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石头》导演宁浩的第一本书《混大成人:宁浩、林旭东对谈录》——宁浩首次以文字的形式阐释他的电影理念,讲述他的成长历程和《疯狂的石头》等电影背后的故事,电影专家林旭东参与对谈,收录有宁浩从未公开发表的画作和相关剧照,这是迄今为止,对宁浩及其作品最权威也是最详尽的解读。
2006年,宁浩的小成本作品《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年度话题电影,并获得多项大奖。2009年,《疯狂的赛车》以一千万投资成本,取得过亿的票房成绩,三十二岁的宁浩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
我们所知道的——
2006年,小成本作品《疯狂的石头》横空出世,引起广泛关注,成为年度话题电影。
2009年,《疯狂的赛车》以一千万投资成本,取得过亿的票房成绩,三十二岁的宁浩成为继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之后第四位迈入亿元俱乐部的内地导演。
我们所不知道的——
少年宁浩热爱画画,报考大学才发现自己色弱;读中专时,瞧不起学习影视制作的同学,读大专时却阴差阳错进了这一行;拍摄MV得心应手之时,为了去心结报考北京电影学院,读的却是图片摄影专业。
种种因缘巧合,宁浩混进电影圈,成为人们眼中的“鬼才导演”。
《混大成人:宁浩、林旭东对谈录》是著名导演宁浩和电影专家林旭东的长篇对谈录,宁浩在书中讲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疯狂的石头》等电影幕后的故事,还有他对于电影和艺术的看法,甚至包括他的宇宙观和方法论。全书第一部分讲述了宁浩青春期的故事,以及他放弃美术,从事电影的曲折过程。随后几章则按照宁浩所有六部作品拍摄的先后顺序,由导演本人逐一介绍其拍摄背景和创作理念,关于上映无期的《无人区》和即将上映的《黄金大劫案》,书中也有详细介绍。
《混大成人:宁浩、林旭东对谈录》带你认识你所不知的宁浩和他的电影……
林旭东 你刚来北京的时候还不是很明确要干什么事?
宁浩 不是很明确,当时是一种抉择,你要放弃你生活二十多年的城市,到一个你完全陌生的、不认识的地方,没有熟人,你放弃的是你的工作,你积累的所有东西,包括稳定的生活、家庭等等,都不要了。其实还是需要决心的,而且直接就会有各种不适应。当时我爸也不支持我,都得闹翻了才能来,你到这他不支持你,也不给你钱,不给你钱生活质量直接掉下去。我当时揣着两千多一点来的,到了北京我报中央工艺美院考前班,一年收三千多块钱,我说我能不能先交一学期的,人家商量半天,讨价还价,最后收了一学期的,一千七百五十,我就剩下三百多块钱,还要在北京活下去,这就成了最要命的问题。先住地下室,那时候住地下室很普遍,大家都住地下室,一个地下室八个人。交了地下室一个月一百七十五块钱的房租,还剩下一百多块钱,那就得算计着过日子,天天想着每天吃两顿,一顿小笼包,一顿是烧饼,再买一瓶酱豆腐,到现在我还很爱吃酱豆腐,就是那个时候养成的习惯,一块酱豆腐加一个烧饼是最便宜的生活成本。
这就是你选择这条路的结果,你必须得放弃掉以前那些,而且还得跟你老子顶着干,还得扛着压力,到这来也不知道怎么样。不是到了这就有希望,不是到了这就给你打开一扇光明的大门。我觉得刚来那个状态还不如在太原,压力更直接。因为当时还有别的人_块来,后来好多人纷纷回去,你要努力拼搏,但不见得能赢,你还要面临可能会输的结局。你牺牲了,也不见得赢,这是最残酷的。而且很可能因为你这_下走得不对,你回去更惨,因为你连工作都没有了,你回去可能更找不到你的位置。很多人都是这样来回不停地放弃,奇奇怪怪地走到一条路上去,周围有很多这样的人,到最后变成什么事都干不成,不断地放弃。所以割合是成长的一个途径,但割合不见得能成功。你不扔掉太原的那种环境,走不到下一步来,可是你扔掉也不见得走得就对。再到后来其实还有更大的一个打击,就是我考工艺美院,我没考中央美院,我一直不觉得我是考中央美院的人。我当时考好几个学院,工艺美院、服装学院、电影学院。
林旭东 中戏考过吗?
宁浩 没考过,没准备上那个,因为我们叫山西电影学校,所以我才考电影学院,当时也没觉得要搞电影,觉得这事跟我完全没关系,没有建立电影梦想,我只把考学当作一个出路。而且当时从那个阶段走过来,美术是我的梦想,我是觉得如果有机会将来从事美术工作,到杂志社或者哪儿做一个美编什么的,是一个特别理想的工作方向。我当时还考过中国戏曲学院、无锡轻工,反正我拿了六个学校的文考单,但是当年那个只能填第一志愿,其他所有填报第二志愿的基本不予考虑,你只有一次选择的机会,坏就坏在中央工艺美院。你拿着中央工艺美院的文考单就开始有欲望了,然后就第一志愿填了中央工艺美院,填完之后学文化课,我在北京八十中还补了文化课,得回山西参加文化课考试,考完之后成绩单下来,没考上。英语单科没过。
其实我当时专业课比较靠前,那一年是招十五还是二十人,放文考会放多一倍的人,但是我的专业课是十名以前的,只要文化课过就能上。当时我考完之后,英语单科没过,因为我本来英语就不好,我放弃上高中就是因为英语不好。我当时就找了一个跟我长得很像的人替我考英语,我让朋友帮我在全太钢找,他说长得像怎么就知道他英语好呢?我说是个人就比我英语好,我英语太差了。因为我们那时候上中专也不学英语,几年没学过。前两门课是我去考,到考英语的时候他换上我的衣服进去考,我告诉他第几考场,进去哪个桌子。我们俩剃一样的头,穿一样的衣服。还很危险,进考场的时候他在那排队,后面有一个人过来,推他说,宁浩,喊你半天也不答应。搞得很紧张。结果考完以后,我一打听他考了三十几分,一共一百五十分,他才考了三十几分。我说你这个好像跟我去考也差不太多,我要都填A,四分之一的概率,好像也差不多这个数。他也感觉很抱歉,可是我也没什么办法,最后我们俩人坐汾河边抽了一盒烟,就告别了。两个长得很像的人在一块抽了一盒烟,这个场面很戏剧化。我也无所谓,反正没考上就没考上。P23-26
一白张云:黄金上映,应当聒噪,不然市乱声杂,恐无人问津。
余私下寻思:写字在今天已非神圣不可侵犯之特权,因文字渐现原始,日趋式微,造纸也被冠以高碳重罪,不知“书”尚能存世几许?不如趁火打劫,借机也出他一本“纸书”,也好能在纸落得胶片一般下场之后当作古董!小人之心昭昭。
现如今立传者多如牛毛,我倒无心参合。恐怕我的传写出来也索然无味,精彩不及列位,还招自个恶心。恰巧林旭东先生愿来叙旧,倒不如败火的吹场牛逼,扯场闲蛋,聊博一笑。
说文字式微,倒不是心存不敬,实在是觉得识字甚苦,写字甚苦,读字甚苦,乃我等生灵生命之初第一苦事,自从文字诞辰,系疙瘩的草绳便只用来绑草绑牛绑人了。如今影像之术与网络电脑之辈勾结,信息之巨大,传输之便捷,逐渐侵占文字之旧有功能。读图易于读字,文字乃逻辑学符号学之复合,习之不易,观之不直,沟通容易曲解,有图有声相对直观简单,也不分国家地区。此一学问也逐渐降下门槛,人人皆可为之,电影之术也会从特定之娱乐艺术形式转化为民间通用语言,救万民于识字之苦,岂不是万民之幸?愿文字早日去绑草绑牛,莫再绑人。虽显残忍,但人类之成长一如个人之成长,唯有牺牲,方可向前迈进!
好了,扯完这些大不敬的蛋,开始用文字记录与林先生的聊天吧,观后欢迎耻笑!
宁浩
老实说,在宁浩的影片中,迄今最打动我的还是那部《香火》——让我欷歔的是,作为一个新人,宁浩对叙事的拿捏,不紧不慢,娓娓道来,随着结尾的戛然而止,让人悠悠地生出一股惆怅:时代进步,人物挣扎,道德异化,信仰沦落……又不尽然。
宁浩是个对自己的生命经历时有感悟的人,生活中的种种遭遇,都会点点滴滴地积淀在他的经验世界里酿成创作的素材,一旦灵感闪现,他就在银幕上创造出了活生生的人,而不是脸谱化的概念衍生物。据说宁浩常常手不释卷,只是任何一种现成的理论恐怕都难以和我们当下的现实完全重合。歌德说:“生命之树常青,而理论永远是灰色的。”在两者之间是一片暖昧地带,艺术家在此安营扎寨,辛勤耕耘,以修补弥合我们被扯得七零八落的现实存在。
“对于严格的创作者来说,没有思考的东西是不能拿出来的。”
“我心目中的电影,影像本身所传递和暗示的意义远远大于视觉冲击力所形成的意义。”
“平常聊天也有人问,宁浩你所有的作品当中,有没有一个共同主题?我说除了《绿草地》以外,所有的都在谈一个东西,就是欲望。”
——宁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