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修功德智慧
“功德智慧,以修其心”,这八个字看起来容易,想想看可真难了。这里要注意了!《维摩诘经》讲学佛修菩萨道的重心,由这八个字点出来了。修行就是修功德、修智慧,也就是修心。功德是一点一点累积而来的,所以说积功累德,要身口意随时都在行一切善。功德包括一切,要有功才有德。再说,即使做了工,若因而心生一丝骄慢,这个工也没有了。这积功累德太难了,更不见有人能一贯到底做下去。
我们学佛讲功德和福德成就,没有功德那有福报?智慧更难修了,智慧不够,头脑就不清。要怎样修呢?靠定慧止观,不是靠打坐,愈打坐愈糊涂的人很多。止是止一切妄念杂想,止于至善,一念在净念上,然后要起观,参究一切的佛,这才是打坐静修的道理,不是在那里玩弄气感!要多研究《瑜伽师地论》的止观,智慧是要学来的、修来的。我们学佛就两条大路,一条修福德,行一切善,去一切恶;另一边修智慧。福德圆满、智慧圆满,才能成功。
“相好严身,色像第一,舍诸世间所有饰好”,因为功德智慧成就所得的果报,心能转物所致,色身气脉自然转变。这里经文又隐藏着密教噢!不信你试试看,若做了件大善事,不用打坐气脉就会变,就是这个道理,立竿见影。有多少修行工夫,色相就会有多少变化,丝毫不爽。修善根结善缘的人,即使是容貌不美,仍然会让人觉得可爱而想亲近;长得虽好看而人缘不佳,就是不修善业的结果,大家要多自反省。未成佛要先结人缘,你一个人大彻大悟,不能度众生,因为功德不成就,充其量也只是个辟支佛。
“名称高远,逾于须弥”,这时不是世间小声名而已,是因智慧功德成就而能名声普闻三界。譬如历代圣贤,他们的成就、他们的功德、他们的作为永远流传,高超三界,不受时代时间的影响,他们的崇高与伟大,超越了须弥山。
“深信坚固,犹若金刚”,我们自以为深信佛法,其实靠不住,而迷信的居多,算不上是正信。譬如说空,要真证到了空,有了实证,才是正信。这样还不够,还要深信,例如禅宗祖师说要大悟三十六回,小悟无数次的境地。但即使深信到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仍不坚固,修行人仍会退转,因为见地偏差,功德不圆满,都会造成退转。要到了八地菩萨以上,才不退转,才称得上深信坚固,犹若金刚。
我们现在仍然在讲《维摩诘经》的序品,这序品在叙说赞叹成佛的境界,也就是代表了学佛要求证、要到达的境界,这境界也就是佛土。从修持的因上来讲,叫做境界;从修持的果上来讲,称为佛土。
“法宝普照,而雨甘露”,这些菩萨的境界已到第十地法云地,形容解脱成就之法宝普照世间,慈云法雨,说法如云如雨,普惠众生。
“于众言音,微妙第一”,所发的声音使人能得到利益,这是种最微妙的境界。佛以一音说法,众生随类各得解。很多经典都赞叹音声法门,众生心地清净,能正思维起修,才可感应菩萨言音的微妙。这是信、解、行、证的道理。此处的解不同于世间做学问的理解,是要有止观的因,得定慧的果,中文勉强称之为解,是要用证的,能证到了,自然可以听到菩萨的言音,微妙第一。这其中的道理要向观音法门去体证,必须做到“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能听到菩萨的言音微妙第一的人,即使听世间一切噪音,都成清净的音声;否则,即使是松风或是潺潺溪流,都会成为烦恼的音声。
P20-22
南怀瑾先生是近年来享誉国内外,特别是华人读者中的文化大师、国学大家。先生出身于世代书香门第,自幼饱读诗书,遍览经史子集,为其终身学业打下了扎实的基础;而其一生从军、执教、经商、游历、考察、讲学的人生经历又是不可复制的特殊经验,使得先生对国学钻研精深,体认深刻,于中华传统文化之儒、道、佛皆有造诣,更兼通诸子百家、诗词歌赋、天文历法、医学养生等等,对西方文化亦有深刻体认,在中西文化界均为人敬重,堪称“一代宗师”。书剑飘零大半生后,先生终于寻根问源回到大陆,建立学堂,亲自讲解传授,为弘扬、传承和复兴民族文化精华和人文精神不遗余力,其情可感,其心可佩。
《维摩诘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因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而得名,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着重阐扬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强调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即可解脱成佛。该经阐发了“心净则佛土净”、“在入世中出世”、“无在无不在”等思想,倡导了众多“不二法门”,是佛家影响魏晋南北朝学术文化最大的一部要典,并为佛教各宗各派尤其是禅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依据。因此,长期以来,《维摩诘经》被视为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文化关系最大、影响最深、历史最久的一本经,也是广大学佛修证者最希望读懂也最应该读懂的一本书。但是,古老的原典经文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确有难度。所喜南怀瑾先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解《维摩诘经》,明白晓畅,平实易懂。二十多年后,2005年由台北老古文化公司出版《花雨满天维摩说法》一书。今天,经正式授权,已和南先生合作出版多部著述的东方出版社首次出版该书的简体字本(上、下),以饷广大读者。遵照南怀瑾先生的嘱咐,简体字本特改名为《维摩诘的花雨满天》。
南怀瑾先生说,他讲授该经的用心是爱护年轻的读者,希望能续中国文化慧命。因此,在讲授中,他反复强调学佛应先从做人学起,第一要学谦虚,多结人缘、多做好事、多结善缘,指出想成佛要先自度,自度的道理在于慈、悲、喜、舍。他将所有佛法的基本道理归结为四句话:“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佛教”,要求学佛者在修持时勇于帮助别人。他着重讲授了修持的方法,具体说来即是要熟读佛经原典、“以经注经”。更注意将《维摩诘经》与《药师经》、《法华经》、《楞严经》、《金刚经》、《普贤行愿品》等经典相对照,并经史相参地将佛教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比较,指出中国宋明以后的理学家是佛教的律宗,老庄道家是佛教的禅宗,认为中国文化是站在妇产科门口,看日出东方生生不已。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南先生推崇佛法里包含的科学因素,一向主张以科学路线弘扬佛法。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一部《维摩诘经》包含的不仅仅是此岸或彼岸,读懂了它,你就能真切感受到《花雨满天维摩说法》给我们带来的“漫天花雨”,它不仅仅飘落在我们生活的这个红尘,也不仅仅飘向我们向往的那个天堂,而是一切一切无限的时间和空间。
我社与南怀瑾先生结缘于太湖大学堂。出于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共同认识和传扬中华文明的强烈社会责任感、紧迫感,承蒙南怀瑾先生和太湖大学堂的信任和厚爱,独家授权,我社将陆续推出“太湖大学堂”系列的南怀瑾先生作品简体字版,其中既包括世已有公论的著述,更有令人期待的新说。作为一代国学宗师,南怀瑾先生“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毕生致力于民族振兴和改善社会人心。我社深感于南先生的大爱之心,谨遵学术文化“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之原则,牢记出版人的立场和使命,尽力将大师思想和著述如实呈现读者。其妙法得失,还望读者自己领会。
东方出版社
二O一O年八月
《维摩诘经》,全称《维摩诘所说经》,又称《不可思议解脱经》,因主人公为维摩诘居士而得名,是大乘佛教的主要经典之一。维摩诘是毗耶离城的一位大乘居士,是佛奠中现身说法、辩才无碍的代表人物,该经的主要内容即是他以称病为由,向释迦牟尼遣来问病的文殊菩萨、舍利弗等人阐扬大乘佛教的深奥义理。该经着重阐扬了“心净则佛土净”、“在入世中出世”、“无在无不在”等大乘般若性空的思想,倡导了众多“不二法门”,为佛教尤其是禅宗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思想资源和方法论依据。
《维摩诘经》包含的议题众多,如生病问题、生死问题、什么是菩提、什么是道场、什么是布施、涅槃的真正意义、天花不着于身的奥秘、女身不需转成男身即能成佛的原因,等等,一向是学佛修证者最希望读懂也最应该读懂的一本书。南怀瑾先生以经证经,融会儒释道,旁征博引地对这些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不仅为我们揭示了,佛法的真谛,为我们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更为我们描绘了一个“花雨满天”的无限世界。
《维摩诘经》是与整个佛法、佛教、东方文化,尤其是中国的文化关系最大、影响最深、历史最久的一本经,它所代表的精神是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本位而解脱成佛的法门,也指出了十方三世诸佛如何证道,如何得到解脱,如何证得菩提之路。但是,古老的原典经文对于今天的读者来说确有难度。所喜南怀瑾先生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在台北十方书院讲解《维摩诘经》,明白晓畅,平实易懂。现出版其简体字本,特改名为《维摩诘的花雨满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