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战与展望(著名学者聚焦中国热点话题)》汇集了大量当代研究、评论及对当代中国话题的深刻洞见,涉及的领域包括中国的崛起如何为其国民服务,如何成为国内与国际经济增长的催化剂以及如何促成繁荣稳定的生活。本书向我们展示的是:我们需要知道的在未来几年内对中国进行认识的几个必需步骤。
世界渴望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中国学专家和中国学者有责任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即使各自的理解有所不同。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传递信息、表达观点、促进交流。本书由张维为等著。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挑战与展望(著名学者聚焦中国热点话题) |
分类 | 人文社科-政治军事-中国政治 |
作者 | 张维为 |
出版社 | 外文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挑战与展望(著名学者聚焦中国热点话题)》汇集了大量当代研究、评论及对当代中国话题的深刻洞见,涉及的领域包括中国的崛起如何为其国民服务,如何成为国内与国际经济增长的催化剂以及如何促成繁荣稳定的生活。本书向我们展示的是:我们需要知道的在未来几年内对中国进行认识的几个必需步骤。 世界渴望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中国学专家和中国学者有责任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即使各自的理解有所不同。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传递信息、表达观点、促进交流。本书由张维为等著。 内容推荐 奇迹般的高速发展,正在让中国走向世界舞台的中心,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对此,我们是否真的已经准备好了呢?显然,中国必须重新审视自己,不仅要认真梳理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挑战,更要思考自身未来的发展方向,以及如何面对世界的关切,发出中国的声音。 《挑战与展望(著名学者聚焦中国热点话题)》收录了当代著名学者对中国现状及未来的分析与展望,其中包含了政治改革、经济转型、国际关系、低碳环保、城市化建设、中国未来走向等多方面话题。这本《挑战与展望(著名学者聚焦中国热点话题)》的可贵之处并不在于它的全面性,也不仅因为作者群的知名度,而是它直面问题的态度,以及对当代中国认识的深刻洞见和远见卓识。本书由张维为等著。 目录 序·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变革与坚守 “文明型国家”视角下的中国政治改革·张维为 中国政治模式:是成?是败?·潘维 善治与幸福·俞可平 转型与发展 转型的智慧:政府自身改革·吴敬琏 中国2016猜想·张燕生 城市化:充满矛盾的社会变迁·樊纲 不可复制的中国经验·胡鞍钢 2℃的目标:势在必行的中国低碳转型·潘家华 重构与合作 中美关系与东亚安全秩序:调整与变革·朱锋 重构中国与世界的关系·金灿荣 试读章节 什么是中国政治模式?中国政治模式显然指的是中国的基本政治体制。 什么是中国的基本政治体制?从学理上看,任何政治体制都由四个基本要素组成:一是人民与政府关系的观念;二是官员选拔方式;三是主要权力机构;四是防止和纠正行政错误的机制。分析这四个基本要素,我们可以区分世上所有的政治体制,判断其异同。 中国当代基本政治体制由四大支柱组成:民本的民主理念(不同于利益集团代表做主的西式民主理念);逢选必考、无功不拔的“绩优选拔”制(不同于西方以“多数决”为原则的选举制);政治上统一的先进执政集团(不同于西方以利益集团为基础的党派在议会政治中竞争执政);分工制衡(不同于美式的分权制衡)。 民本的民主理念是什么?民本理念源于中国,是关于人民与政府关系的中华正统理念。这个理念的文字记述源自西周之初,有3000多年的历史了。它也是春秋时代“诸子百家”共同信奉的政治思想,代代相传至今天,成为了各级政府门前的“为人民服务”标牌。民本的含义简单明了,即政府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照看全体国民的福祉。近代兴起了“人民权力”的思想,产生了(代议)民主概念。民主的基本含义是由“人民代表”组成政府,抛弃一家一姓的统治。民本思想结合民主思想就是“民本的民主主义”。就(代议)民主而言,民本的民主主义与西式民主主义是相通的。不同之处在于,民本民主要求政府代表社会整体利益,而西式民主要求政府代表部分利益,成为利益博弈的平台。 对任何政府而言,选贤任能都极为重要。选拔政治领袖的方法有很多种,多数决和绩优制是两个当下最流行、最重要的方法。西方有多数决的深厚传统,中国有绩优制的深厚传统。当下不少人误以为多数决比绩优制先进,其实不然,这两种方法都只是具体社会条件的特殊产物罢了。绩优制最大的问题在操作层面,主要是评定功勋的标准容易被操纵。但多数决的问题更大,有三大困境。第一是概念困境。反对票没投给当选人,为什么投反对票的人要服从当选人?要“被”代表?第二是道义困境。为什么要多数决或日数量决?多数既不代表正确或者智慧,也不会天然导致少数的自愿服从。第三是逻辑困境。只要社会分成两个以上的集团,多数决就意味着当选者得到相对多数票,绝对少数票,从而成为必然的少数决。当然,若强行规定只能有两个候选人,就能从形式上解决这个逻辑悖论。但这种规定缺“道理”,所以称“强行”规定。因为三大困境,选举制的“成熟”有两个苛刻条件:一是人民普遍认同这个奇特的游戏规则,二是人民有服从任何既定规则的习惯。这两条都是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不是必然的。 应当有不同党派代表自己的利益集团“竞争上岗”!对向来分裂成阶级或大型利益集团的社会,这个制度天经地义。数人头比砍人头文明得多。但有的社会向来不分阶级和利益集团,更不以阶级或利益集团操纵政府为正当合法,那么西式的集团竞争上岗就不是天经地义的。中国社会向来不是利益集团的社会,自古以来,凝聚中国社会,维持中华政治文明的延续,靠的是“先进”的执政集团,即信奉“民本”的儒门弟子集团。自古以来,这个执政集团的“先进性”就来自“大公无私”,不承认执政集团的私利。中文里的“冀”字由“尚黑”二字构成,是光明正大的对立面。英文里的“党”是party,其词根是part,意思是部分而非整体。所以,中华向有“君子不党”之说。中国共产党不是那种西式的“议会党”。这个当代执政集团政治上统一,政策取向多元化,政绩竞争异常激烈。正因为有了这个统一、中立、先进的执政集团,才有中华走向富强的坚定目标,才有人民的团结,才能拒绝血缘、地缘、裙带、派系干扰而维持绩优选拔,才能有全国行政统一、政令通畅,才能拒绝以军代政、武装割据,才能抵抗族裔至上主义者分疆裂土,才能抵抗海内外宗教势力干政。有了这个集团,外国势力就难以分而治之、予取予求,就能高速完成工业化。因此中文简化字的“党”不由“尚黑”二字组成,而由“尚儿”二字组成,变成了褒义词。 中国拥有统一的执政集团,没法分权制衡。与美国的分权制衡不同,中国采用分工制衡来预防和纠正行政错误。中国的分工制衡至迟始于秦汉,历史非常悠久,同分权制衡一样精致。如果中国官员不受制衡约束,都胡作非为,中华政治文明不可能绵延2000多年,当代中国也不可能获得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华政体最突出的特点是拥有一个统一的执政集团。统一的执政集团是中国的强项,也是软肋。当这个集团变得腐化和“尚黑”,信奉私利而非民本的民主主义,绩优选拔制就崩溃,分工制衡就失效,这个集团就丧失先进性,于是国家崩溃,人民遭殃。但奇特的是,这个执政集团在中国会周期性地再生,成为“新朝”核心。于是,中国朝代兴衰循环,政治文明却延续至今,中华文明从而绵延不绝。P20-23 序言 我其实不是中国学专家,我是脑科学专家,曾经制作过科学专题的电视系列节目。也许是生命的眷顾,也有可能是机缘巧合,在过去的20多年时间,我有幸来过中国100多次,走访了25个省份,50多个城市,写了很多有关中国的书和文章,同时与专家学者也开展了大量讨论,接受了大量的采访。现在我正在学习如何体会中国的哲学,包括中国人特有的一些政治提法,比如“三个代表”以及“科学发展观”等。我也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理念了解中国社会现状和中国的政治进程,它们极其深刻反映了中国的政治思想,而且对中国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方人应该怎样了解中国人的看法。我认为这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试着对中国已经发生变化的事物进行了解,第二要了解中国还有哪些没有发生变化的事物,第三要了解哪些是中国现在和未来可能都不会发生变化的事物。 现在已经发生的变化,包括全世界都看到的改革开放给中国人所带来的物质生活的极大的提升、城市建设的日新月异;而还没有发生变化的则是中国一直强调的,如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现在的人均GDP依然非常低,还有相当多的贫困人口,还有就是中国会有社会冲突,有矛盾,这些也会在相当长的时间一直存在。而现在和未来都不会变化的包括中国领导人提到中国不会改变现在的发展道路,一定会坚定不移沿着社会主义发展方向前进。 中国一向倡导和合共生,和谐发展,但西方世界的普遍看法是什么?他们认为中国国内大多数学者是没有自由的,或者不是拥有真正的自由。这是不正确的,因为他们没有看到事物的发展,尽管在某些方面确实存在限制,但是这些禁区正在不断地缩小。因此和50年前相比,现在中国学者要自由得多,他们被允许对于中国政府政策公开发表评论和不同意见。我们对于这样一种进步应该表示赞赏。 中国对于外部的普遍看法是什么呢?许多人认为,西方的许多中国问题专家对中国是有偏见的,西方总在阴谋反对中国。这当然也是不正确的。学者像媒体一样,往往关注错的方面,而非对的方面。这是媒体的职业特性,而这种特性在美国的各个方面各个层面都有所体现,他们对此没有任何的恐惧和害怕,认为这种监督对社会有好处。有一种批评也许看起来不是善意的,但是直面问题,也值得鼓励。中国要习惯西方学者的这种质疑。 国外对于中国的评论,重点也许不在于它们的对错,而在于它们所造成的影响,读者会把那些局部存在的问题看作是中国的全部景象或者全部的现实。其实那些衷心希望中国成功,又急于指出问题的批评者,无论是来自国内还是国外,他们才是中国最为亲密的盟友或者是中国最好的朋友。 中国作为国际社会中一个负责任大国的崛起,确实促进了中国融入多元世界。我有幸参与编写制作中国中央电视台关于上海世博会和上海未来的电视系列片,我的编辑工作是完全自由的。后来这个世博系列片的缩编版在欧洲、非洲和中东最大的电视网络播出,覆盖了全球3.3亿用户,节目中播出了我对上海市委书记俞正声和中国前资深外交官吴建民的采访。 我们总为那些知之甚少的事情而焦虑,这是人之常情。然而在丰富性与复杂性并存的情况下,我们仍需实事求是地认识到这样的中国国情:它在取得卓越成就的同时也遇到了一些严重的问题,获得成功的同时还面临着严峻的考验。作为影响世界经济、政治和外交的重要一员,中国有责任让世界认识到其自身的重新崛起。 在本书中,汇集了大量当代研究、评论及对当代中国话题的深刻洞见,涉及的领域包括中国的崛起如何为其国民服务,如何成为国内与国际经济增长的催化剂以及如何促成繁荣稳定的生活。本书向我们展示的是:我们需要知道的在未来几年内对中国进行认识的几个必需步骤。 世界渴望了解中国、理解中国,中国学专家和中国学者有责任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即使各自的理解有所不同。我期待着互动交流。希望这本书的出版能够传递信息、表达观点、促进交流。毕竟互动交流太重要了。 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2011年10月1日 书评(媒体评论) 西方人应该怎样了解中国人的看法。我认为这包括三个方面,首先要试着对中国已经发生变化的事物进行了解,第二要了解中国还有哪些没有发生变化的事物,第三要了解哪些是中国现在和未来可能都不会发生变化的事物。 ——《他改变了中国:江泽民传》作者罗伯特·劳伦斯·库恩 中国政治改革的独特方法,虽有诸多不完善之处,但总体上还是体现了一种政治智慧,它至少化解了单向、度推进政治改革可能带来的巨大社会风险,避免了许多国家因激进政改而造成的政治动荡乃至国家解体。 ——日内瓦大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国震撼》作者张维为 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思考未来十年的世界与中国,对于把握世界的变动趋势以及中国崛起的基本前景具有前瞻性意义,对中国当前的政策制订和战略调整也将深具启发。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金灿荣 “十二五”可以说是“中国之路”的一个历史性的关键时期,它的基本任务就是要为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核心的总目标奠定基础。处在一个改革开放的时代。这本身是非常有幸的,这是我的体会。 ——中国科学院-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