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谷歌风云
分类 经济金融-经济-企业经济
作者 姜洪军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姜洪军编著的《谷歌风云》不仅仅是一部记录谷歌突出重围的创业志,更是一部云谲波诡的科技界商战史。本书完整记录了谷歌从创业到做大做强的整个奋斗历程,值得管理者在运营企业时引以借鉴参考。

内容推荐

姜洪军编著的《谷歌风云》通过揭秘谷歌创业14年来的成长内幕,完整记录其所遭遇过的、关乎其生死的系列挑战,再现其步步为营、走上成功巅峰的博弈过程。

《谷歌风云》20世纪末,冲出斯坦福大学象牙塔的两位谷歌创始人,一头扎进了被当时商界视为红海的搜索领域,毫不理会雅虎、Excite、Infoseek已三分搜索天下的市场格局,化繁为简,心无旁骛地发展那个看起来简陋无比的搜索条,并抓住对手们因犯下一系列愚蠢错误而拱手让出的市场机遇,在数年后成就了搜索领域的霸业。此后,谷歌打碎微软在搜索领域试图尾随超车的计划,并开始顺势切人微软原来处于优势地位的浏览器、操作系统领域.再燃硅谷烽烟,谷歌以其桀骜不驯的姿态,登陆华尔街,冲击了原有的利益格局;谷歌还通过收购You Tube,激烈震荡了好莱坞传统势力。火线全开后,成长为科技巨头的谷歌开始反噬苹果,凭借安卓平台,力图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盟主;它还屡败屡战,意欲和后起之秀Facebook在社交网络领域决一雌雄。

目录

引子:下一个乔布斯?

第1章 风云初起双雄会

第2章 与红杉资本博弈

第3章 雅虎扔出的“鸡肋”

第4章 “清洗”华尔街

第5章 打碎微软的搜索蓝图

第6章 开源烽火

第7毫“白痴才会收购You Tube”

第8章 好莱坞肉中刺

第9章 纸老虎哀鸣

第10章 角逐社交网络

第11章 与苹果恩怨交织

第12章 乔布斯铁杆盟友的铁拳

第13章 移动互联新盟主

第14章 尾声我真的还想再活三百年

后记

试读章节

砸向资本的铁锤

少年拉里双手举着一把铁锤,在家里走来走去,似乎在找一个适合敲碎的对象。

锤子的来源让拉里感到了一丝不寻常,它不是被扔在家中的车库里,而是被父母小心翼翼地收在屋里的箱子内。不过对于大多数孩子而言,家里的任何一个角落都是其探宝的好地方,拉里找到了它。幽暗的光线下,拉里揣摩着这把斑驳的锤子,不解这把锤子有何神奇之处?

走进房间的父亲轻轻地拿下拉里手中的锤子。拉里好奇地追问锤子的来历,儿子的询问唤起了父亲尘封多年的记忆:

拉里的祖父拿着锤子怒吼着,和一批身着蓝色工装的工友,向汽车厂资方保安组成的警戒线冲了过去,随后两团人扭打在一起。最后,拉里祖父所在的工会一度接管了一个大型的汽车工厂。

这是1937年,美国爆发了大规模的汽车工人大罢工运动。这年3月3日,几家汽车工厂的工人开始联合罢工,劳资双方开始对峙。克莱斯勒汽车公司总裁3月12日在《底特律新闻》上发表公开信,表达了不能接受工人所提要求的强硬态度。罢工工人于3月20日也在该报上给密西根州长写了一封公开信,表示“在没有得到满意答复之前,我们决不离开工厂,州长先生,您可以有两个选择:运用你的影响进一步理解我们所遭受的不公正待遇,或者你也可以动用州军队强迫我们离开工厂。第一种选择能够和平地解决冲突并消除继续罢工的因素,但是,如果采取第二条途径,那么就可能导致流血和暴力,以及更多、更大规模的罢工。我们决心捍卫自己的权利、工作和生活。”

最后,流血冲突没有避免,美国汽车界劳资双方的对峙绵延至今,并成为美国汽车工业衰落的重要诱因。拉里家族一直是反对资方的中坚力量,对资本势力的不信任感浸透至他们家族的血液中。

拉里祖父在罢工中的防身锤子作为传家宝传了下去,先是给了拉里的父亲,后来拉里的父亲又把它传给了拉里·佩奇。

拉里成名后曾接受《财富》杂志采访,谈及员工福利时说他对员工的仁慈之心可以追溯至祖父当年罢工示威的那个腐朽时代,“员工应保护自己不受公司伤害。我至今还保留祖父留给我的锤子。从那时到现在,已经经过了两代人,我们走过了很长的路。我想我们的员工没有哪个人需要带这样的武器上班。至少我希望他们不用这样。这是两代人之间发生的巨大变化。人越快乐工作。效率就越高,这是常识。”

对于拉里来说,祖父传给他的也许不仅仅是一把有形的锤子,而是给予了他一把打碎资本、科技领域旧有秩序的无形锤子。

拿着锤子的少年拉里没有砸碎家里的电器,但结果也好不到哪里去,他用一把哥哥给的螺丝刀,把家里能找到的电器给拆了个遍,但无法将它们再装好。

这个故事好像是介绍硅谷天才少年的通用版本,譬如戴尔公司的创始人迈克尔·戴尔也被描写成为:趁父母不在家,把家中的苹果电脑拆了。

多年以后,拉里在接受采访时,表示他确实这样干了,并惹得父母不悦,不过他解释说,他不是不能将它们装好,“我只是没装。” 拉里的父亲没有在汽车产业谋生,而是成为了一名计算机方面的专家,他把数学和计算天赋传给了拉里。“我很幸运,父亲是一位计算机教授,这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而言是非比寻常的。”拉里说:“我们幸运地在1978年就拥有了我们的第一台家庭电脑。它体积庞大,而且非常昂贵,在买了它之后,我们家的伙食水平下降了不少。”

拉里12岁时读到了尼古拉·特斯拉的传记,他被主人公悲惨的命运所震撼。尼古拉是和著名的发明大王爱迪生同时代的发明家,他当时创造了与爱迪生不相上下的一系列重大发明,却没有得到相应的财富和名望,最终在贫穷和痛苦中郁郁而终。 拉里后来对《被谷歌》的作者奥莱塔说:“你也许能发明世界上最出色的东西,但假如你仅仅是发明了它们,这并不会给你带来更多……我认为这很悲哀。你可以设想,如果尼古拉在做生意和交际方面哪怕再多一些技巧,他也许会收获更多。”

有些内向的拉里可能意识到自己性格上的某些不足,因此努力地做一些拓展社交能力的事情,譬如在上大学时主动担任了一个工程领域的学生会会长。他在学习工程学的同时,还有意识地选修商业课程。他曾回忆:“我意识到我会发明一些东西,而且我也想改变世界。但为了达到目的,你必须要让这项技术被人们所采用。也许从12岁时,我就知道我最终要创办一家公司。”

对拉里影响至深的还有一本书,那就是唐纳德·A.诺尔曼的《设计心理学》。他后来回忆说这本书让他收获颇丰,并进而确立了同顾客打交道的方式,他说:“永远认为顾客或用户是对的,将打造一个顾客使用自然的系统作为自己的目标,这是一种良好的态度。”P8-10

后记

“把你们家的图书都收藏好,它们会成为升值的文物,因为在数字化出版浪潮下,纸质图书出版将绝迹。”大约7年前,我作为记者参加了谷歌的一次新闻发布会,会后一位谷歌高管曾这样阐述纸质图书的未来命运。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2011年,我开始动笔写这本关于谷歌发展历程的书,回味当年的片段,我想起乔布斯的一句话,“你要坚信,你现在所经历的,将在你未来的生命中串联起来。”

关于图书的命运,其实我们看一下它的来时路,就可以知道它的未来之路:史前的瓦尔卡莫尼卡岩石画、录在埃及纸莎草纸上的典籍、写在竹简上的《史记》、印在浆纸上的《三国志》……载体在不断发生变化,可传承人类文明的伟大作品却从没消失。

“读者永远需要好故事.在速成,肥皂、媚俗的泡沫中,好作品具有穿越时空的生命力。至于其载体是石头、竹简、布帛、浆纸、电子纸,还是录像、菲林、光盘、iPhone、iPad,无关宏旨。”这段话出自我供职的中国计算机报社举办的内部培训讲稿中。

尼古拉斯-卡尔在《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一书中称:“互联网鼓励我们蜻蜒点水般地从多种信息来源中广泛采集碎片化的信息……我们正在丧失的却是专注能力、沉思能力和反省能力。”

“在每一次变革的关头,总会出现一些不祥之鸟的鼓噪。他们既无视社会实践和文化行为的多样性、各种观点错综复杂的融合,也不懂得这样一个明显的道理:人们往往会借助新的信息渠道,重新认识并由此返回到一个以前比较陌生的传统载体。我敢断言:众多的网上读者会被带回最传统的纸质书本中去。”让.诺埃尔.让纳内在《当谷歌向欧洲挑战的时候》一书中这样说。

我们接着说谷歌。本书记录了谷歌出道以来的主要大事,读下来,可以看出,它几乎是一部谷歌成功史。但在停笔之时,我思考了一下谷歌在人类历史文明进程中的价值。

撇开笼罩在谷歌头顶的成功光环不说,判断它是否是一个伟大的企业,要从它对科技、商业、人文三个方面的影响来考量。我发现在这三个方面,谷歌所发挥的积极作用是递减的。

在科技上,谷歌以它的搜索引擎、安卓系统,对全球科技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书多有述及,毋庸多言。 在商业上,尤其是在打造一个商业和经济生态链上,谷歌的表现并不出色,它在许多时候仅仅是舞台上的一个独舞者。作家迪尔克·拜克曼在《失去乔布斯,苹果会怎么做?》一书中甚至这样评价:Google化意味着灭绝。他以导航业为例说,“那些导航设备生产商们惧怕谷歌的免费理念,因为它会直接导致他们丧失业务基础。”

在人文上,谷歌几乎是扮演着文明摧毁者的角色。它利用人类数千年来积淀下来的文明成果,为自己攫取丰厚利润的同时,打碎了原有的文化生态系统,却迟迟没有打造能够孕育未来伟大文明的摇篮,虽然它说自己目前正在积极探索着这种模式。谷歌最蛊惑人的一种说法是:它为大众提供免费的信息渠道。可是我们都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当然,谷歌大楼里为其员工提供了丰盛的午餐,甚至还有晚餐。大众享用的免费信息、谷歌员工享受的免费午餐中浸透了文字工作者的血汗,在没有正向激励的反馈机制下,投身文字工作的优秀人才会越来越少,恐怕最后真的会像谷歌担心的那样没有优秀的作品,无法吸引大众使用谷歌的搜索引擎。在网络时代,大众也不是不肯为优秀的作品付费,而是目前没有出现技术上可以实现的好模式,乔布斯生前曾通过网络应用商店做过有益的尝试。而这种良好模式推迟出现的最大收益者是谷歌,所以出版界质疑谷歌是否真有诚心推动这件事。

“科技巨人,人文侏儒。”这可能是对谷歌和谷歌模仿者一个比较贴切的比喻。谷歌的这种基因可能来自其创始人,他们是用一种直线条的、粗粝的技术眼光,来看待细腻甚至脆弱的人类文明。《Fast company》杂志曾评价谷歌是“由计算机白痴创办,并且由计算机白痴所经营的公司”。

从技术上看,谷歌是成功的、可喜的,但可悲的是,一项关系到人类未来文明的技术,却由一群似乎缺少人文情怀的技术天才来把控。

“我们读诗写诗不是因为韵意风雅,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份子。而人类充满激情。诗意、美丽、爱情、浪漫——这些正是我们活着的意义。”这是电影《死亡诗社》中的一段台词。

因此,在一本看起来是描述谷歌成功史的书籍尾声,我还是愿意保留审慎的批判眼光,来看待这朵人类历史文明长河中泛起的浪花。

感谢包括《中国计算机报》在内的国内外媒体同行,他们lO多年来对谷歌详细的报道和记录,让本书才得以展现一个丰富、立体的谷歌。书中人物和公司有一些富于争论性的言行,为了尊重历史,本书基本上予以实录,这并不代表作者、作者供职的单位及出版社的观点。感谢科学出版社的刘俊来主任、编辑徐蕊对本书的辛勤付出。感谢我的父母,感谢我的妻子刘燕给予我的支持。感谢您——我亲爱的读者,选择了此书,读到了这一页。

姜洪军

2012年2月26日于北京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4:37: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