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新华所著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以西方现代接受美学为参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和中西文化与文论对话的双重视阈下,对中国古典文论所蕴含的丰富的有关读者文学接受反应的材料进行清理、挖掘、研究和阐发,勾勒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独具的理论内容和理论特征,彰显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为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 |
分类 | |
作者 | 邓新华 |
出版社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邓新华所著的《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以西方现代接受美学为参照,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大背景和中西文化与文论对话的双重视阈下,对中国古典文论所蕴含的丰富的有关读者文学接受反应的材料进行清理、挖掘、研究和阐发,勾勒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发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揭示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独具的理论内容和理论特征,彰显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民族特色和世界意义,为建设有民族特色的当代形态的马克思主义文艺学提供有益的理论借鉴。 目录 绪论 一、重建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的可能性 二、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的研究对象和范围 三、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基本特点 四、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的分期 五、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的研究原则和方法 六、中国古代接受诗学史的现代意义 第一篇 先秦: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早熟期 引言 第一章 先秦时期的诗歌接受活动与接受诗学的滥觞 第一节 关于“献诗”、“采诗”、“引诗”和“赋诗” 第二节 关于“论诗” 第二章 “诗言志”与“赋比兴”的诗歌接受理论 第一节 “诗言志”的诗歌接受理论 第二节 “赋、比、兴”的诗歌接受理论 第三章 先秦时期文学接受的三种方式 第一节 “观诗”——偏于鉴赏的接受 第二节 “用诗”——偏于实际的运用 第三节 “说诗”——偏于意义的阐释 结语 第二篇 两汉: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异化期 引言 第四章 从汉儒说《诗》看两汉接受诗学的异化 第一节 汉儒说《诗》的政教接受取向 第二节 汉儒说《诗》的“美”、“刺”理解模式 第三节 汉儒说《诗》的“比”、“兴”释义方法 第五章 从汉儒评《骚》看两汉接受诗学的异化 第一节 尊《骚》为经,将屈骚评论纳入经学的轨道 第二节 依经立义,以儒家的伦理道德原则作为屈骚评价的根本准则 第三节 以经评《骚》,对屈骚艺术特色的遮蔽与消解 第六章 从汉儒论赋看两汉接受诗学的异化 第一节 依傍《诗经》以抬高赋体文学的地位 第二节 片面强调赋体文学的讽谏作用 第三节 儒家功利主义的赋体文学接受准则 结语 第三篇 魏晋南北朝: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自觉期 引言 第七章 葛洪的文学接受理论 第一节 “华章藻蔚,非朦瞍所玩”——关于文学接受的能力 第二节 “观听殊好,爱憎难同”——关于文学接受的差异性 第三节 “厨锦丽而且坚,未可谓之减于蓑衣”——关于文学接受的价值取向 第八章 刘勰“知音”的文学接受理论 第一节 学术界关于《知音》篇理论性质的三种界定 第二节 《知音》篇是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论 第三节 “知音”论与西方接受理论的差异 第九章 钟嵘“滋味”与“品第”的接受批评方法 第一节 钟嵘“滋味”说的接受理论意蕴 第二节 钟嵘“品第”的接受批评方法 第十章 “象喻”的文学接受方式 第一节 “象喻”的文学接受方式的形成 第二节 “象喻”的诗性特征 第三节 “象喻”的文化成因 结语 第四篇 唐、宋: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深化期 引言 第十一章 唐代“意境”论所蕴含的文学接受思想 第一节 殷瑶的“兴象”说 第二节 皎然的“诗境”说 第三节 司空图的“味外之味”、“象外之象”说 第十二章 杜甫开创的“论诗诗”的文学接受方式 第一节 唐代“论诗诗”的文学接受方式的形成 第二节 “论诗诗”的诗性特征 第三节 “论诗诗”的文化成因 第十三章 宋代诗话中的读者接受理论 第一节 “如此见,方许具一只眼”——读者的文学接受能力 第二节 “挹之而源不穷,咀之而味愈长”——读者文学接受的审美效应 第三节 “人之于诗,嗜好去取,未始同也”——读者文学接受的差异性 第十四章 朱熹以“涵泳”为中心的文学读解理论 第一节 “晓得意思好处”——文学解读的深度模式 第二节 “涵泳”——文学解读的方法与途径 第三节 “读了有兴起处”与“就《诗》上理会意思”——文学解读的自由与限制 第十五章 宋人“妙悟”与“活参”的诗歌接受理论 第一节 “妙悟”——直觉的审美体验 第二节 “活参”——文学的创造性“误读” 结语 第五篇 明、清:中国古代接受诗学的拓展期 引言 第十六章 金圣叹的小说戏曲接受理论 第一节 金圣叹小说、戏曲评点的接受导向性 第二节 金圣叹小说、戏曲评点的文学接受思想 第三节 金圣叹的小说、戏曲评点对创作的参与 第十七章 李渔以观众为本位的戏曲接受思想 第一节 “填词之设,专为登场”——以观众接受为本位的剧本创作论 第二节 “贵浅不贵深”——以观众接受为本位的戏曲语言论 第三节 “一夫不笑是吾忧”——以观众接受为本位的戏曲功能论 第十八章 王夫之“读者以情自得”的诗歌接受理论 第一节 “读者以情自得”的接受意蕴 第二节 “读者以情自得”的阈限 第三节 “读者以情自得”的实现条件 第十九章 常州词派“比兴寄托”的说词方式 第一节 “义有幽隐,并为指发”——张惠言的说词方式 第二节 “有寄托”与“无寄托”——周济的说词方式 第三节 “作者之用心未必然,而读者之用心何必不然”——谭献的说词方式 结语 第六篇 余论:中国古代的文学接受方式 引言 第二十章 “玩味”的文学接受方式 第一节 “玩味”接受方式的三个理论层面 第二节 “玩味”接受方式的文化成因 第三节 “玩味”的文学接受方式与西方接受美学之比较 第四节 “玩味”的文学接受方式与西方接受美学差异的文化根源 第二十一章 “品评”的文学接受方式 第一节 “等级兼风格”的艺术定位准则 第二节 “比物取象”的诗性言说方式 第三节 “品评”批评与西方印象式批评之比较 第二十二章 “释义”的文学接受方式 第一节 “以意逆志”——偏于客观的文学释义方式 第二节 “诗无达诂”——偏于主观的文学释义方式 第三节 中西文学释义理论之比较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发表与本书相关论文目录辑览 后记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