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最丑的那个人(钟国康另类艺术人生)
分类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作者 陈文
出版社 作家出版社
下载
简介
试读章节

“丑”人的命运

我和钟国康认识二十六年了,作为熟人,我并不觉得他长得丑。就像恋爱时,初次见面可能用美和丑这两个标准来选人。但结了婚、生了小孩,就以心性的好坏这个标准来评价了。所以一些初次见钟国康的朋友对我偷偷说你的朋友长得好丑,我都不以为然,一笑了之。而钟国康已经习惯在丑的评语里生活了五十多年,包括恋爱时的打击,都处之泰然。偶尔有人评价他长得很男子汉时,反而变得不好意思。

对我而言,丑到极致便是美的开始。没有永恒的丑、也没有永恒的美。美和丑,是哲学辩证慨念而已。

不过,—位专门研究《周易》的人士,也姓周,我称他为周郎,他给钟国康看过相,说他是五百年都少见的—个丑人。他用相术语言这样说:其丑,丑在于五短干瘦的身材,一身棕黑色的皮肤,一张比较丑陋的面孔,较大而露的鼻洞,无不与广东人的祖先,分散在非洲及南亚海岛的小黑人种血缘相连。按《麻衣神相》上解说,此相虽丑,但仍具备福寿禄三全之相,终老之时,必将名满天下,受人备尊。

丑人,有丑人的命,是人都想成功。所以,中国的相术里也有丑人命好的说法,知道自己丑,会比别人更拼命工作。

我向来不太相信江湖相士的一派胡言,如果是三十年前周郎这样说,我也许相信。但现在钟国康已经很有名了,说了也是马后炮。年轻时那些喜欢钟国康才华的漂亮姑娘,也挥“丑”离别。不过,经周郎那么—说,我仔细观察一下钟国康的面部,也觉得他的鼻子朝天,眼睛深凹,嘴唇很厚。说话时不仅仅是嘴动,而是整个脸部都随着语速动,说到高兴或气愤时,全身都在动。这一嘴动而引发全身动的功能,是否深藏着生命的密码?我不得而知。我只知道,钟国康是一个孩子气和血气都很旺盛的人,这与美丑无关,只关性情。

但令我气愤的是,我不当钟国康是丑人,他却偏偏当自己是丑人。他胡子稀少,就戴一副墨镜,显示阳刚之气。他总是穿一身黑衣服,一双永不擦的白皮鞋。更不可思议的是他从不用梳子,而是把头发喷了发胶后,用双手的十只手指,从前脑门向后脑—钩,钩出了十条深深的发沟,使自己看起来像一头发情的雄狮,—身的肃穆和杀气。 

我知道他是故意这样的,看起来像丧葬的打扮,无精打采的样子,让人心生怜悯。但仔细观察,又似一头雄狮,咄咄逼人。说白了,就是勾引人对他的关注和兴趣,好多猎物就这样死在狮子的口里。

他的丑被他这样—搞,令人迷迷糊糊,真的无法判断他的美和丑了。

外表永远只是烟幕弹,这点钟国康很明白。影视明星,靠的是长相和身材出名。他只是个书法篆刻家,出名的永远不是肉体。有形的肉体生命是短暂的,只有无形的精神生命才能穿越历史时空,这个精神就是钟国康的篆刻和书法艺术。他说:个人的形象设计只用了自己0.1%的时间,而对艺术的追求,用了99.9%的时间和心计。

心计不一定都是阴谋,心计有时比时间更能显现光阴的速度感。在思考和创造力衰竭的时候,七天七夜解决不了的—个问题,突然计上心来,问题解决了。钟国康就是这样—个善于开发时间资源,也善于使用思考工具解决问题的丑人。

这本书,当然不是把—个丑人的人生拿来供大家批判和评头论足,也不是拿钟国康出来给大家娱乐,而是把—个丑人如何用99.9%的时间来改变自己命运的人生智慧和传奇的故事告诉读者,供大家细细品味,反省自己。

丑人命好,只因有梦想……

想知道,还得从钟国康小时候说起。

饥饿的孩子进山找野果

—个与毛笔和宣纸、刻刀和石头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人,他应该养成什么样的性格?如果按逻辑推论和国人的思考习惯,他一定会很平和、不急躁、文质彬彬、说话小声小气、事不张扬。如果钟国康就是这样的人,这本书确实没什么好写了。正因为钟国康没有中国式的成长公式和逻辑,更像—个饥饿的野孩子,寻找深山里的果子,眼睛只盯在—棵棵树上,不知道走了多少路,在—棵棵树边转了多少回,因为害怕饿死。这样的比喻,更像钟国康的成长。

人有名了,什么都可以说得很神奇,包括钟国康在内,也可以编—套故事,蒙蒙大家,让他站在神坛上,装神弄鬼。但这也太不合钟国康的性格,他是一个真实的人,从小曾经吃不饱饭、养猪放牛、种菜拾柴,带着弟妹们从贫穷的岁月里走来。但贫穷并不等于没有艺术,钟国康从拿砍柴刀到拿刻刀,成为我国的篆刻艺术大家,是因为在方寸石头匕耕耘,来不得半点虚伪,这更适合老实本分的农民来做。否则颗粒无收。四十多年来,钟国康像农民—样辛劳。他用坏了两百多把刻刀,刻了三万多块的石头。开始没钱时,一麻袋一麻袋买石膏石来刻,别人送来的玉石,硬得不得了,他也刻。出了名之后,他才专门刻寿山石、田黄石等硬度为2度的名贵石头。石头一拿到他的手上,就能知道石头来自哪个地方;刀—刻、凭手感、听声响,就知道是什么石头了。就像农民—样,熟悉自己的土地,知道春夏秋冬,该种什么。而我们城市里的很多人,到死都搞不清楚韭菜和小麦,玉米和高梁。

事实上,钟国康的成功得益于他急躁的性格,做什么都风风火火,十万火急。他出了名后,我和他去出差,接待单位派车到机场接我们,在出口等车时,他又是打电话追,又是叫我看好行李,他跑到前面—辆车—辆车地看,口里念念有词:怎么还不来,怎么还不来?

我笑他:你急什么?凭你的名气,他们敢放你的飞机吗?他说我哪坠急啊?我说不急你跑出去干什么?然后他哈哈哈大笑。

急,使他把所有时间都有效地使用起来。时间是把—个人送向成功的助推器。

时间是如何把—个在饥饿中寻找深山野果的小孩送上成功的舞台的呢?

鼻子说话:墨汁很臭

钟国康1957年出生在广东省雷州市九龙山脚下的生产建设兵团农场,是第一代中国农垦子弟。农垦对于中国人来说,是新中国一代人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敢叫日月换新天的青春记忆。他们用青春的热血和汗水,改变了祖国的大好河山,给中国农民做出了榜样。现在,那群农垦老战士,在回忆当初战天斗地的情景时,仍然豪晴万丈,斗志昂然。而那时超负荷的劳动,病痛的折磨,饥饿的情景大家都好像忘记了,再也不会说起。

农垦对于钟国康来说,是—个看到外面世界的窗口。如果在农村,那是个封闭的世界,而农垦不—样,人员来自五湖四海,有当时的转业军人,农村的进步青年、大学生、老革命。匕级有农场总部,省、市有农垦局,国家有农垦部,就是在中国农垦系统任何—个偏远的农场,都能通过这个窗口,看到全国。

所以,钟国康一出生,就有了—个“窗口”。

然而,随着弟妹的到来,钟国康的父母生活压力越来越大。只好把“大一点”的七岁的钟国康送回广西北流瓦窑头村老家的爷爷奶奶带。农村穷,但饿不死。

在国家三年经济困难饥荒的年代,钟国康没有饿死,是他命大,也是父亲给予他的名字“国康”—直保佑着他。不是家康、县康、省康,而是国康。可见他父亲在农场这个“窗口”是看得很远的。

钟国康在回忆这段生活时,非常轻描淡写。他说: “在广西老家农村读书,学费是交谷子,好像只有十多个学生在破庙里,没有课本,老师都是即兴讲课。每天部拿毛笔,抄写老师写在黑板上的字。那时抄字的墨汁很臭……”  “我每天上学放学都经过一座桥……”

钟国康对自己七岁的回忆,总共就那么多。我说你那哪算是学校,像是私塾。北流处于深山老林,那时新中国成立只有十来年,学校不正规很正常。

一年后,钟国康的父亲回家看他时,不再忍心留他在“私塾”读书,又把他带回广东力龙山脚下的农垦正规学校读书。

我觉得奇怪的是,钟国康为什么对老家读书这段童年的往事变得如此健忘和冷淡?是时间把—切忘记了,还是时间把—切都隐藏着?

在贫穷岁月,人的鼻子是最敏感的器官,对于油味、香味异常灵敏。我听一位朋友说,三年困难时期,有天晚上放学回家,母亲在用猪皮炸油炒菜,他在几百米外就闻到了猪油香。那个香,现在都没法用言语表达,他们家当时很久很久没有吃过肉了。

而钟国康回答我的访问时,是用鼻子说话:那时墨汁很臭。他连肉味都没有闻过。

一九七二年的广州行

1970年,知识青年上山下山的热潮把大量广州、湛江、汕头的知识青年从城市下放到雷州半岛的农场,钟国康家里也被分配接待一名姓王、一名姓钟的广州知青,吃住都在其家里。姓王的知青像哥哥—样,给钟国康带来了很多温暖。生活再困难,对于—个不晓世事的孩子来说,很容易就挨过去了,只要有人玩、有人说说话,日子就是甜蜜的。

钟家人勤俭省用,对来自广州的知青无微不至的关心,使知青有了—个新家。知青写信给广州的家里,告诉父母钟家人对自己很好。出于感激,知青的父母邀请钟家的长子钟国康来广州玩—玩,看看外面的世界。

准备了半年,钟国康在学校的菜地种了好多菜,收割后低价卖给学校的饭堂,筹到了二十多元。从小学到高中,钟国康的学费、生活费用、买文具的费用都是靠自己种菜维持。那时,割了资本主义的尾巴,个人没有自留地,但学校有一块学农的菜地,分给各个班种菜,学校收购。钟国康起早摸黑,种出了一手好菜,卖的钱最多。据钟国康回忆,最多时他卖菜存有五十多元。

当时,钟国康怀揣二十多元,买了八元从雷州到广州的汽车票,坐了两天的汽车,过了四个渡口,于1972年寒假,他来到了广州越秀汽车站,一路问下去,找到了王知青广州的家。王家人热情地接待了这个来自雷州半岛发育不良的瘦小男孩。

王的父母是医生,家里还有一姐一妹。那年春节,姐妹两人带着钟国康逛了广州在“文革”中的第—个花市。姐妹俩一人—边拉着钟国康,边走边告诉他,人太挤,就是鞋子掉了也不要蹲下来捡,否则就会被踩死。姐妹俩就这样护着他,走完了花市。钟国康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病倒了,长期住院治疗,从没有女胜拉着他的手逛过街。是这个姐妇,拉着他,逛广州的花街。这种温柔和甜蜜的体会,感动着钟国康的一生。即使现在想起来,也很温暖。他在回忆讲述广州之行时,把这个故事讲了很久,很长……

王知青的父亲是一位老医生,好像叫王百灵,用小楷写处方,毛笔字写得很好很认真。这是钟国康小学一年级后又一次接触到书法。钟国康说:“看着老先生用毛笔在写处方,字很好看,印象很深。”

但钟国康那时毕竟只是个孩子,好奇、贪玩,广州的大街小巷都走遍了。他还记得,他从淘金坑跑到越秀山体育场,看过中国足球队和越南足球队的友谊赛。那时他没有钱买票,也没人送他票,他可能是“翻墙”入场的。他说都快四十年了,细节记不太清了。

他还看了陈镜开的汇报表演。

这一年春节,在广州城发生的一些事情,全都映入这个来自雷州半岛少年的眼里,挥之不去。  在王知青家里过完春节后,钟国康用自己的钱到北京路的新华书店买了—本字帖和几支毛笔带回了雷州半岛……

纯情的岁月,—个普通人家知恩图报的善良举动,改变了一个孩子眼中的世界。

P10-25

后记

钟国康是我二十七年前就认识的老熟人,由我写类似他传记这样的文字,显然不会太客观。好在当今山寨文化盛行,一本书的出版也改变不了钟国康什么,就算文字里有为钟国康涂脂抹粉和擦皮鞋的成分,读者也只会当成娱乐,不会笑我太马屁。好在钟是中国民间流寇式的艺术人物,自生自灭,怎样说都无所谓。

其实我和钟国康是一对冤家,年轻时眼头不对,明争暗斗,各自为政,都想快快地出人头地。二十多年互不来往。只是我们度过青春期和经历人世间的滚滚红尘之后,彼此有了宽容的心态,知道了奋斗的艰辛,成功的不易,才又走到了一起,彼此温暖心灵和文化的孤旅……

写这本书时,很多时候我是认真的。对他艺术解读部分,我和他无数次交谈、探讨,甚至辩论争吵。加上我个人的理解,形成了这样的文字。应该说,他个人的生活经历,艺术追求、包括个人的情感波折,我都了解。按编年史的方法来写不是不可以,但不是我的写作习惯和风格。我喜欢无拘无柬、天马行空。这样想到哪儿写到哪儿的思想征程比公式化的写法更能表现钟国康书法和篆刻艺术的本原。尽管文字有些飘逸,但都是钟国康身上的艺术灵感在飞扬。我想,这样也好,在一本写艺术家生活经历的随笔里,什么样怪异的想法都有,读起来不至于那么沉闷,偶尔还能打开读者的智慧之窗。

答应钟国康写他有两年时间了,断断续续又写了一年。从时间来说,应该非常充分。但为什么写作速度那么慢呢?这是我的惰性决定的。如果能动脑,我就不动嘴。如果能动嘴,我就不动笔。加上钟国康在深圳,我在广州,有些事不问清楚,不好乱写。钟国康是个很较真的人,随便在他身上添油加醋,哪怕是吹,他也不喜欢。一年来,不是我去深圳,就是他来广州。还有一起多次去北京。这样的沟通和交流,使这本书的基础打得很扎实。由此看来,足够的时间和周全的思考是一本艺术图书质量的最好保证。

在这本书里,我只写作为艺术家的钟国康的一面,以及对他艺术风格的探索和分析。作为一个鲜活的生命,他在现实生活中的鸡零狗碎的琐事,我无法写。比如他什么时候起床?什么时间上厕所?用什么牌子的卫生纸?他喜欢喝什么样的茶?喜欢什么类型的女人?脚臭不臭?他有多少钱?我一律不知道。这些事是他自己和他老婆管的。所以在这本书里,也看不到钟国康的个人隐私和生活细节。甚至,包括他个人的工作经历,也是跳跃性地写,无法准确得像艺术家的编年史那样。其实,我所认识的真正的艺术家生活程序和思维逻辑都很混乱,用理性的文字根本无法表达。所以我说这本书不是传记,只是钟国康的奇异艺术生活档案或另类艺术思想史之类的随笔。

但本书所写的钟国康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他本来就是一个疯疯癫癫的人。我必须跟着胡思乱想,才能写得像他。好在精神世界没有真假之分,只有发挥无限的想象才能表达人类大脑的丰富和精彩。如果有读者喜欢这本书,应该感谢的是钟国康,他是当今中国一个独一无二的文化活古董。

也许,钟国康在若干年后,会成为中国大师级人物,但愿不存在也许。相信他一直走下去,一定是的。其实,本来现在就是了,只是他不注重炒作,曝光率低,还有一些人不知道他是而已。这也给喜欢收藏他作品的人提供了契机。至于有熟人开玩笑对他说:钟国康你还未死啊。那是他已收藏了很多钟国康的作品。这个时候,钟国康往往会认真地说:早着呢,有一个和尚给我算过命,说我九十一岁出家,能活到一百零三岁。他不忌讳谈死,但对生更加珍惜和憧憬。

为什么一定要等到艺术家死,他的作品才值钱呢?

这本书的厚度,只有一点六厘米,最多也只能把钟国康垫高一点六厘米。在文化上一点六厘米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高度,我不知道。但我知道跑步和跨栏比赛,冠军和亚军,往往只差0.0001秒!

高度和时间,正好是验证艺术大师的试金石。

再也没有什么好写了,溢美之词说多了别人以为我收了钟国康的大红包。其实他是一个大混混,答应给我的稿费用印章和书法来顶,说我现在不缺钱花,留着他的作品给我的子孙后代发大财。呵呵,×××,文人都不是东西。

胡说八道到此,是否可作为本书的后记?我也不知道是否可以,都是读者说了才算。

陈文

二○一○年一月十八日

目录

“丑”人的命运

饥饿的孩子进山找野果

鼻子说话:墨汁很臭

一九七二年的广州行

放电影

睡在孔庙遗址上

心怀鬼胎的烫金信

早生一百年,气死齐白石

书创外汇

斗胆闯南京

李灏的土特产

大手小手

天马行空

七楼十二年

吴昌硕的狗腿子

书法的骨与肉

瞄准老师,打

四个脚的老师

以艺术可以永恒的借口随意生活

往上走,是天空

艺术不是屁

水落石出,戏墨成书

石头说话

毛与水

私人印章,永恒的身份证

平与凹,凸与凹

刀墨为攻

活在时间之上

疯子?鬼才?

强大是钱,伟大是文化

薛永年的评说

“绯”文

石头的记录

雷人

钟国康艺术编年史

后记

序言

纪渚子为王养斗鸡,历久乃成,其鸡望之若木鸡,盖德已全,它鸡无敢应者。

这个故事,我最先不是从《庄子》上读的,是钟国康告诉我的,他送了我一枚印:木鸡养到。

钟国康是我十余年来见到的很奇怪的人。他凹目翘鼻,胡子稀疏,头发长,卷而油腻。老是穿黑衣。似乎背有点驼,前襟显长,后襟短促,一条线绳从领口拉挂在腰间,他说有这条线绳就生动了,其实拴着一个手机。行走飘忽,有鬼气。

他是位书家,用笔在宣纸上写字,用刀在印石上刻字。

形状这般的孱弱,他应该低眉顺眼,应该寡言少语,但不,他始终不能安静,走来走去,好激动,表情丰富。不停地要说笑,边说边笑,边笑边说。我见过他在宣纸上写字,墨调得很稀,长锋笔戳过去,几乎是端着水墨,浙浙沥沥地就到了纸上,然后使很大的力和很大的动作,如武术一般,出奇的是墨是墨、水是水,有海风山骨的味道。那场面,能想象李白酒后作诗,李白可能很清高,很潇洒,他却几幅字写成,满身墨渍,尤其用卫生纸按拓,一团一团脏纸在地上丢下一层。在印石上刻字那就更疯了,眼镜往额上一推,好像让头上再多两只眼,然后拿块印石,看,看,看得印石都羞了,猛地从怀里掏出刀来,别人的刀都是一柞长的,他的刀一指粗半尺长,简直就是钢凿子!咔,咔,咔,他讲究节奏。他刻印的时候大家都围上来,不敢出声,他却好为人师,讲为什么这个字这样结构,这一刀处理有什么含义,怎么会出现这种效果啊,他哇哇大叫,为自己得意。

他从来都是自负的,眼里无一人无一物能碍,却同时又都为他囊括。仰观象于玄表,俯察式于群形,他正经地告诉我,他要活到九十以上,他要年年把一些东西加进他的艺术里。我不能准确地读出他有哪些突破有哪些局限,但我在他的书法里读出了金石味,在他的印刻里又读出了毛毫、水墨甚至宣纸的感觉,其宣纸上、印石上的作品雄沉豪放,感情充沛,生命蓬勃。

关于他,社会上有许多传言,说他相貌奇异,举止常出人意料。说他饭量极少,精神张狂。说他自制墨和印泥,弄得屋里臭气不散。说他外出开会,车厢就放一筐印石,三五天回来那印石全刻了,然后一筐一筐的作品就存封在那一间专门的房里。说他好色。说来求印的,一枚印两万,若讨价,就两万五,再讨价,就三万,还要讨,便起身送客了。说现在有许多人在社会上收集他的旧印,有收集到一百枚的,有收集到二百枚的,还在收集。说有大老板正筹划给他建艺术馆。

我看着他,总想:这是个什么人呀,可能前世是钟馗,今世才一身鬼气,又邪而正,正而大吗?或许是关公门下吧,玩的是小刀,使的却是大刀的气势?

我也送他一幅书法:木鸡养到。

能把木鸡养到的人,才能让石头说话吧。陈文这本书,记录的正是这个故事。

内容推荐

钟国康是一位奇怪而又另类的艺术家,他从小练习书法、篆刻,学谁像谁。当他发现自己这样下去永远是第二时,决心要把老师—个个放倒,超越他们,寻找个人艺术的突破口,多年的努力终于取得成功。钟国康在书法篆刻艺术上的成就,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说:已超过了好多位大师。

艺术不一定谁都懂,钟国康一系列的怪异行为普通读者可能更感兴趣。比如说他胡子稀疏,缺少男人的阳刚之气,他就在额头戴一副墨镜补之,久而久之,就成为了他的标志;他经常丢手机,就用一条一米长的黑色绳子拖着手机,说是艺术灵感的天线:他判自己十二年有期徒刑,在家里关闭了4380天,天天练习书法、篆刻,吟诗作对;他自己酿墨汁写的涨墨书法,“臭”倒一批人,也”丑”得雷倒一批人;他是用女人护舒宝最多的书法家;他和别人聊天时永远只有两个话题:—是哈哈大笑着表场自已,二是口水横飞地批评别人;他刻印时,不用打稿,拿起刀就刻,—般是三分多钟刻—个,一天能刻一箩筐。他解决一系列艺术难题的手法,更是让人拍案叫绝。贾平凹说:钟国康的前世可能是钟馗,把小刀耍得像大刀。

传记作家陈文用三年时间跟踪采访钟国康,对他的艺术成就,艺术思想,艺术行为和个人的另类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和解读;用新颖的视角,塑造了—个艺术家独特的性情,可亲可爱的形象,别人无法拷贝的人生。重要的是对钟国康的艺术卖点研究得非常透彻,把一个“贫穷”的艺术青年怎样才能成长为“富有”的艺术大家的成功故事娓娓道来。这本书的视觉冲击力,真实性和可读性都非常强,是艺术家传记写作新的尝试范本。

陈文的文字像米,被清水淘过,煮的饭透着大地的清香:又像广东人煲的老火靓汤,使清水变得甘畅而又有味道。这样的文字很容易通过眼睛自然流入读者的心灵,触动读者的艺术灵感,激活人体潜在的艺术细胞,提振生命的文化创造力。所以,这本书也是文艺气质青年的必备随身读物。

传记作家陈文著有《吃饭长大》、《老兵照片》等个人视觉历史丛书,是国内最早利用私人照片和生活符号记录个人历史的人文学者和传播个体生命价值观的先锋人物,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文字欣赏价值和历史参考价值。

编辑推荐

钟国康确实长得不帅,甚至真有点“丑”。额头戴一副墨镜,腰间挂一个手机,是钟国康的标志。戴上墨镜,是因为钟国康没有眉毛,缺乏男人的阳刚之气,戴上后更酷更阳刚,腰间用黑绳子系手机,说是艺术灵感的天线。

钟国康从小就练习书法、篆刻,90年代初,他的书法学谁像谁,描摹大家的作品真假难辨,在市场上卖得好价钱。但是这个时候,钟国康迷茫了,他想过跳楼自杀,但是想到家人又打消了这一想法。他判了自己十二年有期徒刑,在家关闭了4380天,天天练习书法、篆刻、吟诗作对。2003年,钟国康艺术上有了极大的提高,于是“重出江湖”,连续举办了多场“钟国康书法篆刻展”,在业内引起了极大的轰动。

钟国康用的墨都是自己亲自酿制,市场上的墨汁经过他的“加料”后,经过发酵后“臭名远扬”。臭是臭,但是墨汁干后字体有骨有筋,像有了灵魂,也有了自己的独到之处,而且作品已经裱起来,臭气全无,但骨肉依旧。

《最丑的那个人》是由传记作家陈文所写。陈文与钟国康有27年之交,为了写好该书,他用三年的时间跟踪采访钟国康,对他的艺术成就、艺术思想、艺术行为和个人的另类生活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和解读。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1:03: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