事知识,学习科学技术,学习人际交往。都是十分有效的途经。
生活在延续。艺术在发展。电视在革命。我们相信。看过刘薇、刘国彬主编的《荧屏采风(中国军事电视剧的台前幕后)》的读者能够从中了解中国军事韪材电视剧鼎盛时期的创作概况,一旦有机会坐下来完整地观看某一部电视剧时,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荧屏采风(中国军事电视剧的台前幕后) |
分类 | 文学艺术-艺术-戏剧影视 |
作者 | 刘薇//刘国彬 |
出版社 | 白山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电视——现代观众了解现实社会和世界最直接、最及时、最精彩、最全面的窗口。 对于当代军人观众来说,从电视中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军事知识,学习科学技术,学习人际交往。都是十分有效的途经。 生活在延续。艺术在发展。电视在革命。我们相信。看过刘薇、刘国彬主编的《荧屏采风(中国军事电视剧的台前幕后)》的读者能够从中了解中国军事韪材电视剧鼎盛时期的创作概况,一旦有机会坐下来完整地观看某一部电视剧时,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内容推荐 《荧屏采风(中国军事电视剧的台前幕后)》从各种媒体上选择一百多篇有关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文章,向读者介绍一些台前幕后的奇闻趣事,略补基层官兵看电视剧少的缺憾。这些文章,基本按电视剧拍摄或播出的时间为序,并注明供参考的文源。在编书过程中,做过十年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在校研究生的刘薇同学,结合自己所学的影视创作史专业,从图书馆和网站上查阅了大量资料,使《荧屏采风(中国军事电视剧的台前幕后)》的素材较为丰富。编者刘国彬同志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在部队任专职影视报记者、编辑33年,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发展的全过程,书中提及的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大部分观看过或在主编的《前进影视》报和《前进报》“影视天地”专版宣传介绍过,所以对相关的文章选编把握较为全面。 目录 编者的话/1 1.军旅电视剧25年发展全纪录/001 2.中国电视第一剧《敌营十八年》的前世今生/012 3.多面人生张丰毅/015 4.《和平年代》演员沉浮录/018 5.相逢是首歌/021 6.揭的正是潜艇的秘/027 7.濮存昕首演军人/031 8.他能从20岁演到80岁/033 9.央视看好《DA师》/034 10.航拍《DA师》曾令金门一级战备/036 11.披露我军驻港部队全新历程/038 11.风雨归途剑气如虹/040 13.雷锋题材的主要电视作品/043 14.“项英”形象引争议/045 15.四演毛泽东的唐国强/047 16.填补历史空白再现不同长征/049 73.展现鲜为人知的历史/180 74.再现一代名将《彭雪枫将军》/181 75.作一次信仰之旅的《雄关漫道》/183 76.红“灯”照进荧屏/187 77.《亮剑》导演走进《中国近卫军》/190 78.王斑解密《绝密押运》/192 79.康红雷继续不抛弃不放弃/194 80.军旅大戏《大变革》紧张筹备/196 81.安澜“出关”/197 82.高希希:真情动人部部经典/199 83.孙海英当“哨兵”/202 84.“哨兵”创收视率新高/203 85.女儿说“大校”/205 86.陈家林导战争新戏《勋章》/208 87.聂远初次尝试苦情角色/210 88.积极筹拍《解放海南岛》/212 89.讲述中国民兵战争爱情传奇片/214 90.都梁的作品刺激我/216 91.“狼烟”飘在湖州/218 92.希望打动现代人的心灵/220 93.重现浪漫一幕的《英雄虎胆》/222 94.花儿还是这样红/224 95.一谈吻戏就害羞的孙红雷/227 96.“斗古城”值得期待/229 97.杨雪谈“沧桑”趣事/231 98.再现三年南方游击战争的《浴血坚持》/233 99.心系灾区搁置戛纳行/234 100.抢站市场高地的《高地》/235 101.飞上央视的《我心飞翔》/237 102.胡玫首部红色剧场面惨烈/238 103.李幼斌为演张灵甫自降片酬/240 104.献礼建国60周年的《解放》/241 105.明星妻子是我的心理医生/244 106.周口出了个“毛泽东”/250 107.他们倾心演绎屏幕“毛泽东”/255 108.荧屏十位军中“硬汉”/260 109.荧屏十朵美丽“军花”/265 110.今夜,金星熠熠生辉/270 111.今夜星光灿烂/274 112.光荣与梦想/281 113.打造军旅电视剧的文化江山/286 114.担当起繁荣军事题材电视艺术的光荣使命/292 115.荧屏展示的共和国卫士画卷/301 试读章节 军旅电视剧25年发展全纪录 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自1983年的《高山下的花环》起步至今,已经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一路奔波前行,一路探索开拓。如今已经成为中国电视剧大家园中一支璀璨的花朵,用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先生的话说:是中国电视屏幕上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作为我国电视剧当中的一类,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是随着我国电视剧的发展而发展的,也因此,我国电视剧在艺术、技术以及产业上的发展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和影响着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状况,所以考察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兴起发展的历程,离不开我国电视剧的发展历史这一大背景。当然,与其他类型的电视剧相比,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有其题材和创作上的特殊性。在其发展过程中又具有自身的规定性和阶段性特征,这也在某种程度上显示出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发展的总体特色。有一点特别值得提出,由于军旅题材电视剧多为部队的文艺单位创作、拍摄,它在组织性、集团性和军事管理方面都规范严格,较少受到社会方面的不良影响,从而能够使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创作一直沿着一条健康有序的道路向前发展。若对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25年的发展历程作一划分,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 “起步期”,80年代初到1986年,开始涉及战争与人性。上个世纪80年代,我国刚刚从“文革”的劫难中走出。在“文革”十年中,我国电视剧发展几乎停滞不前。“在一片文化荒原中,刚刚起步的中国电视剧惨遭灭顶之灾,陷人了停滞状态。在世界上电视剧事业飞速发展的时代,中国的电视剧被远远地抛在了后面。”1978年召开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混乱和颠倒的历史,中国社会迎来了新的历史转折,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文革”中停滞不前的中国电视剧开始了复苏。但是,由于长时间处于停滞状态,所以80年代初的几年,我国电视剧的发展相对缓慢,整体状况不是很好。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也就是在这样的状况下开始起步的,1983年山东电视台根据当时极受欢迎的小说《高山下的花环》拍摄了3集同名电视剧,在社会引起了很大反响,并在1984年的第四届全国电视剧“飞天奖”上获得了电视连续剧一等奖,从而拉开了我国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创作的序幕。同当时全国的整体创作力量有限的情况相比,军队在电视剧创作力量上更为薄弱,那时还没有专门的电视剧制作机构,因此,这一时期诞生的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多半是依靠部队的话剧团、电影厂与地方的电视台合作完成的。 这一时期诞生的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有:《高山下的花环》、《道是无情却有情》、《花瓶》、《爱的眼神》、《兵车行》、《紧急起飞》、《强行起飞》、《新的起点》、《我是大海的儿子》、《警官的故事》、《这个兵》、《这里也是一片热土》、《凯旋在子夜》等。这些作品以单本剧和两三集的短剧居多,内容主要反映当代军人在新时期的军事活动和军旅生活中所展现出的新的风采和形象,风格朴素,自然真实,充满了现实主义气息,但由于篇幅以及创作水平的局限,大多数的作品在主题和艺术的开掘上都还不够深入,有些仅仅是尝试性的。这其中,除两部以南疆战斗为背景的作品《高山下的花环》和《凯旋在子夜》因其直接涉及了战争与人性的某些思考而略显深刻外,其他作品都相对粗浅,沿袭了之前部队文艺创作重在宣教的特点,如电视剧《道是无情却有情》,以某部司令员突发心脏病住院,战友部下、亲朋好友来探望他为线索,通过几件小事,表现了一位身居要职的老将军热爱人民、热爱部队、严于律己的品质;再如电视剧《紧急起飞》,该剧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描写了我国空军某运输小组在执行一次紧急抢险任务时,全体人员团结一致,舍生忘死,最终胜利完成任务的故事。这些作品基本上采用“好人好事”记叙体的叙事模式,在主题表达和人物塑造方面都停留在较为浅表的层面上。但是不管怎样,这些作品构成了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最初起步,并以表现我国当代军事和军人的新的内容和视角开启了我国电视剧创作中又一独具特色的类型。 “发展期”,1987年至1992年,军队加大了支持。1987年党的十三大召开,这次大会摒弃了计划经济的提法,肯定并继续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强调指出“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从而加速了社会的转型。在文艺创作领域,“二为”方向的重新界定(以“文艺为社会主义服务”、“文艺为人民服务”替代了“文艺为工农兵服务”“文艺为政治服务”的提法)和“双百”方针的积极贯彻,极大地调动了文学艺术的创造力。在较为宽松的政治氛围下,文艺创作从内容到形式都突破了原有的一些禁区,呈现出良好发展局面。对于我国电视剧艺术来说,社会转型带来的内容资源的扩充、视角的扩展以及人们审美需要的多样化,使得电视剧随着我国电视机的逐渐普及开始成为影响人们日常生活的重要文艺样式,而电视剧“飞天奖”和“金鹰奖”的设立以及一批优秀的电视剧作品在这一阶段的诞生都标显着我国电视剧在稳步前行。此外,在理论研究方面,一些学者从社会学、美学、传播学等角度对电视剧艺术作了深入的探讨,形成了在电视剧创作观念、美学特征等方面的一系列成果,从理论层面提升了我国电视剧的发展水平。正如高鑫在《电视艺术概论》中指出:“此时期电视剧艺术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也就是它的‘兼容性’,或曰‘容纳性’。正是这种特征,使得电视剧从亦步亦趋地学习戏剧、学习电影的途径中解放出来,开始进一步地发现自我,认识自我,努力增强自我意识,逐渐走上了独立的艺术道路,开始创建电视剧自身的美学意识。” 由于电视剧以其综合化、通俗化的传播特性在广大群众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这使得一向重视文艺宣传的军队文化组织加大了对军旅题材电视剧创作的支持和管理力度,从硬件和软件两方面积极促进军队电视剧创作的发展,这自然也加速了当代军旅现实题材电视剧的发展。 作为军队文艺的领导机构,解放军总政文化部在我国军旅题材电视剧发展上起着重要作用。 P1-3 序言 当代人可以一年不看一部电影,却几乎不可能一天不看电视节目。 电视——现代观众了解现实社会和世界最直接、最及时、最精彩、最全面的窗口。 对于当代军人观众来说,从电视中学习政治理论,学习军事知识,学习科学技术,学习人际交往,都是十分有效的途经。更重要的是,电视中的英雄形象,一直是部队官兵效仿的楷模:雷锋、张思德、李向群、杨子荣和石光荣、李云龙、许三多等等生活和艺术形象吸引着众多的热血男儿走进军营,成长进步。 电视发展不足百年,传人中国是在上世纪50年代后期。1958年,中国第一个电视台——北京电视台(即后来的中央电视台)成立。早期的电视以播报新闻为主,成为广播和报纸的补充,转播一些文艺节目是它的一种辅助功能,有时也播放一些电影。 中国的第一部军事题材电视剧是《敌营十八年》,由中央电视台1981年创作并播出。它以一个地下工作者打人敌人内部的惊险故事作为主线,以连续剧的形式出现。而此前,中国电视剧都是单本剧。《敌营十八年》的播出形式也有所不同,并不是一次播完,每天一集,连续播放。所以,《敌营十八年》经常被看做电视艺术的一次革命。 电视剧特别是军事题材电视剧的发展是在改革开放之后,自1983年的《高山下的花环》起步至今,已经走过了25年的发展历程。辉煌时期是近十年来的事,《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士兵突击》取得了空前的荣誉。它们是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的里程碑,后来者很难超越。巧的是,这三部剧正好代表了老、中、青三代军人的艺术形象,均给当代观众以视觉大餐。 波澜壮阔的古今战争,成了电影、电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以电影为例,世界各国大约生产了一百万部影片,其中表现战争的和与战争相关的影片占四分之一以上。而我国生产的电视剧中,众多的经典作品也都与古今战事相关。 但是,必须看到,随着《井冈山》、《长征》、《延安颂》、《八路军》、《解放》等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成功创作,涉及重大战争、战役、战斗和战队、战将、战员的选题已近饱和,今后史诗般的军事题材电视剧势必相对减量。这是当代观众值得庆幸的事情也是后来者无奈的事情。 当然,这种情况与部队基层联系不大。因为,即便在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创作的鼎盛时期,基层连队的官兵也不能尽兴地观看。以《激情燃烧的岁月》、《亮剑》、《士兵突击》为例,电视台每晚从8点至10点连播二集,战士们连一集都看不完便要准备就寝了。为解决电视剧的“贵族化”问题,总政给部队复制了优秀题材电视剧光碟,下发到旅团音像库。但是,三、四十集的长篇电视剧,仍让战士们望而生畏:谁会坐下来一连看上几天? 由是,我们选编了这本书,从各种媒体上选择一百多篇有关军事题材电视剧的文章,向读者介绍一些台前幕后的奇闻趣事,略补基层官兵看电视剧少的缺憾。这些文章,基本按电视剧拍摄或播出的时间为序,并注明供参考的文源。在编书过程中,做过十年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现为中国传媒大学在校研究生的刘薇同学,结合自己所学的影视创作史专业,从图书馆和网站上查阅了大量资料,使本书的素材较为丰富。编者刘国彬同志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文学系,在部队任专职影视报记者、编辑33年,经历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电视发展的全过程,书中提及的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大部分观看过或在主编的《前进影视》报和《前进报》“影视天地”专版宣传介绍过,所以对相关的文章选编把握较为全面。 生活在延续,艺术在发展,电视在革命。我们相信,看过此书的读者能够从中了解中国军事题材电视剧鼎盛时期的创作概况,一旦有机会坐下来完整地观看某一部电视剧时,会有新的发现和收获……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