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一部中国近代史,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这个名字——袁世凯。
周岩的这本《民国第一家庭(袁世凯家族)》以袁世凯为主线,讲述了两百年来袁氏家族六代群体的演变,引证了大量史料,却又不囿于枯燥的史料中,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叙述,穿插诸多人物曲折复杂的故事,实为一部难得的家族文化史。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民国第一家庭(袁世凯家族) |
分类 | 文学艺术-传记-传记 |
作者 | 周岩 |
出版社 | 文化艺术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翻开一部中国近代史,无论如何也绕不开这个名字——袁世凯。 周岩的这本《民国第一家庭(袁世凯家族)》以袁世凯为主线,讲述了两百年来袁氏家族六代群体的演变,引证了大量史料,却又不囿于枯燥的史料中,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叙述,穿插诸多人物曲折复杂的故事,实为一部难得的家族文化史。 内容推荐 一个杰出人物的出现决非偶然,与他生长的土地和环境无不有着千丝万缕密切的关系,其中家族的影响尤其值得一提。而在以往的历史叙述中,历史学家注重的是重大事件中的人物,往往忽略了许多细微之处,比如历史人物的情感、性格、气质等等,也会影响历史人物的言行举止,有时候甚至能使这个历史人物作出改变历史行程的决策和行动。 在传统中国里,家族背景,对一个官僚的政治行为是有着决定性影响。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家族环境的影响弥足珍贵,袁世凯幼年时家庭的薰陶、他所接受的教育、父亲以及几位叔父对他的深刻影响——这些无形的东西形成了袁世凯的人生观,对他此后一生的人生道路起着重要的作用。周岩的这本《民国第一家庭(袁世凯家族)》着眼于袁世凯的家族史,不仅剖析了袁世凯一生的复杂经历,同时也描述了袁世凯的前辈、后代在历史中留下的痕迹。通过这个显赫人物的家族史,揭示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一个缩影和剖面,其中披露的不少鲜为人知的材料,更是能够让读者对袁世凯家族有进一步深入的了解。 《民国第一家庭(袁世凯家族)》以袁世凯为主线,扼要讲述了两百年来袁氏家族六代群体的演变,侧重于家族史的研究和解剖,引证了大量史料,却又不囿于枯燥的史料中,而是以生动有趣的文笔叙述,穿插诸多人物曲折复杂的故事,实为一部难得的家族文化史。 目录 上部 1.煊赫家世 2.名落孙山 3.朝鲜12年 4.戊戌风云 5.结党营私 6.东山再起 7.有凤来仪 8.中华帝国 9.北洋诸将与帝制 10.洪宪琐记 11.众叛亲离 12.归葬洹上 下部 13.在中南海的饮食起居 14.待人接物 15.诗文爱好 16.袁氏家庭的经济状况 17.兄弟姐妹 18.一妻九妾 19.封建家规与子女教育 20.儿女亲家 21.青宫储贰一一长子袁克定 22.风流名士一一次子袁克文 23.文墨一生一一五子袁克权 24.实业之子一一六子袁克桓 25.公子王孙一一其他十三子 26.著名物理学家袁家骝、吴健雄夫妇 27.袁氏后人谈袁世凯及其家族 史料来源 后记 试读章节 1866年,袁世凯跟随嗣父袁保庆来到了济南。这是他生平第一次走出故乡闭塞的小城。济南在当时称得上是物阜民丰之地,商业发达,交通便利。袁世凯在这里第一次过上了城市的生活。大明湖、千佛山,湖光山色深深地吸引着他。尽管袁保庆给他请了当时的名举人王志清,做他的开蒙老师,但袁世凯兴趣却完全不在读书上。 1868年,当时的两江总督马新贻奏调袁保庆到江宁(今江苏南京)赴任,管理淮军右标兵营务处,不久又署理江南盐运道。盐运道的职务是负责督销官盐。盐运历来是炙手可热的肥缺。袁世凯随嗣父到南京,完全过上了衣食玉锦的阔公子生活。 南京在当时的中国社会,已算得上是个纸醉金迷的地方了。歌楼舞榭、茶肆酒楼、店铺林立,繁华极了。加之南京的明孝陵、紫金山、清凉山、雨花台、莫愁湖等风景名胜,袁世凯完全为游乐所陶醉了。他整日打拳、下棋、赌博。虽然他当时只有十二三岁,但马却骑得很好,走马观景,四处游玩,倒也是风流狷介一少年。 袁世凯在南京的家庭教师是个文武双全的举人,写得一手漂亮文章,而拳也打得很好。这位老师看袁世凯读书不用功,却对拳脚武艺很迷恋,就每天教他习武练艺。当时,袁世凯的哥哥世敦、世廉对于这个不爱读书的弟弟也毫无办法。 袁世凯从小就很聪明,只是不爱读书。他的嗣父袁保庆除正妻牛氏外,还有一位很宠爱的姨太太金氏。牛氏和金氏妻妾不和,时有龃龉。而袁世凯竟能利用自己嗣子的地位,从中调和转圜,所以牛氏、金氏都很喜爱他。对于他不读书这种当时人认为不务正业的行为,自然出于疼爱,有所庇护,这更使袁世凯在南京每日尽兴玩乐了。 当然,袁保庆也少不了调教袁世凯。袁保庆是有功名而为官的人,家庭背景又极煊赫,所以意气很高,自命不凡。加之两江总督马新贻很赏识他,因而袁保庆更不同于一般空食俸禄的庸官。他很细心,对于数十年官场风习、将兵心得,每有感悟就顺手记下来。后来他把这些心得札记整理出来,题名为《自义琐言》,每每有空便念与袁世凯听,诸如: “人言官场如戏场,然善于做戏者,于忠孝节义之事能做得情景毕见,使闻者动心,睹者流涕。官场如无此好角色,无此好做工,岂不为伶人所窃笑乎?” “古今将兵……必先以恩结之,而后加之以威,乃无怨也。不然则叛离随之。” 这些官场经验、带兵心得,对于袁世凯日后宦海沉浮、将兵帅勇等一些韬晦之策,都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袁世凯在南京前后生活了6年。在南京期间,袁世凯结识了嗣父袁保庆的盟兄弟吴长庆。这个人对于日后袁世凯的起家发迹,有着无可代替的重要作用。1873年7月,袁保庆因染上了霍乱,命丧黄泉。 这年冬天,袁世凯不得不随嗣母牛氏,扶柩还乡,启程时,吴长庆曾前来送行。 吴长庆(1829—1884),字筱轩,安徽庐江人。他的父亲吴廷襄是庐江地区地主团练武装的首领。咸丰年间,太平军包围了庐江,吴廷襄便派儿子吴长庆赶往宿州,请求当时驻扎在此的袁甲三驰兵救援。 袁甲三接到求援消息后,因事关军务,一时举棋不定。于是便征求于袁保恒、侄袁保庆的意见。袁保恒认为“地当强敌,兵不能分”,分兵救援,会招致强敌攻击,所以主张不救援。而袁保庆则认为吴廷襄一片忠心可嘉,而且“绅士力薄,孤城垂危”,力主出兵救援。双方意见争持不下,拖延数日,致使太平军破庐江城,吴廷襄被杀。 所以,吴长庆恨透了袁保恒,两人绝交;而与袁保庆,吴长庆却换帖订兄弟之好。袁保庆任职赴南京时,吴长庆正好带兵驻扎在浦口,两人日益交好,过往甚密。 袁保庆死时,吴长庆异常悲痛,渡江视殓,扶棺痛哭,并出力帮助料理后事。吴长庆对于袁保庆的嗣子袁世凯,也格外疼爱。 1880年冬,吴长庆率淮军六营由浦口移驻山东登州,很受李鸿章赏识,督办山东海防,在山东很有根基。后来,袁世凯投奔吴长庆,吴长庆不仅乐意收留,而且格外信任照抚,以后不断对袁世凯提拔重用,这是后话。 1874年,袁世凯回到项城的第二年,袁保恒也从西北回来了。他看到袁世凯的相貌、举止,听到他善于应对的口才,非常喜欢。 那时候,袁保恒正在西北帮着左宗棠办理军务,所以也就把袁世凯带到西北去了。后来,袁保恒调到北京,再调到河南开封督办赈务,都让袁世凯跟在他身边。当时,袁保恒的想法是:袁世凯如果长久住在项城,容易孤陋寡闻,不如跟着自己,一方面可以扩大眼界;另一方面,还可以督促袁世凯用功读书。 的确,袁保恒对于袁世凯的读书督促得是很紧的。晚清时期,虽然西方教育体系已陆续被介绍到中国来,但是在当时还没有取代科举制。科举应试仍是仕途的必由之路。随袁保恒到北京时,袁世凯已是十五六岁的少年,应该开始抓紧功课,准备应试了。 当时在北京做官的袁保恒(时任户部左侍郎)、袁保龄(时任内阁、中书)都认为袁世凯是袁家中可堪造就的人,所以,对袁世凯的读书功课都很重视。他们聘举人谢廷萱教习八股文,举人周文溥教习作诗,进士张星炳教习写字。袁保龄在写给袁世凯生父袁保中的一封信中,谈到了袁世凯的读书情况,他说: “凯侄资分并不高,而浮动非常。细询其故,大约前在南(指南京)时,所从师亦不切实。好在目下谢子龄(廷萱的字)兄之为人事事求实际,为置一桌,即在先生案侧,而绳侄(袁世绳)在对面套间中自为一桌,两人隔开,免时刻交谈废读之弊,且欲使凯侄逼近师长,以束浮嚣之气。晚间则均在书房套间,与先生比屋而居,夜课至亥正(即晚十时),晨以日出为始。……晚间先生学生咿语四起,月下听之亦颇可喜。” 那时,袁世凯在堂叔的严督之下,尽管对八股取士厌恶之至,但读书也还刻苦,每晚只睡五六个小时。四书五经已经背得滚瓜烂熟,试帖诗做得也很有长进,只是写文章还不得要领。P6-8 后记 写这篇后记的唯一目的,就是向在我写作过程中,曾经给予过关心帮助的人们,致以深切的谢意。 能够写起袁氏家族这样一部书,首先应当感谢我的老师扈幼君、辛述威夫妇。是他们把我写作的兴趣,引导到表现近代名人家事这方面上来了。 我多次拜会袁世凯嫡长孙袁家融老先生,是杜鹏、谢安夫妇给予了热情的帮助,并提供了诸多方便。谢女士对她们家族以往的事情已不甚了解,于是,就把我引见给了她的外公——袁家融老先生。袁老先生以88岁的高龄,几次向我忆述了其家族的往事,使我对于袁氏家族有了整体性的感性了解。 后来,在这本书的全部写作过程中,我的舅父陈天恩先生又为我提供了大量有关袁氏家庭的确切史料和逸闻趣事,这极大地丰富了本书的内容。不仅如此,他还对本书的章节排列、写作手法、文字语句、史料订正等各个具体方面,提出了极有价值的意见。他以父辈的慈爱,关心着这部书的写作,还亲自动手修改。因此,这部书也同样浸透着我舅父的心血! 此外,我的朋友陈晓华、马双诚等也都曾给予过可贵的帮助,在此一并致谢。 为了行文顺畅、方便,我在写作时,把大部分史料、采访记录融于行文中,没有标明出处。所引述他人的著作、文章,也未经原作者同意,谨此申明,请予谅解。 本书所叙述的袁氏家族情况,基本上是根据袁氏后人的自述。由于与袁氏后人联系有限,具体采访目的偏重不同和被采访者大都年事已高等诸多因素,加之本人精力、能力的限制,如有错谬、纰漏之处,本人诚恳地接受批评并承担责任。 周岩 1990年4月12日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