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艺风赏》定位为高端纯文学年轻态先锋刊物。《文艺风赏(2012\\6传人)》“封面故事”邀请台湾作者陈柏青讲述一个关于《孩子们》的晦涩成长故事。“风声风影”栏目,全面剖析惊艳威尼斯电影节并斩获两项大奖,并在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获得大奖的由著名导演蔡尚君指导的《人山人海》。“青梅煮酒”栏目,笛安对话蔡康永,妙语连珠中尽显睿智。“双城故事”高初VS笛安,记忆的载体与现实的浪漫主义并行。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文艺风赏(2012\6传人) |
分类 |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
作者 | 笛安 |
出版社 | 长江文艺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文艺风赏》定位为高端纯文学年轻态先锋刊物。《文艺风赏(2012\\6传人)》“封面故事”邀请台湾作者陈柏青讲述一个关于《孩子们》的晦涩成长故事。“风声风影”栏目,全面剖析惊艳威尼斯电影节并斩获两项大奖,并在法国南特三大洲国际电影节获得大奖的由著名导演蔡尚君指导的《人山人海》。“青梅煮酒”栏目,笛安对话蔡康永,妙语连珠中尽显睿智。“双城故事”高初VS笛安,记忆的载体与现实的浪漫主义并行。 内容推荐 《文艺风赏(2012\\6传人)》的《青梅煮酒》板块继续带来蔡康永的专访内容,且看笛安与蔡康永如何用机智妙语畅谈日本动漫、电视节目、理想、文学和价值观。本期《经典重读》带来茅盾的经典作品《小巫》,将经典文学分毫毕现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而此次的《封面故事》由台湾作者陈柏青娓娓道来。 做客《文艺风赏(2012\\6传人)》《风声风影》栏目的是曾指导过话剧《保尔·柯察金》、参与《爱情麻辣烫》编剧的知名导演——蔡尚君,以及他在2011年指导的中国第一部公路复仇片《人山人海》。该片由知名演员陈建斌、吴秀波、陶虹联袂出演,在第68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崭露头角并大放异彩,获得第68届威尼斯电影节最佳导演奖。本片将于今年6月下旬于国内公映。 目录 封面故事/传人 最后的箍桶匠李西闽 伍吉吉,伍吉吉颜东 孩子们陈柏青(中国台湾) 青梅煮酒 所有燃烧者的故事都让人毛骨悚然 笛安对话蔡康永(下) 经典重读 小巫茅盾 双城故事 吴哥/照相簿 高初 基律纳/雪冢 笛安 小说视界 一瓮 客小印 SECRET & WISH 特约专栏 FOUND 弥图 DR_H 风声风影 人山人海 闪光 L.A. 试读章节 他来到这个世界上时,下着苍凉的雨。他母亲因为难产一命归西,他惊人的哭喊没有唤回母亲。1921年的唐镇像块飘摇在风中的破布,对于一个生命的到来以及一个生命的消逝,不会有太多的惊喜,也没有过分的忧伤,一切都自然而然。他父亲把妻子埋葬后,给他起了个极普通的名字:李桐材。 我很难想象,从小体弱多病的李桐材如何在那灰暗的年代长大成人。 知情者——唐镇的另外一个老者上官明告诉过我,李桐材在六岁那年的某个晚上,上茅房时蹲得太久,两腿发抖掉进茅坑,差点淹死。要不是后妈去找他,李桐材就真的没命了,也就没有了唐镇最后一个杰出的箍桶匠。 李桐材是我叔公,也就是说,他是我爷爷的哥哥。 我爷爷死得早,他在五十岁那年下身瘫痪,不几年就离开了人世。我们族里出手艺人,而且都能够在各个行当里做得最好。我爷爷是做豆腐的,他死后,镇上的人说,唐镇再也没有那么好吃的豆腐了。这种叹息一直伴随我长大,离开家乡。还有一个叫李灶火的叔叔,他是闽西手工造纸最好的师傅,他七十多岁时,还在宁化的纸场做手工纸,前几年,我在上海的电视屏幕里发现了他,他出现在一部关于手工造纸的纪录片里,现在他养老在家,谈起几十年的造纸生涯,满目沧桑。我们家族里的匠人们都有一个特点,对他们从事的行业十分执著,而且精益求精,如果让他们去做别的事情,却一无是处。 李桐材从小就迷恋小木工。 在唐镇,有大木工和小木工之分。大木工就是指建房造屋的木工,小木工指的是做家具农具的木工,而在小木工里,又有圆木方木之分,圆木是指做桶、盆等家什的木工,方木是指做棺材、床、柜子、桌椅等的木工。 其实,李桐材迷恋的是圆木。 据上官明的回忆,李桐材五岁那年,就经常跑到小街上王三水的箍桶店里,痴迷地看着王三水做活。如果说大木工用的是大锯大斧等工具,那么,小木工用的大都是小锯小斧小刨子等工具,和大木工用的工具相比,小木工的工具显得精巧,其本身就是民间工艺品。李桐材经常会遭到王三水的大声斥骂,因为王三水是个脾气暴躁之人。还有一个原因,王三水不许别人轻易动他的工具,一般手艺好的工匠,都不喜欢别人动他的吃饭家伙。而李桐材偏偏喜欢动那些工具,他会伸出手,轻轻地抚摸小斧因使用时间长而光滑的木柄,这时,王三水就会大声呵斥他,让他滚蛋。李桐材对王三水的呵斥无动于衷,这让王三水十分纳闷。王三水十分讨厌这个病恹恹瘦弱的孩子,赶也赶不走,骂也不听。实在无奈,王三水找到了李桐材的父亲李时林,让他管教好自己的儿子,不要老是到他的箍桶店影响他做活。李时林是唐镇的猎人,脾气也十分暴躁,听到王三水的投诉,他把儿子揍了一顿,李桐材不经打,躺在后妈上官玉珠的怀里奄奄一息。上官玉珠疼爱李桐材,哭着对丈夫说:“你要是再打桐材,我就和你没完,除非你把我打死。”事后,上官玉珠会抚摸着李桐材苍白的小脸,让他不要再去看王三水做活。就是这样,李桐材还是经常站在箍桶店门口,目光痴迷地往里面张望。 王三水是唐镇当时最好的箍桶匠,唐镇人用的木桶木盆等家什大都出自他灵巧的手,所以他总是忙得不可开交,就是深夜,他还点着油灯做活。他没有徒弟,人们传说,他不收徒弟是怕徒弟抢了他的饭碗。 其实,他从李桐材眼睛里看出了热爱。 他无法扑灭李桐材眼中的热爱之火,就像当初无人可以阻止他成为一个出色的箍桶匠一样。 久而久之,他从心里接纳了这个孩子,尽管有时还会对李桐材凶神恶煞。李桐材根本就不怕他,仿佛洞察了他的内心。王三水骂他之际,他会面带微笑,好像王三水的恶语是赞美词。王三水叹口气,说:“孩子,你身体太弱了,干不了这活,这活累,还要花心思。”李桐材说:“我喜欢,真的喜欢。”王三水摇摇头,说:“喜欢有什么用。” 李时林企图把手中的那杆老铳传给儿子,让他日后也成为一个好猎手。显然,李时林所有的努力都徒劳无功。李桐材根本就对当个好猎手不屑一顾。在李桐材十三岁那年,他对父亲说,他要做一个箍桶匠。面对矮小瘦弱的儿子,李时林一点办法也没有。上官玉珠劝他,还是尊重儿子的想法。李时林想,儿子这身体,肯定也成不了好猎手,说不定还会死在野兽口中,最后,他还是答应了儿子,让他成为一个箍桶匠。 唐镇许多人家,都希望自己家的孩子成为王三水的徒弟。这在当时,是一门极好的手艺,不用下田劳作,就可以挣钱养家糊口。问题是,王三水没有收徒之心,很多人只好死了这条心。李时林找过王三水,王三水同样也拒绝了他。李时林不死心,一连找了王三水好几次,王三水就是不松口。 一日中午,李时林喝了一壶酒,一手拿着土铳,一手牵着李桐材的手,来到了箍桶店门口。 说起这件事情的时候,上官明的老眼中闪烁着火花,他亲眼目睹了这场威逼,说起来还绘声绘色,仿佛让我亲临其境。 当时,王三水正在吃饭,因为劳累,他显得很饿,吃饭的样子不像他做活那么从容,也没有注意到店外的李时林。李时林端起土铳,大声说:“王三水,你给老子听着,你要是不收我儿子为徒,老子就一铳崩了你。” 王三水抬起头,嘴巴里塞满了饭菜,他注视着李时林,吞下那口饭菜,说:“李时林,我是吓大的吗?有种你就杀了我。” 这时,围上来许多看热闹的人。 李时林说:“你以为我不敢?我再问你一句,收不收我儿子为徒。” 王三水冷静地说:“不收。” 李时林真的对着店里开了一铳。在轰响声中,箍桶店里一股浓烟。浓烟散去后,王三水完好无损地坐在那里吃饭,对他根本就不屑一顾。围观者都吓坏了,以为要出人命了,见王三水没事,才松了口气。原来李时林那一铳并没有瞄准王三水射击,而是打在了一边。李时林也没想要他的命,只是威胁他而已。没有想到王三水不买他的账。李时林顿时泄了气,脸色异常难看,悻悻而去。围观者也议论纷纷地散了。 只有一个人没有离开,那就是李桐材。 他突然跪在店门口,什么话也没有说。 李桐材在那里跪了一天一夜,谁叫他回家,他都不理会。 李时林的野蛮威胁,没有奏效,李桐材这一跪,让王三水动心了。他晓得李桐材铁了心要和自己学艺,只好收下了他。当了学徒后的李桐材十分高兴,脸上也有了血色,那是他的生命开始灿烂的时节。他学得十分认真,对师傅也十分孝敬,只要父亲打猎回来,他都会回家提只山鸡什么的来孝敬师傅。学了两年时间,李桐材出师了。他出师后,并没有抢师傅的饭碗,而是和师傅一起做活,赚了钱,师傅拿大头,他拿小头。不久,王三水得了肺痨病。肺痨病让王三水的身体一落千丈,很快就没有体力做活了。他只能坐在店里,看着徒弟做活。徒弟的手艺很快就超越了他,得到了唐镇人的认可。李桐材赚的钱还是给师傅大头,自己拿小头。 李桐材四处给师傅求医问药,可是都没有效果,他不知道从哪里听说人血馒头可以治疗肺痨病,就用斧子割破自己的皮肤,用自己的血浸透馒头,给师傅吃。王三水感动得落泪,他没有想到这个徒弟如此孝顺,简直把他当爹了。吃了很多李桐材的人血馒头,王三水的病还是不见好,终有一天,他一命归西。死之前,王三水把那箍桶店给了李桐材,并且把所有的工具留给了他。李桐材关闭店门,很久没有开张,天天坐在师傅的坟头流泪。他觉得自己的泪已经流不出来后,才重新把箍桶店的门打开。 上官明告诉我很多那时候的事情,每说一件事情,他都十分感慨。 李桐材后来成了唐镇手艺最好的箍桶匠,他守着那小店,没日没夜地做活,他总是有做不完的活。一个晚上,一队国民党兵进入了唐镇,四处抓壮丁。他们见李桐材的箍桶店还亮着油灯,就撞开了店门,愣是把矮小瘦弱的李桐材抓走了。有人飞快地告诉了李时林,李时林找到了国民党兵的连长,央求他放人。连长不答应放人,说除非有人顶替李桐材,他就放人。无奈,李时林就自己顶替了儿子,跟国民党兵走了。 李时林一走,就杳无音讯,一生都没有回到唐镇。有人说他死在战场上了,又有人说他和兵败的国民党军队一起逃到台湾去了。对于所有的说法,李桐材都似信非信,他盼望父亲在某一天会突然出现在自己的面前。他安慰后妈上官玉珠。说父亲一定会回来的。后妈自从和他父亲结婚后,一直没有生育,李桐材对她像亲生母亲一样,这对上宫玉珠来说,是莫大的安慰。李桐材还是守着他的那个小箍桶店,没日没夜地做活,赚到的钱都交给上官玉珠。1948年那年,上官玉珠给李桐材说了一门亲。结婚后,李桐材老婆余水妹和婆婆不和,有一次竟然动手打了上官玉珠。从来不发火,只知道默默做活的李桐材发了大火,拿着斧子要劈了老婆。余水妹吓坏了,跪在地上求饶,在上官玉珠的再三央求下,李桐材才放过了老婆。从那以后,余水妹对上官玉珠毕恭毕敬。 谈起上官玉珠的死,上官明的眼中流下了泪水。P18-19 上官明和李桐材怎么也没想到,1960年会饿死人。唐镇——这个南方山区小镇,虽然不算富裕,可并没有到饿死人的地步。可是,这年春天唐镇人竟然没有饭吃了。李桐材 序言 也许可以世代传承的,未必全是好的东西。但是这一次,我们依然把“传人”,当成是一个褒义词。尽管本期三位封面故事的作者,并不是每位都将“传人”这个主题做了正面的理解和阐释一这恰好是有意思的地方,认真精彩的作者们总是给我们惊喜,帮助我们发现每一个选题的曲径通幽之处。 主题盘点中,我们邀请你们分享一场怀念。传统手工艺,传统艺术形式,旧日生活方式,老物件……点点滴滴,有没落、有挣扎,有不可避免的消亡,但是,也有希望——因为所有这些旧时光,毕竟还在被一些年轻人眷恋着。眷恋它们的年轻人,或许会承受寂寞的代价——可所有的传人都是寂寞的,因为他们在漆黑的漫长夜路上,必须尽心保护一盏微弱的灯。那是所有传人们分享的秘密。 “把你手里那盏光芒微弱的灯,给我;把无人问津的你,给我。” 《青梅煮酒》继续和蔡康永先生的对谈,他用一种看似轻松的方式,讲述容忍、讲述放下,讲述如伺面对难关。他梦想人生最后一样工作,是写好看的小说。我们把这句话当成一个约定,记录下来了。《经典重读》选择的是一篇茅盾先生创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短篇小说,《小巫》。这是个惨痛的故事。用一种看似面无表情的表情,讲了一个年轻女孩子的命运。你可以将这篇小说看成是一种批判一种鞭笞——就像我们的语文课本一直教我们的那样,但是你也可以把它看成是——它讲述了一种堕落。2011年威尼斯银狮奖的获奖影片成为本期《风声风影》的主题。我们在此感谢蔡尚君导演和编剧顾小白先生对我们整个选题的支持和配合。顾小白先生曾经为我们《文艺风赏》写过一篇小说,你可以回去翻翻2011年2月那期《除夕》。 hansev的影像日记幽静得一如既往,好像偌大的加州只有他一个行人。《双城故事》的热带和极寒之旅本期就要谢幕。而我们的四位专栏作者:北溟,何伊宁,粱不思,以及陈楸帆沿着他们各自的路途前进,越来越驾轻就熟,风景也日益精彩——会心一笑的同时,我们有理由相信,一种“文艺风赏”的文体,说不定会成为可能。 感谢所有的画家,和摄影师,是你们润色了我们的初夏。祝,阅读愉快。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