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档案穿越(2013)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谢波//刘守华
出版社 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谢波、刘守华主编的这本《档案穿越(2013)》为江苏省档案局与《扬子晚报》社共同创办的“档案穿越”栏目在2013年发表的49篇文章的合集,亦是《档案穿越(2012)》的延续。全书将49篇文章按照主题和类别划归到不同的章节,包括清史钩沉、民国旧闻、抗战纪事和当代江苏四个章节。每篇文章均为从档案资料中引申出的一个故事。文章长短适宜,或为名人和百姓生活中的逸闻轶事,或为历史上有重大影响事件的揭秘,趣味性、可读性很强。

内容推荐

谢波、刘守华主编的这本《档案穿越(2013)》由2007年德国莱比锡书展“世界最美的书”《不裁》和2013年“中国最美图书”《空度》的设计者、著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先生倾心设计,内容由两大篇章组成。第一篇章按照时序分为“明清轶事、民国旧闻、抗战纪实、建国往事”四个专题系列,收录了2013年度48期《扬子晚报》“档案穿越”专版文章,共计35万多字。第二篇章按照档案典藏视觉,原汁原味原版收集归档了2013年《扬子晚报》“档案穿越”专版,集成活页。以历史透背感的活页案卷和形象生动的网络微评论共同构成本书一大亮点。

目录

序言 在“穿越”中寻找历史的精彩

明清轶事

 无锡曹端妃无字牌坊穿越470年,带来明嘉靖王朝真实版“甄嬛传”

 锡剧清朝时曾被定为“淫戏”遭严禁

 无锡人设计了“亚洲第一巨舰”定远号

 家谱还原清代徐州才子张竹坡,25岁时就写下《金瓶梅》最棒点评

 刘墉两次赴泰州主持“秀才资格考”

 无锡巨贾周舜卿16岁独闯上海,40年布局全国创下庞大“商业帝国”

 参加光绪帝殿试考了第37名,江阴进士2000字答卷令后代“膜拜”

 宿迁百年来三次与铁路擦肩而过

民国旧闻

 常州有秧歌?有,还曾是过年大戏

 1946年,常州公交计划浴血夭折

 泰州女英雄高凤英与刘胡兰齐名

 如皋人沈卓吾为孙中山出“唱片”

 “最后的驸马爷”是个无锡高富帅,百年前就大张旗鼓“搞体育”

 淮海战役国军将领李弥漏网之谜:两度抛弃部下躲进麻袋逃离解放区

 “战地玫瑰”在胜利那天凋谢,一封未寄情书成永诀,恋人珍藏60载

 孙中山《国事遗嘱》是谁拟写的?

 苏北“第一公路”波折中艰难诞生

 徐州传奇女地下党潘琰,潜伏西南联大带头反内战斗特务

 泰州女地下党沈安娜,在蒋介石主持的会议上当速记员

 旧中国拍一半,新中国拍一半,拍摄跨两个时代的影片如何出炉的?

 1945年“中安轮沉船事件”,800多新四军北撤将士魂断长江

抗战纪实

 南通美女地下党打入日伪特工组

 如皋媳妇伊藤用一生为日军赎罪

 沙家浜“18棵青松”原型仅剩一人,90岁“尖刀排长”再忆围剿“胡传魁”

 泗洪有个鲜为人知的中国版兄弟连

 新四军老兵为“淮安王二小”正名,小英雄牺牲46年后终被追认为烈士

 一对革命夫妇40年“档案保卫战”

 海门宋季港1945:拯救美国大兵

 解密抗日最后一战:高邮战役

 大户人家两姐妹翻墙参军打鬼子

 教育局长投笔从戎,组建抗日自卫团

 南通倭子坟埋着500倭寇,买坟毁迹不成,日寇展开血腥轰炸

 爱国企业家写下《镇江沦陷记》,自费印发号召同胞不忘“国仇家恨”

建国往事

 南通老教师两次预测日本大地震

 50年前10名台湾特务在射阳登陆,当天败露行踪引来当地军民大围捕

 可曾记得正儿八经的“打酱油”?

 先进仪器三次寻墓都无功而返,一次手工挖掘居然成功找到楚王陵

 新中国最早女警,63年前一照倾城

 一张旧照藏着刘海粟杨守玉“秘史”

 过云楼创始人书信手札现世,其玄孙借此澄清民间“三大误传”

 拿机枪与美军战机200米搏命对射,抗美援朝打下敌机第一人归隐宿迁

 培养了我国原子弹研制开拓者,“中国爱因斯坦”束星北却无缘核武

 64年前,小“燕子李三”徐州落网

 “中国首位女县长”孙兰主政淮安

 踊跃报名,临行前留下遗嘱,1949年万余江苏青年奔向大西南

 空战奇迹:39米近身绝杀先进敌机

 仪征人盛成小说曾入选法国课本

 寻找照片中常州“最美纺织女工”,重温一段穿越半个世纪的“光荣岁月”

2013“档案穿越”活页

代后记 历史与现实的精彩穿越

微评论

试读章节

一生曲折的感情故事

两次失败婚姻后,战地爱情也夭折

据姜堰市档案馆党史专家介绍,高凤英在姜堰民间流传较广,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她曾有一段令人惋惜的战地爱情。

记者了解到,在以男性为主的部队里,高凤英的出现令人刮目相看,很快一位追求者便出现。对于这段感情,高凤英自是非常珍惜,因为此前她曾经历过两次失败的婚姻。

第一段所谓的婚姻是上文提及的年幼时即做童养媳,但不幸的是,不久未婚夫得痨病死了。

成年后,经舅舅极力撮合,高认识了当时在东桥南“钱春记土坊”做工的雇农姚长山。1941年,高凤英与姚长山结婚,姚家住在姜北区双堡乡。婚后不久,姚长山到泰州拉黄包车糊口,姚母靠乞讨度日,高凤英在家打草鞋,日子苦极了。后来,据说姚长山害怕与闹革命的高凤英在一起太危险,就一个人跑到上海拉黄包车,高凤英的第二次婚姻就此告终。

1946年,高凤英加入姜北区队,有个与高凤英同乡的特务长,对高凤英的工作、生活都很关心,让从来只知道关爱照顾别人的高凤英感受到温暖。时间稍长,两人自然产生了爱情。这朵开在纷飞战火年代中的爱情之花,原本应该开得非常艳丽才是。

但据相关资料记载,有一天深夜,高凤英在站岗值班,特务长悄悄过来,硬要跟高凤英说话。原来,这个特务长已萌生退意。他说革命形势较为危急,再坚持下去只有死路一条,不如找个地方,两个人住下来过过安逸日子,说着还从衣袋里掏出两只金戒指交给高凤英。

心爱的对象如此表现,这让一心闹革命的高凤英颇感意外,她追问金戒指是从哪儿来的,特务长支支吾吾地不肯说。但三言两语之下,高凤英已经猜到,对方八成贪污了区队的伙食费!这对单纯参加革命,誓要改变自身命运的高凤英来说,打击沉重是可想而知的。是夜,高凤英陷入痛苦之中。对于好不容易拥有一段自由感情的她来说,她需做出选择。

次日天刚亮,纠结之下高凤英找到区队长,如实汇报了“男友”的情况,同时上缴了两只金戒指。特务长很快受到处分,而高凤英这一段弥足珍贵的战地恋情,也因此夭折。

童年生活的不幸,加上感情上的失败,让高凤英一心只想革命。

她何以成为全国英雄?

敌人百般折磨,却得不到一句“口供”

据党史记载,苏中七战七捷之后,新四军主力北撤,坚持斗争的环境更为险恶,领导安排体弱的干部和妇女同志转移到相对比较安全的地区工作。但高凤英决定留在区队。从此,她成了区队唯一的女游击队员。

对敌斗争中,在水网密布的江北地区,高凤英水性好的优势显现出来。宋春霞回忆:有一次作战,敌人围攻游击队,其中一个机枪手,占据河岸边上的一制高点,不断开枪把游击队压得抬不起头来。高凤英一个猛子扎进水里,神不知鬼不觉就游到对岸。那个机枪手还没明白是怎么回事,就被高凤英连人带枪一起拉进了水里。

高凤英凭借渔家人水中硬功夫,曾多次与敌人搏杀湖荡中,先后擒拿住3个敌人,缴获长短枪3支。她还多次打扮成卖鱼姑娘,潜入敌据点姜堰镇贴标语、散传单、搅得敌人胆战心惊。敌人几度封锁大街小巷搜索,也寻不着她的身影。

1947年1月13日,部队遭敌人包围,高凤英在树上探查敌情时不幸腿部负伤,隐蔽在一位老大娘家。敌人进庄搜索,大娘都以“这是我女儿,被流弹打伤的”搪塞过去。天快黑了,敌人再次搜查,其中一个叛徒认出了高风英。

高凤英被敌人反绑着双手吊在屋梁上,被皮鞭抽打,直至昏死过去,她也没有“哼”一声。第二天清晨,敌人把高凤英绑在一棵榆树上,用香烟头烫她的脸,高凤英的面颊上被烫满了黑红色的水泡。敌人百般折磨也没有得到一句“口供”。

15日中午,敌人把她押到高家垛南边的空地上,高凤英以顽强的毅力支撑着伤残的身躯。敌人向她开了两枪后,又凶残地扎了她3刀。高凤英壮烈牺牲,年仅22岁。

宋春霞介绍,高凤英牺牲后,1947年3月,延安《解放日报》纪念三八国际妇女节的特刊,发表了《新时代的花木兰》文章,号召向高凤英和刘胡兰等巾帼英雄学习。其后,刘胡兰更是得到毛主席的题词:“生的伟大,死的光荣”,因而为更多人所熟知。其实,对于有相同经历的高凤英来说,这句题词她亦可承担。

P68-70

序言

在“穿越”中寻找历史的精彩

文化为本,档案为根。档案是人类活动的重要文化遗产,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智慧和人文精神。

文化,是时代的最强音。江苏省档案局秉持文化创新理念,整合全省档案资源,联合全国影响力最大的都市报《扬子晚报》,推出“档案穿越”大型历史文化专版,以新闻讲述档案,用档案印证历史,以历史启迪现实,体现档案真实独有,变死档案为活新闻,以亲历者叙说和专家解读形式,艺术地演绎历史与现实的穿越,是江苏档案文化宣传成果化、品牌化的有益尝试。

“档案穿越”自2012年3月31日正式出版以来,创意新、内容好,与时俱进、走进大众,具有鲜明的时代感,社会反响大、行业效果好、读者评价高,走出了用好、用活档案的新路,在档案宣传通俗化、大众化、平民化方面起到了示范作用。人民网、新华网、凤凰网、新浪网、搜狐网等数千家境内外媒体更长期进行跟踪报道或转载。

关切历史是一种伟大的智慧。能够看多远的过去,就能看多远的未来!

一部真实的无锡版“甄嫘传”,从探究无锡曹端妃无字牌坊的由来,揭秘一部湮没了470年的后宫“秘史”,领着读者走进宫闱之内观看一段刀光剑影般的真实大片;40年“档案保卫战”,叙述一对革命夫妇历经生死坚持40年,为国家保存了1030份珍贵的革命历史档案,堪称伟大;“淮安王二小”,这个孩子的革命历程仅一天,但从被误认为汉奸到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却经历了非常漫长的46年,令人无限感慨;1949年万余江苏青年踊跃报名奔向大西南,临行前纷纷留下遗嘱,一名叫陈宝荣的女青年在那火红的革命年代中用热血与青春谱写出一支令人无不动容的青春之歌;一照倾城——63年前新中国最早女警,循着央视热播,追述一段清芳悠长的历史记忆,真实感受老一辈警察的那种真情纯朴……“可曾记得儿时正儿八经的‘打酱油’”、“仪征人盛成小说曾入选法国课本”、“《秧歌灯》手抄本再现‘江南秧歌’”、“一张旧照藏着刘海粟杨守玉‘秘史’”等一系列鲜为人知的揭秘故事,从明清穿越到现代,聚焦了历史镜头中的人性之美,让现代人感受到历史的温度,满足了大众对历史和精神文化的期待。

本书由2007年德国莱比锡书展“世界最美的书”《不裁》和2013年“中国最美图书”《空度》的设计者、著名装帧设计师朱赢椿先生倾心设计,内容由两大篇章组成。第一篇章按照时序分为“明清轶事、民国旧闻、抗战纪实、建国往事”四个专题系列,收录了2013年度48期《扬子晚报》“档案穿越”专版文章,共计35万多字。第二篇章按照档案典藏视觉,原汁原味原版收集归档了2013年《扬子晚报》“档案穿越”专版,集成活页。以历史透背感的活页案卷和形象生动的网络微评论共同构成本书一大亮点。

应广大读者要求,现将2013年48期“档案穿越”结集出版,以飨读者。

编者

2014年1月

后记

历史与现实的精彩穿越

在人们的意识中,档案就是存放在档案馆里的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资料,它是沉寂的、孤独的,具有一定的保密性,甚至是私密性,与人们的现实生活、与当下似乎没有什么关联。除非出于某种特殊需要,档案管理人员才会进入资料库去翻阅、查找一些档案卷宗,否则这些深锁闺中或束之高阁的资料也许永远都无人问津。然而,近年来,江苏省档案局联手扬子晚报社开创性地来了一次“档案穿越”,对那些纸质日渐泛黄、字迹也变得模糊的浩如烟海的档案卷宗进行搜索、甄别、遴选,以档案人和媒体人交汇而又独到的眼光在这些故纸堆中追寻曾经的历史的精彩,发现有价值且能为今人所用的精神文化产品,并适时地在《扬子晚报》上推出“档案穿越”大型历史文化专版,将那些已被淡忘的陈年往事引入公众视野。专版每周一期,面世后引起社会的强烈反响,受到广泛的好评。

 《档案穿越》是一本独特的、别出心裁的书。它既不是某位作家的原创作品,也不是纯粹的档案资料汇编,而是编者对尘封多年的历史档案进行解密,进而对其内容加以阐释、丰富和演绎的结果。因此,该书最大的特点就是材料的原真性,它的写作素材全部源于江苏省内各类档案馆的馆藏资料。编者首先从这些档案资料中筛选出有价值、有意义的原始材料,本着探求原真、论证原真的严肃态度,尽可能到资料涉及的场景和旧居老宅去实地考察,走访当事人或他们的后人或某些亲历者,重温那相隔久远的别样的人和事,在此基础上,以走访所得的第一手资料,弥补档案信息的不足或只有经络没有血肉的枯燥,使干巴巴的档案资料充实丰满起来。有的也许仅一份档案资料就足以形成一篇有血有肉的作品,有的则还需沿着这些资料提供的信息、思路去寻找其他相关的资料,多个资料提供的信息组合起来才可以构思出一个比较完整的故事。而这一切都始终围绕着材料的原真性展开,保持着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原真性的尊重与捍卫。可以说,书中讲述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故事,甚至作者的每一处触景生情、每一点心得感悟,都源于那些对历史资料和现实场景的追寻,以及相关人物的回忆叙述,都有史可循、有案可稽。这些不同来源得到的信息有些是人们有所耳闻、但不知其真相的,有些则为人们闻所未闻、但有关的人名地名又都是读者十分熟悉的,读来非常真切。

现代性也是《档案穿越》的明显特点。档案资料涉及各个历史时期、各个学科领域,以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南京市档案馆的馆藏库里仅民国时期的户籍卡就有200万张,装在十余个高大的金属柜子中,可见搜集整理工作是一项十分巨大的工程,“穿越”只能分门别类有选择地进行。编者根据近年来持续加温的民国热,把这一辑搜寻的重点放在民国时期,书中讲述的故事主要涉及民国这一阶段,而且也是一般读者兴趣所在、乐于关注的。从国民党的要员到普通百姓,从“南京大屠杀”到“新安旅行团”,从南京的城建到商业、文化活动均有涉及。这些事虽发生在20世纪,却与今天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有着种种不可分割或千丝万缕的联系,读来毫无隔世之感。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讲述的《首都计划》(The Cily Plan of Nankin曲的英文版本,这是80多年前美国建筑设计师墨菲的作品原件(他在中国最著名的作品是清华园和当时的金陵女子大学,即现在的南京师范大学随园校区,被称为“东方最美丽的校园”),全世界仅此一本,是南京市城建档案馆的“镇馆之宝”,非常珍贵。该计划的许多设计理念即使在今天看来也非常有参考价值。《档案穿越》对其精髓部分作了较为详尽的解读,以飨读者。如没有“档案穿越”这一平台,普通老百姓很难有机会认识这一了不起的著作以及那位伟大的设计者。“公考”是当下各种考试中最热门、竞争最激烈的考试之一,档案资料显示,民国时期公务员职位也深受学子、知识分子青睐,苏州就进行过一次“公考”。公考也有笔试面试,出题人要隔离到招考结束,任用之前要实习,合格才录用,这一考试录用模式已经呈现出现代公务员制度的雏型。这些档案文献带领人们走进记忆的深处,真实地还原再现了历史人物和事件,也与当下的社会现实、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产生一定的关联,引起人们的共鸣,折射出现实生活的诸多映像,给人以穿越历史而印证现代的“在场”的感受,发人深省,给人启迪。

《档案穿越》显然还具有故事性、可读性。作者根据档案提供的历史资料,或当时寥寥数语的一则新闻,或尘封多年的名人往来书信,或甚至于一本旧书一本旧杂志,展开思绪,追踪这些文字或数据的历史成因,挖掘隐藏在这些史料背后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艺术等丰富的内涵,使读者既明晰了一些历史事件或传说的真相,又在饶有兴味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文字中体悟其中所蕴含的思想内容,享受阅读的愉悦和美感。诗人卞之琳苦恋才女张充和的故事至今为世人乐道,苏州市档案馆里一本泛黄的杂志《水》牵引出了一段令人唏嘘、感伤的美丽往事。记者走访了苏州张家老宅,通过张充和耄耋之年的兄嫂的回忆道出《合璧记趣》的来龙去脉,重温了诗人那段长达20多年的感伤而无望的恋情的许多感人细节,读来不仅为诗人的执著、痴恋而动容,亦为其苦恋而未果的苦恼和无奈而慨叹。而在无锡市档案馆里珍藏着记录20世纪初当地曾举办过一次“世纪婚礼”的资料,婚礼的主角是无锡富商薛南溟的二公子薛汇东,他迎娶的是袁世凯之女袁仲祯,因此被冠之以“最后的驸马爷”。这桩豪门婚姻的男女主角也是经历一番曲折斗争才幸福地走到一起,书中对此亦作了生动的诠释。瞎子阿炳的故事在坊间流传甚广,但无人知晓阿炳究竟长什么样子,他的身世如何,无锡市档案馆里唯一存世的阿炳照片引发阿炳后人及多位亲见者向记者讲述最真实的阿炳,揭开诸多阿炳之谜。书中每一篇故事都有精彩和独到之处,值得细细品味。

档案的“穿越”揭开历史帷幕的一角,使尘封多年的历史资料走出深闺,焕发了精神,具有了鲜活的生命。它穿越历史的时空,服务于当下的读者,为他们提供生动有趣的别样的文化消费品甚至是高雅的谈资,进而服务于当代社会,以历史的脚步和现实的回声为它的发展和进步提供有价值的经验与教训。

丁亚芳

(原载于2013年10月09日《中华读书报》04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2 21:3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