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富论》是第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亚当·斯密主张自由竞争,抨击重商主义,这对英国经济政策曾起过重大作用。其个人在经济学界中拥有崇高的地位,直至今日,他的思想仍是所有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必须参考和借鉴的基础。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国富论(全译本) |
分类 | 人文社科-法律-法律法规 |
作者 | (英国)亚当·斯密 |
出版社 | 中央编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国富论》是第一部伟大的经济学著作,经济学的百科全书。亚当·斯密主张自由竞争,抨击重商主义,这对英国经济政策曾起过重大作用。其个人在经济学界中拥有崇高的地位,直至今日,他的思想仍是所有主流的经济学理论必须参考和借鉴的基础。 内容推荐 《国富论》译本繁多,本书译者是亚当·斯密研究专家,不但翻译了《国富论》,也翻译了《道德情操论》。相较于目前市场上的其他译本,此译本是唯一标明由经济学学者翻译并提供译者简介的版本,具有较高的权威信。 《国富论》,全称《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为经济学之父亚当·斯密(Adam Smith)亲赴欧洲各地考察,于1776年发表的一部改变人类历史的创世巨著。这是人类首度针对政治经济原理进行逻辑严谨的科学论证。亚当·斯密总结了近代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经验,批判地吸纳了它之前的重要经济理论,对国民经济的运行过程作了系统的整体描述,是现代经济学的集大成之作。本书以“西方经济学的‘圣经’”、“经济学百科全书”、“第一部系统的伟大的经济学经典”、“影响世界历史进程的10部书之一”、“影响人类文化进程的100部经典之一”、“对中国近代社会影响最大的经济学译著”等评价,享誉全世界。 《国富论》主导了人类政治经济的演进方向,即使是现今庞大复杂的社会,其运作方式仍然依循本书的模型原则。作者亚当·斯密在书中阐述了财富来源和经济发展的原理,并且说明财富在社会各阶层自然分配的秩序。他不仅强调市场机制的无形力量,更凸显出经济体系存在着表面现象与内部实质联系的双重性。 目录 第一卷 论劳动生产力改善的原因,并论劳动产出自然而然在各社会阶级间分配的次序 第一章 论分工 第二章 论促成分工的原理 第三章 分工受限于市场范围 第四章 论金钱的起源与应用 第五章 论商品的真实价格与名义价格(商品的劳动价格与金钱价格) 第六章 论商品价格的构成部分 第七章 论商品的自然与市场价格 第八章 论劳动工资 第九章 论资本利润 第十章 论劳动与资本在不同行业的工资与利润 第一节 行业本身性质不同所产生的差异 第二节 欧洲各国政策所导致的差异 第十一章 论地租 第一节 论一定让地主有地租可拿的土地产物 第二节 论有时让地主有地租可拿,有时则不然的土地产物 第三节 论一定提供地租的产物,和有时提供有时不提供地租的产物,两者个别价值的比例变化 附论前四世纪间银价的变化 结 论 第二卷 论物品积蓄的性质、累积与运用 序言 第一章 论物品积蓄的种类 第二章 论货币作为社会全部积蓄中的一个特殊种类或论国家资本的维持费用 第三章 论资本的累积,兼论生产性和非生产性劳动 第四章 论贷出取息的积蓄 第五章 论资本的各种用途 第三卷 论不同国家财富增加的过程 第一章 论国家财富增加的自然过程 第二章 论罗马帝国灭亡后欧洲古代国家农业发展的阻碍” 第三章 论罗马帝国灭亡后城镇的兴起和进步? 第四章 论城镇商业活动如何促进乡村改良 第四卷 论政治经济学的思想体系 序言 第一章 论重商主义 第二章 论限制从外国进口国内能够生产的产品 第三章 论特别限制贸易差额于我不利的国家商品进口 第一节 即便根据重商主义的原则,这种限制也不合理 第二节 根据其他原则,那些特别限制并不合理 第四章 论退税 第五章 论奖励金 第六章 论通商条约 第七章 论殖民地 第一节 论建立新殖民地的动机 第二节 新殖民地繁荣的原因 第三节 论发现美洲与绕过好望角抵达东印 度之航路让欧洲得到的好处 第八章 重商主义之结论 第九章 论重农主义,或论那些主张土地的产出是各国收入或财富的唯一或主要来源的政治经济思想体系 第五卷 论君主或国家的收人 第一章 论君主或国家的经费 第一节 论国防经费 第二节 论司法经费 第三节 论公共设施和公共机构的经费 第四节 论支持君主尊严所需的经费 结 论 第二章 论社会一般或公共收入的来源 第一节 论君主或国家的专属财源或收入来源 第二节 论税捐 第三章 论公共债务 附录 试读章节 第一章论分工 劳动生产力最为重大的进步,以及人们不管往何处引导或在何处应用劳动生产力,所展现的大部分技巧、熟练度与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且让我们在某些特别的制造业里讨论分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样也许比较容易了解社会上一般的分工会产生什么结果。一般认为,规模小的制造业分工的程度最高;实际上,这些小规模的制造业,分工的程度也许不会比其他比较重要的制造业来得高。但是,那些旨在供给少数人少量需求的制造业,所雇用的劳工人数必然不多,而在不同部门工作的工人,往往可集中在同一个工厂内工作,让旁观者一眼就能综观全局。相反的,那些旨在供给大多数人大量需求的大型制造业,每个工作部门都雇有大量劳工,所以不可能把所有劳工都集中在同一工厂内,因此,我们不太可能同时看见一个部门以上的工人在工作。所以,这种大型制造业实际上也许比小型制造业分成更多的部门,但分工的方式却没有那么明显,因此旁观者比较不容易一眼看穿。 所以且让我们从小规模的制造业中举出一个例子。就让我们以别针制造业为例,因为经常有人注意到这个行业的分工情形。一个未曾受过这个行业训练的工匠(由于分工,制作别针已成为一种特殊行业),如果又不熟悉这个行业里所使用的机器(也许是为了分工,才发明了这些机器),那么即使竭尽所能工作,一整天也许都做不成一枚别针,若想做二十枚,就更不可能了。以目前这个行业经营的方式来说,不仅整个工作已经成为特殊行业,而且它又被分解成若干部门,其中大多数同样也已成为特殊行业。一人抽铁线,另一人拉直,第三人切断,第四人削尖,第五人研磨顶端以便装头;而制作针头则需要三个特别的工序,这里就不逐一介绍了;装头是一项特别工作,将别针涂成白色又是另一项,甚至把别针用纸包好,也是一项特殊工作;于是,制作别针的主要工作就这样大约分成十八个特别工序。有些工厂,这十八个工序分别由十八个特定工人完成,但也有些工厂,一个工人会兼做两三个工序。我曾经见过一个这种小工厂,只雇用了十个工人,因此当中几个必须负责两个或三个工序。尽管他们很穷,一些必需的机械配备显然捉襟见肘,但如果他们努力工作,一整天下来却能做出约十二磅的别针。以中型别针每磅约有四千余枚来计算,这十个工人每天就可做出四万八千余枚别针。如果以每个人都制作这四万八千枚别针当中的十分之一来算,等于每人每天做了四千八百枚别针。但如果他们每个人都各自独立工作,而且都未曾接受这个行业的特殊训练,那么他们当中无论是谁,都不可能在一天内做出二十枚别针,说不定连一枚都做不出来;也就是说,由于适当的分工与工序组合,他们每个人每天能够制作四千八百枚,可是如果他们各自独立工作,每个人不但做不到那个数量的两百四十分之一,恐怕连四千八百分之一也做不到。 在其他行业或制造业,分工效果都会和前述那个小行业相似;虽然在许多行业,分工程度不能达到那么细密,工序也无法简化到那么单纯。然而任何一种行业,若能引进分工,都会因分工而使劳动生产力得到相当比例的提高。而且不同行业与职业之所以相互分离出来,似乎也是由于分工有这种好处。一般来说,产业最发达进步的国家,通常也是分工程度最高的国家;在野蛮的社会状态里,由一人完成的工作,到了进步的社会中,通常都变成由几个人来完成。在进步的社会里,一般来说,农夫只做农夫的工作,制造业者也只做制造业者的工作。此外,完成一件制品所需的劳动,也几乎一定会由许多人来分担。想想看,生产纺织品的行业雇用了多少种不同职业的人?包括了种麻的人、牧羊的人、漂白和烫平布匹的人,或染布和整布的人等等。农业确实不像制造业那样允许细密的分工,而各种属于农业的行业,也不像制造业那样清楚分离。例如,畜牧业和玉米种植业就不可能像普通的木器业和铁器业那样完全分开。又例如,纺纱工几乎总是和织布工不是同一个人;但犁地、耙土、播种和收割者,通常却是同一个人。不同的农事,每年随着季节替换而轮番重复上场,不可能让每个人固定只从事当中的一种工作。而我们不能将农业所运用的各种劳动完全清楚分开、相互独立出来,也许就是农业劳动生产力改善的速度跟不上制造业的主要原因。一般来说,现在最富裕的一些国家的确在农业与制造业方面都优于邻国;但它们在制造业方面的优越程度,通常大于农业方面的优越程度。一般来说,它们的土地耕耘情况比较好,花在土地上的劳动与费用也比较多,在一定面积与自然肥沃的土地上,生产出来的物品也比较多。但就比例来说,富国每单位土地较高的生产数量,很少超过它们在单位土地上所花费的较多劳动与费用。在农业方面,富国的劳动生产力未必比贫国的劳动生产力高很多,至少不会像在制造业方面那样明显。所以,如果质量同样优良,富国的小麦,在市场上的售价,未必比贫国的小麦来得便宜。例如,波兰小麦与质量同样优良的法国小麦,在市场上的价格一样便宜,尽管就富裕和进步的程度来说,法国胜过波兰。又例如,在法国小麦产区出产的小麦,质量与英格兰出产的小麦一样好,而且在大多数年头价格也大致相同,然而就富裕与进步的程度来说,法国也许不如英格兰。可是,英格兰的麦田耕种得比法国好,而法国的麦田,据说耕种得比波兰好很多。贫国土地耕种的情况,尽管次于富国,但贫国生产的小麦,在质量和价格方面,却在相当程度上能与富国竞争;但在制造业方面,尤其是那些适宜富国土壤气候与位置的制造业,贫国最好别想和富国竞争。法国的丝织品比英国好而且便宜,只是因为丝织业在目前原丝进口税很高的情况下,不适合在英国的气候条件下发展。但英格兰的五金制品和粗毛织物的质量,皆远胜于法国,而且即使质量同样优良,英格兰制品的价格也比法国便宜许多。在波兰,除了少数几种如果没有就很难过活的简陋家用制品外,据说几乎没有什么制造业。 分工之后,同样人数的工人所能生产的数量大为提高,主要是基于三种不同理由;第一,每个工人手脚灵巧的程度提高了;第二,工人不再需要从一种工作转换到另一种工作,节省了一些时间;第三,由于发明了许多机器,简化与节省了人力,使一个人能够完成许多人的工作。P3-5 序言 对每一个国家来说,供应全国人民每年消费的生活必需品与便利品的根本来源,是全体国民每年的劳动;那些被消费掉的必需品与便利品,如果不是由该劳动直接生产出来的,便是用该劳动的产出物向国外购买的。 因此,全国对必需品与便利品的全部需求,获得供应的情况是好是坏,就按照全国劳动产出,或者用该产出买来的物品数量,相对于需要消费该产出的人口比例是大或是小来决定。 在每一个国家,这个比例通常取决于两个不同的条件。第一,该国在劳动应用上,普遍展现了怎样的技巧、熟练度与判断力;第二,在全国的劳动人口当中,有多少人从事有用的劳动。任何国家,不拘土壤、气候或领土大小,每年产出的多寡,在其特有的自然条件与领土范围内,一定取决于这两个条件。 其次,在这两个条件中,第一个条件对产出多寡的影响似乎又比第二个来得重要。未开化的狩猎民族,每个有工作能力的人都算是在从事有用的劳动,而且也都尽可能地为自己和家里(或族里)那些无力狩猎的老弱妇孺,供应生活必需品与便利品。然而这些民族却穷得如此可怜,以致因为物资匮乏.经常被迫(或者至少自认为被迫)不得不主动弄死家族里的婴儿、老人和久病缠身的人,要不就将这些人丢弃,让他们饿死或被野兽吃掉。相反的,在文明兴盛的民族里,无所事事的人不仅为数众多,而且当中有许多人个别消费掉的产品,还比大部分劳动者的消费多出十倍,甚至百倍;然而,由于整个社会的劳动产出如此巨大,以至每个人都得到丰富的供应。而且任何一个工人,即使是最贫穷低下的,只要勤俭,就会比任何野蛮人享有更多的生活必需品与便利品。 本书的第一卷就在研究劳动生产力得到改善的原因,以及劳动产出在社会各阶层与不同条件的人民之间,自然而然分配的次序。 任何国家不管实际上以怎样的技巧、熟练度与判断力应用在劳动上,每年产出的多寡,在该技巧、熟练度与判断力既定不变的情况下,势必取决于全国劳动人口中,每年从事有用劳动的比例。下文会说明,不管在什么地方,有用的生产性劳动人数,都取决于推动这种劳动工作的资本数量和资本实际的使用方式。因此,本书第二卷将说明资本的性质,资本逐渐累积的方式,以及资本使用方式不同,所推动的劳动数量又会有何不同。 一些应用在劳动上的技巧、熟练度与判断力各方面都算得上相当进步的国家,已有一段时日在一般性的劳动管理或引导上,采取了大不相同的政策;而现在看来,那些策略并非全然有利于增加劳动产出数量。有些国家的政策特别鼓励乡村产业,有些国家则非常鼓励城市产业。几乎没有任何国家对每种产业都一视同仁,不偏不倚。自从罗马帝国覆亡之后,欧洲各国的政策对手工艺业、制造业和商业等城市产业有利的程度,一直优于农业这种乡村产业。本书第三卷将尝试说明这种政策的由来。 虽然这种种不同的政策,刚开始也许是特殊阶级基于私利与偏见所推动的,当初不仅完全不顾,也完全不知道,它们对一般人民的福祉会造成什么后果;然而这些政策后来却产生了许多大不相同的政治经济学说,其中有些夸大城市产业的重要性,另外有些则夸大乡村产业。那些学说不仅对学者的意见相当有影响,而且也往往左右了君主与国家的政策。在本书第四卷,我将尽可能周详解释这些不同的学说,以及它们在不同时代与国家所产生的重要影响。 本书前四卷的主旨在于,解释全体国民收入的根本来源是什么,以及就不同的时代与国家,说明每年供应全体国民消费的那些资本储备的性质。本书第五卷,也是最后一卷,则是讨论君主或政府的收入。在这一卷里,我将努力说明(1)哪些是君主或政府的必要费用;在这些费用当中,哪些该由社会一般人民的奉献来支应;哪些则该由特别的社会团体或个人来承担。(2)有哪些不同的方法,可以让一般社会成员为整个社会应该承担的费用做出奉献;这些方法分别有哪些重要的优缺点。(3)最后一点则是要说明,究竟是什么理由和原因,使得几乎所有现代政府都把这种收入的一部分拿去抵押(或者简单地说,几乎所有现代政府都举债度日);而那种债务,对整个社会的真实财富,亦即对整个社会土地与劳动每年的产出,会造成什么影响。 书评(媒体评论) 《国富论》与《道德情操论》,在我心中具有同样重要的地位。 ——温家宝总理 在亚当·斯密那里,政治经济学已发展为某种整体,它所包括的范围,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形成。亚当·斯密第一次对政治经济学的基本问题进行了系统研究,创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而且把古典政治经济学提高到了一个全新的现代水平。 ——卡尔·马克思 从最终效果来看,《国富论》也许是迄今为止最重要的书,这本书对人类幸福的贡献,超过所有名垂青史的政治家和立法者做出的总和。 ——巴克勒《文明史》 这是一部将经济学、哲学、历史、政治理论和实践计划以一种不可思议的方式综合在一起的经济学经典,是一本由有着高深学问和深邃见解的人所撰写的旷世巨著。 ——马克斯·勒纳,《国富论》编辑 《国富论》为近代经济学思潮之滥觞,欲窥经济学堂奥者不可不读之经典巨著。 ——黄朝熙,台湾清华大学科技管理学院经济系教授、副院长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