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哈德逊之谜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宋耀良
出版社 人民文学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一册失而复得的东海古航图,引述出大航海时代的中国故事;一个慑魂夺魄的秘符,背后隐藏惊天秘密!

比盗墓笔记更奇情,比鬼吹灯更神秘,比藏地密码更悬疑,比你所能想象的一切历史读物都更鲜活,更好看。

《哈德逊之谜》这部虚构小说,以英国天才的航海家亨利·哈德逊寻找“西北航道”的故事为背景,讲述的却是一个发生在当代中国的故事。一个在东部海域小岛上繁衍数百年的宗族间的故事。这同样是人类文化史上的谜。因为类似的谜也发生在四百年前的中国东海。本书由宋耀良著。

内容推荐

《哈德逊之谜》这部书写的是一个从大航海时代延续下来的故事。

八十年代的中国,航海学者沈其巽出版了一册来源不明的古航海图册,引起世人瞩目,而这图册事实上却早已在文革中缺失了一页,女儿沈丽芬为寻找这缺失的一页和发掘图册背后的秘密,踏上了寻宝之路;与此同时其男友李明群也对大航海时代的北美哈德逊之谜产生了浓厚兴趣,顺着当年的内陆航线展开调查研究。随着真相一步步抽丝剥茧,这两个看似毫不相关的谜团逐渐汇聚成了一个,原来那册古航海地图就是当年哈德逊船长在远东遗留的沉船藏金图,这个惊天秘密同时惊动了中国、日本和美国三股寻宝势力,重金宝藏究竟鹿死谁手,古老神奇的哈德逊之谜尚未揭开,结局依旧紧张刺激、扑朔迷离……

《哈德逊之谜》以英国天才的航海家亨利·哈德逊寻找“西北航道”的故事为背景,讲述的却是一个发生在当代中国的故事。本书由宋耀良著。

目录

第一章 东海古航图

第二章 海盗藏宝地

第三章 哈德逊之谜

第四章 战俘潜水员

第五章 美洲西北航道

第六章 神秘黑礁岛

第七章 韩氏祠堂

第八章 岛上凶案

第九章 寻访哈德逊之石

第十章 部落之神

第十一章 神妃初夜权

第十二章 宗族血缘

第十三章 火烙图符

第十四章 三桅海盗船

第十五章 大航海时代

第十六章 海底古沉船

第十七章 土著姑娘安吉亚

第十八章 祭坛上的木船桨

第十九章 海豹河自然金

第二十章 潜寻战俘舰

第二十一章 重返阿尔冈昆部落

第二十二章 哈德逊金神冠

第二十三章 国家利益

第二十四章 三色定位浮标

自跋

试读章节

三月里的海,如天姿纯澈的少年。永不倦怠的波涌,似青春脉动。而辽阔无垠的天空,则象征神往遐想的无涯无际,了无止境。

在水天一色的远处,空中那一抹浓淡不匀的灰暗,显示云雨洒向海面。而近处,天空则清明碧净,几朵祥云悠然飘浮。云朵饱胀的外缘格外明亮,衬在蔚蓝色天空,如镶有一道耀眼的银边。

泛着淡绿色泽的海浪扑涌礁岩。空气洋溢醉人的微腥。白色海鸥追逐浪花。

依着男友坐在沙滩上的沈丽芬,感受到海竟然也有两重性。既欢畅明快,又忧郁黯伤。

扬着亮丽风帆的是他。而自己的心田里,则飘洒着灰色的雨丝。

“隔着一个海,离这儿很远吧?”

她想对男友李明群说点什么。两人都面朝东方,望着大海的尽头。

“当然,那可是大洋。”望着带有几丝忧愁的沈丽芬,李明群又说道,“比陆地大的是海洋,比海洋大的是天空,比天空大的是……”

“心灵!”丽芬抢着说了出来,还撇了撇嘴。

“比心灵大的呢?是爱情。只要有了爱情,再远也近了。”

“没有爱情,任你到天边,我都不在乎。可是有了爱情,你就是在隔壁,我都嫌远。嗨,烦人……咱们还是谈海吧。那里也靠海吗?”

“波士顿靠着海,只不过很不同。这里海水颜色是淡绿色的,那儿可是墨蓝色。有时,看上去甚至是黑色。”

“在夜里吧。记得有位哲学家说过:黑夜,所有的猫都是黑色。海水当然也是黑色。”

丽芬显然在搅局。有一种谈情说爱的方式,就是胡搅蛮缠。尤其是那类心灵多愁善感,又生就一副利嘴锐舌的姑娘。

“不是在夜里,是大风暴天,称之为Dark Ocean(黑色大洋)。大西洋可比太平洋诡秘莫测多了。这也是欧洲人很晚才渡海到达美洲的原因。其实欧洲离美洲最近的距离,只是中国到日本的三倍。中国则在秦始皇时代就派船去了。”

“说到海,你就来劲了。”

“当然,我是研究海的!”李明群自豪地说。

“你不是。”丽芬又拿出那种细细的、冷冷的腔调。

“怎么不是?!”

“研究海的是科学家,你读的是历史学!”她声音不高,却尖尖的。

“可也是以海洋为研究对象,我读的是航海史。”

“航海史研究的不是海洋,只是海上跑来跑去串门儿的事。”

“这话听起来,就像我研究的是村里端着饭碗串门儿的事……丽芬,看你心情不好,才同你到海边上来散散心……可是你尽戗我。”

“……我不喜欢海。”

“小时候,你可在海岛上生活了好几年。”

“那是文革期间,父母下放到农场。叔叔把我接到舟山岛他家里去了。那几年,大海给我留下的印象是:起伏不定,深奥诡秘,变化莫测,动荡不安,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生死无虞……”她闭着眼一口气说下去。

海面的风大了起来,海浪翻滚着白色的泡沫,一直扑到了脚旁。明群抚着她瘦小的肩,说:“这一定是你父亲所不愿听的,他研究航海史一辈子,对海充满感情,女儿却是这个态度……”忽然,他悟出了道理,对她说,“也许,我不该远涉重洋离开你……”

一副铁嘴钢牙的丽芬,听了这句话,眼眶竟湿了。明群把她拥在了怀里,紧紧地搂着:“其实,你也知道,人家邀请的不是我,是你爸爸。自从出版了《东海古航图考释》,他在国际上影响很大,哈佛大学邀请他去做访问研究。只是他身体不好,才推荐我去。去那里后,只能是讲讲他的那本书了。”

“别提那本书了,让人气恼!……明群,你会回来吗?”

“当然!回来咱们就结婚!”

“可是还要等半年,多长的日子啊!”

沈丽芬翻转过身来,紧紧地贴在他胸脯上。真想对他说,她怀孕了,怀上了他的孩子。可是此刻她却不愿意吐露一个字。为什么呢?是为了让他旅途中不牵挂,在海外研究不分心,还是要观察考验他?她全然不知道。只是她的个性使她这样。可是不由自主地流露出的情绪,让李明群有点手足无措。

远处海面上响起了闷雷,海水似乎也被鼓动激荡,大团的乌云聚集着。翻滚的云里,一道道电光闪现。两个年轻人却依偎得更加紧密了。

在上海虹桥机场送走了李明群后,沈丽芬完成了她的硕士论文,并顺利通过答辩。接着暑假开始了。那天,她拖着疲惫的身子往家里走。她家住在离虹口公园不远的一幢石库门房里,推开两扇朱漆大门,里面是一个小小的庭院。花坛里的那株夹竹桃正绽放着满枝的花朵,香气四溢。以前她最喜欢闻这种香味了,可现在,这香味驱动着她阵阵反胃。P1-3

后记

这部书写的是一个从大航海时代延续下来的故事。

我最早接触航海素材,是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那天,在一位老教授家听他讲述一册古书的故事。虽然语调平缓,却使我惊讶无比。

那是他尚年轻时,在上海古旧书店废纸堆,幸运觅出的一册书。大开毛边纸,册页散乱。竟是一本中国古代手绘的东部洋面航海图册。充满晦涩术语。专冶航海史的他如获至宝。几十年来东藏西匿,时断时续地研究。文革结束后,被北京一家出版社邀去影印出版。然而在书将成未成之际,那本原始图册,竟在出版社不翼而飞……

这着实是一册弥足珍贵的海内外之孤本。进入新世纪,当中国再度要走向蓝色海洋时,航海界和学术界都对那图册给予了极高的评价。至今,它仍是唯一留存下来的有关中国东部古代洋面的航海图册。新近筹组开张的中国航海博物馆,因该原始图册缺如,只得将第一版的影印本供陈列。

我仍记得老先生当时说:“丢了就丢了吧,好在影印本流传于世。”

先生素来低调,其实是沪上珍善本书的大藏家。我有幸为他处理过一套书。那套清版线装书总量竟达五、六千册(已记不清实数了)。那独套头的百科全书式的古书,自刻梓付印以来数百年,他竟藏的一册也不缺。这在当代私人藏书中实属罕见。书至终有了较好的去处,也圆了他晚年的一大心愿。

他多次讲到,对那册孤本海图的来龙去脉,其实还没最后弄清楚,背后定有故事。

这使我不期然地想起了当年在黑龙江军垦,一个漫天飞雪的冬夜,在伐木营地的篝火旁,听一位浙江宁波知青讲的故事。那故事更令人诧疑惊奇。同伴们则是一片质疑呼喊声。

那知青伙伴却凿凿有词地说:“那是真的事,老辈传下的,那小岛就在东海的舟山群岛……”

当时,我望着他被木柴火光映红的脸,心里疑惑地想:莫非他就是那个岛上的后裔?真有点欧洲水手血统的痕迹呢,尽管已过去了四百年……

更让我激昂悲歌的是在北美研究了大航海的那段历史。面对一幅哈德逊被放逐的油画,我思绪万千过好一阵。

在北美洲,亨利·哈德逊几乎是家喻户晓的人物。

这位英国船长,在四百年前的北美探险时,发现了哈德逊河——后人以他名字命名那河。一座世界级的大城市纽约至终在河畔出现了。如今世界金融中心的曼哈顿,其实是哈德逊河中的一个小岛。

这又要说到大航海。始于欧洲十五世纪末的大航海,中国人一般待之既敬仰,又隔漠。

在苦涩的Dark Ocean中持续航行数月,乃至数年,为了寻找一块陆地或证明地球是圆的,那种气度,着实让后世的人们永远敬仰。

那是人类经过漫长的童年、少年,进入到青春勃发时代的一次壮举。现代资本主义就是在大航海中被呼唤出来。

然而,通常认为:中国与那个时代的荣耀无缘。虽然曾经有过郑和舰队下西洋的辉煌,到那时却冷寂了下来。倒是从此中国被甩落下了世界先进行列。

事实上,大航海与中国有关,“中国因素”甚至构成了那个伟大时代出现的直接动因。

于是又归到那条古老的洲际文化商业大通道——丝绸之路。古代世界大事,多与这条通道有关。在漫漫历史上,那条通道曾两次严重受堵。一次是由宋朝时的西夏,堵在了丝绸之路的东端,迫使宋朝廷发展起海上丝绸之路,这在上本书《西夏谜城》中有所述及。第二次是由十四世纪兴起的奥斯曼帝国,它堵在了路的西端。

海上丝绸之路,并不是直接从中国海运到西欧,而是从中国东南沿海经印度洋,到达阿拉伯半岛,再由当地商人将中国货物转运至地中海一带,而后渡海到达欧洲。以土耳其君斯但丁堡为中心的奥斯曼帝国崛起后,横亘在那一带,对无论从沙漠丝绸之路,还是海上丝绸之路来的货物征收高税率。

当时的欧洲正从十四世纪的黑死病中缓过劲来,生产力有了发展,急于同远东交易。它被奥斯曼憋得快窒息了。

同时欧洲又处在文艺复兴之始。意大利的佛罗伦萨是当时世界的文化中心。那里聚集着一批航海理论家。他们同当时代其他的如艺术、绘画、建筑、天文等领域中的巨人一样,创造性地激发出有关地球地理、远洋航海方面的新思维。尤其是朦朦胧胧地形成了地球是圆的新观念。

既然地球是圆的,在大西洋朝西航行,就能到达中国和印度,为什么要去走那条沙漠之路呢?何况那里盘踞着一个虎视眈眈的帝国。哥伦布正是这种理论的信奉者。当他捧着西班牙国王给中国皇帝的信,出航向西行驶,竟发现了美洲大陆。

有趣的是,当时的欧洲,并不为发现了那块广袤而又富庶的美洲大陆而欢欣。却诅咒它。因为它横在大洋之中,割断了继续西行到达中国的水道。

连法国文化泰斗伏尔泰都在议院里大声质疑:要加拿大那几亩雪地干什么!

“几亩雪地”却是法兰西国土的几十倍!可见,他们对美洲的那块土地既无概念,也没在意。

尔后,航海理论家的一个论断,影响了美洲发现之后近二百年间的探险。即认为在北美大陆中存有一条“西北航道”(Northwest Passage),可以是贯通大陆,直接航行到东方的中国。众多的杰出的航海家,前仆后继地驶向美洲,为的就是寻找那条“西北航道”。多少次发现一条大河道后,兴高彩烈,以为可以驶达中国……,却为此付出了巨大代价。

其中,英国船长亨利·哈德逊的故事最为惨烈怆凉。这位天才的航海家,以其非凡的毅力、铁一般的意志,坚定地要驾船驶往中国……至终他被放逐于荒蛮之域。文明社会失去了有关他的一切讯息。几百年来只留下了一个哈德逊之谜。

但愿哈德逊船长真的到达了中国。这部虚构的小说,以他的故事为背景,讲述的却是一个发生在当代中国的故事。一个在东部海域小岛上繁衍数百年的宗族间的故事。这同样是人类文化史上的谜。因为类似的谜也发生在四百年前的中国东海。

且录之,以为跋。

宋耀良,2009年5月28日

于波士顿林畔之舍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26 18:2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