拯救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当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拯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使命。为了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历经一年多辛勤和努力,我们搜集整理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保定南市区卷》,分为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四个部分。
本书由刘畔力、李文阁主编。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保定南市区卷) |
分类 | |
作者 | 刘畔力//李文阁 |
出版社 | 知识产权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拯救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当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拯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使命。为了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历经一年多辛勤和努力,我们搜集整理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保定南市区卷》,分为神话、传说、故事、笑话四个部分。 本书由刘畔力、李文阁主编。 内容推荐 流传在保定大地上的民间故事,是保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珍贵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能再生的文化资源。它蕴含着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凝聚着保定文化的深层文化基因,闪耀着保定历史文化的灿烂光辉,为保定文明的薪火相传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留住祖先的文化记忆,繁荣民族民间文化,由刘畔力、李文阁主编了这本《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保定南市区卷》。 《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保定南市区卷》收入了《二郎担山赶太阳》《糖瓜祭灶的来历》《保定铁球的传说》等故事,适合民俗文化爱好者阅读。 目录 神话 保定府的大列瓜 二郎担山赶太阳 为啥下雨就刮风 传说 风俗传说 糖瓜祭灶的来历 门神爷的来历 除夕扔芝麻秸的由来 正月十六烧柏树枝的来历 名特产传说 保定铁球的传说 马家老鸡铺卤煮鸡的传说 几辈人使用一锅汤 西太后吃鸡 白运章包子的传说 白运章其人 白运章开包子铺 白运章的伙计 梅兰芳三顾白运章 白运章与常掌柜 白肉罩火烧 五尧西瓜 风物传说 大慈阁的传说 大慈阁与三皇姑 保定大慈阁 古莲池的传说 莲叶托桃 白玉桥 不如亭 荷花仙子 莲池的碑文 三绝碑 没有顶枝的古柏 古柏上的猫头鹰 保定大旗杆的传说 燕子李三和大旗杆 大旗杆上的“圣水” 古城墙 呜霜楼的铁钟 刘守庙 刘爷庙曹锟还愿 淮军公所的影壁 曹锟花园 荷包营 贵显胡同 唐家胡同 屠夫庙 红关帝庙 灵雨寺和泰山行宫 八丈高的卧佛寺 杨遂庙的传说 “散仙”杨遂 杨遂庙 南关大桥 寡妇桥的传说 寡妇桥 苦难姻缘 寡妇桥和广福桥 八个寡妇修桥 马池村 人物传说 刘秀的传说 赵匡胤的传说 宋太祖出世 初试龙袍 龙口定江山 打刀 赌华山 兄弟结义 千里送京娘 智斗五虎 瓜园风波 柴王坐殿 陶三春进宫 兵变陈桥 御城的来历 斩石龙 韩龙进妃 醉斩郑子明 一文钱憋倒英雄汉 乾隆的传说 巧题“一字诗” 乾隆与见龙 乾隆不听逆耳言 乾隆和寒山寺 嘉庆的传说 严嵩的传说 玉杯传奇 严嵩打赌 芝麻官唐成的故事 金圣叹与金史二庄 方观承的传说 李鸿章的传说 跪地求饶 求教老母 吐痰丢丑 救穷书生 娶、r环 买豆角 张之洞的传说 冯国璋的传说 投亲不退 从军生涯 陪驾西逃 兵权在握 难友重逢 报恩盟兄 中计美人 冯国璋与乾义面粉公司 曹锟的传说 曹锟算卦 曹锟与虎 曹锟送匾 邵康节的故事 测字 圆梦 三猪拱门 三测“人”字 刘守真的传说 立志学医 投师学医 刻苦攻读 弄巧成拙 一针救两命 巧服神药 吹化痄腮 走线切脉治皇姑病- 万古流芳 刘守真显灵 冯玉祥的传说 名字的由来 大耳朵 倒骑驴 听书 巧戏神甫 赊账 剪辫子 大帅与“皇上” 赴宴 送寿礼(一) 谁的军队 惩治财主 招兵 冯玉祥挨打 拜鞋 吃烟卷儿 淘大粪 写对联 扮伙夫 给伤员洗澡 坐洋车 剃头 冯玉祥与卖棒槌老头 办学堂 栽树 乔装离虎穴 送寿礼(二) 白天打灯笼 居官不忘穷乡亲 请客 剃头刀 淘大粪的朋友 房子是人民的 直言拒老友 武林豪杰的传说 马长春战胜跛士胡 平敬一传奇 跤坛勇将张凤言 义侠韩复元 抗日传说 铲除恶魔 智取岗楼 故事 老三的鸡和狗 老太婆和燕子的故事 白菊仙子 皮笊篱和金马驹 吹大话 老鼠挂铃铛 猴子屁股为什么是红的 虾助鲤鱼跃龙门 泥马告状 雌雄宝葫芦 和尚奇遇 钱串儿做官 王五治罗锅 傻三放牛 财主过河 绝处逢生 少女奇遇记 满堂儿女,不如老夫老妻 牛秀才吟诗训子 孔嘎咕对句嘲知县 笑话 巧嘴媒婆 米田共 文庙 写对联 五大天地 刮地皮 白字先生 种子不好 药王奶奶治病 瞎话篓子 满不懂开药店 聪明的媳妇 学京话 四个秀才赶考 抬驴 孩子巧对戏知县 瓜园联对 秀才写诗骂地主 眼神儿 鲶鱼姥姥大喝汤 点标点和错白字 字据的奥妙 卖老 省一锯 傻到家了 屎一泡 后记 试读章节 糖瓜祭灶的来历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家家户户用糖瓜给灶王爷上供,要是买不到糖瓜,就用粘糕代替。人们常说,“二十三,糖瓜沾”。所以,这一天吃糖瓜、蒸粘糕,已成了祭灶的风俗。这风俗是怎么来的呢?这里流传着一个有趣的故事。 相传,姜太公奉旨封神的时候,把张奎封了灶王爷,让人们在锅台上供着他。让他保佑家家人财兴旺,过好光景。并定为每年腊月二十三晚上,让他到天庭去见玉皇大帝,报告一年来人间的情况。可是,张奎这个灶王爷专看人间的缺点,处处挑毛病。他第一回上天,就对玉帝说了些这家不对、那家不好,这家浪费了多少谷子、那家发霉了几担麦子等等。玉帝听了很生气,第二年就没有下雨,庄稼都旱死了。这年腊月二十三,他又上天对玉帝说:“赵家用肉包子喂狗;李家用大米喂鸡;刘家炖了一锅肉,说是有了馊味,都倒在粪坑里了。”还说什么,“今年降雨晚,大秋没有收成,人们都埋怨您,有人还骂您哪!”玉帝本来就有几分气了,一听人们还骂他,急忙问:“骂我什么?”“张三媳妇说:‘老天爷呀,你可把我们害苦了!这颗粒不收,叫我们怎么活哟!’张三说:‘你喊叫什么,老天爷管什么用,吃饭穿衣还得靠自己拼命干。”’玉帝问:“老天爷是指我吗?”“是呀,人们都管你叫老天爷。”玉帝想:嗯,也对,因为我是管天上的嘛。又问:“人们还说些什么?”“还有人骂你不长眼,不干活的享清福,累死累活的倒受穷,太不公平了。”“那你为什么不照顾照顾穷户呢?”“他们根本不把我当回事,什么事也不对我说,我怎么照顾呢?”玉帝很生气地说:“这些人真不懂规矩。你是灶王爷,是一家之主,有事应该先找你,有好吃的也该先让你吃嘛!”张奎说:“吃好吃赖我倒不在乎,有个大事小情的应先对我说说,不然叫我怎么保护他们!”他看到玉帝生了气,就火上浇油地说:“对我这样也就算了,怎么也不该骂玉帝呀!”“让他们骂吧。今年不是旱了吗?明年多下雨,叫它满院、满地都是水!”张奎忙问:“那不就涝了吗?”“就得这么治治他们,他们才知道离开我活不了。”张奎说:“也是,也是。” 他们这些话都叫菩萨娘娘听见了。原来菩萨娘娘有事来找玉帝,走到殿前,听见张奎正和玉帝说话,本想等会再进去,一听玉帝说到要下大雨整治人们,她急忙走进殿说:“玉帝在上,容我禀告。”“你有何事,说吧!”“刚才我走到门口,听见您说今年要把更多的雨水洒在人间,让它成为涝年。这可不行啊!”玉帝问:“怎么不行?”“今年干旱,庄稼颗粒不收,穷人已饿死不少;明年再涝,那得死多少人啊!”“依你之见呢?”“依我看,为了拯救人们的苦难,明年应当是风调雨顺,让人们得个大丰收,过上好日子,这样人们会感谢您的。我想玉帝不会忘记,前年得了大丰收,玉皇庙上人们还为您请了两台大戏呢。小孩们还唱着歌谣说:‘老天爷,真英明,下透了雨,好收成,家家过上了好光景;蒸包子、摊煎饼,先给玉皇上大供。”’玉帝一听,也是。于是说:“你说的有道理,就按你说的办。可他们对张奎也太不尊重了……”菩萨忙说:“这事包在我身上,我定叫家家尊重他。”又对张奎说:“灶王,我定帮你这个忙。可我也要劝告你几句:今后要多体谅人们的苦楚,多替人们排忧解难。对人间的事,应该是有好说好,有坏说坏。”张奎不好意思地说:“是,谢谢菩萨帮忙。”玉帝听了,高兴地点了点头。 第二年果然风调雨顺。正当人们忙着给那绿油油的禾苗松土除草的时候,菩萨来到了人间。那一天,张三媳妇给在地里干活的张三去送饭,路上碰到一个讨饭的老太婆,一手挎着个破篮子,一手拉着个打狗棍,一步一晃地走着,两眼直勾勾地盯着媳妇拎着的饭罐。媳妇停下来说:“老人家,你饿了吧?来,我给你倒上一碗!”老太婆赶紧拿出碗来接,媳妇给她倒了满满的一碗,她一气喝了个光,媳妇又给她倒了一碗,还从竹篮里拿出一个菜饼子说。“给你吃吧,吃完了好赶路。天这么热,饿着怎么行呢?”老太婆感动地说:“不要了。你是给干活的人送的,他们还没有吃,我倒先吃了。”“不要紧的,这是给我丈夫送的,我做得多。就是做得不多,碰上你也得叫你喝碗粥啊!”老婆婆瞅着她问:“你丈夫叫什么名字?”“叫张三。”噢,没有弄错,她就是灶王说的那个张三媳妇,心慈面善,好人哪!老婆婆想到这里说:“我问你句话,你家供着灶王爷没有?”媳妇不解地说:“供着呀。我们这里家家都供着灶王爷。怎么啦?”“不怎么。我是想告诉你,在灶王爷面前多上供,有了难事就求他,他是一家之主嘛。到了腊月二十三晚上,给他换上新衣裳,求他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还有,你们得想个办法,让他上天后不说你们的不是,这可是最主要的。想出办法,要告诉家家照办。”媳妇正要问她是从哪来的,这话是听谁说的?一眨眼不见了。正在四周寻找,只听头上说:“谢谢你的好心,我吃饱了。”媳妇抬头一看,老太婆在天空飘然而去。媳妇心想:好奇怪呀,莫非是遇上神仙了?她把这事告诉了张三。张三不信,说她瞎说:“你们娘儿们就是神神道道的。”媳妇心里放不下,越琢磨越纳闷,叫丈夫这么一说,也不知该不该告诉乡亲们。到了夜里,她在回来的路上又碰到了那个老太婆。老太婆对她说:“你千万别忘了我对你说的话。腊月二十三晚上,要想法不让灶王爷上天说你们的坏话,大伙的日子就好过了。”媳妇急忙问:“你是谁?”“我是菩萨娘娘,专为告诉你们这事来的。”媳妇“啊”了一声醒过来,才知道是做了个梦。她推醒丈夫,又把这话对他说了。张三说:“我也做了个梦,也梦见个老太婆对我说:‘我把重要事情告诉你妻子了。你们要不想办法,大伙都要吃大亏的。’我正要问她什么重要事情,你把我推醒了。”两口子一说,觉得这是菩萨保佑。菩萨说的那几件事,别的都能办到,只是怎么使灶王爷到了天上不乱说,这可是个难事啦!两口子想啊想啊,媳妇说:“有了,咱们打勺儿糨糊,剪个纸儿,把嘴给他粘上不就结啦。”张三说:“不行,不行。那样做他会更恨咱们。再说到了天上,老天爷一看封了他的嘴,那可就惹了大祸了。”“你说该怎么办呢?”“我在想,既让他欢欢喜喜地上天,又让他说不出话来,你看让他吃粘糕怎么样?蒸得粘粘的,不就把嘴粘上了吗!”媳妇说:“好是好,那不如叫他吃糖瓜。那东西又好吃,又粘嘴,他吃得越多粘得越紧。”“那咱两样儿都上,反正都是粘的。”“好!”两口子高兴地笑起来。一看窗户,天亮了。他们赶紧起来,把这事告诉了街坊四邻。就这样越传越多,很快大家都知道了。从此,每年一进腊月,家家都买上一张印好的灶王爷和灶王奶奶,到了腊月二十三晚上,揭下旧的(和纸一块烧掉)换上新的,上头和两边还用红纸写上对联,右边是,“上天言好事”,左边是,“下界降吉祥”,上头的横联是,“一家之主”,以表示对他的尊敬。接着摆好糖瓜和粘糕,劝灶王爷多吃。然后烧纸点香,跪下祷告,说些让他高兴的奉承话:“灶王爷,你辛苦一年了。今天到了天上,好话多说,不是别提。保佑我们五谷丰收,人畜兴旺……”说完磕上三个头,算是把灶王爷送上天去了。从那以后,年年如此。据说,再也听不到灶王爷上天后说人们的坏话了。 直到现在,农村大多数家庭,到了腊月二十三晚上,还用糖瓜和粘糕祭灶王呢。P11-14 序言 保定民间故事的历史光辉(代市序) 晏文光 保定是国务院命名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和璀璨的民间文化。 保定地处河北省中部,西部太行山巍峨壮观,东部白洋淀碧波粼粼,广袤的冀中平原坦荡无垠。保定位于京、津、石三角的中心位置,素有“京畿重地”和“兵家必争之地”之称。这里公路如网,铁路如织,横贯南北,连通东西,交通和区位优势得天独厚。这里地域广阔,物产丰富。保定市辖管25个县(市)、区(3区4市18个县),总面积22000多平方公里,人口达1100多万,是全国著名的人口大市。 保定历来有“古城”之称谓,可谓名副其实。据考古发掘证实,早在四五十万年前,这里便有人类居住。近十年来,仅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保定就发掘出3处,即徐水县南庄头遗址(2001年公布),易县北福地遗址(2006年公布),曲阳县钓鱼台遗址(2006年公布)。容城县上坡村发掘的磁山文化遗址进一步表明,早在7000多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在这块土地上从事农牧业生产,他们打制工具留下的粟坑、陶窑和冶炼炉,曾受到世界的关注。后来,黄帝族东迁涿鹿,并与九黎族首领蚩尤发生“涿鹿之战”,又与炎帝部落在这里发生“阪泉之战”,在徐水釜山举行部族会盟,在涿鹿建黄帝城,在易县后山建祖庙,拉开了易县后山文化的序幕,首次在中华大地创建了多民族大统一的理念。保定是尧帝的故乡,尧的封地在唐,故称唐尧。在顺平、唐县、满城、望都一带,至今还存有很多当年尧舜活动的遗址和优美动人的传说。 保定文物古迹众多,易县的燕下都遗址、荆轲塔、清西陵曲阳的定窑遗址、北岳庙,满城汉墓中举世罕见的“长信宫灯”和“金缕玉衣”,涿州的三义庙,定州的开元寺塔,安国的药王庙以及保定市区的莲池书院、大慈阁、直隶总督署、钟楼、天水桥等众多的文物景观都从不同的角度昭示着保定底蕴丰厚的历史文化。据文物部门统计,保定市目前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11处,县(市)级文物保护单位511处,数字说明,保定是个名副其实的文物大市。这些以文物和景观形成的文化圈,展示了保定厚重的历史和壮美的山河。 保定是革命老区,在近代的革命史上,一直站在时代的最前沿,为古城的历史文化谱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保定是义和团和北方辛亥革命的重要发祥地之一,从新城的义和团运动到高阳布里的留法勤工俭学补习学校,特别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后,革命先驱邓中夏点燃了保定的革命火种。从此,在辽阔的冀中大堪上,处处风雷激荡,斗争如火如茶:潴龙河畔的“高蠡暴动”、顺平县的“五里岗暴动”、保定二师的“七六学潮”以及名震中外的“冉庄地道战”、“白洋淀雁翎队”、涞源“黄土岭战役”、“敌后武工队”、“保定外围神八路”、“狼牙山五壮士”。这些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壮举,为保定演绎了一曲曲雄浑豪壮的革命乐章,也为保定人民赢得了荣誉和自豪。 保定古称燕赵之地,自古就有“燕赵多慷慨悲壮之士”之说。在中国长达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的保定不仅涌现出众多有理想、有抱负、有才华、有作为的历史的物。还产生了一批批名垂青史、彪炳千秋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艺术家以及才智过人的文臣武将和民族英雄,正可谓武林豪杰荟萃,文坛英才辈出。“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环”。壮士荆轲一曲撼天动地的千古绝唱,冀中大地随之走出了燕国大夫郭隗,赵国名臣蔺相如、武将廉颇,汉昭烈帝刘备,宋太祖赵匡胤,东晋名将祖逖,明代英雄孙承宗、名臣杨继盛,数学家祖冲之,地理学家郦道元,文学家刘因,戏剧作家关汉卿、王实甫以及义和团首领张德成等等。作为历史人物,他们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为华夏文明和历史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的所作所为不仅体现了中华民族顽强奋进、锲而不舍的思想品格,也展现了保定人民慷慨悲壮、威武不屈的精神风貌。 在谱写保定壮丽史诗的同时,我们的祖先还结合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丰富的想象,创作了大量优美动听、脍炙人口的神话、传说和故事。这是一笔无法估量的精神财富,她宛如璀璨的群星,在浩瀚的天宇中放射着绚丽多彩的光辉。 流传在保定的民间故事浩如烟海,其蕴藏量极为丰富。仅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民间文学普查中,保定各县(市)、区编纂的民间文学资料就有上千万字,内容之丰厚,范围之广泛,篇目之浩繁,在保定的历史上还不曾多见。天上地下、山川河流、土特名产、民俗风情,凡是民众生活劳动所涉及的诸多方面,故事卷本中可谓无所不及,堪称保定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这些故事有情节、有人物、有来因、有去果,形象生动,结构完整。就是这些看起来挺不起眼的口传心授的民间故事,千百年来不知曾点燃多少民众的爱恨情仇,曾融化多少民众心中的坚冰。它如同一股清凉之风,吹散了民众心中的阴霾,扬起了民众心中的风帆。 流传在保定的民间故事,千百年来之所以能够家喻户晓,久传不衰,我以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凝重的阳刚之气是保定民间故事的灵魂历史上的保定地处中原北部,是汉民族与少数民族的交界地区,而历代的民族战争大多发生在北方。于是,保定便成了战争的前沿,辽阔的冀中大地便成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的古战场。在天灾人祸、兵荒马乱的磨砺中,在侵略与反侵略的厮杀中,在血与火的洗礼中。保定人民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在逆境中抗争,在苦难中求生,从而,铸就了一种保定人特有的阳刚之气。 表现之一:不畏强暴,不惧邪恶,勇于抗争,不屈不挠。“荆轲刺秦王”、“杨家将的故事”、“民族英雄孙承宗”、“铮铮铁骨杨继盛”以及“高蠡暴动”、“五里岗暴动”、“二师学潮”等故事都从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历史上的保定人民慷慨悲壮、大义凛然的阳刚之气。尤其是抗日战争的传说,“冉庄地道战”、“雁翎队的传说”、“黄土岭大捷”、“狼牙山五壮士”,这类传说故事充分展现了保定人民在抗日战争最艰难、最残酷的岁月里,英勇顽强、机智果敢的大无畏精神和他们敢于斗争、敢于胜利、不屈不挠、视死如归的思想品质。聆听这些故事,似乎看到了狼牙山上漫卷的红旗,似乎听到了冉庄村头土地雷爆炸的声响,保定人的阳刚之气表现得淋漓尽致。 表现之二:匡邪扶正、豪侠刚直、忠义果敢、疾恶如仇。“桃园三结义”、“刘备和大树楼桑”、“张飞和张飞庙”、“廉颇的凉甲石”、“武林奇侠孙禄堂”等故事都表现了这一特点。刘关张的故事虽然发生在涿州,但在保定各县均有流传。保定西郊的廉良村据说是赵国大将廉颇的故里,“廉颇的凉甲石”曾在保定广为流传。清末民初,望都县出了一名闻名中外的武林奇侠孙禄堂,当地至今还流传着许多关于他的武艺高强、豪侠仗义、济困扶危的故事。这类传说故事虽然主要反映4,g4J']英勇善战、匡邪扶正、豪侠刚毅、疾恶如仇的思想品质,但阳刚之气同样流淌在每个人的血管里。 表现之三:重义守信、侠肝义胆、见义勇为、谦恭礼让。此类内容的传说故事在保定市区的“胡同传说”里非常普遍。其中“荷包营”、“秀水胡同”、“唐家胡同”、“元宝胡同”等篇目中表现得尤为突出。这类故事虽然看不到战场上的炮火硝烟,听不到阵地上的战马嘶鸣,但在人际交往、睦邻关系的处理上表现出的宽宏大度、谦恭礼让、重义守信、侠肝义胆的风范和情怀,同样昭示着保定人纯朴厚道、义重如山的阳刚之气。 二、浓郁的地域特色是保定民间故事的生命。地域特色是传说故事的生命,有了地域特色,人们才感到亲切可信,才感到真实有趣,故事才有生命力。这个特点在众多的人物传说和地方风物传说中尤为突出。比如“杨家将的传说”中,杨六郎镇守倒马关、杨六郎大战祁家桥、杨六郎冰冻遂城、杨六郎大战白石精等等。杨六郎镇守的三关,据说“草桥关”就在今天的高阳,“瓦桥关”在今天的雄县,而雄县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杨六郎为了防御、屯兵、存粮而挖的地道,如今已成为珍贵的文物。故事中提到的这些地名都在我们身边,人们都耳熟能详,听起来更加亲切可信。从而发挥了民间故事的感染教育作用,增强了民间故事的生命力。除此之外,还有许多人物、地名和地方风物传说,同属这一类型。 三、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保定民间故事的根脉提到保定,人们首先会想到她“深厚的文化底蕴”,而底蕴之深,究竟深在何处?这里仅举一个小小的例证。在保定市区众多的胡同里,有一条叫“荷包营”。胡同里住着一户鞋匠,一户秀才,两家相处亲如手足。一次秀才要出外谋生,便把家中的大事小情托付给鞋匠照看。时间一长,秀才妻子整天无事可做,难免东家走,西家串。游手好闲起来。鞋匠怕有闪失,引起是非,对不起秀才,便提出让她绣荷包去卖。尽管秀才妻子很不情愿,怎奈丈夫不在身边,也无可奈何。实际上她绣的荷包并没有卖给别人,而是全部被鞋匠托人买去了。三年后,秀才回家知道了内情,对鞋匠万分感激。秀才妻子也深受教育,从此更加勤奋。此事传出后,人们都愿意到这里来买荷包,久而久之,这条小胡同就被叫成了“荷包营”。这个故事可说是邻里关系的典范。故事虽然很短,但它厚重的文化内涵却意蕴悠长,千百年来,留给后人无穷的回味和遐想。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小小的“荷包营’,如同从历史的长河中撷取的一朵浪花,折射着保定古城的生活景况和厚重的文化内涵。 流传在保定大地上的民间故事,是保定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笔珍贵的“原生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能再生的文化资源。它蕴含着优秀的文化价值观念和审美观念,凝聚着保定文化的深层文化基因,闪耀着保定历史文化的灿烂光辉,为保定文明的薪火相传发挥着重要作用。 为了保护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资源,留住祖先的文化记忆,繁荣民族民间文化,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决定在全国范围内以县为单位编辑出版《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此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体现了国家对民间文化工作的高度重视。在各级领导的重视下,在众多编纂人员的努力下,保定市25个县(市)、区紧跟中央部署,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编纂的民间文学三套集成资料的基础上,又进一步普查、搜集、加工整理,充实提高,完成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保定市各县卷本的编辑出版任务。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构建“和谐保定”、“文化保定”的热潮中,此书的编辑出版,对繁荣发展保定市民间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加速保定市“文化大市”、“文化强市”的建设,必将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后记 总督署古木森荣,莲花池芙蕖争艳。 大慈阁檐铃叮咚,鸣霜楼钟声悠扬。 昭忠祠淮阳韵绕,关岳庙古风犹存。 天水桥百年沧桑,曹公馆几映往事。 古城保定的历史遗迹便宛如一幅幅瑰丽的画卷展现在世人的眼前。据《宋史》所载,保定市内城池的建筑年代应为北宋淳化三年(992年)李继宣知保州之时,因保定特有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它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特殊地位,故宋、元、明、清各代不断地增扩、修葺、完善,才有了现在的规模,也历来被称之为北京的南大门,有“京畿首善之地”的美誉。 如果说悠悠千载的古城保定是一座魅力文化名城,那么作为保定老城区的南市区,简直就可称得上是一座历史博物馆。中国古代四大官衙之一的直隶总督署刊刻着半部清代历史;中华十大园之一的古莲花池,作为清朝帝王行宫,被誉为京南第一园;古鸣霜楼(钟楼)内悬挂着无模铸造的金代大钟;史称“市阁凌霄”的大慈阁内端坐着高达5.5米木雕观音;淮军公所的古代戏楼颇具江淮风格…… 当我们徜徉其间,细细地翻阅浏览这幅画卷时,会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想,是否在这动人画卷的背后还流传着更加动人的民间故事、神话传说? 走一走老城的街巷,看一看南市区的古迹,每一处历史遗迹、每一条老街旧巷无论从来历还是名称,都蕴藏着许多奇闻轶趣。散佚在保定南市区的那些民间故事,就如同岁月长河中的颗颗明珠,散发出璀璨的光芒,静静诉说那绚烂的过去,成为先人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文化遗产。 拯救和保护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当代人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拯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样是我们当代人的历史使命。为了我们的责任和使命,历经一年多辛勤和努力,我们搜集整理了《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河北·保定南市区卷》,在此过程中,得到了老一辈民间故事家们的鼎力相助和有关领导、同志们的大力支持,再此表示衷心的感谢。由于水平有限、时间仓促,书中难免存在差错和遗漏之处,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刘畔力 2010年10月于保定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