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软件下载  游戏下载  翻译软件  电子书下载  电影下载  电视剧下载  教程攻略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图书:

 

书名 吴孟超传
分类 文学艺术-文学-中国文学
作者 王宏甲//刘标玖
出版社 华文出版社
下载
简介
编辑推荐

他有着高超的医术,却仍在探索医治患者的良方;他有着大医精诚的思想,却仍在博极医源,勤奋不倦。当医学“大家”在肝脏禁区弹奏人生激昂乐章时,怎能说他演绎的是普通人生……

王宏甲、刘标玖编著的《吴孟超传》讲述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医学家吴孟超的故事。他医德高尚,成为一个医学团队的领袖,他选送的出国留学人员全部按期归国。他是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获得者,有一颗行星被命名为“吴孟超星”,他被胡锦涛总书记称为“院士中的典范”。

2012年2月4日,吴孟超被评为2011年度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

内容推荐

《吴孟超传》由王宏甲、刘标玖编著。

人生有志已属可贵,更贵于持之以恒,若能使志向开花结果,那就更好了。吴孟超出身贫苦农家,三岁才会走路,虽先天不足,但发奋求学,立志要在中国的肝胆外科事业上做出大成就。他做到了。这对无数平凡人家的孩子都是巨大鼓舞。天上有一颗星,被命名为吴孟超星。《吴孟超传》撰写了吴孟超孜孜不倦地救死扶伤的一生,是人物传记中一部优秀的励志书。

目录

序言/为中国人的健康而作

第1章/橡胶树下1922—1939

1 三岁学会走路

2 五岁下南洋

3 木槌上的小重

4 小小割胶刀

5 父母送我去上学

6 心里有了一个祖国

7 抗日募捐义演队

8 一个重大超越

●同时期的世界

第2章/读书救国1939—1943

1 踏上回国之路

2 名师云集的昆明

3 与同济的缘分

4 一位四个孩子的母亲

5 狗街

6 躲空袭

7 打工助学

8 假如没有战争

9 学工还是学医

●同时期的世界

第3章/上大学的日子里1943—1949

1 茶馆里的抉择

2 闯“三关”

3 中国的“辛德勒”

4 平生第一醉

5 走与留

6 又见父亲

7 初见裘法祖

8 “一·二九”运动

9 三天三夜没离开手术室

10 我偏要当个外科医生

●同时期的世界

第4章 外科医生1949—1953

1 路灯下的影子

2 郑宝琦的慧眼

3 结婚

4 抗美援朝医疗手术队

5 都市里的两地分居

6 协和医学院

7 值得纪念的七平方米

●同时期的世界

第5章/恩师1953—1958

1 要把病人背过河去

2 学习“裘氏刀法”

3 三喜临门

4 选专业

5 艰难起步

6 翻译《肝脏外科入门》

7 成功切除右半肝

8 医院来了个年轻人

●同时期的世界

第6章/向肝脏外科进军1958—1962

1 三人小组

2 向解剖问路

3 美如珊瑚

4 五叶四段

5 主刀第一例肝癌手术

6 还有那15%

●同时期的世界

第7章/公社社员陆小芬1963—1966

1 别了,低温麻醉

2 女社员陆小芬

3 不可或缺的眼光

4 电影演员

5 不能忘记的前仆后继

6 一夜之间

●同时期的世界

第8章/黄土高坡大课堂1966—1971

1 工人蒋声和

2 迁往西安

3 上海来的赤脚医生

4 没有无影灯的手术室

●同时期的世界

第9章/世有非常之志1971—1975

1 我要回到我的阵地上去

2 “工农兵学员”杨甲梅

3 人类科研领域中的接力研究

4 一个伟大的志向

5 农民陆本海的世界之最

6 一个崇尚协作的年代

7 一个不寻常的春节

8 一个想法可以救活很多人

●同时期的世界

第10章/心灵风暴1975—1982

1 蒋声和收到一封信

2 杨广顺的期望

3 一个特殊的肝癌病人

4 第一个独立的肝胆外科

5 首招研究生

6 首次登上国际讲台

7 一个真正的里程碑

8 我想报考吴孟超的研究生

9 陈训如走了

10 郭亚军来了

●同时期的世界

第11影“屎宾楼”的意义1983—1986

1 四个月的女婴长了肝肿瘤

2 关联社的标题新闻

3 肝癌“二期手术”的概念

4 辗转数国求医的印尼婴儿

5 与“小不点”相遇

6 一双神奇的手

7 忙碌的副校长

●同时期的世界

第12章/不仅仅是导师1986—1994

1 丛文铭的转折

2 发现王红阳

3 青出于蓝

4 放到德国的一枚棋子

5 放到美国的一枚棋子

6 院中院的诞生

7 哑铃模式

8 开启免疫系统防治癌症的大门

●同时期的世界

第13章/群贤毕至1994—2005

1 腹部的“钥匙孔”

2 护理是半边天

3 慕尼黑的深雪

4 为九岁男孩做肝移植

5 肿瘤基因一病毒治疗新策略

6 书写“金标准”

7 肝癌复发再手术

8 郭亚军的“哑铃学”

9 中西医扶攻互补

10 东方有一座肝胆外科医院

11 不穿军装的科主任

●同时期的世界

第14章/星期二门诊1991—2011

1 拦路求医

2 为贫者医

3 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

4 非技术问题

5 王甜甜的“再生”

6 网上诊室

●同时期的世界

第15章/呼唤后来人2010—2011

1 他们都还好好地活着

2 征服肝癌的曙光

3 七院士上书

4 世界最大的肝癌研究和防治中心

●同时期的世界

附录一/我的几句心里话 吴孟超

附录二/吴孟超大事年表

后记

试读章节

5 父母送我去上学

油灯吹灭了,窗户都敞着。窗外的天穹上万点繁星,远远近近响着夏夜的虫鸣。吴孔钦和妻子商量让孩子去上学的事。有两个孩子都到读书的年龄了,但没有钱让两个都去读。妻子说,就让阿秋去吧,他都9岁了,

“你也这么想啊?”

“他个子还那么小,又那么瘦,读了书将来好找个省力气的活。”

“割胶是个力气活,他干起来也难。”

“念了书,将来吃饭就容易点。”

“那就让阿秋去!”

第二天,吴孔钦把小孟超叫到跟前,问他想不想去读书。

孟超已经9岁,看着别的孩子去读书,很羡慕,但他知道家里穷,没敢跟父母提。

“你想不想读书啊?”父亲又问。

吴孟超赶紧说:“想,想!”

母亲为他缝了一个书包,是用很多块花布拼缝起来的。小孟超觉得那花布书包是女孩用的,可母亲说:“花布好看呀!”

9岁的吴孟超背着花布书包,上学堂了。父亲牵着他的手,带他来到了附近的光华学校。今日吴孟超谈起父母让他读书的事,感慨地说:“我个子矮小,成了全家照顾的对象。”

吴孟超就读的光华学校,是福建古田人丁承恩创办的。当初,丁承恩随同黄乃裳来到诗巫,与同来的200多人一起垦荒种谷。他看到华侨子女没有学校读书,便想办一所学校,让华侨子女受到在国内一样的教育。

1916年12月4日晚上,丁承恩与黄景和牧师等数十人聚在一起,讨论办学问题,决定在上坡建一所学校,取名“光华学校”。丁承恩拿出了自己的积蓄,还筹集了一些钱。建校工程很快便施工了,但校舍不是一时半会儿能建起来的,为了让孩子们早一天读书,丁承恩在自己的家里先开学,并亲自给学生上课。

1920年,孙中山先生来诗巫,听说此事,特意为光华学校题写了校名。光华校名含“光耀中华”的寓意,也是学校办学的宗旨。学校崇尚教学与育人并重,每当学生入学,便告知:“求知求义最重实践,做事做人全凭真诚。”此句也是孙中山先生写下的,并成为光华学校的校训。尽管英国殖民当局实行文化统治,禁止学校讲授中国历史,但校方总是想方设法教授“三字经”、“弟子规”,还积极引导学生牢记“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话。

吴孟超走进1931年的光华学校,光华学校已穿过了15个春秋。它已是一所远近闻名的华侨学校,内设幼稚园、小学和初中。此时,校长是一位来自厦门的华侨。他办学有方,深得当地华侨信赖。在学生的学习成绩和课外活动上,都有卓越的表现。

光华学校的幼稚园,是每个学生必须经过的阶段。吴孟超进校时已经9岁了,但也必须从幼稚园读起。学校认为这是一个必须坚持的传统,是个不能逾越的基础阶段。吴孟超便和四五岁的弟弟妹妹们一起在幼稚园读书。时光流过了80年,我们今天凝听那华人学校幼稚园里的读书声,仍值得想想,那《三字经》里的中国文化,恐怕真是不能逾越的基础,那里有源远流长的民族文化自信。

当地华侨孩子上学,都是半工半读。每家的孩子上午都要干活,下午才去上学。有些孩子读了一段时问便不读了。吴孟超读了半年幼稚园,便升入小学一年级。上小学,仍然是半工半读。他还是凌晨1点起床,跟父亲一起去割胶,天亮后回家吃早饭,上午去把胶收回来。吃过午饭,洗个澡,他才背起书包去上学。他割胶时干劲十足,上学时专心致志,他把书读下来了。

在小学里,吴孟超学中文、学英语,还学手工艺。他力气不大,手很巧,手工艺课常常得到老师表扬。他如饥似渴地学知识,认真细致地做手工,学到了很多东西。在吴孟超记忆里,他对老师传授的中国历史和传统文化印象深刻。

他的成绩一直很好,深受学校领导和老师的器重。他又生性活跃,乐于助人,同学们也喜欢他。在小学二年级的时候,他被推举为班长。在当班长之后,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

那天,一位同学迟到了。吴孟超批评他,同学便与吴孟超吵了起来。那同学的手里拿着一方砚台,吴孟超推了他一下,他手中的砚台掉到地上摔碎了。同学哭了,告到了老师那里。

对于穷孩子来说,砚台算是比较贵重的学习用品。吴孟超感到,可能闯祸了,但转念一想,他觉得自己并没有错。

放学后回到家,吴孟超像往常一样,赶紧吃了饭上床睡觉,因为半夜还要起床割胶。但是,刚一躺下,便看见父亲一脸严肃地来到床前,手里还拿着一根藤条。

“起来,我有话问你!”

“什么事呀?”

“你自己干的好事还问什么事?”

吴孟超心想,是学校发生的事父亲知道了,他就直说:“那事并不怪我!”

“你不说实话,看我揍你!”父亲举起手里的藤条,打到了吴孟超身上。

一阵疼痛,吴孟超不说话了,但心里不服。

父亲打了几下,不打了,用沉痛的口气说:“你晓得吗?你那同学家里也穷,家里供他上学不容易。一个砚台值不少钱,人家要求我们赔,我们就必须赔!”父亲说完,走了。

这晚,吴孟超睡不着了。他想不明白自己到底错在哪里。他想,我是班长,同学迟到,我不该批评他吗?还跟我顶嘴。砚台摔了,是从他自己手里掉到地上的,能怨我吗?他想了很久。据说是很多天后,他才知道那位同学其实是带病来上课的,他才忽然想明白了一个道理……今天的吴孟超说,他从这件事中得到了启发,作为一个班长,首先要关心班上的同学,而不是看到同学哪里不对,就开口批评。如果你不懂得关心同学,你当什么班长?

我们也大致理解了,吴孟超为什么对少年时的这次挨打印象深刻。他从自己对同学缺少关心中体会到了,应该怎样当好一个班长。这对于吴孟超日后当好“三人小组”的组长,当好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院长,是有遥远的联系的。

P12-14

序言

为中国人的健康而作

王宏甲

为什么要写这部人物传记,是为吴孟超而写吗?

中国人口约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全球的肝癌患者,却有一半以上是中国人,此外全国还有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是肝癌发病的易感人群,每年有近40万新发肝癌病例。肝癌主要侵犯有色人种,白人极少患肝癌。于是西方有人把肝癌称为中国的“国病”。虽然有人很反感这个说法,但这个病,中国人自己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去征服它。

癌症长期以来被称为“不治之症”,肝癌更被称为“癌中之王”,常听说,查出来,三个月到半年生命就结柬了。肝癌究竟是不治之症还是可治之症?

1978年,上海长征医院院长赵志民患肝癌,本院从上海各大医院请来名家会诊,多认为“发现太晚了”,建议“保守治疗”。赵夫人不甘心,请求找吴孟超看看。因吴孟超在京开会,没参加会诊。吴孟超返沪,认为可以手术,为他切除了大肝癌。到2011年,赵志民术后已生存33年,仍健在。

1966年,工人蒋声和患晚期肝癌,并有结节性肝硬化,吴孟超为他切除了长有巨块型肝癌的右半肝叶,拿出来的肿瘤共5个,大的直径20多公分,小的4个也有鸡蛋大。蒋声和术后33年肝癌复发,吴孟超再次为他手术,到2011年蒋声和又生存了12年,他前后两次患癌两次手术后已生存了45年仍健在。2011年我见到他时,只见他红光满面,精神饱满,根本看不出他患过肝癌,也看不出他已有82岁。

如此写下以上有关细节,是想说明他们患的肝癌都不轻,都到了晚期。如此描述,主要也不是想说吴孟超的手术有多高超,而是旨在探讨肝癌究竟是可治还是不可治。

吴孟超一生已做了14000多例肝脏手术,其中肝癌切除手术9300多例,成功率达98.5%,有近30%的患者已生存10年以上。以此看,肝癌是可治还是不可治?

关于癌,如今民间还有个说法:三分之一是吓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三分之一是病死的。吴孟超则说:“得了肝癌很快死亡的患者中,一半的原因是吓死的,另一半的原因是治死的。”我曾问,“按您这么说,除了吓死和治死的,没别的原因?”吴老说他说的是“得了肝癌很快死亡的患者”。他说查出肝癌的患者,大部分人各种体征都还好,也就是常听说的某人“身体好好的,突然得了肝癌”。这时实施手术治疗,是有效果的。人的生命虽然脆弱,但还没有不堪一击那么脆弱,不至于患了肝癌很快就死了。吴老说:“患了肝癌首先是不要被吓死了,其次是要有信心地积极治疗。但积极治疗,不是过度治疗。”

过度治疗会把还好的身体摧毁,这是个值得警惕的情况。当今治癌技术无疑有很大进步,有多种治疗方法,也有多种药物。但进步了的医疗技术未必与疗效成正比,由于“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驱使,加上患者因恐惧而期望做更彻底的治疗,便很容易造成过度治疗把身体摧垮。这并非危言耸听。正是由于不规范治疗的存在,2011年9月,卫生部印发《原发性肝癌诊疗规范(2011年版)》,用以规范我国肝癌临床诊疗行为。所以即使很有钱的人和可充分利用公费医疗者,对此均不可能全然不知。

其实,我国对癌症的治疗在上世纪70年代已有显著进展。我看到一份统计数据,以子宫颈癌为例,它曾是女性恶性肿瘤中患病率最高危害最大的,上海市从1958年起在纺织女工中普查普治(所谓普治包括积极治疗宫颈炎,可使患癌发生率明显降低),15年共发现宫颈癌患者475人,15年后仍健在444人。据此算,15年生存率93.4%。这是1974年的统计数据,此后很多人继续生活着。宫颈癌早已非不治之症,这是明显的。

也有大量病例可以证明,并不是得了肝癌就一定会很快死去,很多人术后都在继续工作继续生活。即使晚期肝癌患者、肝癌复发患者,如赵志民、蒋声和术后已生存了三四十年仍然好好活着。可是,却多有人不信,认为“是癌治不好,治好不是癌”。我由此感觉,几十年来报刊影视种种舆论称癌为“不治之症”,促使“谈癌色变”,在人们精神上的深重影响,不亚于癌症本身对患者生命的破坏,也对所有人构成了潜在的心理威胁。

我们无法让患癌后不幸很快逝去的生命回来,但可以防止有生命仍在这样的悲剧中恐惧而死。其实,乙肝疫苗早已问世,去注射疫苗防止乙肝,别不在意。我们还需要知道,患者个人并非无所作为,蒋声和就是一个典型例子,他手术后一般每天坚持晚上8点钟上床睡觉,早晨5点钟起床去市场买菜,几十年基本如此。我曾问,改革开放后,你家有电视机了,你也晚上8点钟就上床睡觉吗?他说习惯了,到时就想睡觉。他一日三餐坚持定时定量,除禁烟、酒、辣外,其他各种食品均无禁忌。有句话说“三分治疗,七分护理”,或“三分治,七分养”,这话在蒋声和身上体现得很充分。所以,要真正征服我国的肝癌之患,远不止是医生的事,需要世人共同努力。

……

为什么要写这部人物传记,是为吴孟超而写吗?

假如今日写一部华佗传,是为华佗而写吗?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引以为骄傲的人物。在中国历史上,最令人骄傲的外科医生莫过于华佗。他用“麻沸散”给病人施行剖腹手术,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华佗被尊为“外科鼻祖”。华佗家族是个望族,到华佗出生时已衰微。其名“佗”,有负载之意,寄寓着家族期望他振兴门庭。长大后的华佗却肩负起另一种重担。他处在东汉末,战乱频仍,疫病流行。当时的著名诗人王粲曾有《七哀》诗曰:“出门无所见,白骨蔽平原。”华佗不只是外科医生,他精通内、妇、儿、针灸各科,还精于药学,“麻沸散”便是在此基础上的创造。他是个想尽各种方法去解决生民病苦的医生,所以一生不愿做官,愿奔走民间,行医客旅,拯救了无数生命。

中国最著名的药王是孙思邈,他的故乡陕西省耀县孙家源有中国最壮观的药王庙,其中还有后人纪念孙思邈父母的殿堂。他的父母怎么也不会想到,他们的自小多病的儿子日后会成为名垂千古的医生。在妇女的命运令人心酸的时代,孙思邈的医学巨著《千金要方》把《妇人方》列在卷首,接着是《少小婴孺方》,由此为中医妇科和儿科发展为专科奠定了基础。何谓千金,孙思邈在《序》中写道:“人命至重,有贵千金。”

有心观察可一再看见,历史上那些医学圣手,都因有一颗深切关怀平凡生命的伟大心灵,才会聚精会神、全力以赴地去钻研医术治病救人,才积累起高超医术。这样的医生就是苍生大医!吴孟超继承了这种伟大的品德。

今天吴孟超90岁了,肝癌还是最凶险的癌症,“闻之色变”的年代还没有过去。但是,如果略作一个回顾,在他34岁选择主攻肝脏外科之时,在中国,肝脏还是手术禁区,而今吴孟超所做近万例肝癌手术中,生存达到10年以上的已有近30%,还有术后生存超过20年、超过30年、超过40年仍健在的。至少可以说,他和他的学生们以及世上诸多同仁的努力,已经让我们看到,人类与肝癌的斗争已不是处在黑暗之中,而是能看到征服肝癌的曙光了。但是很多与肝癌作斗争的研究成果与形成的力量分散在各地,若能有一种办法,较有效地把各种优势力量集成起来,向肝癌发起集团式进攻,则征服肝癌就可能不遥远了。吴孟超在84岁时联合了另外六位院士,一起向国务院上书建议在上海建国家肝癌科学中心,获准,2010年破土动工。90岁的吴老奔忙于在上海安亭兴建一座世界最大的肝癌研究与防治中心,渴望会聚国内外有志于此的人才来这里进行“集成式研究”。这其实已经是在为他身后的征服肝癌事业深谋远虑,也是在强烈地呼唤后来人。愿中国年轻的医学生们,听到他的呼唤。

我有几位做医生的青年朋友,我曾说,你有一个多么令人羡慕的职业啊,你每天都有机会为他人做好事,你的耐心和笑容,对他人都有很大的意义。愿你每天都有好心情!

后记

写完这部传记,尤不能忘记的有如下经历。

2011年春,解放军总后勤部政治部召开一个筹备吴孟超事迹报告会的会议,此时我们刚从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采访回京,政治部主任刘生杰特别叮嘱宏甲谈一谈——对这个报告会最有价值的精神内涵和最能打动人的内容的构想。会上,宏甲讲了自己的想法。但等到刘生杰主任谈出构想之时,宏甲就自感惭愧而且惊佩了!主任所谈的精神内涵与时代价值,是精辟的缜密的系统的。后来整个报告会就是按照主任的这个构想去实施,确实达到了深刻地感动人、教育人的效果。宏甲体验到的惭愧促使他反省自己对吴孟超的了解还很肤浅,务必再深入调研。

此后,由于总后宣传部冯毅部长对吴孟超非常深入的了解,由于冯部长在具体组织实施宣传吴孟超事迹的整个过程中,全力以赴、全神贯注的状态,乃至对这部传记给予同样的高要求和负责精神,他亲自审读文稿,所提意见中肯且精确,促使我们几易其稿,这部传记才有现在所见的情形。冯毅部长本人有很强的撰文能力,对美好事物所持有的激情还常让他因感动而噙泪,他对我们的严格要求和信任都令我们感激和敬佩。只有我们自己知道,这样的领导者的个人气质与品格,在这部人物传记的撰写中所发生的举足轻重的作用,是不能忘怀的。所以郑重后记于此。

我们在撰写过程中,对所有热心于介绍吴孟超事迹的人士都心怀敬意。他们热情地帮助我们,这里的重要因素或因为这已经是当今中国社会的迫切需要。无论你怎样揭示这个社会内部存在的腐败现象,人们总还是期望好人要多起来,好人也要坚持住好品质。这便是我们工作的意义。其实,半个世纪前,我国文艺界就认识到了吴孟超医生的探索和成就是值得大家学习的。早在1964年,上海科教电影制片厂就拍摄了介绍吴孟超“三人小组”的纪实电影《向肝脏外科进军》。该片导演郑小秋,解说孙道临。编导摄制人员把那个时代的人和环境都真实地记录下来了,殊为宝贵。

在我们之前,还出版过有关吴孟超的画册和书籍,如杭开才主编、达兵撰文、俎建成摄影的《生命卫士》,张鹏的《吴孟超画传》,桑逢康的《吴孟超游刃肝胆写春秋》,还有更早的未曾留下姓名的作者们撰写的《吴孟超故事集》和近期二医大的医生护士们写的回顾文章,还有十多年来二医大马德茂、邱志方、汤宏、肖鑫、彭瑾、赵朔、李晋宇等撰写的文章,还有2011年上半年总后政治部一批干部深入第二军医大学调研撰写的事迹报告文章,以及记者采访团的记者们所写的报道等等,我们学习、汲取了上述诸多同仁的劳动成果,谨借此出版的机会,向你们深表敬意和谢忱!

由于接触到多种文本,我们也看到,颇有同一件事在时间、地点以及参与人员等方面,出现不同的记述,有的甚至差异极大。还有些以往写作“第一例”或“首次”的事,在全国或世界范围查证,发现明显有误。我们进行了可能的追索、求证、甄别,试图提供一个比较准确的文本,使这部传记在或有文学意义的同时具有较好的文献价值。尽管我们做了这些努力,本书仍可能存在谬误,诚盼知者识者惠赐宝贵意见,给予批评指正,以期有机会纠正。来信请发:whj2100@tom.com和blaojlu@126.com。谢谢!

我们在调研访问过程中,还得到第二军医大学校领导刘振全、陈锦华、王延军、王建仁,以及政治部吴小松、包尔基等领导的热情支持和鼎力帮助,诸多相处的交谈在回顾中仍令人感念,亦借出版之机,向你们致敬并深表谢忱!

最后还应该说,本书在磋商出版事宜之时,因华文出版社罗争玉社长对我们谈到的“吴孟超青少年时期”尤为欣赏——罗争玉社长为法学博士、哲学博士后、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这促使我们进一步意识到,吴孟超青少年时期的经历对他日后会成为一个怎样的人,非常重要,于是对他的青少年时期做了更深入的开掘。我们认为,就一个人的成长而言,这其实是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一个决定未来的时期。我们相信,不论哪个时代,青少年读到它,都会从中得到启迪和激励。我们由衷地感激罗争玉社长以及该社喜爱并积极出版这部传记的其他领导和编辑。

作者

2011年12月

随便看

 

霍普软件下载网电子书栏目提供海量电子书在线免费阅读及下载。

 

Copyright © 2002-2024 101bt.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7 19:56:26