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仅二十岁的叶永烈如何能为《十万个为什么》挑大梁?作家怎么成了“小灵通”手机的代言人?雪藏了二十六年的《追寻彭加木》如何得以出版?
书房是作家进行创作的“大本营”。要探寻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走进叶永烈的书房。
本书就是对作者的书房、读书生活、写作采访背后的故事进行全方位扫描,上面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读者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
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书名 | 历史在这里沉思(我的书房沉思斋)/名人书房系列 |
分类 | |
作者 | 叶永烈 |
出版社 | 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 |
下载 | ![]() |
简介 | 编辑推荐 年仅二十岁的叶永烈如何能为《十万个为什么》挑大梁?作家怎么成了“小灵通”手机的代言人?雪藏了二十六年的《追寻彭加木》如何得以出版? 书房是作家进行创作的“大本营”。要探寻上面这些问题的答案,只有走进叶永烈的书房。 本书就是对作者的书房、读书生活、写作采访背后的故事进行全方位扫描,上面提出的问题的答案,读者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 内容推荐 书房是作家进行创作的“大本营”。本书作者叶永烈的书房具有不同于众的特色,他不仅拥有两个书房,而且还拥有一个用私家游泳池改建的藏书室,收藏了五万册图书。叶永烈的创作“大本营”规模庞大,是因为他作为纪实文学作家,收藏了在采访中得到的大批珍贵档案,大量的名人书信,上千盘已经成为“绝响”的采访录音带,还保存了十几万张他自己拍摄的照片。正因为这样,他把自己的书房取名为“沉思斋”,即“历史在这里沉思”。作者还进行“书房的革命”,用现代化的“文房四宝”武装起来,以高效率进行创作,出版了二百多部著作,总字数超过二千万字。本书不仅是作者书房的全方位扫描,而且也给读者在求知、写作、研究方面以许多有益的启示。 目录 人在书房 风铃声声/3 书房旅行记/5 我原本没有书房/7 斗室中的书桌/8 没有稿费的年月/12 突然分给我新房子/14 小小的“阳台书斋”/17 在“沉思斋”中沉思/19 荧屏上的“沉思斋”/22 “探囊取物”的奥秘/26 “孔夫子搬家”——全是书/29 游泳池成了“游书池”/31 我被当成“鞋店老板”/32 书背后的故事 第一次投稿/37 写诗“发烧友”/44 第一本书的故事/48 为《十万个为什么》挑大梁/53 我的命运与《十万个为什么》紧相连/58 《小灵通漫游未来》的曲折历程/63 “小灵通”手机拥有一亿用户/70 “雪藏”了二十六年的《追寻彭加木》/77 查清密探的来历/83 《陈伯达传》背后的故事/90 在中南海的采访/97 为粱实秋缔情书选/101 我写《傅雷画传》/109 《“四人帮”兴亡》后面的小故事/114 在“9·11”发生时赶往纽约/122 找到失散二十年的“孩子”——《漫话中国》/130 书房的革命 我的特殊展品/135 新“文房四宝”/136 到电脑诞生地“朝圣”/138 小心翼翼捧回286电脑/140 “恨不相逢少年时!”/142 电脑“时装”不断更新/145 在美国领略网络的魅力/147 “伊妹儿”带来的喜悦/150 “多才多艺”的电脑/152 数码相机成了我的最爱/157 读万卷书 书是知识大厦的承重墙/163 《巴顿将军》帮了我儿子的忙/166 好书伴我成长/169 “不动笔墨不看书”/171 书海常客/175 书自邮购来/177 我的读书方法/179 学问要专读书要杂/181 “有恒为成功之本”/184 淘书之乐乐淘淘/185 在美国“泡”图书馆/188 在美国看蒋介石日记/195 私家档案馆 我的书房引起档案界的关注/203 “收藏自己”始于细心/206 我的主日记副日记/212 “绝版”的手稿库/215 西子湖畔寻回珍贵手稿/218 珍贵的名人书信库/227 长期积累的档案库/231 历史老人“凝固的声音”——录音带库/239 数以万计的照片/243 用废胶片编成的新书/249 奇特的收藏品——盗版书/255 另一道风景线——冒名伪书/257 尾声:聚光灯下的书房 媒体频频光临/265 令人感动的读者/271 十一次成为全国书市的嘉宾/275 后记/280 试读章节 我的书房引起档案界的关注 我的书房,并不仅仅是藏书、读书、写书的地方,由于我长期从事纪实文学创作,积累了大批档案和资料,成了一个规模不小、藏品丰富的“私家档案馆”。 我的“私家档案馆”,引起了上海档案馆的注意,几度派人前来参观,并商谈能否捐赠部分藏品。 我的“私家档案馆”甚至还引起国家档案局主办《中国档案》月刊的兴趣。这家杂志的主编和记者一起访问我的书房,写了报道《作家叶永烈的“档案情结”》: 一段众人皆知、但又不堪回首的往事因为一份档案的披露而改写了;一些较为敏感的政界人物档案在“铁鞋”尚未踏破之前居然被寻觅到了;一个收藏量大、品种多、拥有专业装具和全套信息化装备的“家庭档案馆”静悄悄地形成了。 这些事情有,但不经常发生。如果,这些事情都汇集在同一个人身上,而且居然都和“档案”有关,就有些令人称奇了。这个人就是叶永烈——一个人们似乎已经很熟悉的作家。 这篇《作家叶永烈的“档案情结”》报道称我的“私家档案馆”里“馆藏丰富”: 用“馆藏丰富”来描述叶永烈书房里的一切丝毫不为过。诸如创作手稿、书信和诸如成绩单之类纸质材料,应属档案“原生态”一类的。照片和采访录音带,自然是令专业档案工作者羡慕不已的声像档案。而各种类别的专题图书,则是利用率极高、信息量最密集的资料了。 毋庸置疑,出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一座不折不扣的档案馆,馆长姓叶。 《中国档案》月刊的报道披露了我的“私家档案馆”的部分藏品: 现在的档案利用存在哪些问题呢?作家叶永烈没有正面回答,但他的思绪却很乐意地流向上世纪的八十年代。那是一个大量档案还散存、散失在众多基层单位的年代,如此糟糕的档案工作现状却戏剧性地成就了作家叶永烈利用档案的“黄金时代”。 正是在一家棉纺织厂的人事档案中,叶永烈发现了“四清”时期王秀珍的自传,但他还来不及惊喜。那时,档案虽然就放在他面前,伸手可触,可是厂方不让拍照,更不让复印,但这样的利用规定没有难倒作家。叶永烈取出一台袖珍录音机.一边读档案一边录音,晚上回家后再根据录音整理。很快,他发觉这绝对不是一种省力的好办法。办法还有一个:抄!自此,他经常早上六点就离开位于西区的家,前往东北角上的纺织厂抄档案。 在位于外滩的一家市级机关里,叶永烈查到了王洪文的一些材料。其中有本大事记,它的来历还颇有些传奇。原来王洪文进京后,他原来在工总司(“上海工人革命造反总司令部”)的一班小兄弟坐在一起“畅想”当年如何跟着王氏造反起家的,如此倒腾出一本“革命大事记”来。这份档案的保管形式深深打上了作者们的阶级烙印——在粉碎“四人帮”之后,把纸张卷曲塞在一根铁管中,这根铁管在两头被焊死后就被藏进了墙壁里,秘不示人。如今,这份大事记就摆在作家的眼前。叶永烈二话不说,抄,还是不停地抄,他忘我的抄写劲头感动了档案工作人员,他们破例允许他拍照。叶永烈手里攥着胶卷,想想这可不是一般的胶卷啊!为安全保险起见,他自己做起冲洗的活来。就在那段时间里,叶永烈就这样自己抄,自己拍,自己冲洗。不少珍贵档案资料就这样日积月累地收集起来。 “其实很多有价值的东西并不一定在档案馆”,叶永烈不无得意地说道,随即他信手拈来几例,推介他的馆藏珍品。 胡乔木在文革时期的“起居录”。其中记录了当时胡乔木每一天的起居、活动、来电等情况,细节之具体令人称奇。没人会想到这是出自于胡乔木警卫人员之手,更没人会想到这些质朴的文字是警卫人员根据周恩来总理的指示记录在一本不起眼的小黑皮本中。因为有一回周恩来总理要找胡乔木,却不知道被拉到哪里批斗了,于是指示胡乔木身边工作人员要对胡乔木每日行踪加以记录。叶永烈费了一番周折借到手后,一口气全部予以复印。 “安亭事件”中张春桥与王洪文的谈判材料,这是一份不可多得的文献材料,知道这段历史的人不少,但多数人没见过原件。 但叶永烈见过,不但见过,还翻拍了照片。从照片上可以清晰地看到谈判材料上有张春桥的签字。这份珍贵材料可以在叶永烈撰写的《江青画传》中见到。 傅雷的“闲散劳动力调查表”。这是日前发现的唯一一份有关傅雷的人事档案。要知道当时傅雷是一个没有单位的人,没有单位就意味着没有档案。 随着“四人帮”的审判结束,大批“两案档案”被集中移交给中央档案馆,档案得到了妥善保管,可是“现在要利用档案太困难了”。作家不无忧虑地如是说。 …… P203-206 序言 策划人语 出版人利用工作之便,总是有机会跟令人仰慕的学者、作家接触,甚至走进他们的私家书房。经常被那种连排的书架、那种以书为壁的架势所倾倒,这是一种很震撼的体验,张口结舌,艳羡不已。也总是被作者摩挲着自己的爱书的神情所感动,他们对自己书房的每个角落、每个细节都谙熟于心,忆起读书写作的往事总是陶然自得。在他们的书房里,你就真的能产生一种对知识的敬畏,一种对文化的亲近和一种对读书的冲动。我很想把在这种书房里闻到的人类才智凝结的芳香传递给读者、传递给社会上的每一个人,希望每个人都能体验到这种因书带来的乐趣。 公众人物,总是成为大众关心的焦点。他的经历、他的生活,往往成为媒体追踪报道的对象。然而,一个学者、一个文人,他的日常器物、他的衣食住行,都不及他的书房能传达他的精神世界。书房跟人一样有强烈的个性,她横着,竖着,连接着,透露出主人的内心风貌。她与学者的学术生命、文人的写作生涯不可分割。要了解一个学者,进入他的书房,就好像是进入了他的内心世界。 “上有天堂,下有书房”。对一个文人来说,一个他自己架构的书房真的就犹如天堂般美好。这里有他捧读的爱书,有他把玩的经典,有他工作的助手,有他呕心的大作。文化人之快事不外两件,一件是:有闲暇时,取古人快意文章,朗朗读之,则心神超逸,须眉开张。另一件是:来灵感时, 进书房运作文章,笔力曲折,谓世间乐事,无逾此者。这两件事,简而化之,即读书与写作,都发生在同一个地方,那就是书房。要接近一个文人,莫如进入他的书房,细察他精选的书目,品味他阅读后的圈点,了解他的学术成长史,感悟他写作背后的故事。 从社会角度讲,书房是当今社会最有文化的部位之一。营造书香社会,书房的建设任重道远!试想,如果我们每个家庭都有一间很有特色很有文气的书房,那么社会价值取向、文化传承、青少年的教化等问题都将迎刃而解。让中国人开始经营自己的书房,让国民在各个角落重新捧读厚重的图书,这是我们的向往和梦想。 就是基于这样的出发点,我们策划了“名人书房”丛书。所邀请的作者都是传奇式书房的主人:某作家把游泳池改造成屋顶书房,因订做的书柜太多而被木匠师傅误解为鞋匠老板;某学者把先进的图书馆藏设备搬回家,5万册图书蔚为大观;某先生几易居所,只因新书兴旺发达,无处栖身。。。。。。 这套丛书不仅讲述名人的书房进化史、读书乐闻、藏书经历以及名作背后的故事,更重要的是想通过此套书的出版,弘扬一种打造书房的全民意识、一种阅读明智的崇高精神。当每个人都能像威尔逊那样认为:住宅里没有书,犹如房间没有窗户;当每个人都能像本丛书的作者叶永烈、江晓原、钱文忠等先生一样行动:房子装修,厅小点卧室小点,没有关系,书房一定要大,那么,到了这个时候,我们的社会就真的是处处飘着书香、个个带着文雅的美丽新世界了。 田园有真乐,不潇洒终为忙人;诵读有真趣,不玩味终成鄙夫。让我们一起走进“名人书房”,感受名人心中的天堂吧! 刘佩英 后记 这本《历史在这里沉思——我的书房“沉思斋”》可以说是“命题作文”,命题者是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社长韩建民先生和总编辑张天蔚先生。他们提出要出版一套关于书房的丛书,要我也忝陪其中。 起初,我以为写一篇关于书房的文章倒还可以,写成一本书似乎分量不够。经过张总编和韩社长的启示,讲述出版这套丛书的立意,即以书房为中心展示有关创作的方方面面的内容。这么一来,我觉得写的内容相当丰富。于是,在拟好全书的大纲之后,就开始写作。 这本《历史在这里沉思——我的书房“沉思斋”》写得很顺手,几乎是一气呵成。因为所写的内容,都是自己的亲历,都是自己最熟悉的。 在完成文字稿之后,我着手从我的电脑中的“照片仓库”里挑选照片,另外还专门拍摄了一批书房的相关照片,使这本书尽量做到图文并茂。 感谢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的热情鼓励。没有他们的“命题”,也就不会有这本书。 值得提到的是,我的妻子默默地帮助我做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工作,并把许多资料输入电脑。她一直是我的作品的第一读者和校对者。儿子、儿媳们也投我“所好”,在我的书房进行“革命”时提供最好的电脑以及辅助设备。在我生日的时候,儿子、儿媳们从台湾、从美国给我寄来生日贺卡,我都挂在自己的书房里,感到非常温馨。得益于全家的支持,所以我能够聚精会神“坐家”,在书房里埋头创作,无旁顾之忧。 叶永烈 2009年3月10日 于上海“沉思斋” |
随便看 |
|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