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曹禺自述(纪念曹禺先生诞辰百年)
分类
作者 曹禺
出版社 新华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曹禺自述》由曹禺生前日记、书信、散文等连缀而成,从中读者不仅可以体会到他在创作《雷雨》、《日出》、《原野》、《北京人》等剧作时的心境,还可以了解曹禺在漫长岁月中的人生经历。书中从他的童年、求学经历、创作过程、家庭生活、个人情感、友人交往等侧面展开,反映其谦逊而又丰富的一生,又全面展示了曹禺在各个人生阶段中跌宕起伏的心路历程。同时,该书收录了丰富的照片,如曹禺上大学时出演《财狂》的剧照,20世纪40年代曹禺和妻子方瑞在四川时的合影,20世纪80年代末曹禺与两个女儿的合影等。

内容推荐

对任何一位文学传记作者来说,最宝贝的材料莫过于传主本人所留下的自述文字,哪怕是只言片语。本书即是著名剧作家曹禺的只言片语,以或散文,或书信,甚或日记形式讲述人生的文字连缀而成。另外,丰富的图片也在无声地讲述、见证着传主的人生、历史……

此外,该书还配有新华社“四大名剧”各个时期的剧照,包括朱琳、郑榕、魏积安、濮存昕、陈树、郭达、陈好等著名演员演出的精彩剧照。

目录

感悟曹禺(代序)

“为什么写?”和“写什么?”(代序)

天籁之音(代序)

第一章 童年琐忆

第二章 在天津读书的日子

 戏剧生活的开端

 母校南开中学

 学生时代拾零

 读书与写作

第三章 《雷雨》前后

 水木清华

 动笔之前

 我写《雷雨》

 《雷雨》与巴金

 我说《雷雨》

第四章 铁网中的《日出》

 我爱《日出》

 寻找真理

 《日出》的话题

第五章 《原野》和《蜕变》

 从段妈说起

 《原野》之路

 抗战中的《蜕变》

第六章 我写《北京人》

 往事与《北京人》

 沉重的喜剧

 写作点滴

第七章 《家》的改编

 为了不能忘却的纪念

 一部女人的戏

第八章 《明朗的天》和《王昭君》

 写《明朗的天》

 昭君自有千秋在

第九章 非常时期

 已经忘却的日子

 痛苦岁月

 于无声处听惊雷

 我和玉茹

第十章 思考与怀念

 晚年的思考

 怀念老舍先生

 郭老给予我们的教育

 情意深深忆菊隐

 怀念田汉同志

试读章节

第一章 童年琐忆

我原名万家宝,字小石。小石,这是按着我父亲的字排下来的。我父亲叫万德尊,字宗石。还是在湖北省潜江县的时候,方家是个大家族,人口很多,但数我们这一房最穷了。祖父是位教私塾的老先生,家境贫寒。父亲考进张之洞创办的两湖书院读书,每月有四两银子的津贴,他还得把一半银子寄回家中,接济家用。清朝末年,政府选派留学生到日本去,我父亲选了这条路。那时,一般人是不愿意出洋的,只有那些经商的才敢去冒这个风险,就像《镜花缘》里的林之洋那样。我父亲决心去日本,去闯一闯,显然是把它看成是一条能光宗耀祖的道路。他被分配到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是这个学校的第四届毕业生,他和军阀阎锡山是同学,即使在日本,也是相当早的毕业生了。我父亲毕业回国后,曾经当过师长,做了一个小军阀,但是,他为人胆子很小,又从来没有打过仗,加上他读书较多,便更像是个文人,四十多岁,他就不做事了,经常找几个诗人在一起吃吃喝喝,写点诗文。

我的家庭人口不多。我父亲先后有过三个妻子。我的姐姐和哥哥是第一个母亲生的,这个母亲很早就去世了;我的母亲生我之后第三天便故去了,得的是产褥热,那是不治之症。我的第三个母亲和我的生母是双生的姐妹。我从小失去了自己的母亲,心灵上是十分孤单而寂寞的。

尽管我的父亲很喜欢我,但我不喜欢我的家。这个家庭的气氛是十分沉闷的,很别扭。我父亲毕竟是个军人出身的官僚,他的脾气很坏,有一段时间我很怕他,他对我哥哥很凶很凶,动不动就发火,我总是害怕同他在一起吃饭,他常常在饭桌上就训斥起子弟来。我父亲这个人是自命清高的,“望子成龙”的思想很重。可是,我的哥哥就是同他合不来。哥哥三十多岁就死去了,到现在我还不大明了他,他们父子两个人仇恨很深很深,父亲总是挑剔他。哥哥恨透了父亲,家中的空气是非常不调和的。我父亲四十多岁就赋闲了,从早到晚,父亲和母亲在一起抽鸦片烟,到我上中学时,每天早晨去学校,下午四点回家,父亲和母亲还在睡觉,他们常常是抽一夜鸦片,天亮时才睡觉,傍晚才起床。每当我回到家里,整个楼房里没有一点动静,其实家里人并不少,一个厨师、一个帮厨、一个拉洋车的,还有佣人和保姆,但是,整个家沉静得像座坟墓,十分可怕。我还记得,我的父亲在吃饭时骂厨师,有时,他一看菜不满意,就把厨师喊来骂一通。有时,也不晓得为什么要骂人。我母亲说他,他就更抑制不住地发脾气,真是个沉闷的家庭啊!但是,这倒有一个好处,使我躲到自己的房间里去读书。我的住房很宽敞,家里房间很多,一座两层的楼房就有八间房子;还有一座小楼,也有许多房间,阔气得很,过的是养尊处优的生活。说起来也令人奇怪,我父亲却常常对我说:你是“窭人之子”啊!“篓人”,是文言,也是湖北家乡话,就是说,你是个“穷人的儿子啊!”这句话给我印象很深。我父亲总是教训我要如何自立、如何自强,他让我千万不要去做官,他说他做了一辈子官是做错了,因此,他总是劝我去做医生。我也曾经这么想过,可是我的英文学得不好,生物也学得不好,考了两次协和医学院都没有考上。可见,人生的道路,有时并不是靠主观意志所能安排的。我想,我父亲的那些话,对我萌发出一种贫富之间是不平等的观念,或许多少有些关系吧!

还记得在我八九岁的时候,我父亲非逼着我做诗。我哪里会写诗呢?想了许久,蹩出两句诗来:“大雪纷纷下,穷人无所归。”这叫什么诗呢?可是父亲却夸奖说:“不错,很有些见解。”现在回想,家里住着暖暖的房子,吃着火锅,能这样写,实在“难得”!其实,这也不离奇,公子哥儿从没有尝过穷人受苦的滋味,也能说这样的话。当然,寻根溯源,找个道理也行,从什么地方我得到这样一种感受呢?那时,我家里有个保姆,叫段妈,陪着我睡觉。有时,睡不着,她就经常对我讲起农村的情况,还有她家里的一些事情,告诉我她丈夫是怎么死去的,婆婆又是怎么上吊自尽了,这些悲惨的事情。她的孩子死得很惨,身上长疮,疮上都是蛆,硬是疼死了。还讲了些农村中穷人受罪、财主霸道的小故事。这些,给我的印象很深。一个好的保姆,真像一个人一生的启蒙老师;鲁迅的童年,长妈妈就给了他许多教益。我少年时候,生活上一点不苦,但感情上是寂寞的,甚至非常痛苦的,没有母亲,没有亲戚,身边没有一个可以交谈的人,家里是一口死井,实在是闷得不得了。

我没有上过小学,是家里请来老师,读的是那些孔孟之道的书。不过,那时我已经偷偷地看了不少小说。如《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镜花缘》《水浒传》《聊斋志异》等等读了不少。外国的书也接触一些。最早读林琴南用文言翻译的西方小说,后来读各种半白半文或白话的翻译与著作。给我印象较深的如德国作家霍普特曼的《织工》,果戈理的《巡按》,还有莎士比亚的作品,如《威尼斯商人》,当时译为《一磅肉》或《女律师》,是个很流行的剧本。这些作品看是看了,但并不觉得入门,主要是因为知识底子薄,讲的是外国事情,有些隔膜。外国小说在童年时也读过,印象最深的是都德的《最后的一课》,这篇小说写得很短,但是它那种爱国精神却很强烈感人,我心灵受到强烈的震动,这才感到文学的力量是很大的。

P3-5

序言

“为什么写?”和“写什么?”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郑榕

(代序)

曹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除大量剧作外,他的创作精神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为什么他的剧作能有长久的生命力?这和他的创作愿望有密切联系。他写剧本不是受名利驱使,更不是为迎合低级趣味,去构想一些刺激观众感观的什么东西。而是有一种责任感:“对当时所处的那种社会环境,必须要重新地改造……确确实实这是出自一个作者衷心的感情哪!……因此,我写了第一个叫做《雷雨》的剧本。”他写的第二个剧本是《日出》。“《日出》希望献予观众的是一个深深刻在人心里的‘损不足以奉有余’的社会形态。”第三个剧本是《原野》,尽管他对农民生活不太熟悉,但是他听了保姆讲到的农村暗无天日的生活和隔壁鞭打犯人的哀号后,便义无反顾的写了《原野》。

曾有人批评他只突出了“现象”而忘了应该突出的“现实”,曹禺虽然受过当时左翼文学的影响,但他没有简单地把艺术看做宣传手段,他坚信:人性的揭露是艺术的最高目的。他说:“作为一个戏剧创作人员,多年来,我倾心于人物。我总觉得写戏主要是写‘人’,用心思就是用在为何刻画人物这个问题上。”他追求能写出更多的艺术典型来,使之起到“作家可以振动你的灵魂,使你觉得人生是这样美丽!人生是这样的复杂!使你感觉有前途!要前进,使你自己的灵魂高尚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这才是文艺的使命。

解放前,曹禺曾应邀赴美讲学。临行前向茅盾求教该讲些什么,茅盾说:“文艺不仅是娱乐,还有教育作用。”

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西方现代文学兴起。他们震惊于原子武器的可悲后果,因而产生了“未来有毁灭人类和毁灭人性的危险”的悲观主义思潮。现代主义作家热衷于把表现自我作为作品的主旨,宣扬蔑视传统观念,道德准则,我行我素的超道德特征……苏联对此评估说:“一个作家对人生是怎么解释的?是否觉得人与人之间有隔阂,每个人在现在社会里都找不到自我?生存是不是荒诞的现象?世界最后有没有出路?如何回答这些问题是判断现代主义的主要之点,至于具体手法,任何文学潮流都是可以借鉴的。”有位批评家说:“现代派是新的,但这不是创作的艺术。新的只能是那些发现世界的,而不是掩盖这个世界的艺术。是那些进行斗争的,力图改变宇宙面目,而且确信能够使它改变的艺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认为:“人的社会存在决定人的社会意识,精神的东西总能找到外在的社会规定性。”

1981年曹禺对《日出》剧组谈话时明确指出:“如果演《日出》时,把某种人演的很像,使人去欣赏甚至学习那种坏东西,而不去想过去的残酷与黑暗,这个戏就大可不演。不要让青年看完戏后,受那些恶毒、庸俗、残暴的影响。这个戏不是教人学坏的,而是要人懂得憎恶黑暗和邪恶,追求光明和美好。”

《日出》中的陈白露在少女时代为了追求光明和自由,踏上了寻求个性解放的道路。后来因为她对物质生活和精神刺激的强烈欲求,使她成了一名交际花,过着舞女不是舞女,娼妓不是娼妓,姨太不是姨太的生活。终于她对这样的生活厌倦了,不想再“玩”下去了,最后以自杀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曹禺一再说明:“陈白露是自杀,并非是被账单逼死的,自杀也是一种反抗。”他还在这堆“人类的渣滓”里发现了一颗金子似的心,那就是叫做翠喜的妇人……

曹禺在暴露黑暗的同时,总是给人以希望、光明和美的追求。

在《北京人》的创作过程中,他曾向江安国立戏剧专科学校的学生读了该剧的片段,然后问:“你们听得出来这个剧本写的是什么吗?”有学生回答:“我觉得您写出了善良的人们在一片无涯的痛苦中,以抚慰别人为自己快乐的高洁的心灵。尤其是愫芳,她简直是美的化身。”曹禺说:“你理解得不错。”

“文革”后导演想突出瑞贞的“出走”,以后的演出突出的则是棺木和死亡。传统的中国妇女美德似乎已被人淡忘了。其实曹禺在改编巴金的《家》时,把重点从觉慧的出走转移到瑞珏和梅表姐身上,就显示了他对人性的重视。至今在我记忆中还留有当年贺孟斧在导演《家》时对梅表姐出场形象的处理——有人喊:“梅表姐来了!”台上人跪下。一个静场,从台后方寂静的长廊上,穿过梅林走来一个身着灰绸衣裙的少妇,她上半身被一把灰绸伞遮住了,来到长廊中部,缓缓收伞,俯首回身。随着转身慢慢抬头,观众这才看到她的脸,苍白的面孔,发髻上簪着一朵白花。真个是“别有忧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舞台上“美”的创造最能感人,能留在人们的记忆中久久难忘,它能培养人的高尚情操,是舞台艺术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书评(媒体评论)

自《雷雨》问世以来,一代又一代话剧演员,很难数得出有哪一个中国话剧演员没演过曹禺的戏。

曹禺贵在情真,爱憎分明,个性与情感都注入到他剧作中许多人物的血液里了。

他在酝酿写什么的时候,在提笔写作的时候,大概都时时有苦。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导演兼演员 蓝天野

曹禺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遗产。除大量剧作外,他的创作精神也是很值得我们学习借鉴的。他的创作之所以能有长久的生命力,这和他的创作愿望是有密切联系的。他写作剧本有一种责任感,就是要重新改造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他坚信:人性的揭露是艺术的最高目的。曹禺在暴露黑暗的同时,也给人以希望、光明和美的追求。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演员 郑榕

半个世纪以来,曹禺’师对我们在创作上、学习上、生活上,乃至人生上的教导,使我们终生受用不尽。“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曹禺师’的“自述”是天籁之音,而天籁之声出于自然,因之也是永恒的,不朽的。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编剧 梁秉堃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 14: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